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教育沉思錄
- 段紅英
- 4521字
- 2019-07-05 15:09:40
試論吳貽芳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
吳貽芳(1893—1985)是我國著名現代女教育家。江蘇泰興人,出生于湖北武昌。1928年至1951年,吳貽芳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以下簡稱金女大)校長,成為中國教育史上著名女校長。1979年,她榮獲美國密執安大學婦女校友會授予的“智慧女神”獎。她將一生心血都傾注在中國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業上,培養了一大批服務社會的優秀婦女人才。吳貽芳的女子高等教育實踐曾被譽為“金陵精神”的體現,并不斷升華成一套完整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本文就此略做論述。
一 女子高等教育價值觀:服務社會和婦女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社會條件下,從其個人視角出發所提出的教育主張,這種主張是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又在實踐中得以彰顯、活化與升華。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包括教育的價值觀、目標和理想。教育價值觀,即回答教育存在何種價值,它主要承載哪些功能。
金女大是在華的美國八個傳教會的倡議下,于1915年在南京創建的女子教會大學。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掀起收回教育權的運動,規定外國教會學校應由中國人擔任校長。1928年吳貽芳開始執掌校務,她反對把女子教育的功能僅僅局限于服務家庭而培養賢妻良母,提倡女子高等教育應“促進社會福利及公民的崇高理想”[1]。她提出“訓練婦女為國家服務乃學校的使命……也是中國現實最大的需要”[2],強調教育必須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在民族多難、國家危亡的年代,教育要擔負起抗戰救國重任。在辦學實踐中,吳貽芳一直以滿足國家、社會需求為宗旨,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和合格公民。抗日戰爭時期,金女大提出“自強建國”的辦學宗旨,在系科設置、教育模式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調整。1938年春,為適應抗戰需要,金女大在四川仁壽縣籌設規模單位鄉村服務處,組織訓練農村婦女,提高其知識水平,增加生產技能[3]。
教育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強調教育要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吳貽芳致力于女子高等教育,賦予女子教育更多獨立的價值,即服務社會,同時也服務婦女。她說:“金女大是一所高等女子學校,就必須對一般婦女有所貢獻,學校教導這些婦女的目的在幫助她們過豐盛的生活。”[4]她十分重視學生的個人發展,以滿足女性自我實現的價值;不僅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全方位關心學生的成長,而且倡導教師要有為學生負責一生的精神,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吳貽芳為學生們提供實際的服務機會,不斷地擴展學校的社區服務活動項目。金女大用校訓“厚生”這種服務于人的價值觀念來教導學生,提倡和鼓勵學生去實踐服務于社區、國家、民眾,特別是中國的婦女們,以改善婦女生活,增加女性的社會福利。
二 女子高等教育目標:培養高級婦女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培養和造就優秀人才是大學永恒的價值追求。吳貽芳結合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需求,主張女子大學應為社會培養高級女性人才,尤其是婦女領袖。她在就職致辭中強調金女大要為社會培養婦女領袖多做貢獻,“學校要使學生容易養成健全的人格,將來能做有實益的領袖。”[5]1945年11月28日,吳貽芳陳述金女大未來發展計劃時說:“學校有責任訓練滿有基督服務精神的婦女領袖”,“這些領袖人才具有充分的學術修養、專業技能,對婚姻有正確的觀念,及有基督的服務精神。”[6]在實踐中,金女大一直堅持高標準辦學,為學生提供成為精英人才所需要的專業訓練和學術素養。學校著眼于培養未來的組織領導人才,開辦了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服務實踐活動,訓練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金女大注重對學生強壯體魄、堅強意志力和吃苦耐勞精神的鍛煉,培養女性自立自強的品質。學校通過“厚生”精神的熏陶,養成學生的高尚人格和服務精神。吳貽芳邀請外國學者、教授來華度假兼講學[7],以培養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另外,金女大對學生進行婚姻價值觀的正確教導,鼓勵女性扮演好社會、家庭兩種角色,追求事業與家庭的雙重成功。
金女大給女學生以旨在培養未來婦女領袖人才的訓練,一改女性傳統刻板形象,塑造了自立、自強、自信的新婦女形象,培養有服務社會志愿和專精學業的“婦女領袖”,而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
三 女子全人教育:德智體群美和諧發展
吳貽芳主張發展女子“全人教育”,為社會培養“全人”。她指出,金女大創辦的目的是“發展學生在德、智、體、群四方面的全人發展”[8]。在辦學實踐中,她堅持教育應著眼于人的整全性和知識的綜合性,注重中文英文的學習,主張通識教育與專才教育相結合,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金女大實行學分制、積點計分制和主輔修制度,選課文理滲透。吳貽芳將公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女性獨立意識教育融入學生社會服務實踐中,培養學生道德修養、高尚人格和服務精神。學校開設四年體育必修課,創造性地融入美育的內涵,使之適合女性的特點,注重普遍提高學生的體質和身體健美與保健[9]。金女大注重學生群育的培養,大力支持各種社團活動,以培養“女界領袖”所需具備的組織管理能力。金女大將美育融合到教學、生活各個領域,如姿勢競賽、體育表演、非正式音樂會等,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起到普及美育、化育心靈的作用。吳貽芳提倡的女子“全人教育”[10],是中西兼修、文理滲透,以美育為“底色”,“德智體群”全面、均衡、和諧發展的完全教育。
吳貽芳提倡女子人格教育,主張女子大學的人才培養核心是建立“整全人格”。她指出:“金女大目標遠大,以培育婦女學生建立整全人格為宗旨”[11]。在辦學實踐中,吳貽芳始終堅持培養和造就女子的健全人格。她強調,人格教育的實現從細微處做起,“學校尤當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個的人生有良好的發展”。她大力提倡和支持學生通過團體活動主動參與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實現人格教育和養成女子健全人格。她注重“為師為長者”的身先垂范和特殊的個人教育,提倡應視其個人價值和性格而“因材施教”,特別注意對于學生的個別訓育和化導[12]。金女大設立導師制、學生個別輔導制,建立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信仰和情感化育塑造學生崇高人格。吳貽芳主張的女子人格教育,是在繼承了基督教犧牲服務精神的人格理念基礎上,結合當時社會需要并融入了愛國主義和女性獨立自強的思想內容,把基督教的人格教化同國家社會發展和婦女解放事業相結合,強調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服務人才,是德智體群美五育和諧發展的完全人格教育。
四 女子高等教育實現的重要途徑:創辦女子大學
19世紀中葉,中國出現了女學。1919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程》從制度上確立了在主流教育體系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然而,在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體制下,中國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國男性思想啟蒙和身體力行的產物,具有功利性。民國初,大學開放女禁后,社會存在對女子大學是否還有存在之必要的質疑,甚至認為高等教育似乎沒有為女子專設的必要。即使具有新思想的男性支持女性擁有教育權,但仍需要女性向男性教育看齊,服從于男性的領導。
面對女性地位低下和女子高等教育邊緣地位的現實,吳貽芳提出創辦女子大學是實現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強調“中國更需要一所充分滿足婦女教育需要的女子學院”[13],為婦女領袖的培養作出獨特貢獻。金女大向政府注冊立案時,稱其目標是成為同類學校的最高典范[14]。吳貽芳在職掌校務期間,金女大遭遇兩次合校危機。她堅決反對合校,強調“欲為中國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必須保持金女大的獨立地位”,“金陵女大要擁有獨立決策的權利,為婦女領袖的培養做出獨特貢獻”。[15]她指出,男女同校這種對女性需求的“忽視”緣于男性對女性教育的觀點與女性自己的看法相差甚遠。在當時男性主宰的教育體制內,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給女子以教育機會,但不能提供平等機會給予女性,亦不具有女校特殊優勢和女校特色。她從女性視角,使用性別差異和建立在這些差異基礎上的主體意識作為反對合校論戰的有力武器,突出體現了女子大學的特殊功能和優勢;從當時男女同校的體制缺陷出發,針對當時的性別角色和教育機會的偏斜,強調金女大獨立存在的價值,以擴大女子的高等教育機會。辦學實踐中,吳貽芳始終堅持獨立辦學,建立以女性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提供形成性別意識的自由環境,以“金陵精神”為紐帶,形成具強凝聚力、高效率和強烈認同感的“金陵團體”,突出辦學的女性特色。吳貽芳強調在培養領袖素質、掌握專業知識和從事專業研究能力訓練方面,女生和男生并無區別。金女大經常鼓勵并提供條件為女生探索所謂“男性化”的領域,拓寬女生研究的范圍,培養女子同男子一起負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同時,她并不否認兩性之間的相對差異和男女教育有相對差別,提倡女子特色教育。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和課程安排上結合女性心理、生理特點和女性實際需要,為女子提供各種豐富的教學資源。金女大創立姐妹班制和導師制,營造和諧的“大家庭”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女性完整的人格與尊嚴、豐厚的人生底蘊、崇高的信仰與志向和自立自強自信的女性氣度與品格,體現了女子教育特色。
吳貽芳執掌金女大校務23年,始終致力于為中國女子提供最好教育的理念,堅持獨立辦學和辦學的高標準,突出女子特色教育,重視對學生高尚人格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培養,這使金女大一直以教學質量高、畢業生素質好和能力強而著稱。吳貽芳在金女大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既有健全人格又有較高文化素養,有著服務社會精神、獨立自強意識和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婦女人才。她們進入各個工作領域從事獨立職業并做出突出成就,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貢獻,也體現女性人生的社會價值。同時,她們成為女性自我覺醒的榜樣,逐步改變了人們對女性的傳統看法,從而對中國婦女解放的進程產生了影響。為此,金女大亦成為民國時期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鋒,成為培養優秀女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傳播先進性別文化的重要陣地,為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吳貽芳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是她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財富。她對女子高等教育規律的認識和豐富多彩的辦學實踐,至今對我們當前女子高等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正因如此,她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與實踐,理應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載《中國電子教育》2010年第2期;作者彭雪明、杜學元)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學》,楊天宏譯,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
[2]Letter from Dr.Wu to Miss Hodge(Jan.11,1934),YDSL,UB Archives,Box 147,Folder2904.
[3]張連紅主編:《金陵女子大學校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頁。
[4]Wu Yi-Fang,Community Sevice in Ginling,The Educational Rerview,Vol.27,1935,p.128.
[5]吳貽芳:《就職致辭》,《金陵女子學院校刊》1929年第11期。
[6]Wu Yi-Fang,Statement on Future Plans for Ginling,Nov.28,1945,YDSL,UB Archives,Box149,Folder 2927,p.65.
[7]張連紅主編:《金陵女子大學校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頁。
[8]南京第二檔案館藏:《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第228號《金女大校長來往函件》,1948 年6月28日,全卷號:668。
[9]吳貽芳:《金陵女大四十年》,載江蘇教育出版社等編《吳貽芳紀念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116頁。
[10]吳貽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貢獻》,《教育季刊》1930年第2期。
[11]Speech by Dr.Wu Yi- Fang at the Ginling Luncheon- Ginling Annual Meeting,May 7,1943,YDSL,UB Archives,Box148,Folder 2922.
[12]吳貽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貢獻》,《教育季刊》1930年第2期。
[13]Ginling Comminttee Minutes,Nov.28,1945,YDSL,UB Archives,Box126,Folder 2609.
[14][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學》,楊天宏譯,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頁。
[15]Wu Yi-Fang,Statement on Future Plans for Ginling,Nov.28,1945,YDSL,UB Archives,Box149,Folder 2927.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