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孫中山監察思想體系闡釋

1.理論基礎

(1)權能區分論。孫中山以“進化論”的觀點考察了社會政治制度歷史變遷后,認為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不僅有量變,而且還有著“洪荒時代”—“神權時代”—“君權時代”—“民權時代”等不同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依這種進化發展的觀點,他力求制定出能夠充分體現“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充分彰顯民權主義原則的政治方案:“民權的國家,最怕的是得到了一個萬能的政府,人民沒有辦法去節制它。最好的是得到一個萬能政府,完全歸于人民使用。第一說是人民怕不能管理的萬能政府,第二說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萬能政府。”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把現實的“第一說”變為理想的“第二說”。基于此,孫中山總結并提出了權能區分論,就是“把政治的大權分為兩個:一是政府權,一是人民權”。人民要能指揮政府,便需要擁有選舉與罷免、創制與復決這四種直接民權;政府要有效率和“萬能”,也需要有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這五項“治權”。“用人民的四個‘政權’來管理政府的五個‘治權’,那才算得上是一個擁有完美民權的政治機關。”“有了這九項權力,并使彼此之間保持平衡,‘民權’問題才算得上是真解決,政治才算是有軌道。”[2]在“權能分立”的基礎上,他設計了“五權憲法”。1922年,他在《中華民國建設之方略》中寫道:“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外,更令監察、考試二權亦得獨立,合為五權。”“所謂憲法者,就是將政權分為幾部分,各司其事。”[3]

(2)全民政治論。孫中山認為,若要使人民能夠直接管理政府,便要使人民能夠實行選舉、罷免、創制、復決這四個民權。“人民能夠實行四個民權,才叫做全民政治。”[4]人民既“對于官吏有選舉之權,亦須有罷免之權”。這樣,人民便“對于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可以調回來,來往都可以從人民的自由”[5]。由此二項可以看出,他試圖通過“全民政治”和“代議政治”相結合,“直接民權”和“間接民權”相結合來有效監督公共權力。

總之,從權能分立、全民政治的理論基礎出發,可以發現孫中山監察思想的重要內容主要表現在:監察權從屬于政府權、監察權獨立、監察權自身必須受監督、監察院的監察與人民的監察相結合、監察權不局限于彈劾權等。

2.監察權獨立的主張與設計

(1)監察權獨立。在孫中山看來,裁判人民的司法權獨立,裁判官吏的糾察權也應當獨立。比較分析美國和古代中國的治理體制的運作機理、文化和績效后,他認為,政治中包含有兩個力量:一個是政權,一個是治權。人民擁有的四權為直接民權,也叫作政權,就是管理政府的權。同時,“治權”是“政府來替人民做工夫的權”,包括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這五權。其中,監察權獨立,人民通過國民大會對監察權等政府治權進行監督;監察院向上只對國民大會負責;若監察人員不積極履行監督職責而出現失職行為,則有由國民大會自行彈劾而罷黜之。

(2)監察院統一行使權力監督。孫中山主張通過實行五權分立,設立獨立的與其他四院平行的監察院,找到一條“集中外精華”、獨立完善的監察體系:主要分中央與縣級兩個層級。中央一級由各縣選舉一名國民代表組成國民大會,再由國民大會完成總統選舉,總統組織政府,政府再組建監察院。監察院與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同等并列,既各自獨立又協同運作,進而構建起一個系統完備、結構合理的治國理政體系。地方縣一級實行直接民權,人民有權罷官也可以直接對縣級官員進行選舉和罷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客服| 抚宁县| 靖宇县| 淳化县| 专栏| 泉州市| 古交市| 湾仔区| 双流县| 天长市| 忻州市| 姚安县| 义马市| 卢龙县| 玉环县| 扎囊县| 温州市| 泸定县| 滦平县| 广东省| 库伦旗| 灵台县| 固阳县| 喀喇沁旗| 长乐市| 四会市| 铜川市| 芮城县| 伊春市| 博爱县| 南京市| 汤阴县| 蒙自县| 洛扎县| 定安县| 个旧市| 乐昌市| 富源县| 潼关县| 马鞍山市|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