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節 體驗自然:各種體驗利器的運用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管你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然,或者對大自然的存在不以為意,都不能改變這一事實。在中國古詩詞當中,涌現出多少謳歌自然的偉大詩篇?所謂山水田園詩更是歌唱大自然的獨特派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青山不老,綠水長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無不是詩人意會到大自然的曼妙,而從心中流淌出的千古佳句。要說在古詩當中,有多少這樣的句子?可以說浩如煙海。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靈感,自古以來成全了多少文人墨客?

時至今日,當我們徜徉在大自然當中,也會被其清新秀美、鬼斧神工的特質而吸引,走在大自然的懷抱當中,一個人的心胸往往得以展開,郁結在心中的煩悶會一掃而空。這恰是大自然的偉力造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大自然也可稱之為人類的保護神,亦或是我們心中的“上帝”。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許多人看過,被梭羅先生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所吸引,心向往之。與其說他在觀察大自然,不如說他在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擁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作為自然主義的杰出代表,梭羅的方式固然難以普及,然而他對大自然的這種態度著實令人欽敬不已。

大自然以無私的精神向每個人舒展著它的懷抱,任何時候都會接納每一個前來的人。然而我想:大自然也需要人的觀察、需要人的理解。環保不是我們這本書要討論的主題,盡管青少年寫作中也時常接觸這樣的話題。包括環保與科技、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其實無非是人如何理解大自然、保護和回饋大自然這種母題的一個分支。

 

一、從幾首淺顯的詩歌說起

在古詩詞當中,便有大量的對自然景致的刻畫,這是我國古詩當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當中,人們跟大自然的關系似乎更密切。詩人也喜歡放眼大自然。

我們以小學一年級的一首《風》作者李嶠·部編版語文教材。來說,這是一名初唐詩人的詩作。這首《風》只有四句: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詩的含義也是淺顯的,作者通過對大自然中風的觀察,從四個畫面來寫風的存在、風的能力——能讓秋天的葉子飄落,能令二月的花兒綻放;經過江面可掀起千尺浪,進入竹林可令萬條竹竿傾斜。這都是作者眼中見到的畫面,具體地展示了風的能量、實力。要知道:風是看不見的,然而可以感受得到;在風的肆虐下,自然中的萬物都會搖動起來。如它吹落樹葉、過江掀起的浪和進入竹林時的場景,等等。這首詩本身淺顯,也未見寄托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不能算是上乘佳作,但作者刻畫自然中風的樣子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對我們的寫作是深有啟發的。

而另一篇《詠柳》的古詩,在詩歌造詣上自然更高,就是我們青少年熟悉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里有作者精妙的比喻和想象,作者把春天想象成一名靈巧的女子,而二月的春風便是它手中的剪刀一樣。作者的聯想、想象是十分新奇的,這就比李橋的《風》在藝術上更高超,詩歌的意境也更為深邃。

再舉一個詩歌的例子。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是一首詩意淺顯的絕唱,在中國自然是家喻戶曉。然而分析作者對“大自然”的觀察——雖然畫系人的創作,但景致是自然風景無疑——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動用還是視覺、聽覺和聯想的手段:遠看山有色,這是視覺效果;近聽水無聲——這是聽覺效果;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則是作者的聯想了。

可見,在詩歌等創作當中,除了細致認真的刻畫之外,好的想象、聯想等可以令文章更有深意,意境更深刻。這提醒我們:在我們觀察自然的過程中,不僅要寫實,還要借助聯想、想象來實現一種超越,以提升文章的境界。這就是“詠物抒情”詩歌、散文的內在規律。

 

二、視覺與聽覺的合一,是觀察大自然的第一利器

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的第一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仔細看:這是視覺和聽覺聯合而觀察江南春色的典范。作者的視野很大——“千里”,鶯啼和綠映紅寫出了“有聲有色”的江南全景圖。這個句子反映出一個重要的寫作規律;視覺和聽覺的綜合,是我們觀察大自然的一大利器。

如果我們仔細品味“觀察”一詞,你會發現:如此重要的詞匯、手段,幾乎是為視覺本身而準備的。觀是大的方面去看,察是從細小的方面去看。在百科當中有一句說:記者采訪時觀察的意思是,記者對客觀事物進行的一種查看體驗體驗活動,簡單的講就是用眼睛采訪。這個句子很直接的說明了觀察和視覺之間的關系。

當我們置身大自然的懷抱當中,固然可以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它,我們的鼻子會嗅到花草的香味,我們的耳朵會聽到鳥兒的鳴叫,我們的嘴巴會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然而大自然的豐富多姿、五顏六色、諸種變化更多要依賴眼睛的察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當中,我們讀到了她對光明的強烈渴望,她細致而生動的講述了如果有了這三天的光明時間,她會把所有見到的場景吸入到眼中,永遠牢記在腦海當中。

除了一些特殊的如海倫凱勒這樣不幸的失去了視覺的人,人們都有視覺來目睹眼前的景致,但何以寫出來的東西卻千差萬別?人人有視覺,不等于人人會用自己的視覺。視覺的官能是人的本能,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致都客觀的進入人眼,但另一方面,我們須將這些景致訴諸我們的心靈,同時學習用眼。

用眼觀察是一門學問。顏色的辨別、規格的大小、材質的構成、形狀的各異、動態的變化、靜態的呈現,以及由此觸動的人的聯想、想象等,都綜合地作用在我們的頭腦當中。能準確地形容面前的景致,是需要練就的一項本領。因為在對現象、景致的刻畫當中,你的觀察越是準確,你的用詞越是準確,文章就會格外的生動——準確能激發人們心靈經驗的某種共鳴,從而為你的文章喝彩。

在觀察自然面前,視覺和聽覺是第一利器。對大自然中各種信息的采集,首先依靠的就是視覺和聽覺。大自然的千姿百態、豐富色彩會毫不保留地出現在我們的眼中。但不同的人,因自身的視角、認知等問題,即使見到的是一樣的青山綠水,心中的感受也不一樣。在童年時凌淑華的眼中,她在廣東見過的山不僅高大巍峨,還被朵朵白云點綴著;而在20年后,同樣的青山在她眼中變得平淡無奇。而在福克納的筆下,在《山》一文中,他說: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對面的山谷,在午后和暖的陽光下,顯得青翠欲滴。一座白色教堂的尖頂依山聳立,猶如夢境一般,紅色的、淺綠色的和橄欖色的屋頂,掩映在開花的橡樹和榆樹叢中。作者不僅見到了青翠欲滴的山的宏大,還見到了聳立的依山而建的教堂,以及它的色彩。

可見,在我們的觀察當中,對自然界景致的寬闊、壯麗的宏大一面需要留意,還要留意其間的具體建筑——如果存在的話,而同時寫出來的還有你的一份感受。如果考慮到時間的變化,因陽光的變化而出現的變化也自然可以出現在我們的眼中,正如福克納在《山》的結尾時說的:太陽靜靜的西沉,山谷突然處于暗影之中……在黃昏中,這兒的林間女神和農牧神可能在冰冷的星星下,尖聲吹奏風笛……。

而在日本作家宮城道雄的筆下,曾經些過對四季的聆聽,比如在盛夏時節,他說:“我走到房后,側耳聆聽著鳥鳴之聲。有的長鳴,有的聲聲短啼,有的宛似人類嘲笑別人時的笑聲,而有的聲音低而悠長,猶如在召喚別人。”這樣的聲音讓作者聯想到:“鳥類的世界也有語言。”他的聆聽是仔細的,說:“在山上,茅蜩這種蟬叫的很起勁……茅蜩的叫聲,據我的觀察,聲音高低只有只有兩類,是固定不移的。這就是相差半個音來鳴叫……聽著聽著,似乎被吸進了奇妙的音的世界。”

運用人自身的觀察利器——視覺和聽覺,只要我們有耐心,耐心去看,耐心去聆聽大自然展示出的神奇色彩和曼妙的聲響,我們便能因意會它們而書寫出來。這種耐心細致的觀察,是人本身所特有的能力,我們無需套用某些經驗性的句子,就能獨創出自己對自然的真實感受。

當然,想象也是重要的。在面對一個腳印般大小的坑面前,作為一個成年人:我認定這是某個人的腳印造成的,并且是在某個雨天造成的。然而我四歲的女兒卻大聲的告訴我:這是大野狼的腳印。你看,同樣的一個東西,成年人和兒童的看法完全不同。而在猜想某個橡皮泥制作的東西時,小孩子的看法常常令大人感到吃驚和不解。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小孩子的看法是不準確的,孩子的聯想往往更有趣。

 

三、品味自然,不能少了觸覺、味覺和嗅覺

視覺在感知大自然的色彩方面不可或缺,聽覺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響中必不可少。然而僅有這兩者還是不夠的。我們對自然的感受其實是全方面的,這就涉及到另外幾種重要的機能:觸覺、味覺和嗅覺。

以春夏秋冬來說,給人的感覺是迥然分明的。春風的柔和、夏風的熱烈、秋風的蕭瑟、冬風的凜冽,都是我們的觸覺可以明確感知到的。進而我們可以更具體的感受它們的差別,那種因真實的接觸而造成的差別,可以源源不斷地反映到我們的心靈中來。《呼蘭河傳》中的馬車夫一進大店,便對掌柜的說:“好厲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樣。”我們也常常以刀割一般來形容寒風的凜冽。而在朱自清的眼中,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而這樣的感覺我們也不陌生,春天固有的生機勃勃的力量,確實令人涌起無限的希望之感。

我們必須承認,隨著我們對視覺和聽覺的過度依賴,在我們體驗自然的時候,我們的觸覺似乎變得遲鈍了不少。想要恢復觸覺的敏感,一方面我們可以伸出手來,把它放入冷水中、細沙中、樹皮上、石塊上,來切實感知它們帶給我們的涼滑、細滑、粗糙、粗劣等各種感覺。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暫時“告別”視覺,而直接用手腳或身體的其他部位來感觸自然物體,從而細細地感受觸覺的美好滋味。當你在山路上疾走時,如果不小心被柳葉劃到,你的感受是什么?仔細回味這種感受,體驗它的“觸摸”帶給你的真實滋味;如果不慎撞到了一棵樹上,不要懊惱,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的面頰貼到樹皮上,或者熊抱它一番,真實感受一下它帶給你的滋味。這些方法都對我們“恢復”觸覺、練就觸覺的敏感有直接的好處。

嗅覺和味覺的訓練是相似的。在美好的春夏時節,人們的戶外互動比較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多。你不妨在這樣的活動湊到一朵花跟前,可以蹲下來湊上去,仔細嗅一嗅淡淡花香帶給你的滋味。當你全身心置身在大自然當中,閉上眼睛,反復深呼吸,感受自然的芬芳,仔細體會進入你鼻腔的空氣中,都有什么花香?土壤的土腥、小草的清新、大樹的濃郁……你都有過嘗試去嗅一嗅嗎?

味覺也是如此,你當然不能“品嘗”樹葉的滋味——畢竟它們不是水果啊!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水果的滋味,以及放置不同時間的各種水果,其滋味是迥異的。當然,如果很幸運,你也可以嘗試在自然當中品嘗某些果子的滋味,其實現也不難,至少在秋日里的各種采摘活動中,我們是可以實現這一點的。

在各種滋味的感受當中,一個人是最容易引起各種聯想的。我們人的一種特殊本能便是,以某種其他的經驗來描述一種陌生的經驗,從而令聯想、比喻等方法在寫作中變得十分常見。聯想是自然的,聯想到的東西因人而異;比喻也是如此。

 

四、比喻和擬人是最常用于刻畫自然的修辭手法

觀察之后,如何言傳?在后面我會專章講述多種常見的修辭,但放在這里的比喻、擬人,是簡要地提醒青少年:兩種基于聯想而造成的語言效果:比喻和擬人,在觀察并書寫大自然時,運用得最頻繁。即使是名家作品,也常常因富有新意的比喻和靈巧動人的擬人而將你熟悉的自然風光寫出新意。后面的專章講述中會舉一定的案例,這里只做強調。

比喻和擬人的關鍵不是學會它們的概念,而是在運用時寫出新意。大自然中的大部分景致亙古未變:青山綠水、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固然其實沒有質的變化,正所謂“今人曾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在歷代文人的筆下,即使是同一座青山、同一輪明月,它們寫出的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新意。這才是我們追求的一種文章效果。如果你筆下的明月和其他同學筆下一樣,那往往是失敗的。能寫出景致新意的,往往要依賴我上面說的比喻、擬人,它們是在你的聯想當中完成新意的,可以說:所有的風光因你而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灵山县| 东山县| 洞口县| 靖远县| 罗甸县| 兖州市| 怀柔区| 泾川县| 营口市| 新泰市| 岑巩县| 包头市| 额敏县| 周宁县| 英吉沙县| 绿春县| 临泉县| 漾濞| 万全县| 保亭| 盘锦市| 武安市| 汝南县| 醴陵市| 邻水| 贵州省| 延庆县| 和政县| 清河县| 壶关县| 宁武县| 南开区| 洛扎县| 贵州省| 太谷县| 应用必备| 敖汉旗| 山西省| 临澧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