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談判是一場雙贏,楊利民他們獲得了金錢與原材料,四國獲得了鐵路的修建,礦山開采設施采購,還有大規模的農具,各種工具。
而四個國家大部分都是用實物來支付的,例如鐵礦石,煤礦,稀有金屬,尤其是銅礦石,鎢礦石,鉻礦石。還有一些國家是用木材支付的,也有用糧食支付的。
現在長水縣的各種工廠產能都已經開到最大的限度了,各國營企業都在擴大規模,爭取在第七年年底擴充一倍的產能。
各民營工廠也在政府的扶持下高速發展,接社會上的訂單和政府的超級大訂單。
例如鐵路的水泥承重柱,就有24家民營企業生產,就這交貨完畢也是在五年計劃以后了。
還有就是鋼軌的生產,鋼鐵廠的大部分制造業都被剝離了,就光生產各類鋼錠,提供給各工廠,壓縮了工人數量與占地面積,用于擴充更多的煉鋼爐,擴充鋼鐵產能。
而那些剝離的制造業也被國資辦重新組建成一個個專屬的制造工廠,分工協作。還將一些技術性不是很強的活計都轉讓給一些商人,不過他們的工廠都被安放到到新建立的新安工業區,天安工業區,陽下工業區。
這也很考驗鐵路運輸部門的能力,至今交通部鐵道司也是磕磕絆絆的,不過隨著運輸的貨物越多,次數越多,鐵道司的調度人員也在快速成長,效率也越來越高。
董軍在這次談判結束之后就前往新安工業區為新建立的第二機車廠揭幕,賀詞。
第二機車廠是第一機車廠發展三年后擴充的第二個生產蒸汽重型火車頭的工廠,還負責生產貨運車皮,客運車皮的底盤,然后交給民營工廠進行上層建筑的安裝。
楊利民之后也開放了農具廠民間經營權,和工具廠的民間經營權,幾個城市都雨后春筍一般冒出了十來家工具廠與農具廠。
所有工廠的生產線都是由第一機械制造廠,第二機械制造廠,第三機械制造廠聯合提供,現在占領區這些都是供不應求。
更不要說,這四個國家上億人的需求了,尤其是開礦需要大量的鐵鍬,鐵錘,鑿子。伐木需要的鋸子,斧子,都是需要大量的工具。
鋼鐵廠的產能提上去了,但是原材料卻出現了短缺,沒有多少鐵礦石了,特種鋼冶煉廠也在告急。
沒有辦法的楊利民只好集合所有的內河運輸船將各國現存的大量鐵礦石先拉回來,王巫山的鐵礦也在拼命的擴充產能,勉強供應上了鋼鐵廠的需求。
楊利民之后還和羊山國,重北國簽訂羊毛供應合同,碣石國也簽訂了部分羊毛的供應合同,和盡水國簽訂棉花供應合同,種子都是由楊利民提供的。
碣石國,重北國和羊山國都有很大一片草原,所以適合放牧,而盡水國則是沖擊平原,適合種植。
其實這也是一種戰略,當羊山國,重北國和碣石國的牧場主嘗到羊毛貿易的甜頭之后肯定會大規模養羊,就會上演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英國一般的景象。
之后楊利民還會運用工業剪刀差對三國實施經濟上的掠奪,然后配以宣傳,抽空三國多余出來的人口,變相的削弱兩國。
對于盡水國也是如此,不過盡水國種植業是需要大量的人口來維持的,棉花雖然很掙錢,但是糧食才是根本。
中央情報局大部分都會在這里布局,引導盡水國的大地主全部種植棉花,然后對那些宣傳種植糧食的有識之士進行暗殺,散步種棉花會發家致富的謠言。
讓盡水國成為楊利民之下的糧食依賴國,每年都要花大價錢來買糧食,楊利民則可以稍微長一點,賺取中間的差價。
暗中再慫恿那些大地主兼并其他農民的土地,當矛盾特別尖銳的時候,楊利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派兵進駐盡水國,來個土改,把這些地主全部殺了泄民憤,然后分地給農民,賺取足夠的民心。
這兩項戰略目標統一都會在5-7年后進行收網,期間也會隨著四國的情況不斷改變著計劃,反正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間還會發動戰爭,不過是向南北進攻的。
這次還有就是軍械的采購,對于楊利民推出的燧發滑膛槍,各國都非常的感興趣,在得知可以射擊兩百丈的時候。
四國使者要求進行測試,楊利民同意了,讓袁志杰帶著去試槍。
然后在軍隊的三段射下,一百米外的方格稻草人群就跟被風暴掃了一遍一樣,七扭八歪,稻草人身上全部都是拳頭大的洞。
驚人的威力也讓四國大使很滿意,各國國君在得知這種武器的時候都大規模進行采購,四國總共定下了120萬把燧發滑膛槍,還有配套的單兵裝備與服裝。
楊利民直接就按照拿破侖時期的軍隊給他們配,結果算出來最缺的就是炮了。
楊利民只好讓后勤裝備部趕工出來一門105毫米發射實心鉛彈的滑膛炮,射程3000米。測速的威力也很讓各國使者滿意,一炮下去稻草人方陣直接犁出了一條道路,這要是打到人群中豈不是更可怕。
士兵一套全部裝備下來的費用為30元,火炮為5000元,其實成本士兵一套裝備也才10元,火炮500元,簡直是暴利啊。
火炮四國總共訂購了600門,加上武器的彈藥,這筆軍售達到了4506萬元,不過這次楊利民都是讓他們用真金白銀來交易。
四國的交易帶來的經濟增長是無比強勁的,第七年的經濟增長量是第六年的三倍,民間只要秉公守法,頭腦靈活一點,都賺了大錢。
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走出來,進入工廠,工地,學校,學習與賺錢,加快了異界的工業化進程。
不過工業化最需要的就是石油,雖然楊利民占領區里有幾個發現了的小油田,開采成本高,量還不是很高,只能滿足精煉煤油汽油與柴油。
大部分占領區的車輛都是汽油機,煤轉油搞出來的,還有就是合成橡膠。
雖然地球上的合成橡膠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天然橡膠依舊是供不應求,不僅僅是因為質量的問題更應該是合成橡膠沒有天然橡膠那么安全。
現在占領區里的合成橡膠大多數都是供應給汽車廠,機車廠,拖拉機廠等等,這些地方需要的合成橡膠就很多。
在這次談判結束的第二天,駐守在西山市的第二軍向北移動,開始沿著蘭江進行布防。
內河軍隊也調動六艘三型內河炮艦,24艘二型武裝巡邏快艇進入蘭江,進行武裝巡邏,見到邊才國的船只就擊沉。
第七年的四月一號,半夜三更,已經派遣內河軍隊進入蘭江的第十二天,敵人還是沒有什么動靜,就窩在江北岸,也不渡江。
總參謀部認為邊才國正在準備伺機而動,夜里渡江打第二軍一個出其不意,對此總參謀部加強了夜間蘭江周圍上空的巡邏密度。
總共有十二艘偵查飛艇在夜間進行巡邏,不過在今晚他們就發現了敵軍的異動,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上報到總參謀部。
總參謀部將敵軍的行軍路線和可能要渡江的地點告訴了第一艦隊的司令官左十三,和第二軍軍長費里。
情報每兩分鐘更新一次,敵軍的意圖越來越明顯,那就是渡江,敵軍在一個小大片濕地里拖出來了大量的運輸船,看來準備了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們開始進行登船,蘭江也是一條大江,寬度為五公里,而且水流也很急。
第二軍也開始向指定的登陸地點前進,埋伏在下游不遠處的第一艦隊除了燃氣輪機的炮艦之外,其他武裝巡邏快艇都熄火熄燈,整個艦隊都陷入黑暗中。
不過船艙里,通訊指揮室里卻是燈火通明,左十三看著每兩分鐘更新的情報,敵軍的先頭登陸部隊已經快要接近蘭江南岸了,第二軍草草的設立了陣地,在夜色的掩護下守株待兔。
在得知敵人的大規模部隊都在江上漂的時候,左十三抓起通訊器:“各單位注意,取消燈火管制,發動機點火,六艘炮艦成菱形在中間,二十四艘二型武裝巡邏快艇在炮艦外圍成箭頭形狀,向上游全速前進。”
“01號明白,02號明白……”通訊器里傳來各船長的聲音,整個艦隊就像是活過來了一樣,發動機的轟鳴聲瞬間響遍了整個江面,各船只的人員也都快速就位,然后領航員在夜視儀的幫助下組成左十三的隊形向上游高速前進。
邊才國的軍隊正在過江,結果在運輸船晃晃悠悠的向南岸駛去的時候,從下游江面那里傳來的巨大的轟鳴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突然,江面被照亮了,是艦隊上的大功率電燈,電燈打在這些木制的運輸船上,土著軍隊因為突然見光,好多人都睜不開眼睛,因為光線的原因,看不清楚對面到底是什么,但是自覺卻告訴他們快跑。
左十三對于敵人的表現很滿意,當即下達自由射擊的命令,一時間槍聲大作。
各類重機槍,機關炮,子彈,炮彈不要錢一樣的向敵人的運輸船隊潑了過去。
最恐怖的便是炮艦上的37毫米機關炮,以每分鐘180發炮彈的發射速度,橫掃所有敵人的船只。
37毫米炮彈穿進船體內,將密密麻麻疊在一起敵人打爆,勢頭不減的沖破另一邊的船體,木制船體在機關炮面前是如此的輕薄。
穿過的炮彈甚至有穿透兩艘船的情況,重機槍的子彈也都不要錢一樣的瘋狂傾瀉在那些木制的運輸船上,將船里和甲板上的敵軍打成肉泥。
木制船身在彈雨的侵襲下木屑紛飛,千瘡百孔,開始進水下沉,大部分在甲板上看到不對的敵軍都跳江了。
不過一身沉重的盔甲與武器卻成了跳江敵人的催命符,一個個來不及脫就被沉到幾十米深的水底,活生生的淹死了。
戰斗很快就結束了,所有敵軍船只全部沉沒,或者被第一艦隊救下來的人還不足500人,之前統計渡江的人數高達30000人,整個江面都是木屑尸體,血液混合而成的,江水都染成了紅色。
登陸上南岸的敵軍先頭的400人也輕松被第二軍消滅掉了,北岸敵軍補給點也被六艘炮艦12門122毫米榴彈炮洗了一遍,沒有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