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創業的資源基礎與社會扶持研究
- 何翠香
- 11063字
- 2019-09-21 03:56:09
二 創業資源理論研究
(一)資源基礎理論
資源基礎理論從資源角度研究企業的競爭優勢,提出了“資源—戰略—績效”的研究框架。其核心思想是企業的異質性資源導致戰略上的差異,進而產生差異化的績效。企業的資源優勢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那些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的、不能完全替代的資源是企業獲取經濟租金的重要原因。這一理論不僅強調了資源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適用于新企業的創立。創業資源是創業過程中的重要支撐,創業資源的可得性越高,創業者掌握的資源越豐富,異質性越大,就越有助于提高創業計劃的設計和實施,創業者通過控制和利用這些異質性資源來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
1.資源基礎理論的產生
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是研究者一直以來密切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學術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為新古典企業理論。該理論假設市場主體是完全同質性的,提出了完全競爭市場模型并推出長期中企業的超額利潤為零的結論,然而這一企業同質性的假設所得出的結論與現實中企業競爭力存在巨大差異,現代企業理論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修正,并接受了企業差異化發展的現實,并在這一研究框架下展開了大量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貝恩(Bain)為代表的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以熊彼特(Schumpeter)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以及科斯和威廉姆森(Coase and Williamson)的交易費用為代表的新產業組織理論(Conner,1991)。
貝恩(Bain,1959)的產業組織理論可以概括為市場—企業—績效(SCP)模式,強調企業競爭力主要來源于市場結構,主要從市場結構的角度發掘企業競爭的源泉,因此這一理論的特點是認為企業競爭是由外向內的作用。波特(Porter,1980)繼承了這一思想,并沿用貝恩的產業組織分析模式研究企業戰略問題,提出了包括新的競爭對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脅、供應商討價能力、購買商議價能力、現存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的5種競爭力量戰略分析模型。5種競爭力量通過影響價格、成本及投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產業內的企業盈利能力和競爭力,而產業結構及企業在產業中的定位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因素。因此,產業吸引力是影響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企業對進入產業的正確選擇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波特的5力競爭分析模型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肯定和追隨。它明晰了企業戰略研究的分析框架,指出了外部環境對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作用。在20世紀的整個80年代,5力競爭模型(競爭優勢理論)幾乎統治了整個管理界。但這一理論過分強調了外部環境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影響,特別是行業內的競爭環境對企業競爭和績效的影響,而忽視了對企業內在優勢的研究,從而遭到其他學派的質疑。如,芝加哥學派認為,正是由于企業競爭行為的影響,才導致市場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他們強調從企業內部來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將競爭優勢的研究視角轉移到企業內部,在這一方面需要提出的是,以科斯(Coase)為代表的企業契約理論。這一理論以交易成本為核心,研究了一直以來人們關心的企業作為一個“黑箱”的契約關系,但是這一理論僅是對企業交易活動的分析,并沒有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要素市場進行研究。因此,資源基礎理論就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2.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和思想
從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來看,資源基礎理論經歷了斯密(Smith)的分工理論、馬歇爾(Marshall)的企業差異分工理論、潘羅斯(Penrose)的企業成長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企業知識理論,其演進過程可概括如圖2-1所示:

圖2-1 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
(1)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
早期關于要素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組合方面的思想和觀點,為資源基礎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富有啟迪性的理論基礎。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企業分工理論、企業成長理論和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三個階段。
亞當·斯密(Smith,1776)在《國富論》中對勞動分工的討論。他認為,勞動分工對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工人重復性的生產可以提高效率;第二,通過分解復雜工作工序,降低了工人在工作之間的轉換,從而可以提高效率;第三,工人通過使用機器生產復雜的工作,可以提高效率。斯密的分工理論揭示了在生產過程中,對知識的發現和經驗的積累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影響著企業的成長,而這也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本源。
馬歇爾(Marshall,1925)融合了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ser)的“差異—整合”思想,提出了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差異分工理論。認為企業在差異分工中得到了成長,通過分解母體職能部門,使子職能部門產生差異化的知識和技能,為了協調子職能部門之間的問題,需要產生新的職能部門,通過產生新知識和新技能已達到協調和整合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得到了持續成長。
潘羅斯(Penrose,1959)在其《企業成長理論》一書中,繼承了馬歇爾的觀點,進一步討論了單個企業內部成長的問題。以資源基礎觀點探討了企業資源和能力的特征和功能及其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提出企業成功的環境是由要素市場決定,而企業是由不同用途的資源集合而成的,特別是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剩余知識”,對企業成長的方向起決定性作用。她進一步指出,要素市場的不完備性使競爭者難以獲取、模仿和替代戰略資源,企業間的異質性資源是實現企業持續競爭的重要因素。潘羅斯(Penrose)的企業成長理論為資源基礎理論奠定了基礎。
沃納菲爾特(Wernerfelt,1984)發表的《基于資源的企業觀》借鑒了Penrose的觀點,并正式提出了“資源基礎觀念”一詞,是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將企業戰略決策的研究視線轉移到要素市場上來,從企業競爭優勢的維持角度,強調了企業戰略性資源對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性。
羅梅爾特(Rumelt,1982、1984)指出企業競爭優勢并非來自外部市場力量和產業間的相互關系,企業自身所擁有的某些特殊因素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以保持競爭優勢的來源。他指出企業是一串特殊性資源束,而“隔絕機制”[3]決定了企業競爭是否能被模仿,并進一步指出企業在決定模仿時,由于并不確定要通過什么方式來模仿或對模范成本的模糊[4],進而限制了其他企業模仿競爭的行為,從而使企業競爭優勢得以保持。
巴尼(Barney,1986)提出通過資源積累和能力培養,企業可形成長期且持續的競爭優勢。同時他進一步指出,不完全競爭的戰略要素市場形成了戰略資源的異質性,而這正是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
德里克斯和庫爾(Derickx and Cool,1989)指出,戰略資產存量中企業所特有的資源是形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由于受時間壓力的非經濟性、資產累積的效率、資產存量協同性和資產銷蝕性原因不明等因素的影響,產權未明確界定的資源、商譽、信任及高度專有性的資產等不可能在公開市場上交易,這就使企業獲得了持續競爭的優勢。
格蘭特(Grant,1991)分別從公司戰略和事業戰略兩方面探討了資源對競爭、利潤以及企業發展的決定作用。指出企業的內部資源和能力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方向,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和獲取超額利潤的重要來源。企業內部資源與能力容易被管理與控制,更適合為企業擬訂戰略方向時提供參考依據。
貝特羅夫(Peteraf,1993)對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特點進行了研究,指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條件包括企業的異質性、對競爭的事后限制、不完全流動性。他強調企業可以因擁有對這些資源的“壟斷”而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租金”。
以上學者的研究構成了資源基礎理論(BRV)的主要內容,資源基礎理論強調資源的異質性,認為企業間的資源差異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非常重要。企業擁有資源的稀缺性、不可復制和替代性,以及以低于其他企業獲取資源的成本決定了企業在獲取經濟租金和競爭優勢方面的能力。這一觀點的提出使企業開始關注要素市場,以及從資源存量和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制定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策略。之后的研究則是在依據這一研究框架之下得以發展起來。
(2)資源基礎理論的思想
以上歸納了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過程,但具體到研究內容上,主要可以劃分為兩種思路,分別是巴尼(Barney)的企業資源存量分析和貝特羅夫(Peteraf)的企業資源流量分析。
①巴尼(Barney)的研究思路
Barney(1986,1991)首先對資源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資源進行分類,在他看來,企業能夠控制的一切要素都可歸為企業資源,包括資產、能力、管理、信息、知識等。這些資源可以劃歸為物質資本資源、人力資本資源和組織資本資源。由于一般性資源并不能被企業全部利用。因此,資源基礎理論主要關注那些具有價值、相對稀缺、不能被完全模仿、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資源,Barney將這些具有異質性的資源稱為企業的戰略資源。而企業戰略資源的特性正是資源基礎理論區別于波特的5力競爭模型的關鍵。
但是將戰略資源從一般資源集中區別出來,并沒有真正體現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價值,而發現一般性資源到戰略資源的演變過程并將之揭示出來,是Barney研究的重點。因此,從這一點講,Barney的研究是對資源的存量比較靜態分析。Barney通過對資源層層剝離,并賦予戰略資源特別的屬性,將一般性資源到戰略資源的演變過程逐漸呈現出來。他指出在一般性資源集中,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可為企業所利用,企業會選擇那些能夠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的資源,Barney稱之為“有價值的資源”。但資源的價值性并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還要求這些資源是稀缺的,即資源應該具有稀缺性,這樣才能保證在一段時期內,企業因掌握的這一有價值的稀缺資源而保持競爭優勢。而長期以來,其他企業通過一些方式獲取“稀缺資源”,這就需要為資源賦予不能完全模仿和不能完全替代的特性。因此,在Barney的研究中,通過對戰略資源的演變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問題。因此,Barney(1986,1991)的研究是對沃納菲爾特(Wernerfelt,1984)研究的發展,即:將如何維持企業競爭優勢問題的研究上升到對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探討中,是資源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
②貝特羅夫(Peteraf)的研究思路
Peteraf(1993)發表了名為《競爭優勢的里程碑:一個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一文。從市場競爭視角分析競爭戰略帶來的持續性競爭力的問題。其主要思想是,資源的差異對應著不同的競爭戰略,而差異的競爭戰略又對應著不同的企業績效。因此,Peteraf(1993)試圖通過剖析企業競爭戰略和戰略績效來找尋企業持續競爭的優勢。與Barney(1986,1991)更切合管理學研究視角不同,Peteraf(1993)嘗試運用經濟學方法——古典經濟學的租金分析對企業持續競爭問題進行闡釋。
Peteraf(1993)提出了保持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四種戰略:第一種戰略優勢來源于企業所擁有的異質性資源。資源異質性特點使企業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導致異質性資源在短期內不能無限供給,從而產生了“李嘉圖租金”。但在長期中,這種由資源異質性帶來的競爭優勢并不確定,還需要與其他三種戰略相組合。第二種戰略優勢來源于資源的不完全流動性,資源的不完全流動性決定了企業內部效率要高于其他企業,從而保證了租金只能在內部分享。即使其他企業獲得了異質性資源,但也可能因為過高的成本而失去競爭優勢。第三種戰略優勢來源于對競爭的事前限制。其戰略核心是從成本的角度考慮如何獲取優勢資源,從而使租金得以維持。這一戰略隱含著貝恩(Bain,1952)的觀點,即企業需要通過壟斷的不完全競爭機制來獲取資源優勢。第四種戰略優勢來源于對競爭的事后限制,即通過隔離機制以使資源具有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完全替代性。這一隔離機制產生于企業對模仿的“原因模糊”(Rumelt,1982)。企業如何能夠成功將以上四個戰略組合在一起,就獲得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充要條件。
通過闡釋Barney(1986,1991)和Peteraf(1993)對資源基礎理論研究的不同思路,可以看出,Barney(1986,1991)關于戰略資源特性的研究為 Peteraf(1993)競爭戰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礎,Barney(1986,1991)對戰略資源的存量研究是Peteraf(1993)競爭戰略的流量研究的積累形式,而Peteraf(1993)研究則是Barney(1986,1991)研究的流量化體現(馬昀,2001)。
資源基礎理論是從企業內部資源角度探討企業持續競爭的來源,并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分析范式“資源—戰略—績效”,資源基礎理論是在假設企業資源的異質性和不完全流動性的條件下展開的。事實上,企業創業時的資源是同質的,正是由于“隔離機制”的作用,使企業掌握了異質性且不易流動的資源,才能確保創業企業在成長中保持創新能力,維持企業競爭優勢。
3.資源基礎理論的衍生
既然資源基礎理論強調企業戰略資源對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發展并獲取企業戰略資源也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資源基礎理論的追隨者認為,組織學習和管理是獲取戰略資源的途徑。因此,逐漸形成了資源基礎理論的衍生理論——企業知識理論。該理論通過強調知識創造能力,特別是隱性知識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源泉。該理論指出學習對個人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知識和能力的轉化具有積極作用,并促使企業獲得新技術,產生更大的整合力。但單純的組織學習只是企業獲得優勢資源的必要條件,還需要企業對知識微觀活動過程進行管理,企業處置和管理知識的效率和速度是企業獲取戰略資源的充分條件。另外,外部網絡平臺的搭建也有助于企業獲取戰略資源,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知識聯盟來學習優勢企業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員工的創造力,促進知識的創造和能力的培養,從而有助于企業獲取特殊的資源,增強競爭優勢。
企業知識理論首先研究的知識的特性,認為知識的隱含性、積聚性和專有性決定了企業的持續競爭力。企業知識理論將企業定義為一組知識束,企業是匯集具有不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個體的組織,并通過協調將這些專業知識得以集聚。格蘭特(Grant,1996)發現個人是知識創造和存儲的載體,而企業則通過整合、協調能力將其轉化為企業知識,因此企業整合知識,特別是對隱性知識的協調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斯潘德(Spend,1996)認為企業作為生產和使用知識的系統,其對知識發散式的管理模式將有助于知識功能的發揮并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野中郁次郎等(Nonaka et al.,1996)闡釋了知識進化的過程,指出企業不能單純地將個體知識進行集中,而是在邊干邊學中通過相互學習,以形成知識的互動和融合。
從上述觀點來看,知識本質上是企業的一種異質性資源,知識學習、管理和應用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源泉,而企業通過學習機制而不是隔離機制實現了保持競爭力的能力。從這一角度講,企業知識理論是對資源基礎理論的完善和升華。
4.資源基礎視角下的創業研究
資源基礎理論強調企業是一組資源束,資源的價值性、稀缺性、難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決定著企業生存發展和競爭優勢。在這一理論視角下,創業活動就可以看作創業者通過識別、搜尋、開發資源以實現機會價值的活動。因此,基于資源視角下的創業研究主要關注創業資源如何影響創業組織發展的問題。利普特和施密特(Lippit and Schmidt,1967)歸納出資金、技術、領導、聲望、債務融資、職員、外部聯結等資源對創業組織的創建、生存和穩定發展發揮著關鍵作用。斯坦梅茨(Steinmetz,1969)從管理的角度研究認為,管理能力、資金、職員、企業文化、物質資源等是企業生存和管理中的關鍵資源。格雷納(Greiner,1972)研究指出,新資本、職員、領導、存貨和管理能力等資源影響著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方向。丘吉爾和路易斯(Churchill and Lewis,1983)認為新思路、技能、原材料、資金、員工、技術和信息等是新企業創建、生存和成功的關鍵資源。斯科特和布魯斯(Scott and Bruce,1987)指出資金、技能、員工、管理經驗、物質資源和外部聯盟等資源對新企業在創建、生存、成長和擴張等階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本書發現,創業資源對創業過程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既然創業資源對創業有顯著的影響,那么,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這一問題便成為創業資源研究視角下的主要議題。莎倫和洛厄爾(Sharon and Lowell,2001)是這一問題研究的開拓者,他們運用資源基礎理論對創業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將資源基礎研究的內容擴展到創業者個體的認知能力、自有資源等范圍。認為創業就是創業者利用獲取的資源和同質化的資產轉化物——異質化的能力等進行機會開發的過程。而布拉什等(Brush et al.,2001)則從資源獲取的過程視角研究了創業資源與創業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在企業初創期,創業者會通過自身擁有的簡單資源獲取其他創業資源,再通過積累和重新組合將其轉化成企業組織資源,通過搜尋、獲取、積累創業資源實現創業企業創新發展。由此可見,資源稟賦影響著新創企業的資源水平和資源存量,進而影響創業機會的開發和戰略制定,更進一步地影響著創業企業的生存、成長和發展。
(二)資源拼湊理論
對拼湊理論的研究最早出現在人類學關于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的研究上,這一研究奠定了拼湊理論研究的基礎。隨后,拼湊理論被不斷應用在哲學、組織學、人文科學、管理學等領域,并衍生出制度拼湊、資源拼湊、即興拼湊等多元化的研究視角。而格勞德和卡爾諾(Graud and Karnoe,2003)、貝克等(Baker et al.,2003)將拼湊理論應用于技術創業的研究中,從而為資源拼湊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貝克和尼爾森(Baker and Nelson,2005)首次將資源拼湊運用到創業研究中,并提出創業拼湊定義,創業者為了解決因資源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資源匱乏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對手頭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和創造性地利用以開展創業活動的行為。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由于創業必要資源的缺乏,且難以利用自身信譽和自有資本獲取外部資源,創業者不得不依靠現有資源,通過資源拼湊實現資源從無到有或無中生有的動態過程,從而促進創業活動的開展。圖2 -2描述了創業拼湊的動態過程。

圖2-2 創業拼湊動態過程[5]
首先創業拼湊是以資源匱乏的環境為背景,為了應對創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創業者通常有三種選擇方法:第一種為創業拼湊;第二種是資源尋求;第三種是規避困難或挑戰。而在創業拼湊中的主要環節是要素投入、規范化制度、獲得客戶群體。三種環節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分別是通過創業實踐的一致性強化形成認同拼湊創業常規化發展模式,更多的需求和利潤的新市場。由于異質性強化會因試錯、調整而造成時間成本增加,從而制約了新創企業的成長。而常規化的創業模式以及新市場的創造能夠促進新創企業的成長。對于進行資源拼湊的創業者而言,應該具備的能力包括擁有創造性和即興而作的能力、整合能力、對未知時間的承受能力,以及社會技能和獲取外部資源的社會網絡。
隨著資源拼湊理論與創業研究的深入結合,逐漸形成了三種核心概念:“湊合利用”(making do)、“突破資源約束”、“即興而作”。具體地講,“湊合利用”是指創業者通過對手頭現有資源的創新型利用,實現創業機會開發的目的。“突破資源約束”是指創業者有意沖破傳統創業資源的利用方式,創造性地整合現有資源以積極應對資源約束的現實。“即興而作”是指創業者在拼湊資源的過程中,并不拘泥于已有的資源利用方式,而是表現出較強的創新和創造意識,因此,可以說資源拼湊是創業者管理資源的一種動態創新活動。
雖然資源拼湊理論的興起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國內外學者對創業過程中的資源拼湊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如貝克(Baker,2005)通過在29家新企業的數年實地扎根研究,探討了創業過程中資源的拼湊方式、過程以及資源拼湊與新創企業的關系。指出創業拼湊是受資源約束的創業者“無中生有”創造異質性資源的創業過程。貝克(Baker,2007)通過描述案例分析研究了某玩具店資源拼湊的現象和過程,指出資源拼湊能夠突破資源約束。斯蒂芬斯(Steffens,2009)對1329家新創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創業拼湊顯著提高了資源的不易模仿和難替代性,使新創企業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森尼亞德(Senyard,2010)研究了創業拼湊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創業拼湊的正向驅動作用明顯,有效提高了新創企業績效。斯密和貝克(Smith and Baker,2010)通過案例分析發現,創業拼湊顯著促進了新創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森尼亞德(Senyard,2011)利用328家初創企業和385家新企業的微觀調查數據,研究了資源約束環境下創業拼湊與新企業的創建和成長的關系發現,創業拼湊能夠積極提高初創和新企業的創新績效。薩倫科(Salunke,2013)對比研究了192家澳大利亞新企業和261家美國新企業的資源拼湊問題,得出拼湊對企業創新和持續競爭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筆者通過梳理國外研究文獻發現,目前國外學者對創業拼湊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創業拼湊理論模式的識別;創業拼湊理論的應用情景;創業拼湊理論的構想;創業拼湊對初創和新企業的績效影響。
近年來,國內學者在創業研究中也逐漸關注到資源拼湊理論。張玉利(2009)研究認為創業拼湊促進了處于不確定環境下創業模式的創新。張敬偉(2009)通過對創業拼湊過程的研究,提出了創業拼湊與創業企業成長的企業成長模型。李新春等(2012)對創業拼湊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指出社會網絡有利于創業拼湊寬容環境的形成。秦劍(2012)基于創業管理視角,研究了創業拼湊理論的發展并詳細梳理了創業拼湊理論的觀點和過程模型,并對未來創業拼湊理論的研究進行了展望。梁強等(2013)梳理和評述了創業拼湊研究文獻,闡釋了資源拼湊對資源價值實現的機理。祝振鐸和李非(2014)利用212家新企業的微觀數據實證研究了創業拼湊對新企業績效的動態影響,發現創業拼湊顯著促進了企業在初創階段和早期成長階段的企業績效,尤其是對初創階段新企業的成長績效作用顯著。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對創業拼湊理論的研究還處于初級研討階段,研究空間還有待深入。
新企業在創建和早期成長時期,由于資源稟賦匱乏,管理經營經驗不足,難以通過信譽和聲譽等獲取外部資源以實現創業機會開發的目的。創業者通過資源拼湊創造性地整合利用手頭現有資源,能夠幫助創業者在資源稟賦缺乏的條件下,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因此,成熟企業在“管理問題”上的重點關注,使得基于成熟企業發展起來的資源理論無法解決創業企業的成長問題,而創業拼湊理論為新企業在初創和成長過程中“突破資源約束”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創業路徑。
(三)資源依賴理論
創業資源在創業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創業活動的開展需要聯結現有資源并通過與外部組織進行溝通來獲取新資源,從而發揮資源對創業的基礎和支撐作用。創業者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創業必需的資源,并通過與資源提供者保持良好的關系并嵌入創業網絡中以更好地接觸和獲取信息、技術和資源,這是創業成功的關鍵。
任何組織形式都是社會環境的產物,這就決定了組織對環境的依賴關系,而能夠影響外部環境的因素卻是存在于環境中的其他組織形式。因此,資源依賴理論主要關注環境與組織之間的影響、關系等問題。從學科分類劃分來講,資源依賴理論是組織研究中的重要流派,這一理論主要研究組織如何在環境中生存的問題。資源依賴理論不同于資源基礎理論單純考慮企業內部的資源稟賦,而是通過研究企業與環境的互動,以滿足企業內部對資源的需求的問題,以上是在開放系統框架下展開的。但資源依賴理論又不拘泥于對外部環境的影響,該理論同時兼議組織內部的依賴問題,即從權力角度來研究如何通過自身的成長以避免對環境的過度依賴。事實上,資源依賴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兩者之間并沒有交集,如果需要比較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共同之處僅在于其都是對資源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的研究。
塞爾茲尼克(Selznick,1949)對田納西流域當局(TVA)的經典研究對資源依賴理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TVA在對美國南方地區開展工作時,發現其工作的完成度需要依賴南方地區的精英們的配合,因此,他們采取將這些精英們吸收進自己的決策系統中來的策略。塞爾茲尼克(Selznick)將這一決策機制稱為“共同抉擇”。但是,塞爾茲尼克(Selznick,1949)對這一概念的闡釋并不清晰,在共同選擇的過程中,組織A與組織B的合作是基于什么樣組織關系,是以強者的身份對弱者的吸收,還是以弱者的身份對其他組織的依賴?對此,學者們對權利在組織之間相對平衡關系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
湯普森和麥克伊文(Thompson and McEwen,1958)確立了三種組織關系:第一種為聯盟(合作);第二種為商議(談判);第三種為共同抉擇(將潛在的影響因素吸收進組織結構中)。1967年,Thompson進一步提出了解釋組織關系的依賴模式分析框架,該模式是指組織A對其他組織的依賴取決于其他組織所提供的資源或服務是否滿足組織A 的需要,如果這一條件成立,那么,組織A對其他組織的依賴程度會與提供的資源或服務的重要性成正比。
扎爾德(Zald,1970)遵循了 Thompson 的研究思路,從“政治經濟”視角分析了組織為獲取外部資源需要采取的政治結構——聯盟,他指出當組織所需的資源被其他組織所掌握時,組織之間可以采取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聯盟方式來相互影響。聯盟類型包括橫向和縱向,橫向聯盟手段如處于同一行業中的組織之間的合并(這是一種正式的手段)、價格壟斷(這是一種非正式的手段)。縱向聯盟發生在處于不同市場定位的主體之間,如消費者、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具體的手段如合并、合資或成立董事會。
在此之后,大量關于組織分析的研究不斷出現,但真正將組織關系架構在資源依賴框架下的分析,則要歸功于普費弗和薩蘭西克(Pfeffer and Salancik,1978)在《組織的外部控制:一種資源依賴的視野》中的討論。在該項研究中,Pfeffer和Salancik 首先闡述了資源依賴的四個假設條件:
假設1:在組織運行中,不可能實現對所需資源的自給自足,組織為了生存,必須依賴外部環境,通過搜尋外部環境中的資源來滿足內部所需。
假設2:組織對環境的依賴來源于對資源的需求,而稀缺性資源對組織發展的重要性決定了組織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程度。
假設3:組織的運作離不開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這就決定了組織必須要與存在于外部環境中的其他組織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為了減少組織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程度,組織必須進行自我能力和行為模式的提升或改進。
假設4:存在很多處理組織依賴關系的方式方法,如通過合作和聯盟或其他市場戰略來改變組織對外部環境的依賴。
基于以上假設條件,Pfeffer和Salancik(1978)指出,決定組織對外部環境(確切地說是其他組織)依賴程度的關鍵因素為:組織所需資源的重要性、組織內部在獲取資源使用的程度、外部組織對資源的掌握程度、替代性資源存在的程度。他們同時指出,組織之間的依賴程度可以是相互的。
伯特(Burt,1983)提出了“結構洞”理論,認為組織之間的關系可以被看作是一張網狀圖。而在這一關系網絡中,并不是所有組織之間的聯系都是強聯結關系,還存在一些虛弱的聯結關系,這就構成了在關系網絡節點上一個個的洞。伯特認為,在社會結構中占據相對稀疏的位置(即在這一位置上,組織之間的不存在激烈的競爭)并同時又被其他組織所依賴,而其他組織所占據的市場是完全競爭性的,這就產生了組織的高利潤收益。
貝克(Baker,1990)通過研究公司與投資銀行之間的關系后,發現當公司高度依賴投資銀行時,公司會試圖通過建立一種長期合作的關系來滿足自身對資源的需求。相反,如果這種依賴程度較低的話,公司與銀行之間只會在短時間內得以保持。從他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即組織會主動采取行動以建立或保持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依賴關系,而這一研究是在對組織之間共同抉擇和依賴關系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對于資源依賴理論的最新研究是關于“公司行為擴散”[6],而社會網絡正是這一行為的主要載體。“公司行為擴散”研究指出,公司的決策或行為會通過社會網絡影響到其他公司組織的行為或決策。但事實上,行為決策的發起者并沒有主動控制其他組織的行為,這種看似主動控制的結果暗示著組織權利的一種轉移,這是對資源依賴理論的衍生和傳承。而Baker(1998)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指出,對資源的依賴還受競爭、權力、制度等因素的影響。
資源依賴理論基于資源稀缺性的特點研究了組織為了生存而依賴外部環境的問題,這種“依賴”的方式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如合并、聯盟、壟斷等。在依賴外部資源的過程中,組織也在努力改變內部的決策方式以適應外部環境。但這也正是組織通過自我改變去改變環境的過程,也就是說外部環境因組織為適應外部環境所做的改變而改變著。隨著資源依賴理論的發展,社會網絡對組織決策產生的重要影響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組織與外部環境的溝通橋梁正是社會網絡,組織之間因資源需求建立起來的依賴關系構成了社會關系網絡。因此,資源依賴理論關于社會網絡的研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是深遠的,事實上,社會網絡在信息共享、資源獲取等方面的作用也在積極影響著創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