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管薪酬差距、產品市場結構與企業績效: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
- 陳丁
- 1419字
- 2019-08-30 19:06:21
第六節 研究思路與全書結構
一 研究思路
通過前期對于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于相關領域知識的初步探索,將高管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及產品市場結構特征間的關系,最終確定為本書的主要研究議題。此后,通過對于薪酬激勵理論、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關系及產品市場結構特征與薪酬差距關系的相關文獻閱讀,在總結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本書的研究切入點。與此同時,通過回顧關于中國企業薪酬激勵機制發展的文獻,明確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和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在實證研究中的適用性。之后,在博弈論、產業組織和人事經濟學相關理論基礎上,建立理論模型,用以表示內部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的內在聯系,以及薪酬差距對于高管行為的綜合影響。此后,在模型分析中分別對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關系和產品市場特征變量與薪酬差距關系進行探討,并獲得相應的理論結論。此后,采用中國上市公司2005年和2010年的相關數據對理論結論進行實證驗證。通過實證研究,本書驗證了理論模型中所提出的定理,同時也發現了中國上市公司企業績效和高管薪酬差距的其他影響因素,為中國上市公司提升企業績效和增強薪酬差距激勵效果提供了思路。最后,在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對今后的研究工作進行展望。如圖1-2所示。
圖1-2 研究思路簡圖
二 全書結構
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緒論,主要闡述了本書的研究動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主要創新點,從整體上對此次研究進行描述和簡要介紹。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主要對本書研究所處領域的理論發展、所采用的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闡述,具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內部勞動力市場理論及薪酬激勵,并對競賽理論的主要結論和關于高管破壞行為的重要觀點進行回顧;第二部分是對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關系現有研究發現的綜述;第三部分則對產品市場結構與薪酬差距間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歸納總結。
第三章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回顧了中國企業薪酬差距激勵機制在勞動力市場歷史變革背景下的發展過程,同時總結并簡述其發展特點及對本書研究的啟示。
第四章是理論模型的建立、推導和分析。通過建立可反映內部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內在聯系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函數形式反映各理論中對于薪酬差距激勵效果的不同觀點,實現了通過模型分析高管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和產品市場結構與高管薪酬差距關系的目的。
第五章是對于高管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上市公司中的高管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間存在顯著的倒U形關系。
第六章是對產品市場結構與高管薪酬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上市公司中的高管薪酬會受到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顯著負向影響。
第七章是對本書研究的總結和展望,通過對于研究工作的回顧和研究結論的闡述,對本書研究的主要發現進行總結,并對后期可繼續開展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1] 如Lazear和Rosen(1981)、Lazear(1989)、Chan(1996)、Chen(2003)等研究。
[2] 如Lin(2008)。
[3] 原文為“The law of one wage does not strictly hold,nor should it be expected to hold,in contemporary labor markets”。最早來自Barry Hirsch于2008年在美國南部經濟學年會的主席致辭。
[4] Doeringer和Piore(1971)認為,外部勞動力市場(External Labor Market,ELM)是新古典經濟學中主要研究的勞動力市場。企業內部自成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與之有所不同,并稱其為內部勞動力市場(Internal Labor Market,ILM)。
[5] Myer(1947)認為薪酬研究的重點正在于薪酬結構、薪酬結構變動和薪酬政策。
[6] 原文為“Our understanding of labor markets will be incomplete unless we better appreciate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roduct markets,technology,and labor markets”。
[7] 人均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家庭的實質收入的年均增長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原始數據計算獲得,計算時期為1978—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