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生態建設的政策與行動
盡管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把環境保護立為國家的基本政策,但是對生態建設的認識與投資都極為不足。20世紀末的長江流域重大洪澇災害之后,中國政府開始重視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開始投資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等一系列重要工程項目。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國在生態建設的觀念、制度和行動方面都有了全面系統的進展。
第一,在觀念方面,生態建設被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大重點內容之中。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在生態方面以自然恢復為主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大方向和重點之一。它意味著在思路上更加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在生態問題上由人工建設為主轉向自然恢復為主,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保護和建設的重點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由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首次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201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門編制了《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把生態建設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區別開來,分別規劃。其中將生態建設的內容界定為“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對象開展的保護與建設”。“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是指:“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森林、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
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專門設立專章論述生態保護修復,其中明確提出: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從生態系統的分類來看,中國陸地主要有森林、濕地、草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田、城市等人工生態系統。目前各類生態系統受損情況和生態問題安全普遍存在,生態脆弱地區涉及面廣、生態系統破壞的情況復雜,必須要根據各生態系統存在問題,實施不同的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以修復
。
第二,在制度方面,中國政府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主體功能區制度,并將實施劃定生態紅線計劃,在國土空間布局上為生態恢復提供堅實的保障。
主體功能區制度是中國政府為了有效開發利用和保護生態空間而創造的一項制度。其中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把國土空間大致分為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城市化地區,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農業化地區,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生態地區等。中國首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于2011年6月8日正式發布。《規劃》按開發方式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等四大類。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推動形成以‘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以及可持續的海洋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控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增加生態空間。推動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優化空間開發結構,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動重點開發區域集聚產業和人口,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覆蓋范圍,加大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力度。”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這份文件提出“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舉措,是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綠色發展的有力保障。”
這份文件提出的總目標是:在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直轄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國土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國家生態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態保護紅線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生態功能顯著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第三,政府長期投資,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重大工程。
1978年以來中國實施的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濕地保護恢復、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16項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覆蓋范圍之廣、建設規模之大、投資額度之巨,堪稱世界之最。這16項工程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履行《防治荒漠化公約》《濕地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國際公約的標志性工程,每一項都在世界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專門建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在2008年—2015年期間共安排專項資金總計925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補植補造、后續產業、農民技能培訓等。1999—2011年,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2894.4萬公頃,其中退耕造林926.4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1698萬公頃,封山育林270萬公頃。涉及這一工程的包括3200多萬農戶、1.24億農民,而涉及的范圍包括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279個縣,占國土面積的82%。退耕還林工程造林占同期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明顯減輕。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目前退耕農戶每戶均獲得7000元政策補助,退耕還林已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惠農項目。
據測算,退耕還林工程實現的林材蓄積量將達13億立方米,能固定二氧化碳近10億噸,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履行中國政府對世界的承諾做出了重大貢獻。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調查報告說,中國的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成功,如果繼續推進,將成為世界其他國家可借鑒的典范。近10年來,有17個國家先后24次考察中國的沿海防護林工程,有70多個國家考察三北防護林工程,把中國稱為世界生態工程典范,對中國政府加強生態建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聯合國第十六次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大會主席稱贊中國的荒漠化防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強了這些工程的投資力度。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從2014年起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據2016年11月財政部統計數據,2014年—2016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65億元(不含基本建設支出),支持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3010萬畝,其中,2016年安排90億元,新增任務1510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切實加強了水土流失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2013年,中國政府就提出要全面實施十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構筑十大生態安全屏障。2013年9月6日,國家林業局發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了十大生態修復工程和十大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各地方政府也提出了生態修復的規劃以及具體的工程實施方案。
其中,中國的十大生態修復工程包括: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平原綠化工程、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這十大生態修復工程涵蓋了森林、濕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國家重點生態修復工程的主體。
十大生態安全屏障包括:東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風固沙屏障、東部沿海生態屏障、西部高原生態屏障、長江流域生態屏障、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珠江生態屏障、中小河流及庫區生態屏障、平原農區生態屏障、城市森林生態屏障。這十大生態屏障覆蓋了全國主要的生態重點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構成了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發展生態林業的主要內容。
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2017年中國政府將要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抓緊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啟動森林質量提升、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完成退耕還林還草1200萬畝以上,積累更多生態財富,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第四,建立和健全生態修復體系,引導社會積極參與,推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當前中國正在通過制度建設,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建設和修復事業。中國正在創新工程建設機制,發展生態志愿者隊伍,堅持“誰造誰有、給誰補貼”,培養全民生態價值觀,充分調動全社會保護、修復生態的積極性。
2017年10月,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將其列為中國要著力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之一。國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生態建設和修復進程中來。以土壤修復為例,雖然相關部門明確將由政府主導,但是市場的參與對于相關進程也極為關鍵。比如《“十三五”規劃綱要》在第四十四章“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中提到,將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優先保護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切實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并且在第四十八章“發展綠色環保產業”中提到,將加快土壤修復治理等新型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根據《2015中國土壤修復發展白皮書》相關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土壤修復簽約合同金額約為21.28億元。考慮到未來1000萬畝耕地修復,以每畝5萬元成本測算,耕地修復的市場規模將高達5000億元。
第五,中國近年來提出森林、草原、濕地總量管理制度,以及耕地草原河湖資源休養生息規劃以及國土綜合整治計劃。
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提出建立森林、草原、濕地總量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全國耕地面積不低于18億畝的紅線;全國的濕地面積不得低于8億畝;加強“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綜合覆蓋度達到56%。
針對耕地草原河湖資源長期過度開發與利用的情況,中國正在積極推動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5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制度,編制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2016年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等機構發布《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2030年)》。其中關于耕地養護問題,要求針對耕地土壤酸化、耕地層變淺、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開展對耕地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實施好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等重大項目。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確保完成8億畝,力爭完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農田。
中國部分地區在過去因為采礦采煤資源等開發造成了地質沉降和環境破壞,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十三五規劃”中特別提出: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需要轉型發展。其中特別是要“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的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問題,完成750萬畝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任務。支持重點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有序實施居民避險安置,推進土地復墾、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完成450萬畝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任務。”
中國也在農村地區加強了生態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近年來,中國政府安排專項資金275億元,支持7.2萬個村莊完成環境綜合整治,1.2億多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第六,中國積極建設自然保護區,并且正在探索建立國家公園制度,以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設。近年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部分區域生態系統得到恢復,一些重點保護物種數量穩中有升,全社會保護意識顯著增強。2011年6月,中國成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并且啟動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方案》。另外,“十三五”規劃也明確要求,加強對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保護改善大熊貓、朱鹮、虎、豹、亞洲象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開展拯救繁育和野化放歸。加強蘭科植物等珍稀瀕危植物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環境恢復和人工拯救。”
據環境保護部的數據,目前全國的自然保護區綜合監管得到加強。全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74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超過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保護。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約占國土面積的10%。目前,中國正在三江源地區和東北地區加快建立為保護亞洲水塔和東北虎豹為目的的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