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芒額”一詞在現代滿文工具書中解釋為“剛強”“能干”“勇敢”之意。在滿族薩滿跳神和民間文學中,“瞞尼”神是否表現了這種精神呢?首先從“瞞尼”神的薩滿跳神表演來看。如巴圖魯瞞尼:“巴圖魯”,滿語謂“英勇”的意思,直譯為漢語是“英勇的瞞尼”。它是一位大神,也叫野神。筆者于1987年有幸觀看了吉林省九臺縣石姓跳神活動。將巴圖魯瞞尼跳神儀式略述如下:

薩滿[8]頭戴飾有三只神雀、彩綢披掛的薩滿神帽,腰系彩裙和腰鈴,手執三股馬叉,另有九位助手,其中一人手執畫有飛虎的大黃旗,其余八人都拿著畫有狼、虎、豹等八種動物的八面旗。當大鼓小鼓敲響后,薩滿手執馬叉沖在前面,九位扎哩(助手)緊跟其后,十人踏著鼓點,伴著腰鈴聲,在院內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跑“∞”字形。在院內跳一陣后,又跳著進屋,將最大的一桿黃旗立在最前面,其余八面旗,每兩桿搭成一個“八”字形。這時薩滿在搭成的“八”字形架下,開始跳神舞動,忽而向前沖去,忽而快速轉彎,向什么刺去。用旗桿搭成的“八”字形,也隨著薩滿的動作而變換形式,或呈“八”字形,或立于兩旁。這種跳神舞蹈,他們叫作“跑法丹”。“法丹”是滿語,意為“隊形”,跑法丹就是跑隊形。從這位巴圖魯瞞尼的跳神表演來看,完全是原始軍隊的一種操練形式,也是原始爭斗在當今社會的再現。“跑法丹”神詞:“身穿金光閃閃的盔甲,手執一桿金色大槍的巴圖魯瞞尼。護軍八隊,帶兵千萬。征討南北,馳騁沃野,威震四方。”這里充分表現了巴圖魯瞞尼英勇善戰、剛強不屈的精神。

其他石姓瞞尼神大多數都表現了英武、剛強的性格。如朱錄瞞尼是翻花棍;胡雅齊瞞尼是手執三股馬叉在院內、屋內英勇刺殺,口中不停地吶喊著;勒太瞞尼是手拿雙鐵鞭揮舞;巴克他瞞尼是手拿雙刀砍殺;等等。

前面提到的“海林芒額”和“布庫芒額”。“海林”和“布庫”是滿語,前者是“水獺”,后者是“摔跤”的意思。據說海林芒額使用矛槍,布庫芒額使用大刀,跳神的舞蹈動作都是表現英雄精神的。

其次,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也反映了同一精神。如“石頭蠻尼”,這是一位為本部落解難除邪、治病救人的神通廣大的大薩滿,他搭救過小牛倌、采珠人和賣瓦盆的人,因為他有功于本部落。后人為了紀念他,用石頭刻了他的形象供奉起來,稱為石頭蠻尼。[9]“鄂多瞞尼”又叫“鄂多瑪法”,他是郭姓的第一代穆昆達,即族長,他力大無窮,可以和黑熊摔跤,同花鹿賽跑;他用的弓箭誰也拉不開,帶領全族人開山辟嶺過上了好日子,成了郭姓第一代祖先神。還有套日大神三音貝子,他用五彩大繩,治服了八個太陽,成了蠻尼神。阿爾達瞞尼為了平山開道,寧可頭上長角,雙手變銅爪,被部落人代代懷念并敬奉為阿爾達蠻尼神。[10]還有人們有求必成的阿木巴瞞尼神等。

以上材料說明“瞞尼”神靈所表現的精神與清代工具書中解釋的“芒額”一詞的含義完全相符,證明“瞞尼”與“芒額”是同一滿文詞匯,同一類神靈,所以“瞞尼”神是滿族薩滿文化中的一類英雄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竹溪县| 唐河县| 那曲县| 林西县| 巴青县| 双柏县| 泸水县| 图木舒克市| 大港区| 来凤县| 福清市| 胶州市| 尼玛县| 新竹县| 平定县| 三门峡市| 建水县| 海原县| 友谊县| 泸定县| 定远县| 江都市| 大庆市| 莒南县| 内黄县| 莒南县| 丹东市| 清河县| 遵化市| 曲松县| 岚皋县| 南江县| 百色市| 社旗县| 尉犁县| 吉安县| 旺苍县| 明光市| 娄底市|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