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百年“尊孔”與“反孔”研究
- 李先明
- 1422字
- 2019-09-20 18:00:18
三 “尊孔”與“反孔”:概念的詮釋
尊孔與反孔,首先要明白這里的“孔”是什么?我們認為,這里的“孔”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孔子,它指的是經孔子創立后又被不斷闡釋的儒家學說,主要包括三綱和五常思想等。
那么,何謂尊孔,何謂反孔呢?這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兩個概念。
尊孔與反孔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如果按照字面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所謂尊孔,指的是把孔子的主流思想及大多數言行作為國家和個體的思想標準及言行標準;與尊孔相對應,反孔則指的是反對以孔子的思想及言行作為自己的思想標準及言行標準。應該說,這一界定適用于傳統社會但并不適用于現代社會,因為在“歐風美雨”襲來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上至皇帝大臣、地方官員、士人學子,下至黎民百姓,其一切言行莫不以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為準則、規范,否則就會被視為異端。而步入近現代,特別是民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尊孔”與“反孔”的時代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有的語言上是反孔的,但行為上卻又是尊孔的,有的語言上是尊孔的,但行為上卻又是反孔的,有的聲稱自己不反孔,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反孔者,有的聲稱自己不尊孔,但實質上他卻是一個尊孔者。由此而論,上述對尊孔和反孔概念的界定顯然不能適用了。
當然,如果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孔子學說的,當屬尊孔者無異;如果言行一致,全盤否定孔子學說的,那他理應是一個反孔者。但實際上,在現代中國,這種涇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尊孔者、反孔者是非常少見的。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孔子面前表現出了一種極度矛盾的態度,那么如何判定他是尊孔者還是反孔者呢?有的說,可以看他尊孔的言說多與少來判斷,也有的說看他尊孔的成分多與少來看。但問題是,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國人身上的現代性成分將會越來越多,孔子儒學的傳統成分將會越來越少,照此邏輯推理,隨著時間的流逝,尊孔者將會越來越少。顯然,這一界定也是不科學的。
我們認為,如何界定現代人的尊孔與反孔,應該動態地、用破與立的角度切入。即在一定時空背景下,對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采取立的態度,即為尊孔;反之,采取破的態度,即為反孔。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激進知識分子盡管對儒家學說懷有敬意,甚至不反對人們有信仰孔教或以孔學修身的自由,但在當時尊孔復古潮流甚囂塵上的背景下,他們開始向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發起不間斷的攻擊,以實現倫理和思想意識的根本變革,進而謀求社會政治的全面進步,故此,我們稱其為反孔者。相反,民國初年的袁世凱、張勛為帝制自為,主張挺立孔子的一些思想,同樣,康有為等人基于與西方文化抗衡和護持中國文化精神的心結,主張立孔教為國教,據此,我們認為他們都是尊孔者。再比如,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一統天下和鞏固統治,重新祭起尊孔的大旗,與此同時,一些文化人士以文化民族主義為基點重新看待孔子,主張讀經,那他們就都屬于尊孔者。又如,中國共產黨一貫主張對孔子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但如果是側重于批判,即破的立場,那即是反孔,反之,側重于繼承,即立的立場,那就是尊孔。
此外,尚需要說明的是,尊孔不一定就是反動,反孔也不一定就是革命。尊孔、反孔各有其具體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各有其不同程度的正面意義與反面意義,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種意見。同時,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各種不同主張的具體內涵也不盡相同或很不相同,它們都可能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社會效應,所以,對于尊孔和反孔,以及其他一些對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意見,我們都應以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去進行具體的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