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文學探賾集
- 孫紀文
- 1947字
- 2019-08-16 19:07:40
四 序跋著作
序跋著作中也常常鑲嵌著王士禛的詩學觀念和詩學思想。王氏一生為己為人寫過很多的序跋,其中涉及其詩學內容的重要文獻有:
1.《帶經堂集》卷四十之《黃湄詩選序》是為詩人王又旦(字幼華)所作的序。[32]序中評價幼華的詩歌泛濫于唐、宋諸名家,上溯于《離騷》、《文選》,以成一家之言。并稱贊幼華的詩歌“每變而益上”。以此表明王士禛的詩學思想并不局限于某家某時,而顯示出靈活而富有包容性的特征。
2.《帶經堂集》卷四十一之《突星閣詩集序》是為詩人王戩所作的序。序中認為:“夫詩之道,有根柢焉,有興會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鏡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此興會也。”“博之九經、三史、諸子以窮其變,此根柢也。”又說:“根柢原于學問,興會發于性情。”即論及詩歌創作與學問、性情的關系。
3.《帶經堂集》卷六十五之《芝廛集序》中認為詩畫之理相通。
4.《帶經堂集》卷六十五之《鬲津草堂詩集序》是為詩人田霢(字子益)所作的序。序中認為論詩不必專尊漢魏,也不必專宗唐宋,而要以融通歷代詩歌之氣韻為上。同時又以沖澹、自然、清奇三品來評價田子益的詩歌。
5.《帶經堂集》卷七十四之《邵子湘青門集序》是為詩人邵子湘所作的序。序中以格高氣逑為據評價友人邵子湘的詩歌云:“邵子之詩,格甚高,氣甚逑,嘗觀海市于之罘,窮炎漲于扶胥,而其詩益奇恣盡變。”
6.《帶經堂集》卷七十五之《趙怡齋詩序》是為詩人趙怡齋所作的序。序中說:“論詩當先觀本色。”漁洋論詩,不專以神韻為標尺,有時也舉古代諸多的審美范疇來論詩品詩。序中即以本色來評價漁洋門人趙怡齋的詩歌特色。
7.陳乃乾輯《重輯漁洋書跋》一書。[33]其中有《陳說巖太宰丁丑詩卷》之跋文。此文早見于《蠶尾續文》里,被收入《帶經堂詩話》中。其中有“雄渾神韻”兼備說,并以此評價陳廷敬的詩歌。云:“自昔稱詩者,尚雄渾則鮮風調,擅神韻則乏豪健,二者交譏。唯今太宰說巖先生之詩,能去其二短,而兼其兩長。”
8.陳乃乾輯《重輯漁洋書跋》中有《程有聲近詩卷》之跋文。此跋是王士禛為門人程鳴所寫的。其中有:“予嘗聞荊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三昧矣。”“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詩文之道,大抵皆然。”即認為詩畫之妙多在咸酸之外。此觀點與嚴羽詩學一脈相承。
此外王士禛的文學創作中也時有表現其詩學思想的作品,如三十歲時在揚州所作的《論詩絕句》四十首。《漁洋詩話》云:“余往如皋,馬上成《論詩絕句》四十首。”《帶經堂集》中稱謂《戲效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六首》。四十與三十六之別的原因是漁洋自己有刪節。由于文學作品偏重于抒寫性情與遭際,與詩學著作的研究畛域有些區別,本文就不多巡弋了。
(原刊于《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1]王夫之等:《清詩話·漁洋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頁。
[2]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93頁。
[3]蔣寅:《清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78頁。
[4]王夫之等:《清詩話·漁洋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4頁。
[5]同上書,第14頁。
[6]張寅彭:《新訂清人詩學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頁。
[7]王夫之等:《清詩話·師友詩傳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3頁。
[8]同上書,第152頁。
[9]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94頁。
[10]蔣寅:《清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75頁。
[11]同上書,第274頁。
[12]王夫之等:《清詩話·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頁。
[13]李慈銘撰,由龍云輯:《越縵堂讀書記》,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040頁。
[14]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輯敘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564頁。
[15]蔣寅:《清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81頁。
[16]王士禛撰,戴鴻森點校:《五代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頁。
[17]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805頁。
[18]同上書,第1795頁。
[19]蔣寅:《清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82頁。
[20]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056頁。
[21]王士禛撰,湛之點校:《香祖筆記·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頁。
[22]王士禛撰,湛之點校:《香祖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頁。
[23]王士禛撰,張世林點校:《分甘余話》,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3頁。
[24]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057頁。
[25]同上書,第1730頁。
[26]王士禛撰,李毓芙等整理:《漁洋精華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8頁。
[27]王士禛:《王士禛全集》,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1534頁。
[28]張寅彭:《〈唐賢三昧集〉與詩、禪的分合關系》,《文學遺產》2001年第2期。
[29]張明非:《唐賢三昧集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30]《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276頁。
[31]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30頁。
[32]王士禛:《帶經堂集》,康熙五十年刊本。
[33]王士禛撰,陳乃乾輯:《重輯漁洋書跋》,中華書局195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