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能源利用的規模和速度空前加大,一方面,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巨大的能源消耗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氣候逐漸變暖、霧霾日益嚴重、冰川不斷融化、極端氣候災害頻發等,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作用逐漸顯現,從而使經濟發展與能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不僅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國際學術界研究和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79—2014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9.8%,遠超世界經濟平均增長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36463億元,以美元計,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2014年中國GDP占世界GDP總量的比重為12.6%,從而使我國經濟總體實力和對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則從1978年的382元增加到2014年的4653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9.72倍,真正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下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歷史階段性轉變。根據預測,假定2015—2030年人民幣兌美元年均貶值幅度按照1.5%匡算,即2030年1美元兌換人民幣8.45元,則203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2.7萬美元,將顯著高于全球人均GDP水平,達到高收入國家中的非OECD成員國的人均GDP水平。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以能源、自然資源等物質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消耗、生態環境污染惡化為前提的,而且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生態環境的承載負荷與日俱增,資源相對匱乏和生態環境逐漸甚至開始危及人類生存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源和生態環境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同時產生了一系列令人深感憂慮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能源消耗過大,能源利用率過低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9.8%的高速度增長,但是,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雖然實現了產量的增長,但也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和自然資源。根據美國能源署(EIA)最新數據,2010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1.034噸標準煤,相當于美國的3.0倍,日本的7.2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為11.6%,但消耗了全世界21.3%的能源、54%的水泥、45%的鋼材。從我國與西方7個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的比較來看,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7個發達國家平均的4.5倍,是美國的3.6倍、德國和法國的6.3倍、日本的7.2倍,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的能源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雖然能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經濟與能源需求密切相關,經濟發展越快往往對能源的需求也越多,但是,這種粗放式增長方式既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也無益于國民經濟的長遠持續健康發展。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國內能源資源相對貧乏,能源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能源對外依存度逐年升高等問題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二 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負荷日益沉重

由于近30多年的粗放式發展,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逐漸失衡與惡化。河流污染、水質惡變、森林減少、沙漠擴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生態破壞問題日趨嚴重。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14)數據,201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043.9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352.7萬噸,分別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另外,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3.8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5倍。2005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中,中國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位居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多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目前,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七大江河水系,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總氮和總磷等有機物污染嚴重,近岸海域污染面積仍在擴大,赤潮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系統調節功能不斷削弱。

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增加全社會醫療支出,影響生產和工作效率。環保部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顯示,2012年,在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只有1個城市(海口)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占0.9%,即便算上79個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其占比也剛剛達到70%,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2013年嚴重的霧霾污染涉及范圍達160萬平方公里,多個省市空氣質量達到六級嚴重污染中的最高級,中國城市的空氣質量未來將更加令人擔憂。據統計,在過去十年間,北京市的肺癌發病率增加了60%,而同期內的抽煙率卻未見明顯上升,空氣污染問題是罪魁禍首。另外,2012年,經濟學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居住環境指數將北京的污染程度定為4.5(5為最嚴重污染)。在所有被調查的70個城市中,比北京污染更為嚴重的城市僅有孟買、新德里、卡拉奇、達喀爾、達卡和開羅。對于一個旨在建設世界城市與綠色北京的大都市而言,解決空氣質量問題十分緊迫。據世界銀行估算,每噸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能夠引發20美元的損失,而發達國家治理二氧化硫的成本折合人民幣達到每噸2500元以上。因此,環境惡化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成為威脅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三 全球資源競爭突出,氣候環境問題國際壓力進一步加大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資源全球化,以及當前正在發生的大國強權政治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使中國的資源安全面臨嚴重挑戰,世界各國對戰略性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加劇,同時,能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污染的不可逆性,讓全球各國對能源與環境問題更加重視起來。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調整期,許多國家將發展新能源產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加強本國能源安全與推進經濟復蘇的重要舉措之一。發達國家更是將其作為走出經濟困境、重塑世界經濟主導力量的產業,紛紛制訂“綠色能源計劃”和“綠色能源新政”,給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近年來,低碳經濟規則倡導降低能耗和減少排放,既可在道義上占據主動,又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成為全球新規則,各大國積極推動能源消費低碳化,美國、歐盟、日本紛紛將節能減排作為能源戰略重點,積極主導和推動國際氣候談判,搶奪規則制定權。

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國內自然資源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已經嚴重依賴國外資源的進口。根據《2011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2011年國內大宗礦產品供應仍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對外依存度居于高位,資源安全存在隱患。其中,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6.7%,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達到56.4%。在能源方面,中國主要使用的能源種類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3種。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持續處于高位,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量也出現大幅攀升,2013年的對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至31%,2014年有可能將會超過35%。盡管煤炭的對外依存度相比較石油和天然氣仍然較低,但是其進口量也出現了顯著上升,從2000年的212萬噸大幅升至2010年的16478萬噸,凈進口量也從2000年的負5293萬噸變化到2010年的14575萬噸。短短10年時間,中國從一個煤炭凈出口大國轉變為一個煤炭凈進口大國。較高的能源對外依存度不僅提高經濟增長的成本,還嚴重威脅到能源安全,一旦一部分進口量受到戰爭、航運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就有可能造成一定時期內不同程度的能源短缺,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在一些特殊時期,能源的短缺甚至還會威脅到國家安全,成為制約中國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已啟動新一輪的自由貿易區談判。特別是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美國與歐盟正式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談判,將討論農業、服務業、航空等領域的開放問題,并提出兩年內完成談判。TPP和TTIP涵蓋了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和亞太經濟體,一旦建成將形成新的國際貿易與投資標準和規則,將極大地改變國際經濟貿易格局,必將會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很有可能成為美國、歐盟和日本借口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向中國政府施壓的手段和平臺。

四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

展望未來,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的繼續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主要表現為:(1)根據中國社科院研究報告預測,2029年我國人口將達到最高峰,為14.1億。因此,在此之前,我國人口總量仍將繼續增長,人均主要資源占有量將進一步下降,但隨著我國人均收入從低水平向中等水平邁進,各類資源的人均消費量將迅速擴張,從而導致各種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也將進一步增加。(2)由于我國的工業化起步較晚,為追趕世界發達國家,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過分強調了經濟增長速度,長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各省紛紛盲目上馬大量的重化工業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破壞和浪費。(3)我國目前正處于加速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4.77%,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期間每年城鎮新增人口大約為1000萬,城鎮的快速擴張將消耗大量能源,并同時進一步增大環境壓力,由于以上各種原因,能源和環境成為制約我國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兩大“瓶頸”,成為近年來政府決策部門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為各種生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空間,而稅收是政府促進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的有效的調節手段,有效而合理地利用稅收調節功能,促進生態環境系統平衡,實現能源的合理持續利用,才能保護各種生物生存發展的空間,進而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了能源和環境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我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黨中央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并將目標分解到各個省份,并強調這些指標是必須不折不扣地加以完成的硬性任務,從而首次把能源和環境問題擺到關系到人際、代際和國際和諧的高度,使之成為具有強硬約束力的國家意志。

從理論上講,經濟增長和能源發展、環境保護、國家稅收四者之間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約束的系統,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四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融為一體。“十三五”時期,既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經濟結構、提高城市化水平、優化居民消費結構、改善環境與公眾健康的重要階段,這都需要以能源、經濟、環境和稅收的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的發展為前提。如何保持能源、經濟、環境和稅收之間的綜合協調發展,實現既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又能夠有效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因而,研究探討系統間協調發展模式及與之相對應的稅收、能源環境發展政策,對政府充分認識和改變目前能源與經濟、環境間的矛盾,并制定科學發展決策以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阳县| 东兰县| 沅江市| 积石山| 安平县| 奉新县| 合川市| 谷城县| 灵宝市| 咸宁市| 夹江县| 阳朔县| 婺源县| 乌鲁木齐县| 和林格尔县| 黑河市| 镇赉县| 若羌县| 天全县| 芜湖市| 噶尔县| 枣庄市| 白银市| 咸宁市| 卓尼县| 潜江市| 丰原市| 云阳县| 石渠县| 潍坊市| 剑河县| 台北市| 天镇县| 连江县| 彭州市| 璧山县| 延川县| 凌海市| 临清市| 拉孜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