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能源-環境-稅收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理論及應用
- 婁峰
- 10644字
- 2019-07-16 11:25:35
第七節 稅收在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中的機制
一 稅收理論的作用機理
(一)生產稅
生產者根據其產出的數量和價值向政府交納一定的生產稅,由此構成了他們生產成本的一部分。以美國原油和天然氣企業為例,它們需要向國家、聯邦以及當地政府繳納大量的生產稅,這些稅收使得其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生產稅有時候也可能是負的(如補貼),很多國家會給予本國的農業生產相應的稅收抵免或者是直接補貼。

圖2-5a 生產稅的市場效應

圖2-5b 生產補助的市場效應
圖2-5a給出的是從價生產稅率對市場的影響。最開始的市場供給曲線為S1,表示國內生產;補償需求曲線為D,表示消費者需求;P1和QX1分別表示最初的市場均衡價格和數量。當引入生產稅之后,生產的供給曲線變為S2,由此消費者面臨更高的市場均衡價格P3,比之前稅后生產者價格P2要高,而且當處于均衡狀態時供給和需求的量下降為QX2。
a+c是生產稅帶來的最直接的負擔,它是政府從生產者那里獲得的稅收收益。a+b是消費者盈余的損失,c+d是稅收造成的生產者盈余的損失。a+c是政府征收的稅收收益,所以超額負擔是消費效率b與生產效率d的聯合損失。
a和c所形成的區域也是生產稅所帶來的影響。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說生產者支付了這一部分稅收,但是實際上這種負擔是由消費者承擔的,因為在征稅之后,生產者將其商品的價格從P1提高到了P3。稅收收益的規模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都是由供給和需求曲線的斜率決定的,而斜率反過來卻是由供給和需求的彈性決定的。如果需求具有完全的彈性(需求曲線是水平的),消費者價格會保持在P1不變,生產者就會吸收全部的稅收成本。如果供給具有完全彈性(供給曲線是水平的),那么消費者就會吸收全部的稅收成本。
很多國家對企業的政策是補貼,而不是征稅。生產補貼的分析與稅收的分析還是存在很多差異的。在圖2-5b中,在引入從價產出補貼之后,供給曲線變為S2。新的均衡狀態下,產出增長到QX2,消費者價格下降為P3,生產者所接受的價格上升為P2。
就補貼而言,最直接的是給政府所造成的壓力,因為補貼是一種從政府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轉移支付,它不是政府收益。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政府總支出為a+b+c+d+e+f,補貼使消費者盈余增加d+e,a+b是生產者盈余的增加。生產和消費數量的增長是一種無效的行為,因為一旦數量超過QX1,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商品,消費者的邊際效益都會低于生產的邊際成本。這種無效性在圖中表現為c+f,它是補貼所帶來的超額負擔。
(二)消費稅
消費稅是針對國內最終商品而言的,我們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投資品都包含消費稅。生產者在購買中間投入品s時,也需要繳納消費稅,所以消費稅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國外的消費者不需要支付其他國家的消費稅,所以一個國家靠出口并不能獲得稅收收益。
在很多國家,消費稅稅率會因商品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也會因購買者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美國的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往往會支付相當大的消費稅,但是如果購買雜貨店的商品,消費稅就很少,或者為零。私人家庭消費者在購買很多商品的時候都會支付消費稅,但是同樣的商品如果像教堂或者是其他非營利組織這種機構去購買,就是免消費稅的。當消費稅為負時,就像SAM中的一些負的消費稅一樣,就表示補貼,這樣購買的成本也降低了。有一些補貼是以食品券的形式發放的,這主要是為了滿足低收入家庭生活需要,或者是農民購買中間投入品時予以折扣,比如說購買化肥之類。
圖2-6給出的是某一特定的消費稅(一單位)對國內市場供給以及對最終商品QQ2補償需求的影響。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D1為最初的補償需求曲線,S為國內生產的商品QQ1的供給曲線,商品只在國內消費。QQ1為最初市場均衡時的數量,P1為最初市場均衡時的價格。消費稅使得需求曲線移動到D2的位置。在新的市場均衡下,均衡數量為QQ2,消費者需要支付的包含消費稅的商品價格為P2,生產者所獲得的價格為P3。

圖2-6 消費稅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稅收所帶來的直接性的負擔為a+b,市政府從消費了的QQ2商品中所獲得的消費稅收益。盡管這些稅收實質上是由消費者來支付的,但是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負擔是由生產者們共同承擔的,因為生產者價格是降低的,從P1降到了P3。稅收的超額負擔在圖中表現為c+d,它表示,當市場均衡數量由QQ1到QQ2的時候,消費者和生產者盈余的損失。不斷下降的消費和生產具有無效性,因為當數量在QQ1和QQ2之間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商品,消費者的邊際收益都會超過生產的邊際成本。
(三)所得稅
所得稅,也是CGE模型中的直接稅收,由生產要素或者是家庭要素來支付,通常表現為土地租金、工資以及資本報酬的百分比的形式。所得稅與我們之前討論的間接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是因為所得稅不是直接對商品和服務征稅,也沒有改變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市場價格。比如說,紡織品和服裝的價格低于食品的價格。因為所得稅不會對商品的相對價格產生直接性的影響,一般不會擾亂生產和消費決定,所以比起間接稅,所得稅具有經濟有效性。
但是,所得稅確實會影響到稅后工資或者說凈收益。當所得稅低于凈收益時,人們便會選擇工作少一點,而花更多的時間用于休閑娛樂活動。同時凈工資水平的下降也會刺激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因為只有獲得更多的收益,才有可能補償不斷下降的稅后收入。此外,所得稅的多少也會對儲蓄收益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家庭收益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的分配。這實際上是一種跨期干擾,它在一段時間內改變了時間和消費的數量,影響了可得儲蓄,進而影響了未來生產的投資。所得稅同時也會影響到家庭投資組合的分配,因為不同的資產組合稅率是有差異的,比如說利息收入和資本收益就會差距很多。從這個方面來說,所得稅的存在可能會對家庭決定形成一些干擾。
雖說所得稅對于勞動力供給、儲蓄以及投資決定的影響很重要,但是我們所研究的標準CGE模型中并沒有對此進行詳細解釋,而動態多個時期的CGE模型卻需要對所得稅的跨期效應進行分析,而且在分析稅收效應對個人勞動休閑時間分配權衡時,必須考慮勞動供給的變化。對于CGE模型這兩個方面的分析,Auerbach和Kotlikoff(1987)在分析美國稅收政策的時候曾做出過重要貢獻。后來Jokisch和Kotlikoff(2005)對這一模型進行了發展,并將其用于分析FAIR行動(FAIR行動是指通過直對消費者征收一種稅款的形式來替代美國大多數的稅收類型)。所得稅的公平性以及收入補貼這兩個方面也沒有在標準CGE模型中得到強調和說明。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在標準CGE模型中對所得稅進行解釋,哪怕是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因為所得稅是一個國家每年收入和支出中資本流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即使是標準的靜態的CGE模型,SAM中給出的所得稅數據,以及其在相應CGE模型中的處理也會有所差異。特別是對于這一種稅,所以如果想很好地理解稅收是如何影響模型行為的,就要認真研究我們的SAM,這很重要。在SAM中,所得稅是生產要素所在的列賬戶向所得稅所在的橫向賬戶的一種直接支付,要素將稅后收益直接支付給家庭橫向賬戶,然后所得稅列賬戶向家庭橫向賬戶支付稅收收益,所以經濟中的所有收益(所得稅與稅后收益的總和)到最后都給了家庭。
(四)進口關稅
圖2-7給出的是從價進口關稅對一個大型經濟體所帶來的效應。圖表中,S表示進口商品的國外供給。阿明頓假設規定來自不同原產國的貨物是有區別的,所以進口種類中不包含國內生產的產品。D1為補償需求曲線,表示國內消費者在進口免稅的情況下對商品的需求。在最初的市場均衡中,進口到岸價格為PM1,進口數量為QM1。

圖2-7 進口關稅給進口商帶來的效應
引進關稅之后,進口產品的成本上升了t,這樣需求曲線就下降為D2。在新的均衡狀態下,國內的均衡價格上升為PM2、PM2等于進口到岸價格加上關稅t;均衡數量下降為QM2,除去關稅的進口價格下降為PM3。
關稅對于進口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最直接壓力就是消費者通過購買QM2數量的進口商品來向政府繳納關稅,在圖中表現為a+c區域。政府從消費者那里獲得的關稅收益實質上是購買力的重新再分配,所以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而言,這一部分并不算是一種損失。
第二個影響主要表現為進口商所遭受的壓力,在圖中為b區域。它表現為一種消費的非效率性,消費者本來可以在自由市場上購買QM1-QM2的進口商品,但是由于價格的上升而拒絕購買。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別就在于“盈余”。比如說,當數量為QM2時,消費者以為需要支付的價格為PM2,但實際上在自由貿易中僅僅需要支付PM1就可以,這樣消費者每購買一個單位的商品就獲得了PM2-PM1的盈余。當數量達到QM1時,消費者在自由貿易價格下所獲得的盈余總和即為PM1到D1的三角形區域。a加b所形成的梯形區域即為消費者盈余總和,但是隨著對進口商品消費數量的減少,即QM2,以及商品價格的上升,即PM2,這部分盈余便消失了。因為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a區域作為政府的一部分稅收收益被轉移支付出去了,但是剩下的b部分卻是損失了的消費者盈余,因為這一部分沒有在經濟中得到回收利用。
在一些大國,同時還存在一些貿易條款效應,在圖中表現為c區域。對于進口商來說,圖2-7中的例子表現為一種貿易條款的收益,因為進口需求的下降使得剔除關稅后的進口價格由PM1下降為PM3。貿易條款所帶來的收益的大小取決于進口供給曲線的斜率。一般來說,國外出口供給彈性越低(即進口供給曲線的斜率越陡峭),進口商從關稅中獲得的貿易條款收益就越大。但是,對于小國來說,由于國內市場太小,出口商不能影響到出口價格,那么這時國外供給曲線就是水平的。所以進口價格會保持在PM1水平不變,而且也不存在貿易條款方面的效應。
貿易條款所帶的壓力是直接的,是對購買力的重新再分配,即從國外消費者到國內消費者購買力的重新分配。事實上,國外消費者所接受的較低的價格是對c區域中消費者向政府繳納關稅的一種補償,所以國內價格上升的量要小于關稅的總量。而對于進口商來說,貿易條款所帶來的收益c,卻成為出口國進口購買力的一種損失。
由于稅收收益僅僅是一種國民收益的再分配,所以在我們的模型中國家福利的變化僅僅包含關稅與貿易條款效應所帶來的超額負擔或者是效率的影響。這樣的話進口商福利的凈效應就主要取決于其消費效率損失是否大于貿易條款的收益,即區域c。所以,毫無疑問,這對于出口國家來說是一種損失,因為其貿易條款效應是下降的,如區域c所示。
圖2-7也向我們說明了關稅是如何削減全球福利的。全球福利的損失即是各個國家總的效率損失,在圖2-7中就表示為進口商的b區域。在衡量全球福利時,不包括貿易條款效應,這主要是因為一個國家的貿易條款損失就等于其貿易伙伴的貿易條款收益,這種價格的影響僅僅是在不同國家之間對購買力的重新再分配,類似于稅收收益在國內的重新再分配。我們假設這種重新再分配并不會影響到全球福利(我們在標準CGE模型中就是這樣做的),這樣的話雖然收入在不同的消費者之間、不同政府和不同國家之間進行重新再分配,但收入總的價值是不變的。如果從一個更加復雜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會放松這一假設,然后根據最初的收入水平來表現不同的市場參與者的不同價值。有爭議的一點,對于最開始擁有少量美元國家的消費者來說,非美元貨幣所帶來的意義可能要遠遠大于擁有大量美元的國家。
(五)出口稅
出口關稅的存在會降低生產者在世界市場上消費商品的價格。為了滿足國內市場對重要商品的需求,各國有時候會提出出口關稅的限制,像食品或者戰略礦產之類的商品。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小麥生產者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都是以每蒲式耳小麥1美元的價格銷售,那么10%的出口關稅會使得其出口價格下降為原來的90%。所以說,出口關稅的存在使得生產者不得不將產品的銷售從國外市場轉向國內市場,還有一種結果就是促使生產者轉向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

圖2-8 出口關稅對出口商的影響
圖2-8給出的是從價出口關稅所帶來的市場效應。圖2-8看上去雖與圖2-7有些類似,但要注意我們對于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定義與之前所說的還是有差異的。S1表示一個國家對世界市場的供給。由于我們之前假設來自不同國家的商品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不考慮出口商品種類的需求。D表示國外對國內出口商品的需求QE。在最開始的均衡狀態中,出口數量為QE1,離岸出口價格為PE1。出口關稅的引入可以將生產者價格降低為PE2,然后出口供給曲線就變為S2。新的均衡中,出口量降為QE2,外國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變為PE3。
與進口關稅相類似,出口關稅對于出口國而言也有三個效應。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關稅收益量從生產者轉移到政府,在圖中表現為a+c部分。對于出口國來說,超額負擔或者說是效率效應在圖中表現為b區域。生產具有無效性,從稅前供給曲線中就可以看,因為之前產出的邊際成本要低于國外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價格。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在稅前,生產量為QE2時,邊際成本為PE2,但是,生產者以PE1的價格來銷售,所以一單位商品生產者所獲得的盈余為PE1-PE2。所有這些盈余加起來就是QE1,即總的生產者盈余,在圖2-8中表現為從PE1到S1所形成的三角形。稅收所引起的生產者盈余的損失即圖中的梯形區域a+ b。a區域是政府的稅收收益,而區域b卻是社會凈損失,也叫無謂損失,這一部分只能帶來額外的稅收負擔,不能在經濟中得到回收利用。
在區域c中,貿易條款收益使得購買力在國外消費者和國內生產者之間進行重新分配,這便是貿易條款收益所帶來的第三個影響,這種重新分配主要是由于出口供給的減少所引起的出口價格的上升,價格從PE1上升到PE3。這種轉移補償中,生產者將其部分收益轉移給了政府,但事實上,生產者已經將部分出口關稅負擔通過較高的出口價格轉移給了國外進口商。所以,我們在模型中給出的出口大國的假設是符合阿明頓假設的,即在出口市場中,每一個國家都是出口大國。而對于小國(類似于單一國家的CGE模型)來說,世界需求就是一條水平的直線,一旦出口稅率下降,生產者的價格也會隨之下降。
接下來便是對出口商福利的凈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看效率損失是否是大于貿易條款收益的,即區域b是否大于區域c。從c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影響對于進口國來說毫無疑問是一種損失,對于整個世界也是一樣,全球的福利很明顯是負的,在圖中表現為區域b,它是所有國家效率損失的總和。
(六)稅收的次優效率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政府通常都會在同一時期征收多種稅,或者是對多個行業征收多種稅。鑒于現存的稅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對于政府來說,需要采用一種新的稅種,或者是對原稅種做出一些改革。于是,由稅收設定所引發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中稅收所帶來的超額負擔是由原稅種引起的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引入經濟學家理查德?利普塞和凱爾文?蘭卡斯特(Richard Lipsey and Kelvin Lancaster,1956)給出的次優理論。次優理論是說如果在自由市場之外還存在另一個市場,該市場由于稅收、市場失靈或者是其他經濟限制使得該市場缺乏合理性,那么這時該自由市場的均衡在經濟層面上可能不是最有效的。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現在有一項針對服務業的生產補貼,這項補貼使得服務業的產出超出了當時的經濟有效水平,即產能過剩。這樣的話政府可能就會開始考慮給予制造業生產補貼。這樣,服務業部門的一些生產資源被制造業占用,實際上生產性補貼的出現提高了服務業的經濟效率。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新的、扭曲性生產性補貼至少會減少其他補貼扭曲效應。當然,有的時候一項新的稅收或者是補貼也會擴大現存稅收扭曲效應,這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若經濟中不存在其他扭曲,補貼政策使得制造業的產出上升,對于自由經濟市場來說,制造業供給存在過剩的現象。根據圖2-5b中效率三角形c+f,可以得到制造業的超額負擔有所增加。制造業對經濟資源的不斷占有也引起農業和服務業生產的下降。
給出的例子只是用來分析這兩種稅種。包含SAM的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的CGE模型可能會涉及更多的稅種。任何一種稅所帶來的福利效應的變化都是其自身超額負擔與次優效應之和,模型中的次優效應常表現為另一種稅收會減少還是會促進超額負擔。
(七)稅收的邊際福利負擔
邊際福利負擔是指由于現存稅種的微小(邊際)變化所引起的國民福利的變化。這種福利的變化是由稅收收益的變化所引起的,表示每增加一美元稅收收益,邊際福利所承擔的變化。這個一美元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可以作為一種尺度來決定政府的某一個項目是否是有價值的,主要是看該項目能否增加稅收收益,這是由埃德加?布朗寧(Edgar Browning,1976)發展而來的。這個問題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性意義,因為政策制定者通常都會根據現有扭曲稅基制定適度的增稅或者是減稅措施。
尺度的建立主要是基于每增加一單位稅收收益就會引起直接的稅收負擔以及超額稅收負擔,直接稅收負擔是指財稅收益從私人支出向政府部門的轉移,超額稅收負擔是指稅收給經濟帶來的過重的效率成本。布朗寧對美國勞動所得稅的邊際超額負擔進行了研究,他發現,根據稅收增長結構的差異,稅收收益每增加一美元,就會產生9—16美分的超額負擔。布朗寧認為,稅收收益支持的政府項目,其收益必須要比私人支出項目收益高9%—16%,政府項目就會被取代,否則國民福利水平就會下降。
布朗寧使用的是關于勞動所得稅的偏均衡模型,但事實證明如果用CGE模型來分析這類問題可能更加合適。這是因為,CGE模型會針對某一個稅種福利效應的變化給出全面的措施。模型不僅會考慮稅收變化所帶來的超額負擔,同時也會考慮與次優效率效應相關的其他稅收。此外,CGE模型的福利措施包含著稅收變化所引起的貿易條款收益,這一點對于世界市場中的大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同時,很多CGE模型還針對稅收的直接負擔給出了很全面的措施,因為這些模型可以解釋一種稅收變化會對整個經濟中總的稅收收益所產生怎樣的影響。比如說,香煙消費稅的提高可能會引起煙草行業就業和產出的下降,緊接著煙草行業的工資稅和生產稅就會下降,或者隨著消費者支出的重新調整,其他商品的消費稅收益就可能會上升。所以,稅收收益的總變化除了煙草消費稅的變化之外還包括很多其他稅收收益的變化。
圖2-9中的偏均衡模型很好地解釋了邊際福利負擔的概念。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邊際生產稅的上升所引起的直接負擔和超額負擔的變化。S1是免稅條件下的供給曲線,為了簡化分析,D表示具有完全替代彈性的補償需求曲線。不存在稅收的情況下,P1和QQ1分別為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如果給定特定的(一單位)生產稅t1,其大小在圖中表現為P1到P2之間的距離,在最初的均衡中已經給出。相應的含稅t1的供給曲線為S2。在稅收扭曲均衡中,當數量為QQ2時,消費者的支付價格為P,生產者所接受的價格為P2。生產者盈余中總的損失為a+b+c+d所組成的區域。但是其中的a+b+c區域作為稅收收益轉移給了政府,所以對經濟來說并沒有什么損失。稅收所帶來的額外負擔在圖中表現為三角形d。

圖2-9 生產稅所帶來的邊際超額負擔
然后,假設邊際生產稅上升為t2,在圖中表現為P2到P3之間的距離。稅收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生產的成本,使得新的含稅供給曲線移動到S3的位置。新的均衡狀態下,消費者的支付價格仍為P1,但是生產者所接受的價格僅為P3,均衡數量下降到QQ3。生產者所失去的生產者盈余在圖中表現為e+f區域(旁邊的小三角形區域可以看成是稅收引起的微小變化,可以忽略)。政府所獲得的新的稅收收益為區域e+f,損失的區域為c。隨著稅收從t1上升為t2,區域c與區域d的和可以看成是超額稅收負擔。政府收益每增加一美元所帶來的邊際超額負擔表示為超額負擔變化與稅收收益變化的百分比。圖2-9中,隨著稅收由t1上升為t2,該比率在圖中表現為區域c/(e+f-c)。
圖2-9給出的偏均衡模型表示的僅僅是征稅后的部門其超額負擔的變化。前文中提到的次優理論指出,在廣泛的經濟框架之內,一種稅率的變化可能會引起經濟中與其他稅種相關的超額負擔的變化。所以,在一般均衡模型中,邊際福利效應的措施可能會涉及經濟中所有稅種的邊際超額負擔,同時還包括貿易條款的變化。同樣,稅收收益的變化是所有稅收資源收益的總和。
二 稅收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一)稅收負擔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來說,局部均衡分析假設在一個市場中稅收引起的價格和資源分配變化對其他市場沒有影響,因此需求與供給曲線是商品價格的函數,此時其他商品的價格保持不變。稅收負擔的局部均衡分析見圖2-10。征收稅收時,D為商品X的需求曲線,S為其供給曲線,在局部均衡條件下,X2、P2分別為商品的產出和價格,現對商品X征收從價稅t,則供給曲線S向上移動到S(1+t),此時,新的均衡產出下降到X1,新的均衡價格為P2(1+t)。考慮到稅收負擔,生產者的價格從P2增加到P2(1+t),消費者的消費價格從P1升到P2(1+t)。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稅收負擔分配取決于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彈性。一般而言,需求曲線越缺乏彈性或供給曲線越具有彈性,消費者承擔的稅收份額就越高。

圖2-10 商品收稅的局部均衡分析
(二)稅收負擔的一般均衡分析
若僅針對一個單一商品進行征稅,則局部均衡分析可以完美地描述稅收對價格和產出的影響。但現實中因相關價格改變的存在,稅收不僅影響了征稅市場的資源分配,而且也影響了未征稅市場的資源分配,此時運用局部均衡分析就不再適合,更適合于應用一般均衡分析理論。一般均衡市場下的產量稅收分析如圖2-11所示。在該圖中,假設市場包含兩種要素供給:勞動和資本。在埃奇沃思盒裝圖中,A為最初的均衡點,MRSXY= MRTXY。在對商品X征收t的稅收后,新的均衡點為B點,此時消費者的購買價格上升,而生產者的銷售價格下降。如圖2-11所示,MRSXY=PX(1+tX)/PY=(1+tX)MRTXY。當均衡點從A移動到B點時,相對要素價格和要素分配均發生了改變。商品X與Y的等產量線相切點決定了租金—工資比。(r/w)A為稅前租金—工資比,(r/w)B為稅后租金—工資比。在點A,商品X的勞動資本比(LX/KX)高于商品Y的勞動資本比(LY/KY),X與Y的勞動資本比分別以直線OX A和直線OYB的傾斜度表示。在對商品X進行征稅后,資本價格相對上升,引起兩種商品的勞動資本價格比均有所上升。同時,r/w也開始隨著勞動資本比有所升高,由于假設兩種要素被完全使用,因此(r/w)B高于(r/w)A。

圖2-11 商品收稅的一般均衡分析
上述稅收負擔的一般均衡分析表明對商品X進行征稅,對兩種商品和要素均有影響,而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市場需求和供給曲線不能反映其他市場的相對價格改變。
三 環境稅下的社會福利
假設實施中性稅收改革方案,即對污染產品征收環境稅,并同時降低勞動稅率,使這兩者的稅收增加或減少量相等。這種稅收政策下的社會福利效應可以表示為:在局部均衡條件下,最主要的福利效應與污染減少相關。環境稅收的標準福利效應分析如圖2-12所示。假設污染產品收益率不變(即污染產品X的供給曲線為水平線),以及單位污染產品X的消費會對環境造成的損失為d,因此應該把d(私人邊際成本)加到供給曲線中,從而決定了新的邊際社會成本曲線(SMC)。在不受監管的市場中,若生產X0單位的污染產品,其價格為P0。考慮環境稅(庇古稅)時,即對污染產品征收d單位的環境稅,則將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減少產出到X1水平,從圖2-12可以看出,征收環境稅帶來的環境福利為區域A+B,帶來的無謂損失為區域B,環境稅帶來的社會福利大于無謂損失,即凈收益為正。

圖2-12 環境稅的社會福利分析
一般假設環境稅收收益(區域C)將最后返還于居民。但雙重紅利假說的支持者則認為,若將環境稅收所得用于減少稅收扭曲(如對勞動征稅),則環境稅會獲得額外的福利效應。每減少一單位的勞動稅收,均會帶來相同單位的收益(等于勞動稅收邊際損失的收益,勞動稅收邊際損失是用來衡量勞動稅收的效率成本的)。效率成本的衡量是建立在勞動稅會減少勞動供給的假設下的。雙重紅利假說的貢獻在于其意識到了環境稅所能帶來的額外收益,即所謂的“收入循環效應”。
由于雙重紅利假設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因此環境稅的實施相對阻力較小,然而盡管這種假設可以給社會帶來正效益,但估計這一凈效益的具體值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在氣候改變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雙重紅利假說忽略了環境稅與勞動稅的交互影響。一般來說,環境稅的征收提升了一般物價水平,降低了真實工資,進而減少了勞動供給。換句話說,環境稅暗含了勞動稅的隱形額外稅收,從這個意義上說,環境稅的征收也給商品市場帶來部分扭曲效應。
四 能源產品能源稅與碳排放稅關系分析
假設一個國家或地區僅使用一種能源產品,并對該種能源產品征收碳排放稅,分析這種情況下是如何影響社會福利成本,如圖2-13所示。現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征收碳稅之前能源商品沒有被征收能源稅,另一種是在征收碳稅之前能源商品已被征收能源稅。若未對能源產品征稅,則其初始價格為P0。為了將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到既定目標排放值,而對能源產品征收Tc1的碳排放稅就是必要的。因此,產品的稅后價格就變為P0+ Tc1,因碳排放稅的征收所引起的無謂損失為區域A。

圖2-13 能源商品的碳排放稅成本分析
但若能源產品之前就已征稅,則其初始價格為P0+Te。為了達到同樣的碳排放減少量,則需征收比Tc1更高的能源產品稅,征收額為Tc2。征稅后的產品價格為P0+Te+Tc2。假設初始P0+Te的價格為理想價格,則因碳排放稅引起的無謂損失區域為B,由于區域B的無謂損失要比區域A的無謂損失大,因此碳排放稅的福利成本與之前的稅收水平相關。然而,當先前的能源產品稅收不處于理想值時,因碳排放稅引起的無謂損失將比區域B更大。圖2-13說明,能源產品在征收碳稅之前是否已征收能源稅,對碳稅對能源商品的效果及社會福利是有影響的,因此,在分析碳稅效果時,需要分析考慮能源先前的稅收水平對碳排放稅的福利成本影響。
另外,當能源產品已被征收能源稅時,還可以進一步分析碳排放稅收的福利成本與先前的能源產品稅收是否合理密切相關。一種假設認為,先前的能源稅是合理的,其反映道路建設的邊際成本與外部性的邊際成本。另一種假設則認為,先前的能源稅提高了稅收收入,是完全扭曲的稅收。
如圖2-14所示,若能源產品沒有稅收,能源產品價格為P0。若征收能源稅,能源產品的價格將變為P2=(P0+Te)。若稅后價格是合理的,則征收碳排放稅后的價格則變為P2=(P0+Te+Tc),對應的福利損失為區域A。若先前的征稅價格為P2=(P0+Te),且是完全扭曲的,則征收碳排放稅所引起的福利損失將變為區域A、B、D之和,已有能源稅的損失將變為區域C與區域E之和。因此,能源市場的碳排放稅的福利損失取決于先前能源稅收價格的扭曲程度。

圖2-14 已存能源稅下的能源產品的碳排放稅分析
一般來說,考慮到當地與全球外部性的邊際損失,現有的稅收并不是完全扭曲的,而是比理想值(Pm-P0)高。這樣包含合理能源稅的理想價格水平為Pm。碳排放稅的引入會加劇先前能源稅的扭曲程度。能源稅的福利損失區域為C,但引入碳排放稅后,損失將變為區域A與區域B的和,故當現有稅收高于理想值時,碳排放稅的引入會加劇能源市場的扭曲程度。此外,能源市場的扭曲會擴大其他市場的扭曲程度,因此整個經濟體的福利損失就會更大,在這種情形下,可通過削減現有能源產品的現有能源稅率來減少碳排放稅引起的福利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