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中國經歷發展之痛
——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與提升
進入2010年代,一到冬季,隨著中國北方進入供暖期,很多城市便會被霧霾包圍,嚴重時能見度不足一百米,不少市民戴上口罩出門。讓人更為擔憂的是霧霾天氣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的霧霾天氣尤其引發關注。
時任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表示,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大量聚集,冬季取暖的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是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改善的難點。對于正在快速實現工業化的中國,霧霾的治理將是長期的過程。
應該說,籠罩中國華北地區的重霧霾天氣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分不開的。據統計,2010年代中期前后,京津冀及周邊六個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在內,面積只占全部國土面積的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單位面積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6省市包括鋼鐵、焦炭、平板玻璃等主要產品產量基本上占全國的30%到40%。此外,煤電占27%,原油加工占26%,機動車保有量占28%。
不僅中國遭遇了霧霾襲擊,2015年3月,歐洲多地也曾持續遭遇強霧霾襲擊,英國倫敦重拾“霧都”的帽子,法國巴黎著名地標埃菲爾鐵塔幾近“消失”……持續的霧霾天氣,也引發了歐洲民眾的普遍焦慮,同時也使霧霾再次成為全球性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