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畜牧業產業鏈建設與運行機制創新研究:基于牧民增收視角
- 呂萍 楊洵 羅海燕 袁泉
- 10669字
- 2019-08-30 18:24:59
第三章 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第一節 國外草原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 國外草原畜牧業發展的四種模式
一個國家采取何種畜牧業發展模式,主要是看這個國家在發展畜牧業過程中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受三大要素的制約,世界各國分別采取了不同的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一是大規模工廠化畜牧業即為大農場模式,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二是適度規模經營畜牧業即為家庭農場模式,以荷蘭、德國和法國等畜牧業發達國家為代表;三是集約化經營畜牧業,以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為代表;四是現代草原畜牧業模式,以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和烏拉圭等為代表。
(一)大農場模式
大農場模式是指以大規模生產、大量機械設備投入為特征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土地資源豐富而勞動力缺乏、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的國家一般采用規?;竽翗I發展模式。如美國和加拿大土地資源豐富,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但勞動力資源緊缺,以大規模工廠化畜禽養殖業為主。美國作為畜牧業的大國,主要飼養牛、豬、雞和火雞,每年牛的存欄數在1億頭以上,豬的存欄數達到5000萬—6000萬頭,牛肉和奶制品約占畜產品總量的70%以上(王洋,2008)。同時美國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畜產品出口國,主要出口牛肉和豬肉。據權威資料統計,美國每個奶牛場的養殖規模都是在10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年出欄2000頭以上,肉雞養殖場的飼養量在1000萬只以上,美國超過1000頭規模的奶牛場占全部奶牛場的36.4%(王濟民,2012)。
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是“企業 +農戶”的合同模式,通過核心企業(如大型畜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帶動,與大批農場建立穩定的供銷合同關系,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
(二)家庭農場模式
家庭農場模式(適度規模畜牧業發展模式)是指規模適度、種植業和畜牧業協調發展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大多數歐洲國家都采用此種畜牧業發展模式,其典型代表主要有法國、德國和荷蘭。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口規模相對穩定,勞動力資源緊缺,地理氣候比較適合畜禽養殖業發展,倡導適度規模、農牧結合養殖,規定畜禽糞便輸入田地和草地;對于過剩糞肥,制定糞肥運輸補貼計劃,生產加工成顆粒肥料。例如荷蘭奶牛存欄規模主要以50—100頭為主,生豬以700頭為主,蛋雞以30000只為主(金耀忠等,2017)。
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以“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企業”為主。歐盟主要奶業生產國90%以上的奶農都是各類奶業合作社的成員。
家庭農場模式,以德國最為典型。德國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千米,是歐洲最發達的畜牧業國家。根據德國動物養殖協會資料,德國土地2/3是農業用地,1/3為林業用地。農業用地中2/3為農田,1/3是綠地。當前德國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與種植業有機融合,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極大地提高了畜產品附加值,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在德國畜牧業中,養牛業產值在畜牧業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占59.40%,養豬業產值所占比重為31.70%,其他禽類產值比重占8.90%。在養牛業的收入中,73.70%收益的來源于牛奶,26.30%收益來源于牛肉。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畜牧養殖和種植業,其所占比重分別為61.90%和38.10%。農民收入的61.90%來源于畜牧養殖,38.10%來源于種植業(蘇雪梅,2004)。1961—2014年德國肉類的比重在20%左右,奶類的比重在70%以上,其中肉類中牛肉的比重最大,占比在60%以上(見表3-1)。根據權威資料,1999年,德國牛肉總產量600多萬噸,世界排名第五;奶類2800萬噸,世界排名第四。肉類總產量中,年產牛肉140多萬噸。近年來,德國的肉類總產量(肉類包括牛肉、羊肉、豬肉和禽肉)和牛肉總產量在歐盟成員國中均居前三位,豬肉的生產占歐盟豬肉市場的30%。(翟桂玉,2012)。德國畜牧業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德國畜牧企業以私有化和中小型化為主,不斷向產業化和集約化方面發展,積極利用現代生產和檢測技術,不斷擴大畜牧業規模,優化畜牧業生產結構,同時充分發揮畜牧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管理間接化,從而實現德國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表3-1 德國畜產品結構 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共用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理所得。
(三)集約化經營畜牧業模式
集約化經營畜牧業模式是指在畜牧資源較少、土地資源相對貧瘠的情況下,通過采取資源節約、資本技術密集的方式生產出高附加值畜產品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其中,日本是最典型的代表,韓國也采取此種畜牧業發展模式。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特點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資源貧瘠、經濟與科技水平較高、畜牧業資源相對貧乏,適用于發展集約化、小規模的畜牧業經營。例如,日本農戶養畜規模多為中小型,1995年飼養規模在100頭以上的農戶數占飼養戶數的比重僅為4.7%(湯洋、李翠霞,2013)。
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是“企業 +農協 +農戶”的形式,農民協會對農戶畜產品生產、流通方面給予指導,并采取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銷售產品的方式。
集約化經營畜牧業發展模式的國家,以日本為例。由于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畜牧飼養所需的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其畜牧業以小規模家庭農場經營和兼業經營為主,主要飼養豬、雞等,而農場經營和兼業經營為主,主要飼養豬、雞等,而牛、羊等資源消耗多的大型品種發展緩慢。近年來,日本畜牧養殖戶數、畜禽存欄數量呈下降態勢,但其規?;絽s不斷提高,總體產量基本保持平穩。通過政府重視扶持、廣泛運用科技、發揮畜牧專業農業協會作用、提升農民素質、注重畜產品質量安全等多項舉措,日本畜牧業的規?;?、集約化、組織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
如表3-2所示,1961—2014年,日本的畜產品以肉類和奶為主,其中肉類中牛肉占比不到30%。肉類所占比重較1961年增長了12.5倍,肉類需求不斷增加,奶制品需求卻不斷降低,牛肉、奶雖有所下降但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2008年以來肉類(牛肉)占比和奶占比維持穩定水平,這說明日本在畜牧業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了效果,畜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提出并實施“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戰略,將畜牧業與種植業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斷提升畜牧業的自給程度,實施畜牧業基礎設施補貼制度,落實畜牧業低息貸款,解決畜牧業資金短缺問題;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投入,不斷提高畜牧業機械化、集約化程度,充分發揮畜牧行業協會組織作用,著力提升牧戶素質(張亞偉、朱增勇,2014),而且政府和畜牧業協會注重對牧戶的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不斷提升牧戶的素質(王杰,2012),從而促進日本畜牧業集約化高速發展。
表3-2 日本畜產品結構 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共用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所得。
(四)現代草場畜牧業模式
現代草場畜牧業模式是指以草場為中心,采取以圍欄放牧為主、補飼為輔,以及資源、生態與生產協調發展的畜牧業發展模式。以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為典型代表。這些國家和地區具備豐富的畜牧業資源,自然草場或人工草場資源豐富、牧場遼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長。以澳大利亞為例,澳大利亞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尤其以養羊業和養牛業為主,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為主要產品;澳大利亞國內約有一半的土地用于牧羊,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2009年,澳大利亞肉類總產量407.0萬噸,其中羊肉67.6萬噸、牛肉214.8萬噸,均排在世界前列;羊毛產量則達到37.1萬噸,占全球羊毛總產量的1/5;牛存欄數為2791萬頭,比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數量增長了接近60%;羊存欄數為7600萬只,雖不及澳大利亞羊存欄量峰值的50%(朱繼東,2014),但從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這種羊存欄規模能夠兼顧資源、生產、生態、效益的平衡,是一種相對合理的狀態。
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是“專業合作社企業+農業協會+家庭牧場”的形式,專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十分完善,例如澳大利亞國內的肉類畜牧協會、全國羊毛協會以及羊毛銷售經紀人協會等。采用現代草場畜牧業模式的國家的畜產品特點,以澳大利亞為例進行說明。澳大利亞作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其羊毛和肉類的出口分別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由于缺乏勞動力資源,澳大利亞畜牧業從起步之初,就積極采用機械化生產方式,在提高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效益的同時,促進了許多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運用。經過多年的發展,澳大利亞畜牧業已步入了現代化、系統化,實現了畜牧業養殖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澳大利亞的畜產品結構主要以牛肉、奶、羊肉和肉類為主,其中牛肉和奶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分別占50%和70%左右(見表3-3)。1961—2014年,澳大利亞的肉類、牛肉分別增長了1倍以上且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羊肉和奶制品雖然有所下降,但總量卻緩慢增長,這與澳大利亞畜牧業的發展趨勢是吻合的。這主要因為:一方面,澳大利亞畜牧業有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積極采取各種優惠補助措施,注重提升科研水平,發揮合作組織作用,保證畜牧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面,重視農牧民教育培訓,科研和推廣緊密相連。澳大利亞由于人口少,用工成本高、飼養規模大,加上近年來老齡化問題嚴重,畜牧產業的各個環節都必須依靠機械化,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緩解適齡勞動力不足。不斷提升畜牧業機械化程度,使得畜牧業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嚴格把控質量安全,促使肉類和奶制品供給量不斷增加,從而促進畜牧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表3-3 澳大利亞畜產品結構 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共用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所得。
二 國外草原畜牧業發展模式的主要經驗
(一)推進草原畜牧業規?;l展
草原畜牧業規?;c效益化并行是歐美國家的主要做法。美國畜牧農場規模越來越大,并且工業化程度逐步增強,生產成本逐步下降。特別是養豬業,專業農場的數量不斷減少,但平均規模卻日益擴大。由于對養豬專業農場進行大量投資,報酬率很高,足以抵消成本上漲的費用。美國每個奶牛養殖戶一般養奶牛100頭以上。全國有42000個肉牛育肥場,其中200個最大的肉牛育肥場集中了美國肉??倲档?0%。美國養雞場平均飼養雞的數量已超過10萬只,規模100萬只以上的養雞場約70%采用一體化經營。(周應恒、耿獻輝,2003)
(二)提升草原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
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是一個國家畜牧業發達狀況的重要標志。提高草原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就是要發揮現代市場組織功能,以實現畜牧業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國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各類農業協會發達,能將農牧民有效地組織起來,有利于畜牧業生產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同時也提高了畜牧業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
草原畜牧業發達的國家通常都有專門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以保障產品安全。在畜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美國已建立了包括養殖、加工、運輸、貯存諸環節在內的全過程的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以生豬生產為例,早在1989年,美國國家豬肉生產者委員會制定了豬肉質量保障體系(PQA)。目前,90%的生產者和占年屠宰量85%的生豬均已納入PQA(湯洋、李翠霞,2013)。
(四)優化畜產品結構
近年來,發達國家國內畜禽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在肉類中,牛肉、羊肉的比例呈現下降局面,禽肉所占比重快速上漲;發達國家奶類產量所占比重近年來快速下降,但仍在各國畜禽產品產量中占據絕對優勢,基本維持在70%左右;各國蛋類比重維持在1%—3%水平,相比于肉類與奶類產品,比重極小。
(五)強化立法保障體系
發達國家都具備較為完備的畜牧業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立法保障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美國國會通過了大量關于畜牧業的法律法規,規范畜牧業發展行為,推動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各項畜牧業法律還明確界定了政府干預畜牧業的合理范圍。日本政府通過制定《租稅特別措施法》《批發市場法》等法律法規合理規定畜產品市場交易的稅收方式及經營規則,同時通過制定《食品衛生法》《家畜傳染病預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畜產品的檢疫及衛生防疫制度進行嚴格設定。澳大利亞畜牧業一體化主要以專業合作社作為橋梁,澳大利亞國內各州均制定了有關合作社的法律法規,合作社的一切經營行為都在法律法規的有效監督下。因此,澳大利亞合作社的規范運行是國內畜牧業成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
第二節 發達國家草原畜牧業的發展趨勢
一 世界畜產品供需前景預測
根據聯合國(UN)的預測,估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1億,并且世界人口的70%以上將生活在城市,城市化將帶來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加上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預計到2050年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幾乎翻番(劉志頤等,2014)。
(一)畜產品生產量的增長預測
1961—2011年,草原畜牧業生產日益受到人們飲食習慣和食品消費模式轉變的影響,呈快速發展勢頭,并且發展中國家增速明顯快于發達國家。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肉類、蛋類和奶類產量分別增長了5倍、8倍和3倍以上,發達國家的增長則分別在2倍、0.5倍和0.5倍以下。其中,在世界人口增長較快的亞洲發展中國家,肉類的消費量以每年約3 %速度增長,乳制品消費量以約5 %速度增長。1961—2011年畜牧業生產結構也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禽肉大幅增長,比重快速上升,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而牛羊肉比重正逐步下降(見表3-4)。
表3-4 1961—2011年世界肉類產品產量的增長情況 單位:萬噸、%

注:(1)牛肉包含水牛和肉牛,羊肉包含山羊和綿羊;(2)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Nations(FAO)共用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理所得。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秘書處統計預測,到2022年全球畜產品產量持續增長,但由于飼料和能源成本的增加,以及其他價格相對較高的作物與其競爭土地、水和人力資源等,全球畜產品產量增速減緩,預計未來8年肉類生產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6%,低于上個10年的2.3%(見表3-5)。但發展中國家,由于現有技術的推廣應用、規模經濟、產業鏈管理的改善、生產率的提高,畜產品產量仍將迅速增長。預計2022年肉類產量增量中的80%、奶類產量增量中的74%都來自發展中國家。
表3-5 世界肉類產量、出口和人均消費的年均變動率 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共用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所得。
(二)畜產品消費量和需求結構的變動趨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人均畜產品占有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蛋類和肉類增速較快,畜產品消費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見表3-6)。從肉類產品消費結構看,世界人均禽肉消費比重顯著上升,從1961年的13.1%增長到2011年的34.95%,而牛羊肉消費比重顯著下降,從50.7%下降到27.43%。另外,蛋類人均消費占有量在整個畜產品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5%上升到2011年的6.34%,而奶類人均消費量所占比重較高,但其所占畜產品消費比重維持穩中有降的趨勢。
表3-6 世界人均年畜產品占有量 單位:千克、%

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共用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理所得。
根據1961—2011年世界人均畜產品占有量,選擇回歸預測法和趨勢外推預測法,分別用指數模型、對數模型、線性模型、增長模型進行模擬,建立世界人均肉類、蛋類、奶類等指標發展趨勢模型,得到2015—2022年世界人均肉類、蛋類、奶類占有量預測值(見表3-7)。
表3-7 2015—2022年世界年人均畜產品占有量發展趨勢預測值單位:千克

資料來源: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糧農組織共同數據庫(FAOSTAT)歷年數據整理所得。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秘書處統計預測,從2015—2022年世界人均肉類、蛋類、奶類占有量預測值可以看出,未來人均畜產品需求仍會不斷增加,到2022年世界人均肉類、蛋類、奶類占有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0.78%、1.54%、0.91%。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認為,全球對畜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其中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是未來畜產品生產與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劉志頤等,2014)。
二 國外畜牧業發展的趨勢
從畜牧業產出供需趨勢來看,不僅需要增加牲畜生產,還需要加強飼料作物供應環節等畜牧業相關產業鏈的生產聯動,來支撐和保障世界畜產品供需平衡。
(一)構建大規模專門化商品生產服務體系
伴隨全球畜產品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大規模生產單位比小規模生產單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體現了現代畜牧業集約使用投入品、技術和資金的大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的特點和趨勢。
(1)大力推進規?;⒐S化飼養,是國外現代化畜牧業建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徑。國外畜牧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都十分注重推進畜禽養殖的規模化和工廠化,以此來加速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轉變。以美國為例,近年來,因大量新技術的采用和設施投入的增加,美國養殖場的數量減少,但規模卻越來越大,并且越來越工業化、專業化和集約化。例如,美國規模在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所飼養的生豬占全國生豬總產量的55%,三家最大的肉雞公司已能生產美國42%的肉雞(現代畜牧業課題組,2006)。
(2)草原畜牧業發達的國家都建立了相當完善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國家、集體(合作社)和私人組織共同承擔,各國的服務組織形式不同,但真正的主角是合作社和私營涉農工商企業,服務內容包含了從良種引進、品種選育到疾病防治、檢疫監測、災害預測防范、產品保險供應等各個方而,有力地支撐著畜產品規?;a,促進了畜牧業的一體化經營。
(二)強化科研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畜牧業發展的動力有來自市場的拉動,也有政策的引導,但關鍵是科技的推動。高度重視畜牧科技的研究、擴散與推廣工作是發達國家加強畜牧產業發展的核心環節和主要經驗。近年來,國外發達國家通過科研機構和推廣部門的相互配合,形成了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網絡,使一大批高新技術得到有效示范、推廣和應用,大大提升了畜牧業發展水平。
(1)品種改良和良種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大大提升畜禽的總體生產能力。值得借鑒的是,國外整合資源形成了聯合育種范式和產學研合作的利益聯結機制。發達國家在政府和協會的統籌協調下,實施全國范圍的聯合育種,充分挖掘利用優秀種質資源,實施統一的遺傳評估,建立統一的育種信息共享發布機制,從而加快遺傳改良速度。同時,利用跨國育種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尋求伙伴開展聯合育種。發達國家育種體系不僅包括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公司和生產者等市場主體在育種過程中也高度參與,美國就以大育種公司為主導,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利益聯結機制(李冉,2014)。
(2)高度重視畜牧業科技推廣,促進畜牧業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利用。國外發達國家政府注重加強畜牧業技術推廣的隊伍建設和科技推廣經費支持,輔助畜牧業推廣機構建立全國性計算機信息推廣網絡平臺,通過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農場、企業和個人等多元化的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確保更廣范圍的人們接受培訓并加以實踐,極大地推進了世界畜牧業的發展。如,美國通過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業推廣體系,使美國畜牧業科技成果推廣率達80%,農業科技對畜牧業總產值的貢獻率達到75%以上。
(三)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和動物疫病防疫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國畜產品貿易往來頻繁,但畜產品產地環境的惡化、養殖過程中濫用藥物、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劑以及動植物疫病的傳播等,都為畜產品安全問題埋下了隱患。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對食品安全、動物疫病防疫問題的重視程度高,管理機制完善,檢測技術手段先進,有力地保障了本國的食品安全和疫病的防控。
(1)畜產品安全追溯是一種國際經驗舉措,也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立食品信息的可追蹤系統等,包括從原材料的產地信息,到產品的加工過程,直到終端用戶的各個環節,逐步起到了以統一標準為中心的畜產品質量安全配套管理體系。
(2)畜牧業標準化是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國際發展趨勢,是規范畜產品市場經濟秩序,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基本前提。在發達國家,畜牧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與工藝、產品質量的標準化在內容和形式上已經相對成熟,通過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3)注重提高動物疫病防疫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獸醫防疫和監測預報體系,鼓勵衛生專業人員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跨部門和機構合作,加強國際和區域合作與協調,確保動物健康,提高產品質量并確保消費者的健康。
第三節 發達國家草原畜牧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我國草原畜牧業發展正處于生產方式、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階段,借鑒國外畜牧業發展經驗,推動草原畜牧業的現代化和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牧區和牧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是牧業增效、牧民增收、加快草原畜牧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和重要動力。
一 我國草原畜牧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畜牧業發展較快。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中指出2013年,人均肉類占有量62.7千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占有量21.1千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奶類占有量26.8千克,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肉類和禽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奶類產量位居世界第三。數量擴張已不再是首要任務,而且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供給過剩,買方市場特征明顯。未來中國每年新增700萬人口、新增1000萬城鎮人口,加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居民對畜產品消費能力的提高,我國畜產品消費增長趨勢明顯。
我國畜產品消費增長的空間還較大。當前,我國畜產品生產水平與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以禽肉生產為例,我國肉雞上市比發達國家長5—8天,體重低0.3千克,成活率低8%—10%,生產效率是歐美的10%(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2014),這意味著我國畜產品生產能力尚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預測未來幾年內我國要著重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效率,優化畜產品生產和消費結構,為城鄉居民提供有質量保證的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將是中國草原畜牧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 加強畜牧業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國外發達國家由科研院所、農場、企業及政府等構成的多元化畜牧業科研及成果推廣體系,大力提升了其飼料生產、育種、畜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和貢獻率。目前,我國畜牧業科學技術雖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我國是二元經濟發展結構,農村還是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主,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生產條件尚不適應現代養殖業的發展。與國外畜牧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較低,許多領先科技沒有得到有效推廣利用,制約了畜產品生產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要加強對畜牧業科技的投入力度,掌握一批關鍵性技術。畜牧業不僅需要高新技術的引領,還需要基礎應用技術的支撐。圍繞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關鍵領域、環節、技術,依托資金、人才投入,組織科技攻關,力爭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畜牧業的科技引領和支撐能力。
第二,加快畜牧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要不斷提升各級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的服務能力,支持和鼓勵應用型畜牧業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的推大與轉化,支持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專業服務公司、涉農企業和科研教學單位等多元主體參與技術推廣服務,加快推廣優質飼草料生產、舍飼半舍飼、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產品加工等先進適用技術,提高養殖者生產技術水平。
三 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和食品質量安全保障
動物疫病和食品安全問題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沖擊和影響行業發展,損害政府公信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國畜牧業生產及其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競爭力。與我國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對動物疫病和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完善的疫病防疫和食品安全管理機制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一是建立健全動物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包括獸藥研制、基層獸醫防疫體系構建、疫病監測預報網絡等。二是應制定標準統一的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整合現有追溯系統,按照豬、牛、雞等品種特點或企業特點改進現有的可追溯技術,并予推廣和示范,建立全國統一的畜產品安全監測體系。三是大力發展和推廣標準化養殖。標準化養殖能有效避免或控制產地環境污染、養殖源頭污染和動物疫病。美國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和歐盟的良好農業規范(GAP)對我國推廣和發展標準化養殖提供了有益借鑒。四是實施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借鑒國外市場準入制度,強制要求從事畜產品生產、銷售的相關企業必須通過ISO9000、HACCP認證,限制企業數量的盲目增長,規范和提高政府監管(白裕兵、浦華,2013)。
四 建立健全商品化社會生產服務體系
從發達國家看,草原畜牧業商品化社會生產服務體系是隨著草原畜牧業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其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擴大的,直接從事草原畜牧業生產的勞動者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為草原畜牧業生產勞動者提供所必需的產前良種繁育,產后畜產品收購、儲存、加工和銷售以及生產過程中疾病防治、檢疫監測、災害預測防范、產品保險供應等各種生產性服務。當前我國畜牧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私營涉農部門發展薄弱,畜牧業商品化社會生產服務體系中養殖、加工、經營、銷售等環節不配套,家庭經營制度下的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流通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制約了整個產業協調發展。為此,我國應加強草原畜牧業商品化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一是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的商品化生產。以市場為導向,應把發展畜牧業生產的重點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畜產品商品化率上,從我國區域資源稟賦特征出發,發展適度規?;B殖,符合條件的地區擴大商品化生產規模。二是構建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發展格局,鼓勵合作社和私營涉農工商企業參與畜牧業商品化社會生產服務網絡分工體系,加強畜產品運銷和加工等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最薄弱環節建設。
五 實施畜牧業“走出去”開發戰略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草原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正在日益增加,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資源和環保問題。根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預測,目前養殖業每年消耗3.2億噸配合飼料,其中65%左右是飼料糧,折合2.15億噸谷物,糧食安全壓力主要在飼料糧。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畜產品需求,亟須加快畜牧業“走出去”戰略開發,立足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資源、環境、人口、技術等因素與畜牧業的發展相協調。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研究制定中國草原畜牧業“走出去”的開發戰略規劃,并制定重點產品和重點國家的投資合作規劃,加強對國內企業赴境外無疫區開展草原畜牧業投資合作的宏觀指導與引導;二是充分利用多雙邊農業合作機制,立足草原畜牧業生產資源和市場互補性要求,發揮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支持國內企業境外投資畜牧業育種、生產、加工、物流、貿易等產業鏈開發;三是建立草原畜牧業合作專項促進基金,以補貼或貼息等形式對一些重大合作項目,尤其是對草原畜牧業科技合作領域的合作項目給予資金支持,促進國內外畜牧資源更好地配置,實現我國與合作國草原畜牧業的優勢互補,共同提升草原畜牧業生產力和競爭力,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