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精簡城鎮人口問題研究
- 朱玨
- 2375字
- 2019-09-06 17:47:59
三 概念界定
在深入探討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精簡城鎮人口問題之前,有必要對本課題所涉及的概念及浙江省的行政區劃作一個界定。
本書涉及的幾個主要概念: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本書的研究時段是20世紀60年代初,屬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中共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為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出現嚴重困難,因此,從1959年至1961年被稱為“三年困難時期”。面對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嚴重困難,中共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從1961年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調整的措施包括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加強農業戰線,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力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壓縮重工業生產;對工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精簡職工,精簡城鎮人口;消滅財政赤字,穩定市場等。[46]到1965年,調整任務基本完成,因此,從1961年到1965年,通常被稱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本課題主要探討的是這一時期的精簡城鎮人口問題。
人口遷移:“遷移”一詞與其拉丁語詞源“migratre”有關。在拉丁文中,“migrare”一詞雖有改變住所的意思,但更明確的意義則是指改變某人的文化環境和所處社區。《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對人口遷移解釋為“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變動,人口遷移的形式為移民”。[47]除了大百科全書的解釋,關于“人口遷移”的定義,學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雖然學界對于“人口遷移”一詞在概念和實際界定中可能存在著不盡一致之處,有些釋義較為籠統,而有些釋義較為細化,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人口遷移”即“發生了空間位置上的變動”這一觀點。本課題研究的“20世紀60年代初的精簡城鎮人口”問題,就是有兩千多萬人的居住地從城鎮遷移出去,其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且這種變化具有長期性的特征,因此,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人口遷移”現象。
精簡城鎮人口:這是本課題最主要的一個概念。這里所指的被精簡的城鎮人口,可具體化為三個概念,即“被精簡的企業職工”“被精簡的城鎮人口”“被減少的吃商品糧人口”。
一是“被精簡的企業職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絕大多數的企業都轉變為公有制企業,其中主要分為全民所有制企業與集體所有制企業兩大類。而在這兩類企業中,又以全民所有制企業占的比例居多。在1961—1963年從城鎮被精簡到農村的人員中,人數最多的就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職工。因此,這是我們關注的被精簡人員中最主要的一個人群。
二是被精簡的城鎮人口。與第一類人群相比,被精簡的城鎮人口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主要包含了三個群體:一是前面提到的被精簡的企業職工,這部分人員占了被精簡的城鎮人口的大多數。二是職工家屬。他們跟隨已經是職工身份的丈夫(妻子)或是父母從農村來到城市,或被招入企業,或從事其他一些臨時性的工作,或在家賦閑。當他們的丈夫(妻子)或是父母符合被精簡的條件,從城鎮重新回到農村的時候,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員也隨之遷出城鎮。三是一部分城市當中的無業或是閑散人員。這部分人員當中的青壯年人群,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而在城市中又無所事事,為了減輕城市的各種壓力,他們也成了被精簡的對象。
三是被減少的吃商品糧人口。吃商品糧人口,簡單地說就是非農業人口。在城市中,大部分人口都屬于吃商品糧人口;而在農村,也有少數人員(指鄉鎮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文教衛系統的人員等)屬于吃商品糧人口。在1961—1963年被減少的吃商品糧人口中,絕大多數人員是城市吃商品糧的人口,但也有少數農村吃商品糧的人口轉變成農業人口。
應該說,這三大人群是本課題中涉及的最主要的三個人群,且包含的范圍呈逐步擴展趨勢。在現有的研究中,一般采取“精簡城鎮人口”來表述。但由于資料來源與統計口徑的不同,本課題對這三大人群既有分開的考察,也有集中的論述,而考察的重點是被精簡的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兼述其他被精簡人員。
另外,精簡工作中,被精簡人員的流向是十分復雜的,在浙江省主要涉及三種流向:一是浙江省內的精簡城鎮人口,二是外省精簡到浙江省,三是浙江省精簡到外省。而在這三種流向中,浙江省內的精簡城鎮人口是最為主要的方面,而且這一方面的資料也是最為集中、全面的。為了更清晰、更集中地梳理浙江精簡工作的全過程,本課題主要考察的是浙江省內的城鎮人口精簡情況,同時兼顧其他兩類精簡流向。
有關浙江省行政區劃的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浙江省的行政區劃在不斷地變化之中,在本文中,由于涉及20世紀60年代浙江省行政區劃的沿革,因此筆者大致采用了當時“專區”的劃分。
1958年至1959年,浙江省有5個專區,包括嘉興專區、寧波專區、溫州專區、金華專區和舟山專區;三個地級市,包括杭州市、寧波市和溫州市,共轄51個縣。1960年浙江省有4個專區,包括嘉興專區、寧波專區、溫州專區以及金華專區,舟山歸入寧波專區;三個地級市,包括杭州市、寧波市和溫州市,共轄45個縣。1961年仍為4個專區,三個地級市,共轄54個縣。1962年全省有6個專區,包括嘉興專區、寧波專區、溫州專區、金華專區、臺州專區以及舟山專區;三個地級市,包括杭州市、寧波市以及溫州市,共轄63個縣。1963年,浙江省又增加了麗水專區,地級市仍為3個,共轄63個縣。1964年至1965年又增加了紹興專區,地級市依然為3個,共轄63個縣。[48]根據史料的收集情況,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根據當時的行政區劃,將浙江省劃分成建制較為穩定的杭州市以及金華、溫州、嘉興、寧波、臺州五個專區作為考察區域。
在調查采訪中,由于現在的行政區劃與當時專區的劃分有所區別,采用的是“地級市”的劃分,因此,我們的調查采訪主要在浙江省現有的杭州、湖州、溫州、嘉興、寧波、金華、衢州、麗水、紹興、臺州、舟山十一個地級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