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文學探賾集
- 孫紀文
- 2442字
- 2019-08-16 19:07:39
三 選本著作
研究王士禛的詩學思想,必須將詩話、相關文集、筆記、序跋及選本并觀。在此基礎上找出重要的論點和線索,才可以看出他整體的詩學觀念。詩歌選本中常常隱含著選家的詩學思想,故王士禛的詩歌選本著作是不可忽略的詩學文獻。
1.《二家詩選》二卷。此集乃刪錄明代徐禎卿、高叔嗣二人詩而成。徐禎卿為明代前七子之一,有《迪功集》;高叔嗣為明代獨具個性的詩人之一,有《蘇門集》。《四庫全書總目·二家詩選》提要評二人詩歌云:“上規陶、謝,下摹韋、柳,清微婉約,寄托遙深。……士禎之詩實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簡其菁華編為此集。”[25]意思是徐、高的詩歌風貌甚為漁洋所欣賞,且漁洋詩風有沿襲二人之處,故成此集。《二家詩選》選徐禎卿《迪功集》中古體、近體詩歌一百一十一首;選高叔嗣《蘇門集》中五言詩歌六十六首。確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取所長而棄所短,二人佳什亦約略備于是矣”。據《漁洋山人自傳年譜》云:順治十八年秋七月,泊舟海陵,“取徐迪功、高蘇門二集評次,錄為一通,康熙己卯刻于京師”。[26]意指《二家詩選》最初醞釀于順治十八年(1661),但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時才刊刻。也就是說從醞釀到刊刻費時三十八年之久。《二家詩選》的刊刻一方面表明漁洋對明代詩歌并沒有完全舍棄,另一方面也表明漁洋對充滿神韻色彩的徐、高之作格外關注。該集版本主要有《四庫全書》本。
2.《古詩選》三十二卷。據《漁洋山人自傳年譜》可知,《古詩選》成書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此時漁洋剛好五十歲。《古詩選》選五言詩十七卷,選七言詩十五卷。該著最早的版本有兩篇序言,其一由姜宸英所寫。姜氏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為漁洋之友。其二由漁洋門人蔣景祁所寫。又有漁洋親寫的五言詩凡例和七言詩凡例,由門人蔣景祁、惠潤所錄。檢閱內容可知,康熙天藜閣刻本即為較早的版本。其后主要的版本有乾隆三十一年由聞人倓所序的芷蘭堂《古詩箋》刊本和四庫全書本。芷蘭堂《古詩箋》刊本保留了姜宸英的序言,一函十二冊。四庫本言是“山東巡撫采進本”,未詳。另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之《阮亭選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本,此本乃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天藜閣刻本而成,齊魯書社2001年9月版(42冊)。
3.《唐賢三昧集》三卷。此集主要取盛唐詩,自王維始,至萬齊融止。凡42人,400余首詩。其中,選王維詩最多,達100余首。該集是一部鮮明體現漁洋“神韻”詩學思想的詩歌選集。其自序云:“嚴滄浪論詩云:‘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司空表圣論詩亦云:‘妙在酸咸之外。’康熙戊辰(1688)春杪,歸自京師,居宸翰堂。日取開元、天寶諸公篇什讀之,于二家之言,別有會心。”于是,“錄其尤雋永超詣者”,于本年七夕后完成。[27]由自序可知,《唐賢三昧集》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就刊刻完畢了。但是根據張寅彭先生的考證,刊刻時間遠非如此簡單而短促。實際上,《唐賢三昧集》從緣起直至刊刻,曾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同時該集的問世也彰顯出漁洋別具特色的唐詩學思想,尤其是選編中間曾寄寓著選家關于禪詩關系的深刻思考。[28]該集最早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其后主要有《四庫全書》本、乾隆五十二年(1787)聽雨齋刻本、潘德輿評點本、姚鼐評點本、光緒九年(1883)翰墨園所刊黃培芳批評本。又據張明非《唐賢三昧集譯注·前言》說:“并有日本、朝鮮刻本多種。”[29]當今有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文學總集選刊》本、《唐賢三昧集譯注》本等。
4.《十種唐詩選》十七卷。是書取唐人總集九家及摘取宋代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各為刪汰而成。凡《河岳英靈集》一卷,《中興間氣集》一卷,《國秀集》一卷,《篋中集》一卷,《搜玉集》一卷,《御覽詩集》一卷,《極玄集》一卷,《又玄集》一卷,《才調集》三卷,《唐文粹》六卷。據《漁洋山人自傳年譜》云,該書成于康熙二十六年,此時漁洋五十四歲。關于漁洋編選此書的目的,徐乾學在該書序言中的話可備一說:“其于《三百篇》之意庶幾有合矣乎?先生金口木舌以警學者,既引有唐諸公為之證據,又別裁偽體為善本。用心苦矣。”[30]意思是此書中滲透著漁洋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觀念,又包含漁洋以有唐諸公為宗法的詩歌取法觀念。最早刊本為康熙三十一年刊本,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該刻本。前有徐乾學、韓菼、尤侗、盛符升的序;后有康熙三十一年徐乾學的《十種唐詩選書后》。另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齊魯書社1997年7月版(394冊)。
5.《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宋代洪邁《唐人萬首絕句》有百卷之多,雖廣稽搜羅,以備大觀,但也不免存在舛錯之處。如陳振孫《書錄解題》中就指摘此書中曾采宋人詩歌入闈。王士禛此編,刪存唐人絕句僅八百九十五首,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數量不足洪邁原書的十分之一。根據序言可知,此書乃晚年歸田之作,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庫全書總目》之《唐人萬首絕句選》提要云:“其書成于康熙戊子,距士禎之沒僅三年,最為晚出。又當田居閑暇之時,得以從容校理,故較他選為精審。”[31]所言甚是。關于此書編選的目的,漁洋在自序里已經吐露了一個方面,即把唐人絕句視為唐代樂府,從而明確漁洋一貫堅持的詩體觀。另一方面的目的筆者認為,依然體現了漁洋兼容并蓄但終以唐詩為宗的詩學觀念。這樣,從《唐詩三昧集》到《十種唐詩選》到《唐人萬首絕句選》,就構成一個以唐代古詩、唐代近體詩為宗的比較完備的詩選體系。該書有康熙軟體字寫刻本、《四庫全書》本、雍正十年(1732)洪正治重印本等。當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齊魯書社1995年李永祥《唐人萬首絕句校注》本等。
6.《載書圖詩》一卷。康熙四十年(1701),王士禛官刑部尚書時,乞假歸里,載書數車以歸。其門人揚州禹之鼎以此繪制《載書圖》。一時門人多為題詠,題圖詩共八十六首之多,漁洋匯以成編。此集多是贊譽王士禛行止之辭,如門人黃元治詩中云:“惟載奇書數十乘,道心追想龍河圖。”此書有清康熙間刻本。今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私藏康熙刻本,前有門人張起麟的序,齊魯書社1997年7月版(394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