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以多維視角審視俄羅斯發展走向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國際戰略格局進入大變動、大分化、大改組的關鍵時期。作為大國關系互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俄羅斯的發展前景和政策選擇將對國際格局演變產生深遠影響。對于中國的俄羅斯學界而言,應將俄羅斯發展置于由歷史變遷、全球比較和中國利益三條坐標共同組成的立體空間中加以審視,以客觀、嚴謹、深入的學術研究取代“自言自語”式的夢囈或“雞同鴨講”式的爭論,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俄羅斯的戰略脈動,體察其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

普京總統2012年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宮后,提出了俄羅斯實現重新崛起的發展目標。但種種因素顯示出,俄羅斯國家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崛起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經濟上,在“石油美元”的巨大誘惑下,能否擺脫對能源出口的嚴重依賴而成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實現“創新發展”并進入世界經濟前五強?政治上,普京是按照既有的“主權民主模式”進行治理,還是順應形勢變化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并成功應對來自反對派的壓力?俄羅斯的憲政制度,包括總統制、議會制、聯邦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并進而對經濟轉型和對外政策產生何種影響?外交上,俄羅斯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的方針不會改變,但在國際和地區形勢深刻變化、國內政治環境趨于復雜的背景下,俄羅斯對于國家利益的界定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其國際戰略和對外政策將進行怎樣的調整?而這種變化又將對地區格局和國際體系重組產生怎樣的影響?

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陸上鄰國和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作為歷史命運曾緊密相連、國家治理模式曾高度相似并繼而進入社會轉型的國家,中俄的未來發展依然息息相關。安全上,俄羅斯的發展前景將深刻影響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冷戰后,中俄關系的順暢發展是在中國快速發展、俄羅斯相對衰落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那么,在俄羅斯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際,中俄安全關系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經濟上,隨著中國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的不斷增大和中國資本“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隨著俄羅斯加入WTO和遠東西伯利亞開發的提速,中俄經濟關系能否實現“共同發展”?外交上,隨著俄積極推進歐亞聯盟而中國在歐亞地區利益的不斷擴展,中俄是共同維護歐亞地區穩定還是可能形成正面交鋒?隨著美國重返亞太并力圖將大國制衡焦點對準中國,俄羅斯是繼續與中國密切戰略協作還是借中美矛盾坐收漁利?

研究俄羅斯的發展走向,必須以金融危機后的國際大變局為背景,以俄羅斯國家發展的路徑及可能性為主線,以俄羅斯發展對中俄關系的影響及中俄關系未來走向為落腳點,全方位深入剖析普京復任后俄羅斯國家發展的國際環境、政治訴求、經濟戰略、對外政策、軍隊建設、軟實力運用、人力資源、民族關系、區域發展、民生保障等諸多問題,重點探討俄羅斯發展的主觀訴求與內外約束的內在關系,剖析俄羅斯發展的路徑和現實可能性,分析俄羅斯發展前景對中俄關系的影響以及中俄關系的未來發展走向。

要讓研究更加理性、客觀、準確,就必須以方法創新提升研究質量。要努力改變國內俄羅斯問題研究“重文本解讀、輕數據分析”的傳統,在關注俄羅斯國家戰略文件、領導人講話等所反映出的主觀意愿的同時,還要通過對大量經濟、政治、社會數據的分析,來研判俄羅斯發展的環境制約與現實可能,從而得出客觀、公正、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結論。

研究俄羅斯的發展走向,要突出戰略性、系統性和前瞻性。戰略性在于將俄發展置于國際戰略格局變化、俄羅斯歷史進程和中俄關系發展三維框架之中進行宏觀審視,準確把握俄羅斯發展的戰略脈動及其對國際體系變遷和中俄關系發展的影響,為戰略決策層進一步深化對國際戰略格局變化以及俄羅斯在其中地位的認知提供重要參考;系統性在于全面深入地研究俄羅斯國家戰略、政治體系、經濟發展、對外政策、軍隊建設、軟實力運用、人口問題、民族關系、區域發展以及社會保障等諸多問題,提供一幅俄羅斯社會變遷的全息、全景圖,為中國社會更好地理解俄羅斯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前瞻性在于在深刻總結俄羅斯國家特性和歷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俄羅斯當代社會各個領域的深入研究,對俄羅斯國家發展,特別是能否順利發展的前景做出前瞻性判斷。


[1] 端木美:《俄羅斯東歐研究在法國》,《世界歷史》2003年第1期,第118—124頁;許華:《美國的蘇聯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6期,第77—81頁;徐洋:《西方學者眼中的蘇聯學》,《國外理論動態》1999年第1期,第30—31頁;王鵬:《西方蘇聯學研究中的范式及范式轉換》,《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1999年第2期,第57—62頁;笪志剛:《日本“實踐派”學者巖下明裕和他的著作》,《西伯利亞研究》2003年第5期,第64頁;等等。

[2] 吳紅蕾:《全國學界首次“俄羅斯學”會議綜述》,《國外文學》2008年第1期,第126—128頁;國玉奇:《試論作為獨立學科的俄羅斯學》,《中國俄語教學》2007年第2期,第12—16頁;付曉霞:《探討俄羅斯學》,《中國俄語教學》2008年第3期,第51—53、57頁;等等。

[3] 國別研究是不是等同于國別學,到目前為止還是見仁見智。有學者認為:“國別研究側重于對國別當今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等現實問題的研究。國別研究和地區研究屬于國際問題研究的范疇……國別學有別于國別研究,區別在于二者研究的重點不同。國別學側重于對國別的文史哲方面(如語言、古代史、文學藝術、哲學、習俗等)進行系統的經典式研究。國別學為獨立學科,不屬于政治學或國際問題研究的范疇。”參見徒溫《國別研究有別于國別學,拉美研究有別于“拉美學”》,《拉丁美洲研究》2000年第2期,第61頁。

[4] 李靜杰:《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在新世紀應該有個大發展》,《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1期,第4頁。

[5] 龐大鵬:《論俄羅斯政治的研究路徑》,《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4期,第59—63、79—80頁;龐大鵬:《俄羅斯政治學研究概論》,《東北亞論壇》2005年第1期,第48—52頁。

[6] 《關注俄羅斯國內改革進程的研究》(卷首語),《俄羅斯研究》2002年第3期,第2頁。

[7] 李建明、趙常慶:《非正式制度理論與俄羅斯政治改革》,《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第6期,第8—12、95頁。

[8] Рыжков В.,Дымарский В.,Шевцова Л.,Гринберг Р.,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формула успеха.http://carnegie.ru/2010/11/28/ru-pub-42123.

[9] 王立新:《轉軌以來俄羅斯政治文化的發展》,《學海》2001年第3期,第93—97、208頁。

[10] [俄]А.А.皮薩列夫、[俄]М.В.卡爾波夫:《俄羅斯政治文化與普京共識》(上),《國外理論動態》2009年第8期,第21—27頁。

[11]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на рубеже тысячелетия.http://www.rg.ru/Prilog/vvd/1231/10.htm.

[12] 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www.rg.ru/2005/04/26/prezident.html.

[13] Ledeneva А.,Unwritten rules:how Russia really works.http://www.cer.org.uk/pdf/e246_unwritten_rules.pdf.

[14] 龐大鵬:《當代俄羅斯的保守主義》,《歐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40—154、158頁。

[15] [瑞典]斯蒂芬·赫德蘭:《危機中的俄羅斯:一個超級能源大國的終結》,《俄羅斯研究》2010年第2期,第40—64頁。

[16] Кортунов С.В.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идентичность:Постижение смысла.М.:Аспект-Пресс,2009;Кортунов С.В.Становлени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идентичности:какая Россия нужна миру.М.:Аспект-Пресс,2009;Tsygankov A.P.,Russia's Foreign Policy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National Identity,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10;Ivanov I.,Russia and GlobalizatonIdentitySecurityand Society in an Era of Change,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Piontkovsky A.,Russian Identity,Hudson Institute,2008;Piontkovsky A.,East or WestRussia's Identity Crisis in Foreign Policy,http://fpc.org.uk/fsblob/681.pdf;The New Russia Identity:Innovation and Continuity in Russian Foreign Policy,http://www.twq.com/01summer/ivanov.pd;Winchester D.Russia's Identity Crisis,http://www.vision.org/visionmedia/article.aspx?id=5814;Akhiezer A.,Klyamkin I.,Time to Decide on Russia's IdentityRussia in Global Affairs,No.3,2006;“Imaging Russia:Ethnic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ist Mind”,http://www.panorama.ru/works/patr/ir/14.html.

[17] 王鵬:《西方蘇聯學研究中的范式及范式轉換》,《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研究》1999年第2期,第57—62頁。

[18] [美]埃娃·湯普遜:《帝國意識:俄國文學與殖民主義》,楊德友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9] 馮紹雷:《跨學科背景下的俄羅斯問題研究》,《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1期,第2—5頁。

[20] 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學當代俄羅斯研究中心成立之際,筆者有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李靜杰學部委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張建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張盛發、潘德禮、吳曉都、姜毅研究員,四川大學劉亞丁教授、李志強博士等在成都寬窄巷子一茶樓品茗暢敘,從不同學科角度闡發對俄羅斯的看法與認識,這種思想交流對于吸收不同學科的學術營養、深化對俄羅斯問題的研究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1] 范建中、呂磊:《俄羅斯的強盛為何不能持久——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歷史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2期,第53—58頁。

[22] 《米哈伊洛夫斯基與俄國民粹主義》(Mikhailovsky and Russian Populism,1956),《圣像與斧頭》(The Icon and the Axe,1966),《腦海之火》(Fire in the Minds of Men,1980),《俄羅斯轉型:希望的突破口》(Russia TransformedBreakthrough to Hope,1991),《俄羅斯的面目》(The Face of Russia,1998),《俄羅斯尋找自己》(Russia in Search of Itself,2004)等。

[23] 作為著名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和社會活動家,詹姆斯·比靈頓十多次陪同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問蘇聯和俄羅斯,1988年6月陪同里根總統對蘇聯進行了歷史性訪問。在他的倡議下,美國設立了“開放世界項目”(Open World Program),他也擔任“開放世界領袖中心”的董事會主席(Open World Leading Ceter),在這一項目框架下,6000多名俄羅斯各界精英人士到美國訪問、進修,對美國影響俄羅斯的轉型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24] [美]詹姆斯·比靈頓:《俄羅斯尋找自己》,楊恕譯,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

[25] [美]西里爾·E.布萊克:《日本和俄國的現代化:一份進行比較的研究報告》,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俄]E.T.蓋達爾:《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的教訓》,王尊賢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劉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國現代化研究(1861~191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陸南泉:《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論:從列寧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

[26] 徐景學等編著:《蘇聯東部地區開發的回顧與展望:西伯利亞開發四百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王曉菊:《俄國農奴制度改革后的西伯利亞移民與開發》,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王曉菊:《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王曉菊:《俄羅斯東部移民與開發:1917~1991》,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出站報告,2004年;薛君度、陸南泉主編:《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發展》,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殷劍平:《早期的西伯利亞對外經濟聯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張寰海等編著:《西伯利亞開發戰略:1917~1985》,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劉學敏:《國外典型區域開發模式的經驗與借鑒》,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27] Hill F.and Gaddy С.,The Siberian CurseHow Communist Planners Left Russia Out in the Cold,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3.

[28] [美]格雷格·伊斯特布魯克:《刺耳的繁榮:“超音速”經濟為我們帶來了什么》,李升煒譯,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29] 孔寒冰:《中蘇關系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版;林精華:《誤讀俄羅斯:中國現代性問題中的俄國因素》,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馮玉軍:《中俄關系中的中國國家利益》,《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讷河市| 洞口县| 英超| 临泽县| 唐海县| 民勤县| 江安县| 兴城市| 贵南县| 广昌县| 台北市| 罗江县| 莆田市| 苗栗市| 张家川| 烟台市| 罗平县| 景泰县| 顺义区| 伊春市| 郎溪县| 普定县| 太原市| 抚顺县| 新化县| 信丰县| 邵武市| 天长市| 开平市| 庆阳市| 东源县| 桓台县| 云龙县| 磴口县| 华坪县| 成安县| 尚志市| 南皮县| 璧山县|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