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創業的資源基礎與社會扶持研究
- 何翠香
- 15484字
- 2019-09-21 03:56:09
三 創業與資源研究
創業研究始于19世紀70年代,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創業研究逐漸成為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隨著創業研究的不斷深入,創業研究議題逐漸從早期單一的個人特質論向更廣泛的領域拓展,其中基于資源基礎觀的創業研究是創業理論研究的重要分支。因此,本書從資源視角對創業文獻進行梳理。現有創業資源研究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探討:一方面是關于創業資源的獲取;另一方面是關于創業資源的整合。從文獻梳理來看,現有文獻大多關注創業的核心資源,如財富資源、社會網絡資源和人力資源。
(一)創業與財富資源的相關文獻
財富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以貨幣形式體現的資金,由于在創業過程中以廠房、機器設備等基礎設施體現的物質資源可以通過購買和租賃的方式獲取。因此,其重要性要小于以貨幣形式體現的資金。流動性約束的存在制約了創業者通過信貸機制實現資金供求上的匹配,此時自有財富水平對創業的影響至關重要。自有財富不僅可以為創業提供直接性的運作資金,也可以作為資信水平的有力證明,緩解信貸約束。
1.國外研究綜述
自有財富是否影響創業的相關研究始于奈特(Knight,1921)和熊彼特(Schumpter,1934,1950)的不同觀點。奈特(Knight,1921)指出,承受風險是創業者需要具備的重要特征。由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存在,資本市場不會為創業者提供充足的創業資本,因此,創業者需要利用自有財富提供創業資金并且承擔更多的失敗風險來進行創業。而熊彼特(Schumpter,1934,1950)認為,創業函數和資本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創業是為了獲取套利機會,而資本市場通常可以保障個體搜尋資本以規避風險。在這一背景下,學者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論證。
埃文斯和約萬諾維奇(Evans and Jovanovic,1989)構建了靜態流動性約束下的創業選擇模型,他們認為,創業家是否選擇創業取決于企業家才能、外在的信貸市場以及自身的財富水平。在存在流動性約束的情況下,創業家是否選擇創業是在已知的企業家才能的基礎上根據外生的自有財富水平和信貸支持決定的。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由于流動性約束的存在,自有財富增加能夠顯著提高創業的選擇概率,即自有財富與創業選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由于埃文斯和約萬諾維奇(Evans and Jovanovic,1989)的研究不謹慎地判定企業家才能與自有財富水平不存在正相關關系,造成了其研究結論遭到后來研究學者的質疑。
霍爾茨-埃金等(Holtz -Eakin et al.,1994)進一步擴展了 Evans and Jovanovic(1989)的職業選擇模型,對財富水平與創業關系的研究遵循以下研究邏輯:如果創業者不能借到能使他們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資金,那么,個人財富水平是否促進創業選擇。他們利用1981—1985年個體繼承遺產的聯邦個人所得稅的數據對流動性約束對創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選擇了遺產繼承和財富捐贈變量以解決流動性約束的內生性問題。研究發現流動性約束對創業產生顯著的影響,而遺產和財產的捐贈能夠提高創業的概率并提升創業的規模和層次。雖然這一結論也得出了財富水平對創業具有積極作用,但他們的研究關注的焦點是流動性約束對創業的影響,并沒有直接探討財富水平與創業的影響。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種忽視財富水平內生性下的研究可能會造成估計結果的偏差,因而,他們進一步完善了財富稟賦與創業研究的模型,得出了不一致的結論。
班納吉和紐曼(Banerjee and Newman,1993)構建了動態職業選擇模型,研究財富稟賦對個人職業選擇的影響。他們發現初始財富稟賦影響個體的創業選擇,在流動性約束存在的情況下,個人的融資水平受初始財富稟賦的影響,財富稟賦少的個體將無法獲取創業所需足夠的資金,也就限制了他們的創業行為,而財富稟賦多的個體能夠緩解信貸約束從而提高了貸款融資的可得性,也就促進了他們的創業行為。因此這一結論表明,財富稟賦對創業的影響并不是單一的。
赫斯特和盧薩爾迪(Hurst and Lusardi,2004)運用工具變量法對自有財富水平和創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新驗證,研究發現,在存在流動性約束的條件下,自有財富水平對創業選擇的影響并不是單一的線性關系,一方面,財富增加會弱化創業激勵;另一方面,對處于財富分布高端的3%的群體中,財富的增加,會使人們從事高風險性的創業活動的概率增加(Charles and Hurst,2003;Carroll,2001)。因此,對于處于財富分布高端的群體而言,財富增加會激發他們創業的積極性。同時,他們進一步指出,在流動性約束存在的情況下,對于那些潛在創業者和資本不足者來講,個體自有財富水平與創業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另外,他們還研究了家庭財富對子女創業影響,得出只有在財富分布的高端,財富資源才會激勵子女的創業行為。
布爾拉(Buera,2009)對美國的職業選擇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考察流動性約束條件下的職業選擇的動態情形時,也得出了流動性約束對創業決策的影響的非單一關系。他們認為個體選擇創業還是成為普通雇員取決于資本門限,對于自有財富水平低的群體而言,創業與財富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而對于財富水平較高的群體而言,財富水平與創業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通過梳理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對財富資源與創業的研究存在一個共同的假設前提,即存在流動性約束。由于流動性約束的存在,創業者會面臨一個融資限額,從而使創業者在資本市場的融資金額無法與創業所需資金相匹配。為此,一些學者還從信貸支持的角度研究了信貸支持對創業的影響,認為完善的信貸市場和充分的創業信貸支持將有利于促進創業的產生和企業數量的增加(Klappera et al.,2006;Bianchi,2010)。布拉克和斯蒂芬(Black and Sterhan,2002)以及班納吉(Banerjee,2002)分別從微觀和宏觀角度分析了完善的信貸市場對創業的促進作用。但財富水平對創業的影響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本書認為,這可能與學者們對“創業”的界定存在差別有關,如埃文斯和約萬諾維奇(Evans and Jovanovic,1989)的職業選擇模型將個體的職業選擇分為兩種。一種是工資性雇傭者;另一種是自我雇傭者。而班納吉和紐曼(Banerjee and Newman,1993)構建了動態職業選擇模型中,將個體職業選擇分為三種,分別是工資性雇傭者、自我雇傭者和創業家。顯然,自我雇傭者和創業家是存在一定差異的。本書認為,自我雇傭者中包含創業家,而創業家不論是在能力和自我雇傭水平上都要高于自我雇傭者。例如,街頭擺攤的小商小販是一種自我雇傭形式,馬云的商業經營也是一種自我雇傭,但二者之間顯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講,自我雇傭是創業的前期積累,而創業是自我雇傭的高級形式。如果不能將二者的關系區別開來,很容易導致對以上問題的研究產生不一致的結論。
2.國內研究綜述
國外研究者對于流動性約束的關注,使他們對財富資源與創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由于關注角度不同、數據和方法的差異,使得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眾所周知,金融約束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Mckinnon,1997)。以財富為基礎的有限責任信貸體系限制了低收入群體實現有效規模的資本投資活動(Banerjee,2002)。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長期實行的金融管制政策(沈艷,2011),導致了64%的農戶依賴于家庭自有資金進行創業,81%的創業資本來自于農戶家庭內部(Zhang et al.,2006)。信貸約束作為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其對創業的影響是通過如下一系列機制產生的:由于創業通常存在一個最低的資本門檻,如果潛在創業者面臨金融約束時,創業者將無法得到外源融資或面臨一個融資限額,此時個人或家庭自有財富水平將成為創業選擇的重要決定因素(張龍耀等,2013)。事實上,國內學術界也對財富資源對創業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
朱明芬(2010)運用Logit模型實證研究了浙江杭州農民創業的影響因素,發現家庭收入對農民創業存在正向影響,即家庭收入越高越有利于農民創業。郝朝艷等(2012)基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08年和2009年兩次“農村金融調查”所獲得的微觀數據,運用計量方法對農戶創業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金融約束對農戶的創業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存在金融約束的情況下,農戶選擇創業的概率隨家庭資產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且在規模性農業生產和自營工商業兩種選擇下,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后者。張海寧等(2013)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和Probit 模型,結合CHARLS2008數據研究了金融約束對城鄉家庭創業收入的影響。通過估計財富水平與家庭創業收入和創業收入層次之間的關系,發現家庭財富對家庭創業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楊軍等(2013)運用Probit模型,結合浙江和甘肅51個農村社區870戶農村家庭數據,分析了社區金融資源、家庭融資對農戶創業選擇的影響。發現家庭財富水平的提高顯著促進了農戶的創業選擇行為,自有財富水平越高的家庭選擇創業的概率也越高。張龍耀和張海寧(2013)基于CHARLS2008數據分析金融約束對家庭創業行為的影響及其城鄉差異。研究發現家庭創業受到自有財富水平的影響,財富水平與家庭創業概率顯著正相關。
通過梳理國內研究相關文獻,本書發現,國內學者對財富水平與創業的研究結論都得出財富稟賦的增加會顯著提高創業的概率,也間接說明金融約束制約了我國的創業活動。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農民或農戶的研究,而農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并不能代表我國整體的真實的創業水平。同時,在這些研究中,這些學者并沒有考慮財富水平內生性的問題。正如赫斯特和盧薩爾迪(Hurst and Lusardi,2004)所指出的,財富水平與創業之間可能是存在內生性的,這種內生性導致了變量之間存在交互影響的關系,如果不充分考慮這一問題,其所得出的結論仍值得進一步商榷。
3.創業與房產文獻綜述
最新的研究文獻中,房產這一重要的家庭財富資源對創業的影響逐漸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熱點。房產既是一種消費品也是一種資產(Piazzesi et al.,2006),它既可以滿足家庭的日常需求,又可以作為一種資產為家庭創業融資。2002年首次家庭財產調查數據顯示,在家庭財產收入構成中,金融財產為7.98萬元,占家庭財產的34.9%;房產為10.94萬元;占家庭財產的47.9%;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現值為1.15萬元,占家庭財產的5%;家庭經營資產為2.77萬元,占家庭財產的12.2%。2015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占比高達69.2%。[7]由此可見,隨著住房價格的持續走高,房產已成為中國家庭財產中最值錢的資產。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的房價上漲帶來的家庭資產的增值必然會影響家庭對投資、消費以及創業等一系列經濟行為的決策(吳曉瑜等,2014)。房產和房價波動對創業的影響并不是單調的,一方面,房產不僅可以為創業提供經營場所,而且由于其與金融資產相比,住房資產在家庭之間的分布更為平均(段忠東,2010),住房作為較優質的不動產抵押是創業者從銀行獲取貸款為創業融資的良好渠道(廖湘岳和戴紅菊,2007);另一方面,創業是解決就業的有效途徑,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企的房價不但使青年人面臨成為“房奴”的壓力,而且由于過高的創業成本更是窒息了青年人創業的激情(西林召,2007)。因此,房產、房價對于創業的影響是復雜的,有必要對這一影響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由于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家庭資產會顯著影響個體或家庭的創業行為。豐富的家庭資產可以緩解信貸約束、提高創業概率,這一作用機制在經濟學中被表述為“財富效應”(吳曉瑜等,2014)。擁有私有財產會提高創業者貸款可能性,并將之轉化為投資私營經濟的資本,從而激勵創業者擴大風險投資(Besley,1995;Desoto,2000;Acemoglu et al.,2001)。赫斯特和盧薩爾迪(Hurst and Lusardi,2004)利用PSID美國數據研究了流動性約束和房產對創業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房價而非流動性約束是影響美國中小企業創業的重要因素,高企的房價制約了創業行為。費爾利和克拉辛基(Fairlie and Krashinsky,2012)利用1993—2004年的人口調查數據進一步研究了流動性約束和房產對創業的影響,發現房價上漲是創業的顯著促進因素,房價上升10%會使創業概率增加20%。自主創業選擇主要取決于是否利用自有財產獲得創業融資(周京奎和黃征學,2014)。王詩一(Wang,2008,2012)研究了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房改現象,發現通過房改帶來的房產的私有化顯著促進了創業活動,通過構建一個工作機會模型檢驗了房地產業促進就業的原因,發現房產是推動創業的重要因素,房改是促進國企員工“下海”經商的重要推動力。劉杰和鄭風田(2011)運用Probit模型對2007年中國農戶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考察了流動性約束對農戶創業選擇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流動性約束對中國農民是否選擇創業和創業類型產生抑制性作用,而房產價值與家庭具有的信貸能力具有高度的正向關系。林嵩(2012)研究了房地產行業對創業活動的擠出效應。他提出了三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房地產行業的超常規發展,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進來,從而減少了其他行業的投資;另外,房價過高,人們將更多的資產用于購房,從而削減了創業等其他經濟活動。第二個假設,房價的飛漲使房地產投資成為高盈利活動,相對來講,創業活動合面臨潛在的風險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創新失敗風險非常高,兩相比較必然影響潛在創業者的主觀評價。第三個假設,創業還受到創業資金的影響,受房地產業超常規發展帶來的超額利潤的影響,一些針對創業和中小企業融資的金融中介、組織機構等,可能會將資金投向房地產行業,造成創業者和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影響創業活動。基于以上三個假設,他利用我國2005—2009年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房地產對于創業活動的“擠出效應”主要是房地產價格的作用的結論。認為過高的房價不僅使居住成本上升,而且也會使資金過多地流向房地產行業,不利于創業活動的開展。吳曉瑜等(2014)通過構建職業選擇模型實證研究了房價上漲對有房人群和無房人群創業決策的影響,他們將房價上漲對不同群體創業行為的影響分離為“財富效應”“信貸效應”及“替代效應”,發現對于無房群體而言,房價上漲抑制了他們的創業行為。但對有房群體而言,房價上漲對創業的影響并不確定。他們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對于有房群體而言,房價上漲對創業的影響既存在正的“財富效應”和“信貸效應”,但同時也產生負的“替代效應”,使他們轉而將財富投資到房地產等其他行業,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總的影響并不確定。周京奎和黃征學(2014)運用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短期和長期角度分別研究了住房制度改革、流動性約束對創業選擇的影響。他們利用城市住戶調查數據構建了動態創業選擇模型檢驗了住房制度改革對創業選擇的影響,發現住房制度改革緩解了流動性約束,從而提高了職工選擇創業的概率,且這一影響呈現出長期與短期并存的特征。相比從事其他職業的個體或家庭,那些擁有較高專業技能、就職于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擁有中級職稱的職工的創業意愿更高。以上學者從房價的角度研究了住房對創業的影響,但是他們并沒有考慮預期這一重要因素,事實上,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會促使他們對未來經濟發展形成一定的預期,進而影響人們的經濟活動決策。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迅猛發展,人們勢必對未來房價產生一定的預期,而這種對房價的預期會否影響個體的創業選擇,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蔡棟梁等(2015)運用CHFS2011數據對家庭創業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實證分析了住房及房價預期等因素對家庭創業的影響,發現在存在正規信貸約束的情況下,自有住房使家庭創業的概率提高2%,房屋價值每升值1萬元使家庭創業的概率提高0.3%。對于擁有住房的家庭,預期房價上漲使家庭創業的概率減少23.9%。研究結論是住房和房價預期對家庭創業的影響是復雜的,自有住房和房屋價值通過財富效應增加家庭創業,而房價預期通過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減少家庭創業。
通過以上梳理,本書發現房產對創業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財富效應
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目前并不完善,銀行抵押貸款是創業融資最重要的渠道。對于擁有住房的家庭或個體來講,如果房地產價格上漲,可以用升值的住房申請更高額度的貸款,獲得更大的流動性。銀行根據即期房地產價格對房產進行評估,帶來可貸資金額度增加,因此房價上漲通過影響房產價值一定程度上會產生促進創業的直接影響。相反,在房價下降的情況下,銀行通過實時評估住房資產,會要求貸款者提供更多的信貸保障,從而加大了對家庭的流動性約束,抑制了創業的積極性。
2.替代效應
如果房價上漲,對于擁有房產的家庭或個體來講,凈財富增加帶動消費增加。黃靜和屠梅曾(2009)利用家庭微觀調查數據,研究了房產與消費的關系,發現房地產財富的增加會顯著提高對居民消費水平,房地產財富效應的彈性系數為0.08—0.12,即住房財富每增加1%,耐用消費品增長0.08%—0.12%。丁攀和胡宗義(2008)通過擴展Lettau-Ludvigson模型分析了我國房地產市場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是,房地產市場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著較高的正相關關系。(相對于擁有房產的家庭或個體,上漲的房價及持續高企的房價增加了無房產家庭或個體購房的難度,只能使他們節衣縮食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如果創業可以看作投資的一部分的話,在自有財富一定的情況下,由于消費和投資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的增加,必然會導致投資(創業)的減少。
3.擠出效應
在房價持續走高的情況下,除了經濟發展、城市化運動和舊城改造等引起的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外(王三興,2007),高收入群體的投機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投機需求是以未來的盈利為目標的。而房價上漲就成了房地產投機需求的催化劑(平新喬、陳敏彥,2004)。對于那些已有住房的家庭或個體來講,房地產資產價格上漲意味著房地產投資的回報率較高,進入房地產市場的投機需求也就越多,在這種高回報率的誘惑下,他們很可能加入投機房地產業的行列,就會擠出一部分的其他經濟行為如消費、創業等,因此,由于房價上漲而產生的房地產市場的投機需求就可能間接擠兌了創業行為。
4.信心效應
對于擁有住房并有創業動機的家庭或個體來講,房地產市場的活躍與否與創業者的信心有一定關系。房地產價格的變化是經濟運行狀況的指示器。在一定程度上,房價上漲反映了經濟運行態勢趨于復蘇或高漲,這就意味著未來家庭或個體的收入和財富會有增加。因此,創業者的創業信心增加,從而激發創業熱情。
5.關聯效應
創業還可能受到房地產業關聯產業景氣與否的影響。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產業鏈較長,與57個產業存在著直接與間接的聯系,對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影響非常重要,對經濟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申曉峰,2007)。因此,房地產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影響是非常全面的,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力,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確切無誤的支柱產業,如果創業的領域處于房地產產業鏈上,房地產業價格的波動,影響到房地產商的利潤,如果利潤下降,房地產商將相應地減少投資或延緩投資,而與之相關聯的產業將會受到沖擊,創業者也會減少其在相關產業中的創業行為。反之,則會增加相關產業創業者的積極性。
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可以通過對擁有的房產價值進行重新估計而影響自有的財富水平,進而對創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當前我國新一輪的經濟改革形勢下,研究房價波動、房地產對創業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創業與社會網絡資源的相關文獻
社會網絡是指社會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組織之間通過互動和聯系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系統。由于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流動性,以及資源異質性,使很多資源無法通過市場交易獲取。因此,企業生存發展就會出現資源與發展目標的戰略差距,企業為了生存必須與它所依賴的環境中的其他因素進行互動,以通過獲取外部資源來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從創業開始到企業的成立以及后續的發展,社會網絡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伯利(Birley,1985)、奧爾里奇和齊默(Aldrich and Zimmer,1986)將社會網絡這一重要的社會資本引入到創業中之后,學者們逐漸將社會網絡作為解釋復雜創業現象的重要工具之一,并受到廣泛關注(Brǜderl and Preisend?rfer,1998)。而伯特(Burt,1992)又將社會網絡研究從個人層面延伸到企業層面,提出了“結構洞”理論。由于結構洞的存在,一些企業家通過聯結組織之間的隔斷關系,獲取企業所需的資源,企業通過不斷占據結構洞的方式是實現資源獲取的有效途徑。依據社會網絡理論的核心內容,學者們主要從社會網絡聯結、社會資本角度闡述社會網絡對創業的影響。
1.社會網絡的聯結與創業
本質上講,創業是一種網絡化的活動。是個體通過編織、維持和利用關系網絡來獲取創業所需資源的行為過程(Larson et al.,1993)。社會網絡是獲取創業機會和創業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創業過程中,創業企業之間、創業者之間都存在著資源相互依賴的關系,而資源通過關系網絡與其他創業者或創業企業產生聯結,并在關系網絡中不斷流動。通過關系網絡中個體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創業者可以獲取市場信息,發現創業機會(Hills et al.,1997)。因此,社會網絡為資源獲取提供了渠道,甚至社會網絡本身也是資源的一種。社會網絡促進創業機會識別的結論已被大量的文獻論證(Ardichvili et al.,2003),創業者通過人際關系網絡,不僅可以降低獲取資源的成本,而且還能提高獲取資源的概率(Hansen,1995)。
伍德沃德(Woodward,1988)研究認為,成功的創業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社會網絡關系,個體的社會網絡特性顯著提高創業的概率。約翰尼森(Johannisson,1988)利用瑞典企業的截面數據研究了個人網絡關系對企業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認為,企業家獲得成功的關鍵是培養和維護社會網絡的能力。新創企業家通過網絡關系可以獲取企業管理的資源,企業家活躍的社會行為有助于其商業投資,說明社會網絡對創業存在積極影響。巴倫等(Baron et al.,1999)對創業者的社交能力進行了研究,指出良好的名譽和廣泛的社會網絡對創業存在積極的影響。因此,創業者所擁有的社會網絡在他們建立和發展企業的過程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他們可以通過社會網絡可以獲取充足和及時的資源。詹森等(Jenssen et al.,2002)通過挪威100個創業者的調查數據研究了企業家社會網絡對資源調用及其創建新企業的影響,發現社會網絡促進了新企業的創建,創業者通過個人網絡的強聯系獲取創業信息,并通過弱聯系為創業籌集資金。格里夫和薩拉夫(Greve and Salaff,2003)研究發現,不同的創業階段對應著不同的社會網絡,在創業動機形成階段,創業者更多地通過社會網絡探討創業的意愿和可行性;當創業計劃開始實施以后,創業者盡可能聯系那些可以為他們提供創業資源的人;而當進入產品生產和運營階段,創業者會通過關系網絡尋找資源的供給者和產品需求者。朱利恩等(Julien et al.,2004)對運輸設備制造業中的147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關系網絡通過企業的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莫勒等(Maurer et al.,2006)通過利用6家德國生物技術企業的案例研究了社會網絡對創新的影響,發現緊密的科研網絡有助于成員之間提高信任和規范,從而促進了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在種關系網絡交流中,提高了新知識的涉取,為識別創業機會提供了可能。詹科夫等(Djankov et al.,2006)利用7個城市2000個受訪人的數據,通過實證方法對比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創業問題,研究結果發現相比于非創業家而言,中國和俄羅斯創業家擁有更多的家庭成員、朋友等,在俄羅斯,創業者具有較好的受教育背景,并且他們的父母更多的是共產黨員;而對于中國的創業者,他們更富有冒險精神,具有較高的物質追求的渴望,同時他們也擁有更多的朋友,通過他們的對比研究,說明在中國,社會網絡對創業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社會網絡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獲取途徑。由于關系網絡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作用(Guo and Miller,2010)。姚詠儀和劉仲明(Yiu and Lau,2008)及羅亞東等(Luo et al.,2012)分別指出,在網絡關系的多種類別中,企業之間的商業關系和政治關系對企業發展具于重要作用,其中,商業關系可以提高企業的商業機會識別概率,也能為企業帶來如技術、信息和知識等其他資源。而企業與政府之間建立的政治關系則有助于企業獲得政策上的扶持、企業政治地位的合法性以及提高市場信譽。
李路路(1995)分析了私營企業中的企業家社會網絡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強調了社會網絡對中國社會結構變革的重要作用。指出私營企業家可以通過與親朋好友之間建立的關系網絡中獲取企業發展必需的資源,私營企業家的社會網絡是獲得資源和成功的重要渠道。馬麗媛(2010)基于新興第三產業上市公司數據,從縱向關系網絡、橫向關系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三個維度界定了企業家社會資本,對如何測量社會網絡提出了見解,并選取衡量社會網絡的指標實證研究了社會資本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從而發現橫向關系網絡、縱向關系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表現差異,具體表現為橫向關系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與企業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而縱向關系網絡(政府關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是負向的。馬光榮和楊恩艷(2011)利用2009年中國農村金融調查數據,實證研究了社會網絡、非正規金融對農戶創業的影響發現,擁有更多社會網絡的農戶,可以通過獲得更多的民間借貸機會,為農戶創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因此擁有更多社會網絡的農戶其選擇創業的概率更高。郭云南等(2013)研究發現,通過廣泛而密切的宗族網絡,可以拓展農民的融資渠道,進而促進了農民自主創業的概率,這一結論與馬光榮和楊恩艷(2011)的研究結論相似。高靜和張應良(2013)基于518份全國創業農戶的調查數據,運用多元有序Logistic和Probit方法研究了社會網絡對農戶識別創業機會及創業機會屬性的影響。研究發現農戶社會網絡的規模正向影響農戶識別創業機會的概率,即農戶潛入社會網絡的規模越大,其選擇創業的概率越高。
2.社會資本與創業
社會資本存在于個體之間形成的關系網絡中,這種個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可以為群體提供一切有價值的資源(Bourdieu,1986)。貝克(Baker,1990)指出,個體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獲得的社會資本,是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資源和途徑。由此可見,社會資本主要來源于個體之間的網絡關系,群體之間編織的社會關系網絡在“互通有無”的方式下,個體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從理論上對社會資本進行了全面界定和分析。企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各種聯系,這正是社會資本的具體表現。社會資本不僅是獲取資源的重要途徑,更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資源。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重要的創業資源,在提高創業者發現創業機會能力的同時,也可以使創業者更傾向于透過熟人網絡進行創業融資。同時,社會資本也對其他各類創業資源的獲取存在明顯的促進作用(劉興國等,2009)。林博文(Bou-wen Lin,2006)以臺灣高科技新創企業為樣本,研究了企業家社會資本與創業戰略的關系發現,社會資本對創業戰略存在顯著影響,成功的企業家根據其社會資本和能力調整創業戰略。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關系型社會,社會資本對人們的日程生活和社會經濟地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Yang,1994;Bian,1997;馬光榮、楊恩艷,2011),不僅如此,社會資本也是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郭云南、姚洋,2013)。社會資本豐富的家庭或個人可以通過信息分享或減少機會成本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創業研究的文獻中,社會資本也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的創業活動由于受到獨特的制度、市場和文化的多重影響(蔡莉、單標安,2013),如政府在稀缺資源方面的絕對控制力,以及資本市場不完善(Li et al.,2008),使得社會資本在企業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資本可以彌補正式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社會資本可以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源基礎;另一方面,社會資本也可以為企業獲取資金、技術、信息、政策等其他資源提供了重要途徑。
張玉利等(2008)從創業機會角度研究了社會資本對創業的影響,發現廣泛、多樣和親密的社會交往關系,提高了創新型創業機會識別的概率。而缺乏經驗的創業者,難以借助更廣泛的網絡聯系來發現創新性機會。楊俊和張玉利(2008)通過構建理論模型研究了社會資本、創業機會與創業初期績效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創業者利用社會資本的水平和方式影響著企業創業初期的績效,社會資本的利用水平主要體現為關系網絡的強度和質量上,社會資本利用水平通過影響企業資源的整合效率,進而影響創業績效。社會資本的利用方式主要體現在對資源的開發方式和探索方式上,在社會資本的利用方式與創業機會特征相互作用下,共同影響企業創業初期的績效,并得出社會資本廣度和深度正向影響著創業機會的結論。劉興國等(2009)定性分析了民營企業創業者創業機會的識別與利用、創業融資問題,社會資本拓展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有利于提高民營企業創業者發現創業機會的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民營企業創業者評估與利用創業機會。馬文彬(2009)對企業成長中的企業家社會資本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家社會資本不僅有助于市場機會的把握,而且也能夠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同時也推動了組織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創新。張廣勝和柳延恒(2014)基于遼寧省三類城市的656名在城務工新生代農民工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社會資本對農民工創業的影響,發現以外出打工情況和社會關系等指標衡量的社會資本對新生代農民工創業意愿存在正相關影響。
通過梳理已有文獻,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社會網以與創業影響這一命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網絡是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這一結論已在學術界達成共識。在豐富了相關創業研究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些研究還存在進一步改進的地方,社會網絡對創業的影響啟示來源于社會網絡理論形成之后,隨著創業研究的逐漸深入,學者們發現,社會網絡在創業過程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已有的社會網絡與創業研究文獻來看,本書認為還存在以下問題:(1)對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的區別還沒有得到清晰的認識和界定,存在將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混淆研究的現象,從社會網絡理論發展來看,社會網絡包含三個核心理論,分別是強聯結與弱聯結關系、社會資本理論、結構洞理論。事實上,社會資本是嵌入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本是個體或組織之間相互聯結的關系,而社會網絡是這一關系的組合。對概念的混淆造成了社會網絡與創業研究中也存在指標選擇不恰當的事實。(2)已有研究只討論社會網絡對創業的影響和作用,還缺乏對社會網絡影響創業的機制的研究,深入探究社會網絡對創業的內在影響機制,對創業資源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社會網絡影響創業的內在機制進行詳細剖析和論證。
(三)創業與人力資源的相關文獻
自德魯克(Drucker,1954)在其著作《管理實踐》中首創“人力資源”一詞,并且指出“和其他所有資源相比,人力資源唯一的區別就是人”。隨著學者們深入研究,人力資源的概念和內涵不斷豐富。貝克爾(Becker,1975)把創業者掌握的一般知識和能力定義為創業者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對創業具有重要影響,是創業成功的驅動力之一。創業者借助人力資源可以獲取資金、知識、技能等其他資源,并決定著新創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對創業的影響越顯重要。
隨著人力資源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學術界產生了一批人力資源與創業的相關研究文獻。尤其是,舒爾茨(Schultz,1960)、貝克爾(Becker,1964)把人們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資,使個體獲得經驗、知識和技能,定義為人力資本之后,形成了人力資本理論,使得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細致。一般而言,人力資源是管理學范疇的概念,而人力資本是經濟學范疇的概念。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都是以人的能力為核心的在不同環境的共同體現,楊繼瑞(2005)研究表明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具有的共同性、依存性、互動性的特點,因此兩者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內在關系,也就決定了兩者在許多場合下可以通用。下面主要梳理人力資源與創業相關文獻,認為目前學術界關于人力資源與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人力資本對機會識別的影響
在創業機會識別理論研究中,許多學者注意到人力資本對機會識別的重要性,對創業家而言,以創業知識、經驗和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創業經驗是創業家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對創業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影響。創業經驗是創業家在實踐和學習中獲取的與創業直接相關的顯性和隱形的知識,研究表明經驗對創業家識別商業機會,實施具體創業行動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Davidsson and Honig,2003)。尚恩(Shane,2000)、謝普德和德蒂納(Shepherd and De Tienne,2005)等對先前知識和經驗的研究指出,個體先前經驗和知識對機會識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個體識別新機會的價值,這一研究強調了人力資本對創業機會識別存在相關性。賀小剛(2006)指出創業者的人力資本是對市場變化作出及時反應的能力,得出人力資本有助于創業者識別潛在的創業機會。張玉利等(2008)研究了在創業機會識別過程中,創業者先前工作經驗和創業經歷的作用機制,通過構建交互效應模型發現先前經驗通過調節社會資本促進創業機會的識別,指出創業者的創業經驗越豐富,就越容易通過社會網絡發現創業機會。張幃和陳琳純(2009)的研究也認為,創業者的人力資本在機會識別和早期開發階段發揮著明顯的作用。阿迪奇維力等(Ardichvili et al.,2003)通過構建市場機會識別模型研究了創業機會識別和發展問題,發現創業者警覺性越高,其識別市場中創業機會的能力越高且成功率越高,說明創造力和市場知識等人力資本對識別機會的重要作用。埃克哈特和尚恩(Eckhardt and Shane,2003)的研究強調了人力資本對機會識別的作用,指出更高水平人力資本可以最大化地發掘創業機會的價值。尚恩和庫拉納(Shane and Khurana,2003)同樣得出與以上研究一致的結論,認為擁有較高水平人力資本的創業者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知識和技能去識別和開發機會,從而降低了價值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見,擁有一定人力資本的潛在創業者,可以利用自身具備的知識、技能、經驗等能力甄別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機會,從而可以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以上學者都認為先前知識有助于創業機會的識別,但先前知識也會限制創業者識別機會的方式,一定的經驗和知識,會使創業者形成較為穩定的識別模式,從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創業機會。因此,以先前知識的為代表的人力資本對創業的影響并不是單調的。
2.人力資本對企業創立與績效的影響
項保華和劉麗珍(2007)研究指出人力資本不能像非人力資本那樣在完全靜態下以貨幣形式加以量化,而是需要在動態過程中通過對績效的評價加以確定。馬塔(Mata,1996)將年齡、工作經驗、教育水平作為人力資本變量的代理變量研究了葡萄牙創業企業中創業團隊的人力資本問題。發現工作經驗、教育水平對新創企業的規模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創業者受教育水平越高、年齡較成熟,其所創企業規模越大。阿斯特布羅和本哈特(Astebro and Bernhardt,1999)基于1987年美國986個企業的1194名員工的微觀數據研究了新創企業資本的決定因素,發現人力資本對創業初始資本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并對緩解金融約束有積極作用。科倫坡等(Colombo et al.,2004)參考了馬塔(Mata,1996)和阿斯特布羅和本哈特(Astebro and Bernhardt,1999)研究后,基于391家由意大利“80后”和“90后”創建的科技型企業數據,運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了創業團隊的人力資本對科技型新創企業規模的影響,發現特定的專業知識、管理才能與創業經歷等是影響新創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資源。斯奈拉(Siqueira,2007)利用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研究了人力資本對移民創業的影響,發現擁有高中學歷的個體更傾向于創業,而擁有大學文憑的個體較高中學歷個體其創業的概率更高,證明了人力資本對創業有顯著促進作用的結論。理論上,創業者人力資本有一般性和專業性之分,可將個體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經驗及個性品質特征歸列為一般性人力資本;而與特定產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則可認為是專業性人力資本(龔軍姣,2011)。馬弗爾和倫普金(Marvel and Lumpkin,2007)研究發現,創業者的產業經驗、職業經驗和創業經驗對促進新創企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謝普德等(Shepherd et al.,2000)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指出創業經驗有助于提升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并能夠使創業者精準把握市場動向,為創業者決策提供幫助。而阿曼龍等(Amaral et al.,2011)的研究卻與以上研究產生了不一致的結論,他們利用1986—2003年縱向匹配的雇主—員工數據研究了人力資本對創業的影響,發現人力資本對創業的影響并非單調,一般性的人力資本對創業有負向影響,而專業性人力資本對創業存在積極影響。科倫坡和格里利(Colombo and Grilli,2005)研究指出,創業者通過教育獲得的知識水平越高,企業績效就越高。施麗芳和廖飛(2014)提出了人力資本影響創業家對行動內生不確定的承受意愿,進而作用于企業成長期望的假設,并基于美國PSEDⅡ數據對這一假設進行了驗證,發現創業家的不確定偏好及資源不確定感知越強時,人力資本價值與創業經驗對成長期望的正向作用越顯著;當創業經驗存在差異時,資源不確定感知對人力資本價值與企業成長期望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將發生改變。趙浩興和張巧文(2013)指出健康也是衡量人力資本的重要指標,他們通過發現研究,以健康為衡量指標的人力資本同樣對新創企業績效產生重要影響,健康人力資本是開展創業活動的基礎,企業發展和優異的績效對健康人力資本提出較高的要求。張廣勝和柳延恒(2014)研究發現,代表人力資本的變量對創業影響存在差異性,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了農民工的創業意愿,培訓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呈顯著負相關。高健(2007)利用1996—2006年面板數據對人力資本對創業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對地區創業水平存在顯著促進作用。
另外,在討論人力資源與對創業的影響時,不能忽視技術這一重要資源與人力資源的關系。員工的知識、技術能力和水平是將各要素有機整合起來發揮出最大生產率的重要保障。如果將技術看作潛在創業者自身擁有的技能,其掌握一定的技術之后再做出創業的決定,則可把技術看作一種最為重要的基礎資源,同時有些技術是通過學習、培訓和經驗積累形成的,是在創業過程中通過日積月累體現在人力資本中的一種特質,因此可將這類技術劃歸為人力資源之中。
國內外學者對技術資源在創業中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庫柏(Cooper,1983)對技術資源進行了如下描述:技術資源是企業通過技術選擇、改進,進而形成的新技術的資產與能力,這種技術的形成具有內生性。并指出成熟的技術資源直接影響著新產品的創新模式。舍內克和斯旺森(Schoenecker and Swanson,2002)對技術資源如何測度進行了研究,指出技術資源對新產品開發的績效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顧橋(2004)指出技術資源是企業競爭能力提升的關鍵,企業間差異的技術資源是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秦劍(2011)指出技術資源有助于提高新產品的技術性能和屬性,并通過銷售這些具有卓越品質的產品獲取商業利潤。并指出技術資源是產品創新的重要源泉和競爭取勝的關鍵要素。
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已有文獻對人力資本與創業的研究,主要集中討論以下幾個方面:(1)對創業機會識別和創業成長績效的研究較多,但缺乏從資源的角度,研究人力資源對創業的重要性。(2)在定量研究中,一些學者從人力資源的某一個角度討論人力資源的重要,而缺乏對代表整體人力資源變量與創業選擇的影響研究。(3)技術要素是人力資源的重要體現,是個體通過日積月累的體現在人身上的一種特質,因此,是人力資源的重要因素。技術資源是創業組織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也是創業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說,技術資源是創業組織市場競爭力和獲取經濟利益的根本因素。學術界對技術資源與創業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技術資源在促進創業,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顯著的積極作用。因此,還需要從創業選擇的角度,深入研究人力資源對創業的重要性。在這一基礎上,本書選擇衡量人力資源的受教育水平、培訓、健康等代理變量研究人力資源對創業選擇的影響,同時,技術要素的重要性也是人力資源對創業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這一基礎上,本書選擇相關的變量指標對技術資源對創業的影響進行了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