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我國草原牧區牧民收入分析

鑒于實地調研的困難,本書選取了四大草原牧區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海海北州、甘肅甘南州開展研究。這些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受文化、科技、服務、交通運輸、國家政策及自然環境等的影響較大。因此,對它們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貧困草原牧區畜牧業產值增長緩慢的原因。

第一節 四大牧區草原畜牧業基本情況簡介

一 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基本情況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中部,境內錫林郭勒大草原是世界馳名的四大天然草原之一。錫林郭勒盟草地總面積達19.3萬平方千米,可利用草地面積達18萬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20.16萬平方千米的89.3%,占草地總面積的93.3%。

錫林郭勒盟的主要畜牧產業是肉羊業,品種主要是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和察哈爾羊,全盟2013年牧業產值達到126.8萬元,羊類畜種占主要畜種的90% 左右,2013年全盟牲畜存欄數達到1469萬頭(只),其中羊存欄1332萬只,大牲畜存欄137萬頭,年出欄加工牲畜850萬頭(只),生產肉類26.3萬噸,牛奶59.2萬噸,馬奶1.4萬噸,羊毛1.02萬噸,山羊絨177噸。2013年全盟牧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0109元,同比增長了13.3%; 2014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1306元,同比增長了11.8%。

截至2013年年底,農牧民合作社已經達到991個,合作社成員占總農牧戶的24%,達到產銷一體化程度的合作社共計119家。2013年,錫林郭勒盟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81家,實現銷售收入136.3億元,年均從業人員達到1.9萬人,先后引進了小肥羊、奈倫、伊利、元盛等一批龍頭企業,國家級、自治區級和盟級企業分別達到3家、48家和38家。錫林郭勒盟全年的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畜牧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6家,有力推動了錫林郭勒盟的經濟發展。

二 新疆草原畜牧業的基本情況

阿勒泰地區位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中段南部,以牧業為主,總人口66萬,少數民族人口37萬,共有牧戶3.9萬戶,牧民人口約15.49萬。阿勒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可利用草場面積占整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的15.0%。

阿勒泰地區的品牌畜牧產品是阿勒泰羊、青格里絨山羊和沙吾爾牛,全地區2013年牧業總產值28.44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211元,2014年牧業總產值達到30.44億元,同比增長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404元,同比增長14.5%,其中來自牧業的貢獻達到3500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7.2%,比重較高。2014年全年肉類總產量7.93萬噸,奶產量25.73萬噸,年末牲畜存欄295.58萬頭(只),年末出欄193.34萬頭(只)。

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全區推進“企業 +合作社 +農牧戶”的經營模式,截至2014年6月,全區共有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414家,其中牛羊類263家,奶牛類31家,生豬類28家,發展社員6000余人。全區擁有乳制品加工企業9家,年加工鮮乳20萬噸;擁有肉類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肉制品5000噸;擁有絨制品加工企業2家,年生產加工能力為300噸。

三 青海草原畜牧業的基本情況

海北州位于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天然草場面積為2.63萬平方千米,占全州總面積3.41萬平方千米的77.73%。海北州是一個以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自治州,全州共有29.66萬人口,少數民族居多,約占全州總人口數的66.8%,全州農牧業總戶數5.13萬戶,涉及人口22.51萬,其中牧業1.54萬戶,涉及牧業人口6.39萬人。

截至2014年年末,全州各類牲畜存欄數量共計327.39萬頭(只),出欄牛羊數量共計196.47萬頭(只),同比增長3.9%;各類肉產量達5.19萬噸,同比增長8.6%;牛奶產量達4.4萬噸,同比增長4.8%。2014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26元,較2013年增長了12.4%。

2014年海北州的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6家。組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累計達到737家,參與帶動農牧戶28754戶,參與率達到54%。經調查發現,海北州合作社主要的組建形式有企業帶動型、種養大戶帶動型、農牧業經濟技術部門及村黨委牽頭組建型和農牧戶自發組織型。其中,企業帶動型占合作社總數的3.87%,種養大戶帶動型占總數的9.7%,農牧業經濟技術部門及村黨委牽頭組建型占2%,農牧戶自發組織型占23.21%。合作社主要的經營形式有股份經營型、租賃經營型、專業服務型三種,其中,股份經營型占34.82%,租賃經營型占14.51%,專業服務型占8.12%。參與合作社的成員各種生產費用比非成員低10%,勞動力費用低20%,總收入水平比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高12%以上。

四 甘肅草原畜牧業的基本情況

甘南州位于甘肅省南部與青海、四川兩省的交界處,是牧區與農區相結合的地帶。甘南全州總面積4.5萬平方千米,常住居民70.18萬人,有23個少數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居多,達40.81萬,占全州總人口的54.70%。全州草場面積2.72萬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的70.28%,可利用草場面積2.57萬平方千米,占全州草場總面積的94.22%。

畜牧業是甘南州的主導和特色產業,甘南州也是甘肅省的主要畜牧業生產基地,主要畜牧產品有牦牛、歐拉羊、河曲馬等。2014年全州各類牲畜存欄數量總計318.13萬頭(只),其中綿山羊存欄數量達222.39萬只,生豬存欄數量達24.04萬頭。2014年全州肉類產量達到6.88萬噸,較2013年增長了5.2%。其中,牛肉產量3.42萬噸,同比增長5.6%;羊肉產量2.01萬噸,同比增長5.8%;豬肉產量1.40萬噸,同比增長3.7%。2014年全州牛奶產量8.70萬噸,綿羊毛產量0.21萬噸,全州各類牲畜出欄172.11萬頭。2014年全州牧業總產值達到63538萬元,同比增長4.2%;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589元,較2013年的4090元增長了12.2%。

2014年全州畜牧產品加工企業26家,其中龍頭企業達到12家,發展合作社381家,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14個,州級40個,在四大牧區中處于落后水平。

第二節 四大牧區牧民收入現狀分析

近幾年牧民純收入水平有所上升,但增速遲緩。多位學者對牧民純收入的水平和結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為牧民增收提供了很多建議。但僅分析純收入結構并不能了解牧民純收入低的原因。牧民純收入主要受兩部分影響:總收入和總成本。為了更細致地了解牧民收入情況,本書分別對牧民總收入和總成本進行結構分析。

一 牧民總收入結構

(一)牧民總收入的整體水平

牧民收入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草原畜牧業的扶持力度,補貼政策涉及畜牧良種補貼、動物防疫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貼等多個方面。筆者將補貼性收入單獨列出,以便觀察補貼性收入對于牧民收入的貢獻程度,最終將牧民收入分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補貼性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為牧戶家庭成員外出務工的勞動所得;經營性收入是牧戶從事農業、牧業、草業等方面生產經營的勞動所得;財產性收入為牧戶存款獲得的利息及其他投資活動帶來的收入;轉移性收入是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牧戶的各種轉移支付和牧戶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救濟金收入、救災款及親友贈送、家庭非常住人口帶回的收入等方面;補貼性收入為牧戶收到的國家各項補貼款項。

根據實地調查數據計算得出,牧戶家庭平均每年總收入為108332.79元,牧戶家庭總收入分布情況如表4-1所示。

表4-1 牧戶家庭年均總收入分布情況

注:資料來源于調查問卷的整理匯總。

通過表4-1可以看出,被調查牧戶中,年均總收入處于5萬—20萬的最多,約占總調查數量的60%。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牧戶家庭人口數較多,平均每戶家庭人口在5人及以上的約占總調查數量的70%。對每家牧戶的人均總收入進行平均后可得,被調查對象的人均總收入為20780.39元。據《中國統計年鑒》, 2014年、2015年各地區農村居民的人均總收入為16414.9元和17969.9元,牧民的人均總收入超過該收入水平,可見牧民總收入在農牧民群體中處于較高水平。

(二)牧民總收入的內部結構

1.收入性質結構

據實地調查數據統計,牧民各項人均收入及其在牧民總收入中的占比如表4-2所示。

表4-2 牧民收入性質分析表

注:資料來源于實地調查研究統計數據。

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影響程度最大,說明牧戶主要從事農牧業經營生產活動,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工資性收入的關聯度次之,說明工資性收入對于牧民收入具有一定的影響。通過實地調研可以看出,牧戶平均勞動力人口為3人,其中2.5人從事畜牧業經營,牧民外出務工情況較少。據《中國統計年鑒》, 201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152.2元,占39.6%。相比較而言,牧民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外出務工情況較少,工資性收入占比較低。牧民的補貼性收入為2499.07元/人,占12.03%。國家為了鼓勵農牧業發展,給予育成牛補貼、退牧還草補貼、草原滅鼠補貼以及牧民培訓補貼等多種補貼。其中退牧還草補貼力度最大,約占總補貼數的36.89%。轉移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對于牧民收入的貢獻很低,兩部分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不足10%。

2.收入來源結構

從各項收入的來源來看,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包括農業、牧業、草業及其他幾個方面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各項來源占比為:牧業經營收入(78.42%)>草業經營收入(9.65%)>農業經營收入(6.63%)>其他家庭經營收入(5.29%)。可見,牧業收入是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牧民以畜牧業經營為主業,牧業經營的好壞對牧民收入影響最大。因此,促進牧民增收首先應促進牧民畜牧業收入的增長。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可知,牧民在從事牧業的同時也會進行草場的建設,從事小范圍的牧草和飼料種子的經營活動,一方面牧草飼料的費用逐年增高,牧民自營草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中的飼料費用;另一方面,牧民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在經營畜牧養殖生產的同時,進行牧草飼料生產與銷售活動。但整體看來,牧民從事草業生產帶來的收益較低,對于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影響不大。

調查發現,牧民進行農業經營的較少,農業經營收入對牧民收入影響非常小。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牧民大多生活在牧區,當地地理環境不適合大面積進行農業種植,進行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土地等方面生產資料較為欠缺,所以牧民會種植小面積的莊稼作物和蔬菜,供日常生活使用;二是牧民從事畜牧業生產耗費人力資源較多,牧民家庭勞動力數量有限,沒有更多精力和資源進行農業生產。

二 牧民總成本結構

(一)牧民總成本的整體水平

牧民成本主要有兩個部分構成: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生產成本為從事家庭經營性生產所發生的成本支出,生活成本為牧民用于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的全部支出。根據筆者實地調研可以看出,多項費用占比較小,如牧民進行生產大多是自繁自育,仔畜費發生較少;生產用水多為井水,無須考慮水費;燃料動力費、技術服務費、工具材料費等多項費用占比很小。因此,最終確定選取飼草料費、醫療防疫費、死亡損失費、固定資產折舊、人工費五項指標。生活成本包括中食品、衣著、居住、生活用品、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個方面的支出。

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牧民的人均總成本為12543.9元,人均生產成本約為7948.58元,占63.37%;人均生活成本約為4595.32元,占36.63%。由于養殖規模的差異性,單獨的生產成本不具備可比性,較大的養殖規模往往意味著高水平的生產成本;而人們在生活上的支出無外乎八個方面,牧民生活成本的高低可以看出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成本為9222.6元,牧民人均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側面反映了牧民生活質量不高。實地調研中發現,牧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等多方面因素,在交通、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難以獲得完善的服務。

(二)牧民總成本的內部結構

生產成本在牧民總成本中占比最大,而牧民從事的主要家庭經營生產活動就是畜牧養殖,所以畜牧養殖所耗費的成本費用較高。由于生活環境相似,牧民家庭的生活成本差距不大,變動較小,對牧民總成本的變動影響不顯著。由于本書重點關注牧民生產中的成本消耗,故對生活成本未進行詳細分類,僅對生產成本進行結構分析。根據調研所得數據進行計算,可以得知各項生產成本占比情況如下:飼草料費(26.97%)>人工費(12.75%)>固定資產折舊(12.50%)>醫療防疫費(7.13%)>死亡損失費(4.01%)(見表4-3)。

表4-3 牧民成本結構分析表

注:資料來源于實地調查研究統計數據。

通過表4-3可以看出:飼草料費對牧民經營成本影響最大,這與牧區可利用草場面積、飼草料購買途徑及養殖規模等方面密切相關。牧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而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的現象嚴重,由于飼草料需求增加,養殖所需的飼草料主要是從市場直接購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牧民增收。人工費的影響程度次之,牧民自身多從事畜牧養殖,雇傭工人的情況較少。由于工價較高,養殖周期較長,家庭勞動用工的機會成本較高。固定資產折舊主要是指畜棚建設及經營生產所需設備的購置,體現了牧民擴大生產的需求和機械化代替手工的訴求。醫療防疫費和死亡損失費影響程度相對較低。原因是優良育種技術和科學衛生的養殖技術能有效降低牲畜的病死率,從而起到降低這兩部分成本的重要作用。

三 牧民純收入現狀

牧民純收入是指牧民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成本支出后的收入總和。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可得,牧民人均純收入約為8236.49元。《中國統計年鑒(2015)》顯示,2014年、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9042.00元和10577.80元(見圖4-1)。

圖4-1 2015年牧民、農村居民、城鎮居民人均純(可支配)收入

通過對比發現,牧民人均總收入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卻低于農民,與城鎮居民相比差距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牧民從事牧業養殖所需的生產成本較大,擠壓牧民的收益空間。

牧民純收入水平普遍較低,且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區之間存在很大差距。通過調查問卷所得數據的統計與觀察發現,四大牧區牧民人均純收入與當地牧民合作社的數量成正比(見表4-4)。

表4-4 牧民人均純收入與牧民合作社數量統計表

注:資料來源于調查問卷的整理匯總。

牧民合作社最多的內蒙古,當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11706.15元,說明牧民加入合作社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牧民增收。合作社可以統一收購牲畜,收購價較高,且存在按交易量分紅的情況,給牧民帶來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合作社還可以提供較低價格的畜種、飼草料、養殖技術指導等,對于牧民控制成本支出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稻城县| 双柏县| 虞城县| 修文县| 津市市| 新干县| 克什克腾旗| 泰顺县| 杨浦区| 石景山区| 波密县| 岳普湖县| 通江县| 泸溪县| 奇台县| 社会| 龙里县| 阿拉善盟| 渝中区| 泰兴市| 云龙县| 全椒县| 随州市| 安塞县| 伊川县| 富蕴县| 新晃| 宽城| 兖州市| 香格里拉县| 疏附县| 汉沽区| 丰原市| 新疆| 东乌珠穆沁旗| 元谋县| 新沂市| 东台市| 扶余县| 保德县|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