- 把面試做到極致:首席面試官的人才甄選法
- 孟廣橋
- 3441字
- 2019-09-12 18:50:54
一、面試官識人“三寶”之用嘴巴引路
真正做好面試工作,要具備精湛的技能。現場面試離不開三個工具:一是眼睛,二是耳朵,三是嘴巴。我們稱其為甄別“三件寶”。學者研究發現,人在交流中,信息的傳遞7%靠字義(眼睛與思維功能)、38%靠語音(耳朵與思維功能)、55%靠肢體語言(眼睛與思維功能)。
嘴是面試的第一大工具,它以“問”為主、以“敘”為輔,并與大腦的思維功能相結合。雖然它不是接納信息的主體器官,但是沒有嘴通過問給面試引路,我們很難收集到想要的信息。
談到面試的提問時,很多人總結了一些經典的問題,如世界500強8大經典面試提問、應對面試的30個經典問題等。我不否認這些問題和觀點對面試官的測評有一定的啟迪意義,但是如果照搬使用,非但不能測評出求職者的真實素質特征,甚至會將一個經過特殊包裝的求職者,甚至是不具備需求崗位特質的人招進組織,給組織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向求職者提問有著很高的技巧要求、嚴格的規則要求,以及豐富的經驗要求,絕不是信口開河隨意為之。首先,要對你招聘的崗位進行深入細致的崗位職能分析,篩選提煉出該崗位的核心勝任素質特征并進行可視化處理,也可稱其為科學設計問題(這些我們會在后面的章節進行詳細的討論,在此簡單做一提示)。而后,提煉出要問的重點問題。其次,在提問中,要緊緊圍繞提煉出來的該崗位的核心勝任素質問題,對求職者進行提問。同時,要提示求職者盡量用親身經歷的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提問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第一個問題應盡量選擇開放式問題。如“請介紹一下你自己”“你為什么應聘這份工作”“你的興趣、愛好有哪些”“你覺得自己有哪些優勢和不足”等。第一個問題使用開放式問題,目的是盡量使求職者放松,便于快速進入面試狀態,為后續的面試做好心理準備。注意,第一個問題也可以不是與崗位勝任素質特征相關的問題,而是聊天,當我們感覺到求職者基本放松之后,再正式提出問題。
提問是為了解除面試官對求職者不清楚素質特征及內在思維、行為特點的疑惑,而不是簡單機械地提出自己預想的問題,即使是已經設計好的崗位勝任素質特征要求求證的問題,也可以根據現場的情況做出調整,但根本主題不能改變原有題目的設置目的。如“你對職業生涯這一問題的看法”,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考查求職者的自我發展動力、人生規劃,當求職者的回答無法測試出其自我發展動力傾向時,則可以增設一個疑問性的問題或挑戰性的問題,如“你用什么方法或措施來勝任崗位對你的要求呢”。只要我們的提問目的沒有達到,就應變換方式或問題不斷地提問,直到得出測評的判斷結果。求證沒有結果,“問”則不能結束。
盡最大努力回避涉及隱私的問題。求職者是來面試求職的,不是向面試官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或隱私的。因此,在對面試問題進行設計時,就應該回避有可能觸及求職者隱私的問題。在面試的過程中,面試官不能一時興起,感覺氣氛很融洽,就提及涉及求職者隱私的問題,這是紅線,不可逾越。但是,我們也要對問題的隱私性進行分析,如求職者的年齡、婚姻狀況、養育子女的情況等,只要是與崗位職責要求緊密相關的問題(注意是緊密相關的問題),就不能認定是隱私性問題(有的國家則認定其為隱私問題,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
少提開放性問題,多提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適合活躍氣氛,消除面試的緊張感,但不利于測評求職者的真實素質特征,如“談談你對勤能補拙的看法”,會讓求職者滔滔不絕,給出很多無用的信息,浪費雙方的時間。不僅如此,求者還可以避開自己內心的真實態度,大談社會主流需求或宣講的東西,這極易蒙蔽面試官。如果將這一問題改成“當有人認為你的智商低時,你認為這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因素?請選擇其一”。對此,求職者只能選擇是先天因素或者是后天因素,如果選擇了后天因素,則其對勤能補拙有正面的認識,有努力改變自己的意識。反之,其會將自己智力不佳的責任推給父母,自我努力的意識較弱。如果其能辯證地對先天與后天進行分析,則其對問題有較深和全面的認知,并做出努力,進而改變自我的傾向。
不提帶有歧視性或不尊重感的問題。面試是雙向的,是雙方了解彼此的過程。因此,在提問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拿架子,給人盛氣凌人的感覺。面試時客氣的問候,面試中幽默的調解,面試后誠懇的提示等,都是面試官必不可少的行為。
避免誘導式提問。我們在發問前應分析和審視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誘導性,防止被求職者利用,進而朝面試官內心希望的方向回答。如“你是怎樣看待團隊合作的”,絕大多數求職者都會試圖講述團隊合作的好處,因為這可能是面試官想了解的內容。避免誘導式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在準備問題時從求職者的角度考慮。當然,有些引導式的提問是必需的,如求職者對面試官所提問題的回答越扯越遠,要通過問問題迅速將其思維拉回來。
設置好串聯式問題。當我們要考查求職者的反應能力、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時,單一的問題往往效果不會太好,所以很有必要提出一連串彼此相關的問題。如“你在過去的工作中出現過什么重大失誤?如果有,是什么?從這件事本身你吸取的教訓是什么?如果今后再遇到此類情況,你會如何處理?”
追問細節。求職者通常對面試有充分準備,但其準備的往往是相對關鍵的問題和面試官經常提問的一些問題,而對于細枝末節或自己回答中的細節片斷,則不會注意,這正是面試官發現問題的大好時機。如有不少求職者會在簡歷中或面試時,表現自己有很強的學習力,但當問及最近讀了什么書?書中某一節的內容是什么(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手機迅速查閱到)?其卻支支吾吾,說不清楚。
勿忘根本性問題。面試官對求職者的提問通常會局限于崗位勝任素質要求,但其職業傾向、價值理念、離職原因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必須通過提問,甚至是背景調查,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的心思你別猜。面試最尷尬的事是讓求職者猜出了你想要達到的目的,如果遇到一個不誠實的求職者,或者是沒有真才實學,只想謀求這個職位、獲得一份工資的人,其會選擇面試官的喜好,巧言應對。因此,“我的心思你別猜”就成了面試官的一道非常重要的考題,只有問話不能讓求職者猜透,才能避免對方按你想要的回答。
面試官對求職者提問有很深的學問,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歷練才能靈活應變,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要害,引導求職者說出我們需要的東西。雖然面試要求面試官少說多聽,但絕不是以此來掩蓋問的重要性。
小貼士:面試問題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