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研究:基于結構功能分析視角
- 夏美武
- 3110字
- 2019-09-06 17:25:54
第三節 研究的思路與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本書借鑒國內外有關政治生態理論的研究成果,主要運用結構功能主義體系分析和評價方法,立足于政治生態建設主要是解決政治發展問題而不是環境問題這樣的應用基點,來開展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研究。全書研究思路依次遵循著理論追溯—實踐探究—驗證評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分析邏輯來組織篇章結構。首先,以政治體系的結構、過程及功能為內在分析層次,重點通過對政治生態理論的學科地位與現實意義、生態化政治體系的結構要素、結構特性、過程特征與價值功能等生態屬性進行分析,來提煉和構建政治生態理論的概念范疇和規則,試圖打開政治生態的內部“黑箱”,揭示政治生態的表層形態與深層結構,闡述政治生態理論的基本原理,揭示其本質內涵、理論價值,以及對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其次,是開展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實踐分析,即借鑒政治生態理論對政治發展問題所具有的啟示,對照分析當代我國政治生態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試圖設計提出當代我國政治生態建設的路徑選擇及評價制度,初步形成一個原理分析—現狀分析—對策分析—評價分析的完整研究回路。
全書的寫作線索:運用結構功能分析視角,以政治生態理論體系的發展演進為基礎,綜合考察當代中國政治生活實際,在此基礎上,力圖對比分析和總結提出帶有規律性和科學性的生態化政治發展路徑和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從而為建設生態化政治和責任政治提供理論依據。
二 基本框架
出于以上考慮,本書將按照以下框架展開討論:
第一章,對政治生態理論的學科地位與現實意義進行闡述。從政治生態學的理論假設、基本范式和研究方法出發,闡述政治生態理論的學科地位和方法論意義。探討運用生態理論模擬構建政治學理論體系,及其在研究方法上和視角上的變革與創新。在對政治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論意義考察的基礎上,分析其對政治學科和中國政治發展及現時代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與主要啟示。
第二章,基于結構功能分析視角,主要對優良政治生態所蘊含的基本原理進行考察論證,其中包括對系統結構、體系要素、結構功能特性、發展邏輯等進行系統分析。提出任何政治體系和政治形態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政治生態的關系結構、價值功能及要素組成等,深刻影響并決定著政治生態的內容、形式與狀態,影響并決定著政治發展及政治生態建設的方向。該章通過對優良政治生態的基本屬性分析,來揭示生態化政治的表層形態與深層結構,試圖打開政治生態的內部“黑箱”,在此基礎上,探尋政治生態建設所應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從而為推動政治生態建設找準影響因子。
第三章,重點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雙面分析。整個分析從政治生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出發,以1978年年底的改革開放為界,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政治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政治體系的結構功能,還是內外部生態環境都有明顯改善,中國正在從傳統政治邁向現代政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預示著現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元年的到來。同時,該章指出,我國政治建設現狀離政治生態化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表現在結構功能的相對失調、轉換功能的生態回路鏈接不暢、生態價值偏離、生態場域博弈失調、生態產品預期評價缺失等五個方面。
第四章,分析了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問題的多維誘因。著重從政治現代化過程中結構功能轉型升級受阻、障礙性“文化壩”的形成,以及社會轉型因素制約、政治生態評價面臨多重困境等方面,探究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存在問題的多重根源。認為影響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因素繁多,既有傳統思想文化觀念的痼疾、集權體制機制的羈絆、社會轉型的陷阱、體系間發展的不平衡、預期評價的缺失等原因,更有赤裸裸的既得利益者的百般阻礙。該章從現實性角度出發,指出當前開展政治生態評價因其所具有的初始性和獨特性,難免會在實際評價操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與阻礙。通過對當代中國政治實踐的全面考察分析,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生態建設提供現實坐標和分析樣板。
第五章,重點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路徑選擇提出設想。該章主要遵循政治體系的結構、過程及功能等內在邏輯分析次序,運用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動態性、平衡性等系統理論原則,以發達國家的政治制度為基本模式,以及在對中國政治改革的經驗教訓和人類社會核心價值觀進行合理揚棄的基礎上,從政治的內部結構功能完善、宏觀世界政治生態環境改進,以及建立政治評價制度三個方面,初步搭建起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基本架構。并提出建設“合作政治”、“整體政治”、“生活政治”、“有為政治”、“開明政治”、“參與政治”等概念。這部分章節內容與前面幾章內容一脈相承,既融入和遵循了第一章、第二章所闡述的政治生態基本原理(理論依據),又以現實中國政治生態實際為參照坐標(現實依據),力求將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目標框定在科學、合理的范圍。
該章一個重要理論創新點就是按照政治結構功能分析方法,在對政治體系、政治過程和政治作為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引出政治生產力和政治產品概念,并嘗試開展對政治生態建設的狀態進行評價分析。正如阿爾蒙德所認為的那樣,對政治生態(體系)實際情況進行評價是一般政治分析家往往試圖回避而實際上回避不了的問題。為有效揭示政治發展中所隱含的價值選擇和政治傾向問題,為推進政治生態化發展提供自我診斷的工具,該章提出,對政治生態進行評價本身就是推進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也是建設責任政治、民主政治的前提與基礎。該章主要對政治生態評價的一般原理,包括概念與緣起、功能與意義、基本假說、基本原則等進行了詳細論述。通過借鑒政府和企業績效評價理論,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政治生態評價的基本模型與基本方法,設計提出開展政治生態評價的主要指標體系。鑒于像我們這樣努力把評價性的看法納入科學分析框架中去的情況并不多見,因此我們所做的將不過是個開端。但是,我們認為有責任做這樣的努力,也希望更多的研究者為此做出自己的貢獻。
至此,本書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的研究,已從理論探源起步,到對中國政治實踐狀況的分析與驗證,再到對建設路徑的探求與構想,最后上升到對實際建設成效的論證和評價,五個章節環環相扣,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研究分析回路。這一分析框架側重從三個層面來把握政治的發展變化,揭示政治的形態特征與發展轉型的內在邏輯:一是側重于結構功能的內在分析,主要是對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活進行整體把握,而不是孤立地、零散地看待政治問題。二是側重于要素間相互作用和變化的動態分析,認為政治是由各種相互作用的政治要素共同組成的自適應系統,政治與社會、文化、歷史等諸多因素相互影響,且與內外政治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能量信息的輸入輸出。這一分析主要是從歷史過程來把握政治內在特征和運動規律,描述政治發展與社會變遷過程,所以也叫歷史分析。三是側重于場態分析。生物有生態場,政治生態也有場,主要是意識形態因素、文化歷史因素,如自然界磁場一樣,看似無形卻處處存在,在特定時空領域左右著事物的變化發展走向。
結論,對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理論和政治生態建設進行總結升華,分析得出政治生態化發展是現代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政治生態化的實踐和實現與政治現代化、與和諧社會建設、與善政、與美麗中國建設等具有互通性。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可以確信:第一,政治生態理論絕非空洞的理論,不僅自身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而且具有豐富生命力的實踐性內涵;第二,只有將理論與當代中國最鮮活的政治實踐相結合,才能把握理論的內在規律。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分析,理論研究才具有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