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面試做到極致:首席面試官的人才甄選法
- 孟廣橋
- 1612字
- 2019-09-12 18:50:57
三、不同類別問題求證的可視化方法(下)
1.抗壓性求證
有的讀者似乎看到這個問題就想發火質疑了,抗壓測試本來就是故意給求職者壓力,怎么還要進行可視化呢?抗壓測試的目的是測試求職者解決棘手問題的能力、面對異常困難的心態、處理復雜事務的技巧等,它不是我們隨意而為的行為,如與其打口水仗、故意找茬抬杠、設置不合邏輯的障礙等。不是有些人講的通過提出生硬的、不禮貌的問題故意使候選人感到不舒服,針對某一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直至候選人無法回答。
如此理解,對求職者抗壓性特征求證問題的可視化設計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筆者曾經對一位求職行政經理崗位的求職者進行了壓力測試。
問:“你針對公司存在的某一問題向總經理提交了一份解決方案,但一周過去了,總經理沒有回復,你怎么辦?”
答:“我直接問總經理。”
問:“總經理說沒有時間與你討論這個問題?!?/p>
答:“我修改后再提交上去。”
問:“又一周過去了,總經理還是沒有回復,但你感覺到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影響公司的規范化管理的正常推進,你怎么辦?”
答:“我再想一想,做一下調研,進行深入的修改,再提交上去?!?/p>
問:“一周又過去了,你的方案石沉大海?!?/p>
……
此壓力測試的目的是驗證求職者的應變能力,還有抗打擊能力,這是行政經理非常有可能遇到的事情。
我們分析一下提出的問題,似乎有道理,但也不全有道理,但這樣的上級領導還有可能真的存在。這就是壓力面試可視化問題的原則。有道理,但也不是完全有道理,會出此情況,但也不是肯定出此情況,事態發展均在極限點附近徘徊。我不贊同激將和誘導,喜歡使用將情境設置成靠近極限的方式。因為激將和誘導給求職者的感覺不舒服,有可能會使其誤解,激起對抗,失去壓力測試的意義。
2.能力類求證
能力求證的目的是考查應試者的應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對能力素質求證的問題進行可視化處理相對簡單,因為不會直接揭開求職者內心不樂意暴露的部分,而是測試其能力的狀態水平,可以根據擬招聘崗位的勝任素質能力需求直接進行測試。此類問題可視化操作的關鍵不是包裝問題,而是凝練問題。
如商場銷售人員崗位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請你根據桌子上杯子的形態進行一下描述。這一問題表面看并不復雜,但考查測試的問題正是銷售人員需要的核心勝任素質。
測試點之一:觀察分析能力。
測試點之二:語言表達能力。
測試點之三:溝通能力。
測試點之四:邏輯思維。(如先描述什么,后描述什么,重點是什么等)
測試點之五:文字、語調與肢體動作配合使用的能力等。
也可以使用假設式可視化方法。即假設一個問題或情景,要求求職者進行處理,如“現在的情況……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樣處理?”“如果出現了這樣的……你會怎么樣?”
3.應變性求證
一般人都有提高自己能力或素質的傾向,對于自己的思維敏捷性、快速反應能力亦是如此。在這一素質特征的表現上,求職者都不愿意露出自己的廬山真面目。所以,對此崗位勝任素質需求不能人云亦云,要進行認真的考查、分析,同時,也要對考查的題目進行可視化處理,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
注意應變與抗壓是兩個概念,不要在設計可視化測試題時混淆。
如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可視化的:“生活或工作中,經常遇到兩個人抬杠,你怎么看待這種事情?”這一問題的設計避開了“如果……你如何處理?當你……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你……”的提問方式。將“抬杠”這一日常現象擺在求職者面前,目的是通過觀察求職者對“抬杠”的分析、理解、評論,測試其思維的發散性和多樣性,從而推斷其應變能力。因為“抬杠”情景一旦出現,就很難判斷誰是誰非。道理很簡單,一個聰明理智的人不可能與一個“糊涂蟲”真正“抬杠”;只有兩個聰明理智的人或者兩個“糊涂蟲”各自相遇才有可能“抬杠”。
對求職者提出此問題后,我們不但可以靜聽其分析,而且可以根據“場景”上的表現,求證其應變能力。
對于崗位勝任素質特征進行可視化處理,易于使求職者接受,但對面試官的要求也很高,它不單單需要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知識、實踐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