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希臘思想家的政治德性論
德性/美德[1]的概念產生于古希臘文(拉丁寫法為aretē),指具有某方面能力、特長,可以譯為“卓越”(excellence):它并不局限于指涉人類的卓越,而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卓越,而這種卓越的展現又與事物的功能和目的息息相關。因此,一個行動者或物體的“aretē”就是那些使之成為好的行動者或物體的特性,亦即那些使之充分實現其功能、目的的特性或品質。[2]
雖然按照“aretē”的本義,它可以用來描繪人的品性、特長、優點、技巧和才能,但其獲得倫理意義——“從指稱人的天然本性和天然功能轉向人的社會本性;人的aretē不僅指手足眼耳等生理方面的特長和功能,而且主要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品德和優點”[3]——卻又經過了一段長期發展的過程;而且,即使到了希臘后期,它都包括才能和品德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古希臘思想中,最常見的德性即所謂的“四主德”(四樞德):智慧[4]、勇敢、節制(自制)與正義(公正),其他經常被提到的德性還包括虔敬、友愛等。雖然在這些德性中,智慧(理智德性)往往被認為是最高的德性,尤其是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家看來;但非常清楚的是,這些主要的德性程度不一地都具有政治面相,密切地相關于城邦生活;對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言,這些德性的塑造、培養和教育最后甚至還成為其整個思想體系的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