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紅巖精神與其他中國革命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礎

紅巖精神與其他中國革命精神在形成過程中,都有各自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基礎,由于各革命精神的地域不同,故它們也常有地域文化特色。

一 紅巖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

紅巖精神的產生有著堅實的文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巴渝文化在抗戰特殊背景下相結合的產物。

(一)優良的民族傳統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悠久而優秀的民族傳統。宋代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又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獻精神;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之偉大胸襟。中華民族一貫就很崇尚:忠誠愛國,忠于職守,以天下為己任;很推崇:艱苦奮斗,勤勞勇敢;很講求:信義、氣節、操行等美德。這些構成了“紅巖精神”的歷史淵源,或者說“紅巖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古代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和優秀思想的精髓,并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又使其升華到一個較高的水準。

紅巖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相比,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部分,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在抗戰時期紅巖精神中的實踐和體現。中國文化以和為貴,看重和諧,主張“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伴生了豁達大度的胸襟。表現在文化價值上,就是兼容并包的文化價值觀。任何社會形態,不同思想文化的存在都是正常而不可避免的。文化的發展,總是在不同思想之間的爭鳴、相成相濟中向前邁進的。

(二)巴渝文化中為正義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1.為正義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

作為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人民自古就有熱愛祖國、舍生取義、不畏艱險、剛直爽朗、勇于犧牲等人文傳統。在重慶歷史上,巴蔓子將軍舍身為國、釣魚城將士團結御侮、鄒容慷慨赴義、饒國梁烈士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而勇于獻身、楊闇公等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犧牲等,都集中地體現了重慶人民的崇高品格和高尚節操。

自古以來,巴人就以勇猛、善戰著稱,并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爭,有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早在《華陽國志》中就有記載,周武王伐紂,“征巴、屬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市平息內亂。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豈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成為了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19]當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元軍下四川,準備奪重慶,然后順江而下滅南宋,卻不料,竟在重慶打了足足36年,屢攻不下,最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大汗蒙哥,在釣魚城含恨戰死。重慶釣魚城成為改寫世界歷史的地方(即1259年7月,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釣魚城,使蒙古最高權力形成真空,導致大面積入侵歐洲、兵臨莫斯科的各路蒙古鐵騎紛紛回師爭奪汗位,使歐洲免于蒙古鐵騎的蹂躪)。

在近代重慶,有鄒容、廖樹勛、饒國梁等為正義而英勇犧牲的事跡。鄒容烈士的事跡在前面辛亥革命精神的論述中已有所涉及,這里我們主要敘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重慶革命者饒國梁和重慶辛亥革命烈士廖樹勛的事跡。饒國梁,字作霖,出生于1888年,四川省大足縣原云路鄉人。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軍兵分數路,攻兩廣總督署、水師行臺、督練公所等處。饒國梁被編入四川隊,扼守蓮塘街,堵截援敵,以保證進攻總督府刺殺兩廣總督張鳴岐戰斗的勝利。黃興率百余人分別從督衙前后門攻入,總督張鳴岐聽見槍聲慌忙逃去,命全城清兵重重包圍起義軍,雙方展開殊死搏斗,不少勇士斃命。饒國梁后不幸手臂中彈負傷,敵兵紛紛撲圍,終因寡不敵眾,力竭被捕。初受清軍的審訊,敵人軟硬兼施,誘使他變節??伤罅x凜然,無所畏懼,但求速死。問官以激將法說:“觀汝所供履歷,似非無學識者,何不將生平抱負及此次計劃,逐一供出,使人知中國革命之價值,豈不更勝一籌乎?”饒國梁怒斥敵人:“吾輩不死,國民不生,牛馬奴隸,生何榮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最后要來紙筆,奮臂一揮,洋洋千言,宣傳革命大義,鼓吹恢復中華,寫下了絕筆書。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令清官吏感動懾服。1911年4月30日被敵人殺害,與同難71人叢葬黃花崗。[20]紅巖村主人饒國模受其兄饒國梁的影響,積極支持革命。1939年1月,周恩來、董必武、博古等同志來到重慶,改八路軍通訊處為辦事處,并在此秘密設立中共中央南方局。隨著工作人員的增加,之前的房屋已遠不夠用。中共中央南方局打算找偏僻又隔主城不太遠的大有農場作為辦公地點。饒國模一聽她的農場能夠幫助共產黨解決辦公地點的問題,當即答應,并立即劃出房基地,幫助設計,代墊建筑費用,親自購置建筑原材料,又從大足、銅梁家鄉請來工匠,及時破土動工。八年抗戰中,作為辦事處的房東從未收共產黨一分錢的租金……[21]正是她的傾力相助、無私奉獻,才使得中共得以在這里領導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民主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紅巖也由此成了大后方人民心中的燈塔。廖樹勛,是同盟會會員,1907年回長壽縣任體育教習,培養了一批投身革命的學生。1911年11月18日,根據同盟會重慶支部的布置,在涪陵革命黨人的支持下,發動起義,建立了長壽軍政府。后廖帶隊東下,協助萬縣獨立,不幸在梁山遭清軍伏擊犧牲,重慶獨立后,被蜀軍政府褒獎為烈士。[22]

大革命時期重慶共產黨人為了共產主義而英勇獻身的代表是楊闇公。楊闇公1898年3月生于潼南縣雙江鎮,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四川黨團組織主要創建人和大革命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27年3月31日,他組織領導重慶群眾在打槍壩集會,抗議英、美帝國主義軍艦炮轟南京城的罪行,遭到四川軍閥劉湘的殘酷鎮壓,許多革命者犧牲,他也受到劉湘的追捕。4月4日,他在赴武漢的輪船上不幸被劉湘的軍警抓捕。反動派對他威逼利誘和殘酷折磨,但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敵人以死威脅:“難道你不怕死嗎?”他回答道:“你們只能砍下我的頭,可絕不能絲毫動搖我的信仰。我的頭可斷,志不可奪!”4月6日深夜,敵人將他押至浮圖關秘密處死。臨難前,楊闇公痛斥軍閥,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中國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年僅29歲。[23]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共產主義理想,重慶共產黨人也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堅持戰斗,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的詩篇。先后有四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一任川東特委書記,四任巴縣縣委、重慶市委和兩屆江巴中心縣委的眾多負責同志,以及許許多多的共產黨員犧牲在重慶。[24]比如,傅烈和李鳴呵。在白色恐怖的1928年2月,傅烈在重慶被選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兼省委軍委書記。此時,四川反動軍閥氣焰囂張,軍警、特務四處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傅烈不顧個人安危,日夜戰斗在白色恐怖的山城。即使不幸被捕,也以浩然的革命正氣堅持戰斗,并壯烈犧牲。傅烈在被囚禁期間,像鐵板一塊頂住了敵人的威逼利誘和毒刑折磨,保持著革命氣節,用生命保護了組織和同志。敵人對他采取軟硬兼施的辦法,用盡了各種酷刑,“先用煤油灌進他嘴里,再用鐵絲穿著兩個大拇指吊起來”,“拇指關節都扯脫了,繩子斷了好幾次”,其他如板凳刑、吊打、背火背篼等酷刑,無所不用其極。傅烈被折磨得死去活來,但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堅強的革命氣節,寧死不屈,橫眉怒斥敵人:“你們砍斷我頭顱,也休想從我身上得到你們需要的片言只字?!?a id="w25">[25]李鳴呵是中共四川省委軍委書記。1930年4月18日,在懲辦叛徒途中被捕,次日在朝天門英勇就義。他臨刑前給周恩來的信中寫道:“恩來同志:永別了!絕命書已轉卜克同志,想不難得悉。目前群眾革命斗爭日益發展與壯大,反動的統治階級對于領導革命的本黨是要盡量摧殘的!望你保重,祝你領導中華革命早期成功?!?a id="w26">[26]

從清末到民國,從反清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革命志士到共產黨人,在重慶的土地上,英雄輩出,他們以感天動地的革命實踐,去追求崇高思想和理想信念的實現,表現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的革命正氣、堅定的理想信念,這一切為紅巖精神在重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2.豪爽耿直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有“山城”之稱。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大江大河流經重慶。尤其是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該峽位于湖北省境內),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這樣的大山、丘陵、大江大河、大峽谷等較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于古代重慶人是巨大的考驗。在和大自然同生共存的過程中,巴人負重自強、吃苦耐勞。從古代開始,重慶人每做一件事情,付出的汗水和艱辛都很多。特有的地域環境,造就了重慶人吃苦耐勞、不服輸、勇于拼搏的精神。這是紅巖精神艱苦奮斗的源泉之一。從大禹治水至此娶涂山氏,“三過家門而不入”,到白鶴梁上72次水文記錄,歷代人民鑿山開路,棧道求生,截水改流,通商探險。在古代,經過重慶人民的艱苦努力,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全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后在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建都。

3.英勇反對外來侵略的愛國愛家精神

早在巴國后期,巴蔓子為存國土而刎頸。[27]東漢巴郡太守嚴顏被俘寧死不屈,聲稱:“我郡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28]南宋合川釣魚城的抗元戰爭,歷36年而未破,成為世界防御戰史的奇跡。涪陵三臺寨、南川龍巖城、忠縣黃化城、萬州天子城、云陽磐石城、巫山天賜城等山寨,同樣在抗元斗爭中英勇頑強。明末石柱總兵、巾幗英雄秦良玉,兩次率兵赴山海關抗擊清軍,又平奢崇明叛亂,解成都之圍[29],被郭沫若譽為“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絕塵事征遼”。明末,清軍入關,農民起義軍夔東十三家聯明抗清,在清兵圍剿中,義不降清,慷慨赴死。巴渝兒女據險抗擊入侵重慶城的清軍,使清軍四進四出重慶城,幾十年不能占領。清朝時期,永川人黃開基在臺灣擊敗英艦阿納號,涪陵人徐邦道甲午中日戰爭中浴血奮戰,云陽人程德全在黑龍江為疏難民以身堵俄軍炮口。[30]抗戰初期,駐扎在重慶及附近的川軍,踴躍出川抗日,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重慶也因此而受到侵略者更殘酷的打擊,日本飛機對它進行了持久、猛烈的轟炸。重慶為國民政府的陪都,成為抗日“大后方”的中心,重慶人民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抵御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肩負著比“大后方”其他地區更為艱巨的任務。面對轟炸,重慶人民在國難當頭的形勢下迸發出了以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愈炸愈強的剛毅精神和毀家紓難的奉獻精神為主要內涵的重慶抗戰精神,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培育紅巖精神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當時重慶自來水公司董事長潘昌猷、經理胡子昂紛紛表示:“敵人企圖以狂炸毀滅重慶,實屬妄想……吾人對于各種原料,如水管等之存儲,早有充分準備,足敷今后補充之用,一切非常設施亦已先后完成。退一步言,敵人終能將自來水公司全部炸毀,亦不能斷絕吾市民之水源,吾人僅需汲水機一具,即能引水引江水灌諸水管,而供市民取用?!?a id="w31">[31]從1938年10月4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機對重慶進行多次大轟炸,炸死市民11899人,炸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棟。[32]面對日機的轟炸,中國共產黨人與重慶市民以團結抗戰、奮勇拼搏、勇于犧牲、自強不息的精神,共同反對日機空襲。當時《國民公報》的一篇社論曾有這樣的論述:“我們覺得重慶市民是最好的國民,……他們在敵機的殘暴燒殺政策下,在血火交織中,然而不計較私產的損失,忍受著個人的悲哀,他們對于抗戰的信心矢志不移,他們的聲音傳到社會上就是:‘以熱情鮮血和忠誠的服務,報效祖國,無稍更改?!@種情形,能不令人感動?這種情形,達到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民族的頂點?!?a id="w33">[33]

二 辛亥革命精神和黃埔精神產生的文化基礎

(一)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是辛亥革命精神產生的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優秀人文精神的滋養與哺育是其產生的文化淵源。辛亥革命精神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受中華民族優秀人文精神的哺育和滋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作為在中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民主共和革命者,在他們接受資本主義民主共和理論之前,早已生長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精神之一,表現為力求進步,奮發圖強,堅卓剛毅,永不停息。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這些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為此不息奮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書就了一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壯麗史詩。其次是逆境奮斗、堅忍刻苦和樂觀進取、矢志不渝的優良品質。一個人在實現人生志向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因此,就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以堅忍刻苦的精神去克服。正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至于在逆境中樂觀進取,矢志不渝,王勃“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感人懷想的詩句充分表現了這種高貴的品質。最后是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洪秀全、譚嗣同、梁啟超、秋瑾等一大批先進的中國人率先覺醒,將傳統的憂患意識演化成強烈的救亡意識,賦予愛國主義精神近代意義上的新內涵,并義無反顧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二)太平天國革命思想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影響

孫中山曾對其左右說,其革命之最初動機在幼年時代與鄉關宿老談話時已起。而作為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洪秀全,客家人,出生于廣東省花都縣(現廣州市花都區),父親是村上的保長。而太平天國另外一位重要領袖馮云山,也出生于廣東省花都縣,是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當時有一些廣東人也踴躍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起義軍同時反帝(反對帝國主義的“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反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清王朝),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反對清政府的思想,對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排滿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太平天國將士作戰都非常勇敢,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和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比如太平天國后期重要將領、被封為“英王”的陳玉成,早在西征進攻武昌時就“舍死苦戰,攻城陷陣,矯捷先登”。在救援鎮江時,更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坐一小船,舍死直沖到鎮江,與吳如孝會同秦日綱內外夾擊清軍,清將大敗。后不幸由于叛徒苗沛霖出賣而被捕,清朝高級將領勝保想誘降他,陳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最后遭受清政府最殘酷刑罰的折磨并壯烈犧牲——被清政府凌遲處死。[34]

孫中山的出生地廣東花縣距離洪秀全的出生地不遠,容易受到其影響。在孫中山年幼的時候,一名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的老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常對孫中山講述當年之戰狀,談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風貌。使孫中山從小就受到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1884年中法戰爭后,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孫中山產生了反清思想。此時,孫中山已在香港獲得博士學位,“平時常常談起洪秀全,稱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沒有成功”[35]。孫中山曾稱太平天國是“民族大革命”。強調“夫漢人失國,二百六十年于茲,圖恢復之舉不止一次,最彰彰在人耳目者莫如洪秀全之事”。并且指出洪秀全之所以得到人民擁護,在于他“以除虜朝復漢國提倡漢人,則登高一呼萬谷皆應”。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看到洪秀全雖然“猶是帝制自為”,但“其所揭以號天下者,則為民族主義”。辛亥革命另外一位領袖黃興也回憶,稱其從事革命的動機,是在少年時期讀太平天國雜史而起的。[36]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家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后,在獄中賦詩曰:“衡岳無人地,吾師洪大全,中興□諸將,永夜遂沈眠”,表示對太平天國英雄的尊崇。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最力、影響最大的民族主義是對太平天國的直接繼承。

(三)獨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為黃埔精神的形成打下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黃埔軍校鮮明的辦學特色是以實現(新)三民主義為辦學宗旨,在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的同時,貫徹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相輔而行的原則。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是國民黨中央派駐軍校的代表,有權過問學校的一切重大事務,有監督校長之權。政治部是校長和黨代表進行政治工作的佐理機構,掌握全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通過加強政治教育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前途而勇于犧牲的信念,培養革命精神。周恩來在《國民革命軍事政治工作》中指出:革命軍隊政治工作就是軍閥軍隊逐漸覺悟,革命軍隊確定有革命的觀念。[37]孫中山要求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能指揮作戰,勇于沖鋒陷陣,而且會做政治工作,具有愛國愛民、獻身革命的精神。依據孫中山的創校宗旨,黃埔軍校嚴格掌握政治與軍事并重,在環境設施、訓練內容等方面都注重革命精神的教育。比如,在氣氛營造方面,軍校通過政治色彩鮮明的標語、口號以及革命歌曲等,宣傳黃埔革命精神,陶冶軍人革命情操。當時,軍校校門上裝嵌了“革命者來”的匾額,兩側豎著“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的對聯,學生進門就能看到。校內重要的地方都高懸耀眼的革命標語,如“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不要錢!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等標語。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陸軍軍官學校校歌》、《國民革命歌》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凡此種種,不但活躍了軍校的生活,而且“對陶冶軍人精神,大有益處”[38]。

在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方面,黃埔軍校也特別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軍校制定的《政治教育大綱》規定全校的政治課有26門之多,包括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習。授課者多數是共產黨人。當時在軍校從事政治工作的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人,經常給學生上政治課。軍??偫韺O中山、黨代表廖仲愷等也抽空給學生們作講演。孫中山在演說中教育黃埔師生“要立革命的志氣”,他希望黃埔學生健康地成長。廖仲愷在演講中,要求軍校師生要樹立革命理想,他說:進軍校并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主義而斗爭。他懇切地希望軍校師生“要確信主義”,一心準備革命,做“真正的革命軍”。除政治課外,軍校還定期舉行演講會。許多著名的共產黨人都應邀到軍校作過演講。

黃埔軍校還出版大量刊物,傳播革命思想。如《黃埔潮》、《黃埔日刊》等,緊密結合形勢向學生們宣傳革命思想,用革命的觀點闡述和回答現實斗爭中的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軍校學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步樹立起盡忠革命,為國犧牲的信念”[39]。對于黃埔學生軍在國民革命中成為“中流砥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黃埔生李奇中稱贊道:“在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各次戰斗中,黃埔軍確實發揮了黃埔精神,取得了革命的光榮稱號?!?a id="w40">[40]黃埔軍校政治部出版的《革命畫報》也為此時黃埔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中共黨員)曾在《一年來本校之政治工作》一文中指出:“對于宣傳品的發行,……尚有《革命畫報》,每期刊行萬份,……發行地點已有三四千處,幾遍布全國各省和東西洋各大埠?!?a id="w41">[41]畫報的報頭橫排,描繪的是北伐軍隊奮勇沖鋒陷陣的情景: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和槍林彈雨,革命軍隊的士兵毫不畏懼,發起猛烈進攻。如《北伐軍商船打敗2》、《北伐軍連克武昌、南昌》、《北伐軍大捷戰況》等,勾畫出激烈的戰斗場面,歌頌北伐軍奮勇爭先、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42]而《中俄大聯合萬歲》、《本黨聯俄政策萬歲》、《節制資本、平均地權》等則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進行了通俗易通的闡釋。[43]

三 抗戰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

(一)愛國主義是抗戰精神的重要文化源泉

在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高揚的旗幟,其維護領土完整抗擊外國入侵的斗爭精神也是一以貫通的。比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就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當時,浙江、福建、山東沿海常常受到倭寇[44]的侵擾,戚繼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早在16歲時,他曾經寫下一首詩:“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555年,戚繼光在浙江組織了一支由農民、礦工組成的400多人的新軍。經過他的嚴格訓練,這支軍隊軍紀嚴明,戰斗中屢戰屢勝,深受人民的愛戴,人民稱這支軍隊為“戚家軍”。[45]在戚繼光和其他將領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戰爭節節勝利,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日趨安定,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愛國主義旗幟下的大團結、大聯合,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首要前提。抗日戰爭的各個時期,不僅絕大多數的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紛紛支持抗日戰爭、參加抗日戰爭,而且地主階級、大資產階級面對日本的侵略,也紛紛支持抗戰,有的還親自組織隊伍抗日。甚至連曾經臭名昭著的國民黨軍統和中統特務也與日本帝國主義特務機構展開了生死的間諜戰,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一定的愛國主義思想。

(二)為國家利益而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盡忠報國、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優良傳統,“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是每一位有血性中國人的共同心聲。最為典型的是北宋抗遼英雄楊業。公元986年,宋朝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并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后因其他兩路軍隊作戰不力,宋軍敗局已定,宋太宗于是命令各路宋軍撤退。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就領兵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英勇,但是遼兵像潮水一樣涌上來。楊業拼殺了一陣,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渾身是血,還來回沖殺,殺傷了幾百名敵人。不料一支箭飛來,正射中他的戰馬,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了上來,把他俘虜了。楊業被俘以后,遼將勸他投降。他抬起頭嘆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他在遼營里,絕食了三天三夜,就犧牲了。[46]

這些為國家利益而勇于獻身的精神,也深深影響了抗戰時期國共雙方參加抗日的愛國將士們。

四 井岡山精神、中央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文化源泉

(一)井岡山精神形成的文化源泉

井岡山精神是中共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中形成的,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淵源。它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部分的繼承,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1.愛國愛民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具有以愛國愛民為顯著特征的傳統文化。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在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的紅軍戰士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皥远ㄐ拍睢弊鳛橹腥A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井岡山革命精神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立志高遠、堅忍不拔,執著追求,堅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47]。這在井岡山革命斗爭中也表現得很充分?!耙揽咳罕姟笔俏覀冎腥A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容。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8]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爭取群眾,并依靠廣大農民群眾,打退了國民黨的多次進攻,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

2.井岡山地域文化:民眾的革命傳統

井岡山屬于吉安管轄,具有革命傳統。辛亥革命時期,吉安有興中會的分部,吉安地區有四個同盟會分部支部(吉安、峽江、新干、永新)。據蔡復靈的《同盟會江西支部史略》所記載:“……則設興中會分部于吉安……乃秘密設同盟支部于南昌鴨子塘之某陋室中……時高安、宜豐、萬載、銅鼓、峽江、清江、新干、豐城、樟樹等處,均有分部之秘密組織?!?a id="w49">[49]在北洋軍閥時期的20世紀20年代,井岡山地區先后聚集有朱孔陽、羅冬生、王佐等為首的大小幾十股綠林武裝。他們都打著“殺富濟貧”的旗號,使得平日那些作威作福的豪紳地主聞風喪膽。在寧岡縣境的半崗山上,也活躍著一股名叫“馬刀隊”的綠林武裝,頭領是當地的貧苦農民胡亞春。后來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人物、當地的袁文才,也就是在此時參加“馬刀隊”的。1923年袁文才毅然上山,與胡亞春等頭領對天盟誓結拜兄弟,任“馬刀隊”的師爺。并在井岡山安營扎寨,占山為王,率領弟兄們晝宿夜行,聲東擊西,打擊地主豪紳。后“馬刀隊”改編為寧岡縣保衛團,在北伐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袁文才又將保衛團改為農民自衛軍,袁文才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50]大革命失敗以后,袁文才率領隊伍上井岡山,多次打退國民黨的進攻,為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央蘇區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

中央蘇區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除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的影響外,客家文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和直接的。

首先是強烈的家族和民族精神,艱苦奮斗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由于戰爭和長期社會動亂,客家先民被迫外遷,背井離鄉,輾轉遷徙,遷居地大多是比較貧困的山區,資源貧乏、交通落后,并受到當地族群的排斥,客家人以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努力建設自己的家園,開拓一片新天地。同時客家人在艱苦開拓的過程中,不安于貧困現狀,無時無刻不在謀求新的發展空間。這種精神還表現在當社會矛盾激化,民不聊生,或國家民族處于危難時期,客家人的進取精神便會使其奮起反抗壓迫奴役,以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來推翻腐朽的舊制度、舊政府,建立新社會,挽救民族和國家,表現出客家人敢于奮斗的大無畏精神。[51]其次是窮則思變、勇于革命的精神??图胰四线w到江西、福建一帶后,比較好的土地已被當地人占據,留給他們的生存空間是貧瘠的山區和丘陵??图胰松砩纤赜械钠D苦奮斗品性,激發了客家人勇于開創天地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斗志和熱情。[52]另外,客家人南遷后,又面臨與土著居民之間的爭斗。隨著客家移民的增多,客家人與客家人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客家宗族之間為爭取生存空間的斗爭??图胰碎L期面臨的斗爭,很容易孕育客家人的革命精神。特別是客家人的斗爭涉及地方權力之間的爭斗時,被壓迫的一方的革命性表現格外顯著。[53]

以上客家文化的內容成為蘇區精神的重要來源之一。中央蘇區的革命民眾所在地是客家人或者土客混居的地區,中國共產黨正是依托了客家人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勞的精神、勇于進取的精神,開創了蘇區局面,培育和形成了蘇區精神。[54]中央蘇區的革命民眾很多就是客家人,具有這些精神。中央蘇區核心區域20縣,其中屬于純客家縣的有16個,非客家縣4個??图胰顺蔀橹醒胩K區的主要民眾和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客家子弟是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工農紅軍的主要組成部分。[55]客家子弟深受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熏陶,成為客家文化的主體。他們在參加中國蘇維埃革命后,把客家文化帶到了革命隊伍中。

(三)長征精神產生的文化基礎

長征精神產生的文化基礎,包括中華民族精神中為民族獨立而不斷努力的愛國主義情懷、為民眾利益不惜犧牲的高貴品質,以及西南民眾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頑強堅韌的高尚品德。

首先是西南地區民眾艱苦奮斗和堅韌頑強的優良品質。長征時期,在紅軍將士的宣傳組織下,大西南的貧苦民眾積極支持和參加工農紅軍,并表現出了在艱苦復雜危險的環境中不懈奮斗的精神。這是大西南民眾長期以來在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在為了生活下去頑強堅韌、不斷奮斗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眾所周知,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高山、高原、丘陵、峽谷、草地為主,尤其是在紅軍長征經過的地區,更是高山林立、氣候寒冷、交通極為不便、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都極為落后的地區,加之地主、頭人(少數民族首領)、反動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和掠奪,這些地方的民眾生活極為艱難。面對這些困難,廣大的民眾具有吃苦耐勞習性,充分表現出了堅韌頑強的艱苦奮斗精神,與自然斗、與反動統治者斗、與兇狠的動物斗、與地主斗。紅軍所經過的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具有悠久的革命傳統。公元1281—1284年,發生在重慶酉陽的九溪十八洞起義,是西南少數民族抗元斗爭的著名起義,有力地支持了合川釣魚城、彭水紹慶府等地的抗元斗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清朝時期,貴州張秀眉等分別領導了“苗族起義”,起義范圍以貴州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和滇東,延續了18年,影響十分深遠,使清王朝在貴州的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1934年3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開會議,決定向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發展,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6月4日,由賀龍率領的紅三軍進駐重慶酉陽縣南腰界,8月1日,南腰界區蘇維埃成立大會召開。推行耕者有其田,不斷壯大革命武裝,土地革命搞得轟轟烈烈。[56]1934年3月,四川越西彝族人民發動了反對國民黨軍閥的武裝起義,提出了打倒二十四軍軍閥劉文輝、反對苛捐雜稅、打富濟貧等口號。

其次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影響。紅軍長征時期,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加劇對中國侵略的時期,日本在搶占了中國東北后,又掀起了華北事變,中華民族處于危機中。為此,紅軍在長征途中,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仍不忘救國——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積極宣傳抗日主張,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為了宣傳抗日主張,中共中央在長征中公開發表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在貴陽烏當區發現的《紅二軍團告工農群眾文告》中寫有“……日本帝國主義無恥的侵略,蔣介石無恥的媚日賣國,使得中國亡國之禍已經威脅著全國廣大群眾,要想挽救中國的危亡,只有中國廣大群眾,在中國工農紅軍勝利的前面,一致動員起來,消滅媚日賣國的蔣介石,打倒日本一切帝國主義?!?935年4月2日,中央紅軍三軍團在青巖街上開展政治宣傳,在王家坪學校廂房內寫有“白軍兄弟與紅軍聯合起來去抗日”。在王家坪弓腰山魏發懷家房壁上寫有“白軍兄弟們,不打抗日的紅軍,北上抗日去”、“白軍士兵不要打我們,我們是北上抗日的紅軍”[57]。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也是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影響下形成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事例。

最后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的為民眾利益而勇于犧牲的精神。紅軍長征時期,廣大的紅軍將士為了工農大眾的利益,為了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表現出了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在傳統中國文化中也有許多典型案例,在長征以前的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烈士中也體現得很充分。比如,“只有站著死絕不跪下生”的陳延年烈士。陳延年曾赴法國勤工儉學,與周恩來、趙世炎被選為旅歐少年共產黨委員,后回國參加革命工作。1927年6月,反動軍警包圍江蘇省委機關,陳延年以桌椅板凳與敵搏斗,掩護其他人逃跑,不幸被捕。7月4日深夜,陳延年在刑場浩氣凜然,劊子手按他下跪,他傲然而立,說革命者決不下跪,只能站著死。刀斧手們強按他下跪,延年一躍而起,最后被敵人亂刀砍死。[58]

(四)延安精神形成的文化源泉

1.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延安精神是中國人民英勇奮斗、奮發圖存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既汲取了傳統民族文化精神的營養,又實現了對民族傳統精神的批判和超越,從而升華為一種新的民族精神形態,是中國人民革命精神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中華民族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延安時期,這種民族精神經過共產黨人的繼承與創新,發生了現代轉換,也就是勤勞勇敢的精神轉換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創業精神;團結統一的精神轉換為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好和平的精神轉換為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轉換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2.古代陜北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

自隋朝以來,延安一直都是郡、州、道、路、府的所在地,是陜北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化。延安城東嘉陵山上,矗立著唐代修建的高達44米的九層寶塔,是延安人民英勇頑強的象征。城北清涼山間,殿宇洞窟星羅棋布,最有價值的是宋代開鑿的萬佛洞,是延安人民精湛藝術造詣的代表;城西鳳凰山頂,有北宋范仲淹督建的鎮西樓,是延安人民保家衛國堅強意志的體現。[59]在漫長的歷史上,陜北和延安曾迎來了無數名臣武將和仁人志士。戰國時期著名兵家吳起,任魏將時屢建戰功,吳起鎮就是吳起坐鎮陜北的記載。秦始皇的大將蒙恬、公子扶蘇,漢朝名將李廣、衛青,唐朝老將尉遲恭、郭子儀,北宋將領韓琦、范仲淹、龐籍、狄青、楊文廣、沈括等都鎮守過延安,抵御外來侵略。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生長在延安,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也是延安人。[60]

在革命傳統方面,首先是吃大苦、耐大勞,善于忍耐極端貧困的艱苦奮斗精神。陜北土地貧瘠,缺水風沙大,自然條件惡劣。延安城就坐落在陜北的千山萬壑之間。這里的人民非常貧窮,為了生存下去,延安民眾善于應付艱難,善于度過困苦。缺米少面,糠菜度日。身陷貧困,鎮定自若。豐年有余,“尚節約,少奢侈”,“重修造,善積儲”。其次,陜北民眾老實敦厚,急公好義,講義氣,樂于助人。與人共事,言行一致,共事共心,很少有虛情假意、拐彎抹角的。最后,仇視欺壓盤剝,民眾之中蘊藏著深厚的政治變革的推進力,一遇適宜的土壤氣候,便會噴薄而出,你呼我應,匯聚成巨大的洪流。比如,隋朝時期劉加倫聚眾10萬人,大鬧延安府。明朝末年,當時的陜北土地貧瘠,生產力極其落后,連年發生災荒,賦稅和徭役十分嚴重,農民們無法生活下去。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陜北農民領袖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尤其是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最早就是從陜北米脂縣開始的,并最終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清朝時期,陜北回民為反抗壓迫舉行過多次暴動;民國初年,陜北張九才也舉旗造反。[61]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劉志丹、謝子長等共產黨員發動武裝起義,在黃土高原建立了陜甘邊和陜北兩塊革命根據地,為延安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文化基礎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礎,其文化淵源在于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七千年文明史,積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

1.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構成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擁有優秀歷史遺產的民族。中華民族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各族人民都一致反對外來侵略者的壓迫。中華民族在漫長曲折的歷史長河中鍛煉和培養了自己堅強、寬厚的民族性格和優良道德風尚。例如,尚實行而不尚空談,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62];殺身成仁,舍生取義[6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等。這些高尚的品格和優良的道德風范,世代相傳,并不斷得到發揚光大,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凝聚力很強的民族。尤其是在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內容——“兩個務必”方面,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這在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先賢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比如,提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諸葛亮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諸葛亮在《誡子書》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a id="w64">[64]諸葛亮在與李嚴的一封信中,曾談及自己的生活狀況:“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a id="w65">[65]身為宋朝宰相的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通過艱苦奮斗,成為偉大的文學家,并擔任宰相。擔任宰相,俸祿應該說是不低的,但他把俸祿的絕大部分用于辦義學,看到窮苦清寒的子弟,有天賦能夠讀書的,他就把他們集合起來教導,學生、老師的費用全由他出。因此,家里的日子過得非常清苦。

2.西柏坡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慷慨悲歌、好氣任俠

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也與西柏坡人民長期以來的艱苦奮斗和不畏犧牲、勇于拼搏的革命傳統有關。西柏坡在戰國時期屬于中山國的范圍,是在燕趙之間的一個小蠻夷之國,從文化特征上看,慷慨悲歌、好氣任俠。司馬遷在論述燕趙區域內各地的風氣時說:“中山土地狹小,人口眾多,人民性情卞急,攔路錘殺剽掠,或者盜掘墳墓。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辭氣慷慨?!?a id="w66">[66]比如在公元前377年、前376年,中山國兩次被強大的趙國進攻,但在中山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趙國的侵略最終被打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抗日,形成了偉大的太行精神——英勇頑強、不畏艱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人民利益展現的勇于犧牲、樂于奉獻的精神。八路軍將士勒緊褲帶,把自己從牙縫里省出來的糧食物資拿出來救濟群眾,甚至甘冒生命危險,把自己最后的糧食送給最需要的老人、兒童。鄧小平同志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中曾經指出:“每到農忙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穿著軍服的人,同老百姓在一塊勞作……”[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深泽县| 会同县| 克什克腾旗| 衡阳县| 镇沅| 九龙县| 宁城县| 濮阳县| 兰州市| 北宁市| 平乐县| 清水河县| 包头市| 漯河市| 思南县| 宕昌县| 寿阳县| 巴彦县| 阿城市| 颍上县| 项城市| 万安县| 固安县| 洪湖市| 惠来县| 临沂市| 磐安县| 拜泉县| 嘉义县| 宝兴县| 凯里市| 通许县| 奉化市| 庆安县| 临沧市| 加查县| 永平县| 东光县| 永宁县|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