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察的理論和體制機制研究
- 尤光付等
- 825字
- 2019-07-22 15:08:34
一 孫中山監察思想的發展歷程
1.萌芽與形成:辛亥革命以前
1897年,孫中山在《倫敦被難記》中在揭露清王朝吏治腐敗的同時,開始萌發在不久的將來革命成功之后如何一改幾千年來的官場之風氣,滌蕩革新官場積疾沉疴,鏟除侵蝕腐化官場腐敗土壤的初步構想。1904年,他在紐約與留美攻讀法律的王寵惠探討其考察成果——五權憲法思想。在1906年11月15日《與該魯學尼等的談話》及隨后在日本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他對“五權分立”這一構想展開了比較完整的闡釋,而且還有專段論述監察權的獨立:“兄弟的意思,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是要創一種新主義,叫作‘五權分立’?!彼^“五權分立”是指在統一的“治權”之下實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彈劾五權分治。這以后,他的監察思想開始由萌芽邁向成熟,在各種場合和若干文獻上反復重申并明確提出建立“五權分立”的政府架構,極力強調將監察權獨立出來與其他的四權在地位上平等,作為國家權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完善與發展: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政府的機構組建中,并未采納孫中山的“五權憲法”主張,監察權依舊隸屬于參議院,未能獨立開來。辛亥革命失敗后,封建專制復辟倒退、貪污腐敗泛濫。嚴酷的現實和慘痛的教訓警醒孫中山:必須徹底從政治制度的設計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獨立、完善、嚴密和具有權威功能的監察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扭轉軍閥專制的政治困局,才能從根本上剜除貪污腐敗的痼疾。
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在其后期的政治活動中,投入更大精力對監察權的建構作了更為深入的理論挖掘與拓展。1921年,在《三民主義》系列講演中,他從“權能分離”的視角闡釋了人民作為直接民權主體在監察系統中的重要地位與功用。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次會議的宣言中指出:“民權運動規定于憲法,以孫中山所創立之五權分立為之原則,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已。”至此,孫中山監察思想正式成為國民黨在當時施政的指導思想。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衛生法律法規全書(含全部規章及法律解釋)(2021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律法規全書(含指導案例及文書范本)(2017年版)
- 中國行政應急法律制度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全書(含相關政策及法律解釋)(2021年版)
- 中國網絡信息法律匯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救援銜條例(含草案說明)(2018年版)
- 司法行政研究(第五卷)司法行政工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理論研討會專輯(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律法規全書(含全部規章及法律解釋)(2021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注解與配套(2017年版)
- 我國社會救助立法理念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管理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法律法規全書(含典型案例及文書范本)(2017年版)
- 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