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男女分校與同校之爭的歷程、主要分歧及啟示

一 男女同校與分校的歷史發展

中國男女受教育的歷程是不盡相同的。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一)男女分校的出現及盛行

在學校未出現之前的原始社會的很長一段時間,男女受教育是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采用集體或分散教育的形式進行,一般不將男女分開。只是人類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時,由于人們對性別認識的加深,男女有別的教育觀念才逐漸開始形成,但一般是在男女進入青春期時的成人禮教育階段才采用男女分開的方式,而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仍采用合群式的教育形式。德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利普斯對此有專門的研究,在其所著的《事物的起源》一書中有專門的記載。可見,當時人們將男女受教育分開進行主要是對“性”的考慮以及人們對“經血”的禁忌與恐懼。當然也開始涉及如何更有利于培養青年時期的男女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只不過當時不是主要目的。可以說,在原始社會時期,是男女合組教育向男女分組教育的發展階段。

進入夏朝以后,盡管學校開始出現,男女有別的觀念也更加深入人心,但男女孩在童年早期時代的教育還是基本相同的,一般采取的是男女童集體受教育的形式?!抖Y記?內則》中說:“子能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絲繭,織纴組紃,學女事以共(供)衣服。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1"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1" class="footnote_quote">[1]可見男、女孩在10歲以前是共同接受教育的,10歲以后開始強調男女分開受教育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男女受教育的主要形式。隨著封建禮教的定型,“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男女分別的教育形式更加被強化。即便是近代的教會女學在生源嚴重不足時采用的也是男生部與女生部或男生班與女生班的形式,一旦生源得到改善,都采用男女分校的形式??梢哉f,男女分校受教育的形式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1907年通過的《學部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便明確規定:“女子小學堂與男子小學堂分別設立不得混合?!?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2"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2" class="footnote_quote">[2]對女子師范學堂也做出了同樣的規定??梢姡信中5男问绞钱敃r社會通行的形式。

在我國古代,也曾出現過少量男女合校受教育的形式。如漢安帝元初六年(119年)鄧綏皇后(81—121年)開辦的官邸之學便是男女合校受教育的形式。史載:鄧綏皇后“詔征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女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余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余人……教學經書”。[3]清代文學家袁枚(1716—1797年),在他33歲時辭官僑居江寧,于小倉山筑“隨園”。匯集書籍,吟詩屬文,優游其中近五十年,在招收男學生的同時,大膽招收女弟子施以文學藝術教育。汪心農在序《隨園弟子詩選》時這樣寫道:“隨園先生,風雅所宗,年登大耋,行將重宴瓊林矣。四方女士之聞其名者,皆欽為漢之伏生、夏侯勝一流,故所到處皆斂衽扱地,以弟子禮見;先生有教無類?!?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4"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4" class="footnote_quote">[4]這里的“有教無類”表明袁枚弟子甚雜,男女均有,從反對他的章實齋的論述——“近有無恥妄人,以風流自命,名門大家閨閣多為所誘。徵刻詩稿,標榜聲名,無復男女之嫌,殆忘形其身之雌矣。此等閨娃,婦學不修,豈有真才可???而為邪人播弄,浸成風俗。人心世道,大可憂也”[5],可見他是不避男女之嫌的,采用的是男女合“?!苯逃男问?。但這種男女合校的形式畢竟是極少數的現象。

(二)男女合校的合法化與主流化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了臨時政府,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統管全國的教育工作,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前者指出:“民國既立,清政府之學制,有必須改革者。”于是規定:“初等小學校可以男女同校?!?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6"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6" class="footnote_quote">[6]隨后,小學男女同學開始出現,但單設女校仍很有勢力。

在小學男女同學的同時,大學是否接受女生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早在1905年,中美合辦的私立嶺南大學就開始兼招女生,后該校也曾于1915年分辦女學,但不到一年又正式宣布實行男女同學。在嶺南大學男女同學的影響下,以及新文化五四運動的開展,中國的傳統禮教和舊思想受到較大沖擊,加之一批女子開始覺醒并為爭取男女平等教育權而自覺行動起來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而當時又沒有單設的國人自辦的女子高等學校,于是北京大學開始兼招女生,實行男女合校同班制教學。到1922年時,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商學院(上海)、中國大學、廈門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高等院校開始男女均招,實行男女合校培養。

隨著小學和大學可以男女同校同學,中學也開始仿效。在1921年時,已有北京高等師范附屬中學、廣東執信學校、湖南岳云中學等,次年又有廣州第一中學、上海吳淞中學、保定育德中學、南京暨南學校、東南大學附屬中學補習班、江蘇省立第一中學高三班等開始男女同校。

隨著小學1912年男女合校同學制的合法,1920年國立北京大學男女合校的出現,以及1921年一批中學男女合校的出現。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了不分性別的單軌性質的壬戌學制,使男女合校制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不過清末所頒布的《奏定女子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并未宣布廢止,因而,單設女子學校仍有合法性。不過男女合校已成為主流。

(三)男女分校的再次提出與復興

1935年4月25日,北平市市長袁良向市政會議提出“取締男女同學案”,得到了北平市社會局的認可,認為分校后女生有學校讀書,便可樹立起“母性教育”的樣板,于是國民黨北平市黨部專門在黨部隔壁開辦了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學。袁良在女二中開學典禮上發表訓辭說:“你們來這里讀書的目的,是要學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所以要你們學習家事和勞作?!?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7"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7" class="footnote_quote">[7]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學為培養學生賢妻良母的素質,甚至辭退廚役,讓女生都學“炊事”。除北平外,其他地方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男女分校成為當時人們關注的目標。1941年,著名的女子教育家劉蘅靜(1902—?)再次強調中學男女應分校。她認為男女同校不利于女生身心的訓練。她對有的人認為男女同學可提高女子的社會地位提出了反對意見,她認為“婦女地位的高低乃由歷史而來”,“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男女同學沒有關系,與學校的課程倒很有關系”,因為“凡是婦女地位高的社會總比較看重婦女的自由,相信婦女的能力。對于女子的學習課程不加限制,婦女天才得以自由發展,婦女人才必然產生較多。婦女人才既多,地位自然提高了”。[8]她還對有的人認為男女同校有利于女生也提出了反對意見。她說:“在中國社會條件下,我覺得男女同校于女生并無多大利益,還是分校于女生有益些。在中國的學校,男女同學,實是男校兼收女生,女生數目總是占很少數,一切設施均以男生做主體,女生實居一個附屬地位。學校負責人又都是男人,于是女生便處處被忽略,生活設備,身心訓練,處處吃虧。今日的中國人仍是大多數輕視女子能力,女學生在男學生隊里,時時受到不尊重的憐憫,學業行為都受到不必要的原諒。在這種環境之下,女學生是不會勇于奮進的。在雄厚的男生勢力范圍內,女生對于課外活動每每退縮不前,于是失了練習才干的機會而養成懦弱無能。其次,中國社會除了幾個大都還是很守舊的,許多家庭不愿意女兒進男校。如果沒有完全女校,寧可不叫女兒讀書,這種情形在內地各省最多。如果不多設女校,女子便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如果地方財力不足,不能設立兩個中學,則不妨同校而分班。自然,女生人數太少,分班也不可能也是有的,那就只好男女同班,讓女子吃些虧了。吃些虧也比不讀書好,所以我又主張不限制男校收女生??傊嵌喽嘣O立女學校,使女子入學的機會可以與男子相等,同時不禁止女生入男校,以免在某種情形之下減少了女生入學的機會?!彼纱说贸鼋Y論:“男女分校既不會減低女學生的程度,事實上更于女生有利,又何必要求男女同校呢?還是在男女分校的現狀下再求改善條件就好了?!?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9"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9" class="footnote_quote">[9]在男女分校思想的影響下,1946年全國有單設的女子初級和高級中學338所,女子初級和高級師范學校數十所,女子初級和高級職業學校也有數十所。還有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等單設女子高校。[10]

(四)絕對的男女合校制的實施

1949年新中國成立,隨后便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當時認為男女分校不利于男女教育平等的實施,于是人民政府便將一批中學改造成了男女合校同班制。到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絕大多數學校實行了這一制度,到20世紀60年代,過去單設的女子學校幾乎被取消。即便有的學校仍保留“女校”名稱,但實際上是男女兼收、同班編制。這樣,使女子在入學條件、受教育內容以及學制、師資、待遇、考核、文憑等方面與男子沒有差別。這種絕對的男女同校制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

(五)男女分校模式與男女合校模式的并行

為了滿足不同實際情況女子受教育的要求,同時由于女性學、婦女心理學、婦女生理學、婦女社會學、婦女文化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普遍了解了女子具有與男子不完全相同的特點,女性的特長培養便提上了議事日程。過去那種完全男女同校、同班的模式經過實踐證明還不能充分地滿足女子受教育的需要。于是20世紀80年代后,除了男女同校同班模式外,又恢復了單設女?;蚺影唷⒏黝惻R蚕嗬^恢復。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單設女子中學70所左右,單設女子高等學校10所左右?,F全國又初步形成了單設女子小學、女子中學、女子大學這種上下銜接的女子教育結構,單設的女子班就更多了。

二 男女分校與合校之爭的主要分歧點

縱觀我國男女受教育是分校還是合校的爭論,主要分歧點可歸納如下:

(一)男女分校論

1 傳統的“男女不宜同學”論

認為男女心性不同,女子不如男子接受教育快,男女同學后會產生女子跟不上學業的現象;我國長期男女授受不親,女性從屬于男性,女子服從父母,擔心男女受相同的教育后會開“自行擇配及漸長蔑視父母夫婿之風”。[11]男女受相同的教育便無人“主內”,加之男女都在少年,血氣未定,男女同學便有可能發生不合道德的事。如四川《國民公報》在“虛虛實實”欄里發表署名文章,說男女“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覺,什么是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廟”。[12]1918年《女子雜志》刊載了王卓民《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芬晃模恼率紫葟呐拥纳鐣毮芗熬蜆I前途認定女子無須接受高等教育。他說,“今日社會所屬望于女子者,大都為賢妻良母,能治理其家庭,教育其女子已耳”,因此,女子“尚無進大學修業必要”。他以為對于人口眾多、職業鮮少的中國來說,女子只可從事文學、繪畫、醫藥、音樂、刺繡、工織及種種輕便的手工,而農、工、理、礦、法、商諸科“非吾國女子所宜”,因此女子“無須有精深之學問”。他還用封建禮教作為反對男女同學的理由。他說:“吾國男女界限,分別至嚴,授受不親,古有明訓”,“賢靜淑慎,視為美德”,如果女子上大學,男女“必有往來……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偶或不慎,指摘隨之,傷風敗俗之事起,道德之破壞無余地矣?!彼€斷言:“中外禮教不同”,“大學為一國觀澹之所,系風教所養成,豈可因收容女生故,而自壞其禮法。”[13]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當時反對男女同學、主張“男女授受不親”的“范文”。

就連在男女同學已實現后的1921年,保定第六中學校長周芑澧還曾向來華調查教育的美國博士孟祿(Dr.Monroe)討教道:“中學男女共學,男女都在少年,血氣未定,不識有無危險?”[14]孟祿的回答正好反駁了這一派人士的看法,他說:關于男女同學,“這得看社會情形允許共學,則共學之后,即無危險??晒矊W與否,是實際的問題,不是理論的問題。在理論上,歐美教育家議論紛繁,言各成理。共學可,分學亦可。從智力方面說,女子不必劣于男子,不過男子間的彼比差異量(Variation)比女子間的彼比差異量較大。即以若于女子與同數的男子比,但女子中聰明者少,而糊涂者亦少。男子聰明者多,而糊涂者亦多。去長補短,男女之智力惟均。至于中材,男女一樣,并無區別。所以從智力方面說,男女共學,只要編級合宜,并沒有程度不合適的危險。惟從道德一方面說,如兒童由小學起,即分學,社會上男女的界線亦嚴,忽然共學,社會上既不放心。而男女青年,亦沒有那種忘卻自己性屬的習慣,就保不定沒有什么妨礙了。我以為若是共學,應當從小學起天天共學,到中學自可習慣成自然,免去妨礙道德的危險了”。[15]

2 當今的單設女校論

在當今的單設女校風潮中,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認為單設女校有利于“因性施教”的實施。女校大部分學生家長的心理是,希望孩子不要在中學早戀,同時希望孩子能夠培養良好的素質。就讀女子中學的學生家長認為女孩子的青春期問題多,孩子在女校就讀更放心。除了減少過早與異性接觸的機會,創造安全和寧靜的成長環境,女校的辦學者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因性施教”的教育理念。曾創辦華夏女中并任校長的李意如就說過,“辦女校就是幫助女性從少女階段就形成一個明確、敏感的社會性別視角,用女人的眼來看世界,喚起新女性的自覺”。“創辦華夏女中的根本目的,不是強化女生單獨設校的主張,倡導男女分校,而是開辟一個因性施教、優化個性、開發少女潛能的實驗基地。通過各種改革的實驗把少女的教育與探索女性成長的規律結合起來,把性別差異教育的研究與獲得全面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教育與科研一體化的辦學新格局?!?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16"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16" class="footnote_quote">[16]她認為,男女中學生由于性別不同,在接受教育時也存在差異,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同樣是14歲的男孩和女孩,不論在生理機能、運動技能,或是在語言能力、空間能力、創造能力,或是在性別角色觀念、人才觀念、擇業取向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男生和女生各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長處和短處。這是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華夏女中的辦學宗旨就是以女中學生特有的生理、心理、體能為前提,最大限度地開發女孩子身心的潛能,培養全面發展、學有所長、開拓進取、自律自強、適應21世紀需要的新型女性。為此,華夏女中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構建了適合我國女中學生特點的女校特色課程體系。其特色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是:因性施教、揚長補短、優化個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在構建特色學校課程體系時,注重吸收古今中外教育中的優良成分,重視女德和女子修身,賦予家政課以新內容,注重藝術教育、健康教育、自我防衛教育以及科學教育等。同時也考慮了在完成國家統一教學計劃中基本任務后所余下的時間和空間條件。廣州瑪莎女中的馬校長認為,國家在教育上對于性別的差異重視不夠,除生理課男女生分開外,所有的課程從設置到講授,沒有性別體現。但實際上,男女接受知識的起點是不一樣的:女生善于形象思維,但對空間概念比較模糊,反映在初高中階段,女生對于幾何特別是立體幾何感到吃力,但語文、英語等科明顯優勢,朗讀和演講能力甚優;男生邏輯思維方面優勢明顯,數理化學習能力強。男女在認知上的這些差異,男女混校在教學上是不能區別,女子中學可以做到,比如數理化課程,女中就可以適當增加學時、增加輔導。

(二)男女合校同學論

1 絕對的男女同學論

認為男女同學有諸多好處,如男女同學可解決男女交際問題,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舊觀念;男女兼收,還可解決學校因生源不足而形成的浪費,節約人力、財力;通過男女同學,男女競爭,可促進學生學業更加進步。當時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如王若愚、康白情、徐更之、羅志希、李大釗、張申府、程謫凡等大多傾向或贊成此說。如1919年康白情寫了《讀王卓民君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兌》[17],對王氏文章進行了逐條反駁。他列舉了中國少數女子“遠征歐美,留學日本,國內亦有數個女學生于今春(1919年春天——引者注)先后要求入北京大學心理學及文科研究所旁聽”的事實,說明如果政府明令大學男女同校,必定會吸引國內外有志之士“負笈而歸”,“挾篋而至”,十年后必“蔚為歐美學府之盛觀者”,“賢妻良母”這些歷史上的陳詞必然會被世界澎湃的洪流沖洗殆盡。他還抨擊了當時女學帶有濃厚的家塾教育的味道,“富于固陋自封之特性”,認為只有男女同校才能提高女學生的水平,“促進社會之文化”。[18]程謫凡在《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中明確指出“我個人的主張是贊成前派的絕對男女同學論——自小學以至大學”,并講述了他的理由:“(一)男女同樣是‘人’——這是男女同學的一個基本觀點。男女同樣是‘人’,只有人的教育,沒有‘男子’或‘女子’的教育。我們不能把女子規劃出‘人’的范圍以外,叫她們另外去受一種‘女子適用’的教育。男女既然應同樣地享受‘人’的教育,那末,對于教育的設施,自不必嚴立界限,使男子受男子的教育,女子受女子的教育。(二)個性差異大于男女性的差異——心理學實驗的結果表明,男子與女子的智力的差異,并不大于男與男或女與女的差別。換言之,男子或女子中的差別,比男女間的差別要大得多。因此,一般人所謂男女心性不同,已無存在的余地了。男女性間既然無甚差異,在心理方面,男女同學便無反對的理由。(三)戀愛是自然的沖動——中國舊禮教之防范男女,極為嚴厲,‘男主外女主內’,顯分畛域,致使數千年來女子屈服于男女肘腋之下,而未曾度過一天抬頭的生活?,F代持反對男女同學之論著,也以男女界限為詞,主張分別設教。即稍進步的人,也僅主張小學和大學可以男女同學,中學則絕宜防范。其實,兩性間的相愛,乃人類——(其)他動物亦然——自然的沖動。吾人正宜善為誘導,使兩性間不生隔閡,而達于真正愛的樂園中,使在團體的組織下,共同協力于社會的改革與建造。若徒為防范,反使此種沖動發泄于不正當之途,為害更大?!?a id="footnote_quote_txt012_19"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12_19" class="footnote_quote">[19]嶺南大學兼招女生后甘乃光曾對學校出現的可喜現象這樣寫道:“從前對于衣服不甚留意的人,現在已經潔凈得多。言語方面,也很注意,男女間不便說的話,已減了多多。各人見面和談論時都是笑容可掬,互相為禮的。”從“學業”方面言,“男女因為同堂的緣故,許多人見得不識書的羞愧,因而發憤讀書的,就日日增加。有些想得女生的喜歡,因而勤力讀書也是不少。總之男女同學,學問上比較的看起來,是比從前活潑得多”。從“服務”方面看,“男女同學后,據各班的表示,各樣會社都已進了新生命;從前閉戶讀書的人,也出來服務了。會社之中,尤以交際會為多”。從“家庭”方面言,“從前女學分辦,是怕女生家庭不許他們來讀書;但現在女生的人數,日日增加,這可見家庭方面是沒妨礙的”。再從“社會”方面看,“對于男女同學,因為沒有事情發生,也是沒有反對的論調”。[20]

2 男女同學自然論

認為男女同學順其自然,愿同學就同學,不愿同學也不勉強,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性。

3 部分的男女同學論

主要包括兩種觀點:其一,主張男女可在小學和大學同學,中學不宜同學,認為中學是青年男女性成熟階段,男女同學易產生兩性之愛,加之青年人的自控力差,這樣便會發生越軌行為而導致道德淪喪;其二,主張男女同校而不同班,以滿足女子與男子受平等教育的要求。

4 男女同學兼顧特長論

主張男女應該同學,但男女有其差異性,應在男女受相同教育的同時,注意女子的差異性,授以一些與女子天性相宜的課程,以發揮女子的特長。當時的女子教育史家陳東原就是這種觀點的著名代表。他在《中國的女子教育》一文中指出:“我的意思,高等教育是造就專門學問的,專門學問有什么性的分別?所向目的既同,所用教材又同,即不說男女同校還有別的益處,已應該男女同校了。至于受中等教育的女子,我的意思,無論伊將來是升學是謀職業,都應在與學制銜接的功課處授以一種女性特需的教育以別于男子?!又蝺取乃枷?,斷然不適于今日社會,但斷沒有誰主張把女子天賦的才能,精神的特質,及其特殊興味、感情,一筆抹殺而使之以男子為人生極則的。婦女主義者也絕不要求免除母性之責任、光榮和困苦的。所以女子除受‘人的教育’外,還應有伊自己應受的教育。新時代的女子,如果以為家政一類東西完全可以不學,這似乎和從前純以賢母良妻為目的有一樣的錯誤罷?”[21]

三 幾點粗淺的啟示

(一)男女同校與分校之爭的實質是女子是否應有與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以及如何更好地對男女生進行教育的問題

1 女子是否應有與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問題

男女同校與分校之爭首要涉及的問題,是女子是否應有與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這一問題主要有兩派針鋒相對的觀點,一派認為男女應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因為他們都是人,應有基本的人權包括教育權;另一派則從自然的性別分工與社會的職業和行業分工以及社會道德文化的視角出發,認為女子不能享受與男子平等的權利。關于這一爭論,現已塵埃落定,經過兩千多年的爭論,女子應該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教育權已成為公論。而如何保證女子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教育權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擔子仍很重。

2 關于如何更好地教育男女生問題

在古代,人們認為男女有很大的差異,女子很難與男子接受相同層次的教育。因此,由男女不同而導致教育有別。近代,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尤其是新文化五四運動時期,人們又認為男女差別極小,到20世紀60年代,甚至全然不顧男女之間的差別,認為“男同志能辦到的,婦女也能辦到”,在教育中幾乎抹殺男女之間的差異。而20世紀80年代,隨著女性學和男性學的興起,人們對女性和男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男女之間的異同點更加被世人所接受,在教育中既強調男女之間的相同性又要求注意男女之間差異性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性施教”的提出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不過如何落實“因性施教”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

3如何看待“教育平等”

過去認為男女教育平等就是男女受教育的絕對相同,甚至認為男女同校是進步的,男女分校是落后、保守的,這種無差別的男女教育實際是犧牲男女的特殊發展而就同一,實際是國人好走極端的表現。教育平等的含義并不是要求教育完全相同,如果不承認男女有一定的差別,硬強調教育的整齊劃一和整齊同一,那么培養的人才便是模式化的,這與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包括多種多樣的男女性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倡導“男女教育平等”,但不主張倡導“男女教育相同”。

(二)男女同校與分校之爭的背景與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同步的,是中國教育面向世界足跡的反映,但同時是中國教育對世界教育尤其是對發達國家教育過度依賴性和盲目照搬性的表現

美國教育在17世紀之前是男女分校的形式,中學男女學生是分隔在不同的學校里接受教育的。到17世紀,文法學校開始流行男女同校的觀念,隨后,公立學校也開始仿效。到19世紀,尤其是19世紀末,教育經濟學家認為在地廣人稀的地方辦男女學校很不經濟;而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既然社會是由男女兩性組成的,學校就應該是男女生組成,不應該人為地將男生與女生分開接受教育;加之教育機會均等的呼聲越來越高,于是,幾乎所有的公立小學都采用男女同校的方式,而中學男女同校也成為主流,當時美國628個城市中,單設女校僅有12所。根據聯邦教育署發布的統計,1900年,全美國公立高中有89%為男女合校制。時至今日,男女合校仍被絕大多數人視為當然。而我國學校,尤其是中學和大學,男女分校向男女合校的轉變,正是與向美國教育學習緊密相連的。在清末時,我國的學校大多采用男女分校制,這既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關,也與當時教育主要向日本學習有關,當時日本采用的主要是男女分校制。自1917年起,國人向美國學習的呼聲日高,男女同校便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聲音,于是1922年壬戌學制便以不分性別的單軌制為其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五六十年代女權運動的發展,要求男女受相同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教育法案,在第四章明確規定任何有性別歧視的教育機構無權得到聯邦政府的資助,美國的男校與女校迫于政治與經濟的壓力紛紛改為男女合校。1966年時,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中有25%是男女分校,到20年后的1986年僅為6%。[22]而我國也正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逐漸將單設女校辦為男女兼收的學校。到20世紀70年代,單設女校在中國內地幾乎絕跡。隨著20世紀80年代女性學的興起,人們對男女合校的利弊開始進行研究,如美國密蘇里大學邁克唐納德(McDonald)對單設女子班與男女合班的女生學數學情況的研究、1973年女性學者伊麗莎伯?泰德包對女校教育效果的系列研究、1986年密歇根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瓦萊瑞?李(Valerie Lee)和安東尼?布瑞克(Anthony Brky)關于男女分校對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的影響的研究等都強調男女分校的優點而攻擊其弱點。[23]倡導應設單一女校,這樣更有利于女生的發展,不過,反對的聲音也存在。于是社會開始接受多樣性的模式,即男女合校與男女分校并存的主張。在美國討論男女合校的弊端的同時,我國學者也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恢復單設女校的呼聲日高,于是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恢復單設女校,女子小學、女子中學和女子高等學校不斷增多。現仍有發展的趨勢。

從以上的分析,一方面可見中國教育面向世界的足跡,另一方面也可見中國教育對世界教育尤其是對發達國家教育的過度依賴性和盲目照搬性。如何立足中國教育的實際,對中國教育發展的規律進行探討,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三)我國教育經歷了男女分校、男女合校、再到男女校分合并舉的發展大趨勢,它反映著社會觀念,尤其是教育觀念的變化

在古代,我國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男女分校的形式,這是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由于男尊女卑,教育自然就應男女有別,教育的組織形式就應男女分校。在男尊女卑觀念未形成的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及其以前時期,男女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男女合為集體進行,只有進入青春期的極短暫時期是男女有別的。隨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男女教育平等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男女合校的教育方式被提倡。到“文革”期間,男女社會性別被抹殺,于是男女教育相同的觀念流行,于是絕對的男女合校被推行。隨著20世紀80年代兩性學說的發展,“因性施教”的觀念被提倡,男女分校又有抬頭之勢。可見,社會觀念,尤其是教育觀念的變化影響著教育的組織形式的變化。

(四)男女同校與分校之爭還涉及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教育效益問題

在近代社會,人們倡導男女合校是出于合理地利用教育資源以提高教育的效率為重要前提的,這是與當時女校生源和師資不足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單獨設校成本太高,人們就會傾向于男女合校。而在當今我國社會,由于社會教育資源較過去更為豐富,而單設女校在這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于是許多女生家長看重女校優厚的教育資源,紛紛將女孩送入女校,以便女生能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并分享更多的教育資源。并且,國內女校的辦學特色較為明顯,女生受到的教育鍛煉機會比男女合校的女生一般要多。因此,一部分單設女校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一部分家長尤其是先富裕起來的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追求。不過,我國現處于發展時期,社會教育資源仍不很豐富,因此,單設女校是需要的,但不可盲目地過分提倡,絕大多數學校仍以男女合校為宜。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教育資源極大地豐富后,男女分校的力度便可加大。但不是誰代替誰的問題,而是男校與女校并舉共進。加之男女同校與分校的利弊仍有爭議,因此,我們應持平和的態度,沒有必要去詆毀單設女校、單設男?;蚰信闲#寱r間和歷史來檢驗誰是誰非。

[原載《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作者杜學元]


[1]《禮記?內則》。

[2]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801頁。

[3]范曄:《后漢書?皇后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28頁。

[4]袁枚:《隨園女弟子詩選?序》,載袁枚《隨園全集》殘本卅三種,文明書局藏版。

[5]章學誠:《丁巳剳記》,載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269頁。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464頁。

[7]《北平新報》,1935年10月4日。

[8]劉蘅靜:《女子教育問題》,載劉蘅靜《婦女問題文集》,婦女月刊社1947年版,第10頁。

[9]劉蘅靜:《女子教育問題》,載劉蘅靜《婦女問題文集》,婦女月刊社1947年版,第11頁。

[10]參見(國民黨)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

[11]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388頁。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82頁。

[13]王卓民:《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女子雜志》1918年第4期,第5頁。

[14]王卓然:《中國教育一瞥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第25頁。

[15]同上。

[16]杜學元:《中外女童教育簡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頁。

[17]康白情:《讀王卓民君論吾國大學尚不宜男女同校商兌》,《婦女雜志》1919年第4期。

[18]同上。

[19]程謫凡編:《中國現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版,第101—102頁。

[20]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三冊,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版,第42—43頁。

[21]陳東原:《中國之女子教育》,載舒新城編《中國新教育概況》,上海中華書局1928年版,第164頁。

[22]羅建河:《西方男女合校問題研究述評》,《外國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62頁。

[23]同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宝坻区| 鹿泉市| 固安县| 彭水| 延边| 建始县| 杭锦后旗| 临洮县| 醴陵市| 深水埗区| 湖南省| 乌审旗| 南部县| 南平市| 油尖旺区| 杭州市| 吉木乃县| 大邑县| 泰和县| 香河县| 来安县| 紫阳县| 梧州市| 韩城市| 清水河县| 莱州市| 苗栗市| 彰武县| 防城港市| 台中市| 晋宁县| 同仁县| 锡林郭勒盟| 临武县| 尉氏县| 濉溪县| 南川市| 肃南| 饶阳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