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紅豆樹下
- 蔣子龍散文集:紅豆樹下
- 蔣子龍
- 3358字
- 2019-03-28 11:05:11
名重一時并引得文徵明、鄭成功、顧炎武、袁枚、曹寅、翁同龢、章太炎等歷代眾多名流顯貴前來瞻拜的“紅豆山莊”,如今只剩下一棵紅豆樹了。大樹四周高墻維護,墻門緊鎖。近五百年來,山莊毀了建,建了毀,然而這棵紅豆樹,卻始終森然挺立,繁陰濃重。誰說“相思”最脆弱、最綿軟、最不可靠?一棵樹撐起了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因一棵樹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古代才子佳人向往的一塊圣土……給人以無限懷想和遐思。
只要有紅豆樹在,山莊的名就在,魂就在。至于樓堂瓦舍、橫街豎巷,遲早還會在紅豆樹下鋪展開來。紅豆山莊從建立的那天起,似乎就秉負了主人的性格和修為,紅豆樹要撐起的還不只是一個村莊,而是一段重要的歷史文化,以及中國文化史絕對繞不過去的一些人的命運。宋末元初,以“古今多少興亡恨,都在聲聲晚寺鐘”等佳句傳世的顧細二,為杭州、上虞一帶的名士,通曉天文地理,文才卓然,向與書畫大家趙孟頫交厚。忽必烈入主中原,趙官拜翰林學士,遂向元主推薦顧細二,欲招之入朝為官。顧卻堅辭不受,并攜老小棄家遠避,行于虞山左側,見水土不錯,便在補溪畔立戶開莊。
——這才叫“清高”。不高興當官,便拉家帶口拔腿就走,走到哪兒覺得好就安頓下來,開荒種地,晨耕晚讀。補溪岸邊逐漸形成村落,根據顧家栽培的數百株芙蓉樹,順理成章地命名為“芙蓉莊”。到明代嘉靖年間,顧細二的后人又從海南移來兩株紅豆樹,紅豆珍稀,人見人喜,隨之又更名為“紅豆山莊”。
但真正成就了山莊巨大聲名的,是奇冷的崇禎十三年深冬,發生了一件奇事:“艷過六朝,情深班蔡”的奇女子柳如是,突然造訪虞山。一個有故事的人的到來,讓紅豆山莊也有了故事。而故事就是魅力。她一下子給紅豆樹注入了靈氣,成為天下有情人愛戀的象征物,并見證了一段傳奇姻緣。當時柳如是一身男裝打扮,青布束發,藍緞儒巾,扣響了錢謙益家冷寂的門環。
這位二十八歲的探花郎,此時已年近六旬。雖被清人公認其七律“為清代第一”“開創了清一代詩風”,甚至連現代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家陳寅恪也推崇他:“較杜陵猶勝一籌,乃五百年來的絕大著作也”。但錢謙益在官場卻屢屢失意,兩年前因賄賂案發,在京師領受廷杖之責,罷黜禮部侍郎,譴回老家。途經杭州時讀到一首好詩:“垂楊小宛繡簾東,鶯花殘枝蝶趁風;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并因詩結緣,認識了詩的作者柳如是。
柳原姓楊,后更名為柳隱,借辛棄疾的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取字“如是”。自小命舛,墮入章臺,卻“正直聰慧,魄力奇偉”,更兼多才多藝,精于詩詞,通曉音律,其書法也清麗有致,“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錢謙益一見便心生憐愛,在杭州名妓草衣道人陪同下,三人泛舟西湖。
柳如是雖面對大名鼎鼎的東林領袖,卻并無拘束,談景論詩,多智多趣,清爽動人,錢謙益為其絕世才貌所傾倒,猝遭巨變后的滿腹悒郁一掃而光,一口氣吟出十六首絕句,不僅步柳之韻,有的甚至完整借用柳之佳句:“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近日西泠夸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這令柳如是大為感動,率性而答:“天下惟虞山錢學士始可言才,我非才如學士者不嫁。”此時已喪偶的錢謙益回應道:“天下有憐才如此女子者耶,我非才如柳者不娶。”兩年后,正是錢謙益心神寂寥,門廳冷落時,柳如是竟從天而降,令其大喜過望,感動莫名。急忙上茶奉酒,兩人相談甚歡。
至晚錢邀柳在自己的“半野堂”住上一段時間,柳欣然應允。此后在冷寂多時的“半野堂”里,時常可聽到這一老一少的談笑聲。他們一同踏雪賞梅、寒舟垂釣,兩人相處和諧,心神大暢。為答謝柳如是相慰之情,錢謙益親自督工,僅以十天工夫便在紅豆山莊為柳如是特建一樓,依據《金剛經》中“如是我聞”之句,錢謙益將小樓命名“我聞室”,以應合“如是”的名字。
柳深為感動,她歷經坎坷,成名后雖結交過諸多風流才子,常有千萬人捧著,但多是逢場作戲,難托終身。倒是這位花甲老者,知疼著熱,有情有趣,反能相知相感,給她一種長久以來曾渴望過的安適與恬靜。敢作敢為的柳如是幾次露出以身相托之意,而錢謙益一遇到這種場面總是先感激動容,隨后卻旁顧左右而言他地把話題避開。或是他心存顧慮,兩人年齡懸殊,自己整整大了柳如是三十六歲。且為罪臣,前程無望,豈不牽累了這位風華絕代的才女!或許這正是錢的高明之處,欲擒先縱。但面對美人的一片癡情,男子的矜拒又能維持多久?何況在他心里一刻也舍不下她。拖到來年夏天,錢謙益決定要將柳如是娶進家門。
一旦真要辦大事了,錢謙益就想哄得嬌妻高興,將婚禮辦得別致而張揚。他租了一只富麗堂皇的芙蓉舫,在舫中擺下酒宴,邀來十幾位好友,隨舫劃入虞山腳下的松江之中,在碧波之上,在簫管鼓樂聲中,兩人一個高冠博帶,一個鳳冠霞帔,雙雙拜了天地,喝了交杯酒。這場婚禮引人艷羨,甚至在士大夫中招來物議:“褻朝廷之名器,傷士人大夫之體統。”錢謙益能有這份勇氣,恰恰證實了他對柳如是的珍視和真情。
可惜,紅豆香風留美人,卻不一定留得住男人的野心。或因懷才不遇,心有不甘,越是仕途坎坷,錢謙益越是覺得當官還沒有當夠。官癮如毒癮,當他費盡心機甚至不惜借助柳如是的關系謀到一個官位時,旋即明亡,作為明臣他們想以死殉國,兩人來到他們初次相識的西湖,自駕一小舟乘夜漂進湖心,決定以湖水洗辱全節。柳如是悲切而決絕:“妾身得以與錢君相識相知,此生足矣。今夜又得與君同死,死而無憾!”錢謙益被感染,豪氣陡增:“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柳卿真是老夫紅顏知己!”待喝干壺中酒,柳如是平靜地催促說:“我們去吧。”錢謙益用手一探湖水,借口水涼膽怯了:“老夫體弱,不堪寒涼。”
一個真心求死的人,還會怕冷嗎?俗云:“烈女怕纏郎。”何況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纏郎,永遠都會有道理。任柳如是再剛烈,既為人婦,就得遵婦道,隨夫意,只好再退一步,勸誡丈夫隱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對得起故朝了。錢謙益慨然允諾,但沒過多久借口頭皮發癢剃光額發,留起清人的辮子,公開降清并在清廷謀得一個閑差。但他確是命蹇事乖,很快又因一門生犯案被逮,鋃鐺北上,押往刑部大牢。柳如是扶病隨行,上書陳情,請托斡旋,誓愿代死或從死,最終把他搭救出來……錢謙益降清本應為世人詬病,全仗柳氏的義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至此,錢謙益在官場旋進旋退,已三起三落,不免心力交瘁,益發懷念紅豆山莊。
山莊依舊接納了他們,紅豆樹寬慰了他們。但,原先并株的兩棵紅豆樹,卻只剩下了一株。民間有一說法:“兩口子一樣,活不到天亮”。相思樹、相思樹,成日在一起還用相思嗎?不相思,相思樹還能有活力嗎?令人訝異的是,在留下來的這棵高大的紅豆樹旁,又長出一棵樸樹,與紅豆相依相靠、相扶相助,蔚為奇觀。由此錢謙益和柳如是過了十年安定的日子,他們還有了個女兒,可謂錦上添花。
1661年5月,正當錢謙益八十歲生日,12年未開花的紅豆樹,一夜間含苞吐蕊、異香濃郁,二人大喜,相擁而泣。到9月,霜降葉落,柳如是遣人在樹下細細搜尋,終于收獲了一枚晶瑩飽滿的紅豆,山莊沸騰……世上恐怕也只有紅豆,開花結果才會如此轟轟烈烈。見到它開花已屬不易,能得到它的果實就更難。確是“紅豆生南國,秋聲傳一籽”。
在460年里,這棵紅豆樹只開花23次。距今天最近的一次開花是1932年。或許是因為現代人已經不會相思了,不知相思為何物,“空見相思樹,不見相思人”,紅豆樹還為誰開花呢?不開花,又怎會結果?
幸好,在柳如是揀到紅豆300年后,陳寅恪意外地也得到了一枚紅豆山莊的紅豆。這枚紅豆向他傳導了什么信息,致使老先生受到電光石火般的啟發和感動,“不顧年老體衰、指僵目盲,窮十年心血”,完成了皇皇80萬字的《柳如是別傳》?或許從陳寅恪對錢謙益的評價中去猜想:“牧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點。但也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勢所使然。若謂其必須心悅誠服,則甚不近情理。”錢謙益到晚年后悔當初沒有聽柳氏勸告縱身投進西湖,甚至在臨終前呼喊:“當初不死在乙酉日,這不是太晚了嗎!”在錢去世剛兩個月時,柳如是還只有47歲,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為保護錢家產業,吮血寫下遺囑后,解下腰間孝帶懸梁自盡,狀極悲慘。
30多年后,上海一位蔣家才女麗萍,再寫《柳如是傳》。于是在紅豆山莊,形成了一派“紅豆文化”,那棵紅豆樹也成為世間的愛情吉祥物。當人們重新學會相思、珍惜相思的時候,就會發生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到那時相信紅豆樹還會開花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