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touxing

序言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成功實現了從經濟弱國向經濟大國的偉大歷史轉變,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徹底改變了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在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接近8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國還建立了門類齊全、具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加工制造基地,制造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農業連年增產,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載人航天、大型計算機、高速鐵路、裝備制造、通信設備等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正向創新型國家大步邁進。

雖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太大,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發展經濟、保護環境、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并逐步解決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30多年里集中顯現,增加了中國妥善處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的關系的難度和復雜性。這不僅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更是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福祉的重大問題。

從人類發展大的歷史背景看,工業化國家也都經歷了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矛盾十分尖銳的階段。18世紀中葉開始的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了工業文明,工業化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八大環境公害事件”開始引起各國重視。不僅如此,傳統高消耗的增長模式下,能源資源制約日益凸顯。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得原油價格猛然上漲兩倍多,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表明了廣泛依賴化石燃料的現代經濟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全世界各國頻繁發生的淡水危機、土壤重金屬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氣候變化等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以及對工業文明弊端的反思。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世界性的人類環境會議,全面審視環境問題的經濟社會根源,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環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澤東主席的話:“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1992年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啟了全世界人民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歷程,2015年9月在聯合國舉行的歷史性首腦會議上一致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并于2017年1月1日啟動實施,反映了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未來的趨勢,標志著人類社會就發展的觀念和理想目標達成了最新的戰略共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議程在發展、社會和環境三大維度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倡導綜合、包容、共享、綠色的發展理念,涵蓋了包括氣候變化的17個領域的169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就支持實現這些目標的融資、體制和政策改革等提出了倡議,其內容是一張旨在結束全球貧困、為所有人構建有尊嚴生活、不讓一個人被落下的路線圖。

資源、環境、生態與發展如何平衡的問題在中國尤其尖銳,中國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形勢比發達國家更為復雜和嚴峻,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在促進收入不斷提高、特別是促進實現發展中國家消除絕對貧困、保障糧食安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教育等目標的前提下,探索更為智慧、更為有效率、更為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發展路徑,尋求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的創新,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從廣義上說涵蓋節約、低碳、循環、生態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和制度規范等;從狹義上說,“綠色”側重表示生態環保的內涵,主要是治理環境污染,保護修復生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使人民群眾在天藍、地綠、水凈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中國的綠色發展道路,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中國發展戰略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潮流高度一致。在綠色發展的觀念上,經歷了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認識由對立到“雙贏”的過程,經歷了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升到相互和諧與協調的過程。在對綠色發展的認識上,深化了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正在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綠色發展的實踐上,經歷了以污染防治為主,向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再到預防、修復、重建相結合的轉變。

中共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樹立并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報告當中指出,中國在過去五年中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落實減排承諾,與各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中國通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清晰地描繪出綠色發展的軌跡和藍圖。生態文明是基于對工業文明的反思、改造和提升,是與工業文明有著根本區別的發展范式和社會文明形態。在倫理認知上,生態文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社會關系上,生態文明崇尚互利共贏,和諧共生;在發展目標上,生態文明追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繁榮;在生產方式上,生態文明要求采用循環再生、低碳高效;在消費模式上,生態文明推行綠色、低碳、健康、品質的生活。

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正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之路,中國通過傳承東方哲學智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發展之路,是對全球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貢獻和有效引領。

本書在解振華和潘家華的領銜設計和具體指導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幾位青年學者共同執筆完成。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的禹湘承擔了本書第一、六、十一章的執筆和全書寫作的組織協調工作,武占云負責執筆第四、五章;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的謝來輝負責執筆第二、七、十章,周亞敏負責執筆第三、八、九章。在組建團隊到完成定稿兩年有余的研討、交流、撰寫和修改過程中,解振華和潘家華與團隊成員分析研判、系統把控、甄選素材、相互審讀、共同協力,全體集聚十余次,小型會商經常態,數易其稿,為本書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鄭必堅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指導,審讀、編輯、翻譯等為本書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貢獻。

解振華

2018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朗县| 隆化县| 江陵县| 扶风县| 华容县| 武隆县| 大邑县| 鄢陵县| 黔南| 疏附县| 黄梅县| 荔波县| 桦南县| 南岸区| 江西省| 延边| 通城县| 宜黄县| 泸定县| 墨竹工卡县| 永仁县| 垣曲县| 陕西省| 澜沧| 平利县| 育儿| 新竹市| 称多县| 易门县| 从江县| 武威市| 怀集县| 南澳县| 监利县| 广德县| 连江县| 新建县| 大新县| 尚志市| 定州市|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