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百年“尊孔”與“反孔”研究
- 李先明
- 1503字
- 2019-09-20 18:00:18
四 研究個案、研究時限和史料的選擇
山東是一個有著17個地市和1億多人口的大省,限于時間、精力與學(xué)養(yǎng),本文難以面面俱到,也難以用精煉的筆墨進行具有概括力而又不流于膚淺的綜合式論述。因之,在共時態(tài)的空間跨度上,我們只能選擇以某一個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某一地域作為研究的研究對象。
從研究對象的代表性與可行性的兩種考慮出發(fā),本文將主要選取曲阜、濟南、青島三個地點作為研究的基本對象。這三個地點分別位于魯南、魯中、魯東地區(qū)。其中,青島地處膠東半島,是近代以來受到外力沖擊最早、半殖民地化和近現(xiàn)代化水平發(fā)展最高的地區(qū)之一;濟南地處山東中部,屬于山東政治中心;而曲阜地處魯南,與外界聯(lián)系較少,閉塞性強,社會近代化起步較晚。可以說,這三個地點分別代表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山東乃至中國三種不同的發(fā)展類型。基于此,本文選擇了這三個地點作為考察的重點。
在交代了具體的研究對象之外,我們還有必要說明一下研究時限。在歷史態(tài)的跨度上,我們選擇從1912年后至今的時段作為研究的期限,但為了更清楚地展現(xiàn)要研究的問題,會上溯到晚清甚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接下來,有必要對本課題憑借的文獻和史料的來源給予簡單的介紹。在論及社會史時,幾乎所有的學(xué)者都感到從事這種“自下而上的歷史學(xué)”研究的最大問題是史料的缺乏。為了使我們的研究能夠順利進行,在收集有關(guān)尊孔與反孔的資料時,我們在采取傳統(tǒng)史學(xué)手段的同時,也借用了社會學(xué)和文化人類學(xué)的方法。我們最終收集到的資料主要包括文獻史料和口述史料兩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史料主要由檔案材料、地方史與文史資料、報紙雜志三大塊組成。
(1)檔案材料。主要是山東省檔案館、曲阜市檔案館的檔案材料。
(2)地方志與文史資料。主要是山東曲阜、濟南、青島等地的各種市志、縣志、鄉(xiāng)志,如《青島史志·大事記》《青島史志·文化志·風(fēng)俗志》《青島史志教育志》《曲阜教育志》《濟南市志》《臨清縣志》《濟南市天橋區(qū)教育志》《青島市志·中國共產(chǎn)黨青島地方組織志》《闕里志》等;再就是山東各地的文史資料,如《山東文史資料選輯》《曲阜文史》《青島文史資料》《濟南文史資料選輯》《濰坊文史資料選輯》《魯都星火》《東營文史資料》《山東文獻》《臨沂文史集萃》等。
(3)晚清民國以來的報紙雜志和地方小報,如《臨時政府公報》《申報》《民國日報》《山東民國日報》《時事月報》《晨鐘報》《濟南晚報》《山東教育公報》《光明日報》《大眾日報》《討孔戰(zhàn)報》《批林批孔簡報》等。
第二部分的口述史實料主要由課題組成員和筆者教授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調(diào)查訪談構(gòu)成。同時,因為曲阜“三孔”(即孔府、孔廟、孔林)是山東乃至國內(nèi)外知名的旅游景點,有大量的山東各地的民眾來此觀光旅游,借此機會,筆者利用“地利”優(yōu)勢,對山東籍的游客進行了大量的訪談,從而形成了大量的訪談史料。
需要說明的是,對資料的搜集、占有是一個過程,在既定時間、既定條件下,由于筆者學(xué)力有限,所作的研究和得出的結(jié)論,肯定有許多草率和疏漏之處,只能在以后資料進一步積累、理論進一步提升基礎(chǔ)上做進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1] 社會各界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它是社會的總和,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為了便于研究,本文將其化約為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三個部分。
[2] 馮爾康等編著:《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頁;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
[3] 陳旭麓:《略論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9年第5期。
[4] 張靜如:《以社會史為基礎(chǔ)深化黨史研究》,《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
[5] 趙世瑜:《中國社會史研究筆談·社會史研究呼喚理論》,《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6] 常宗虎:《社會史淺論》,《歷史研究》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