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七年級下)
- 周群 蔡可
- 2943字
- 2020-09-01 18:05:37
科學謠言的傳播與對策17
牛偉坤
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古老的謠言搖身一變,打著“科學”的旗號,以看似“嚴謹”的“邏輯”,飛速地侵占著我們的生活。現代的科學謠言伴隨著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也被包裝上了新的特點:或是以莫須有研究機構的科研結果“狐假虎威”;或是將生活中樸素的愿望科學化,如“吃核桃能補腦、吃紅棗能補血”;或是將生活中飲食習慣妖魔化,如“酸奶配火腿容易致癌”。披上了“科學”外衣的謠言似乎是披上了保護傘:一方面打著“邏輯”的旗號,來掩蓋其背后的荒唐性;另一方面,也以科學的名義吸引到更多的“信眾”,造成更為廣泛和嚴重的社會影響。
根據在線新華字典解釋,謠言主要指的是沒有事實存在而捏造的話;流言意為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的話。本文所探討的“科學謠言”,涵蓋上述詞條中“沒有根據、不符合事實”部分,而不對其背后的挑撥、誣蔑動機進行討論。
在科學領域中,“謠言”一詞通常以貶義性詞匯的形式存在,可能是某些人根據特定的動機和愿望,散布一種內容沒有得到確認的、缺乏事實根據的、通過自然發生的、在非組織的連鎖性傳播。這種動機或許是商業動機,也或許只是民眾樸素的愿望。
科學傳播因其自身多專業術語等特殊性,給謠言留出了可乘之機。故弄玄虛的翻譯、撇開劑量談毒性、虛假的邏輯關系等是在一些科學謠言身上體現出的共性特征。確認科學謠言的特征,將有利于提高公眾在某些科學謠言上的辨別力和警惕性。
科學領域里專業術語頗多,科普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就是將這些高深的科技術語平民化,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科學謠言的護身符。如被奉為排毒抗衰老神器的“水果酵素”,就以洋氣的名字糊弄了不少愛美的女性。而事實上,“酵素”一詞來源日本;在我國,“酵素”一詞的名稱譯為“酶”。“水果酵素”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然發酵制品,成分組成和酸菜汁或酒釀沒有本質差異,而且由于自然發酵不易控制,容易造成雜菌污染產生毒素,生成其他有害物質。
再如,被傳成進口圣品的“日本莫柔米”和秘魯的“瑪卡”,前者能“有效燃燒體內脂肪,一星期減肥5至10斤”;后者“富含高單位營養素,能提高性能力,治愈大部分的不孕癥、性冷淡、陽痿等”。而事實上,“莫柔米”只是一種醋,靠“莫柔米”減肥,其實就是靠節食減肥,不但傷害身體,還容易體重反彈。“瑪卡”只是秘魯一種跟蘿卜同科的蔬菜,目前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瑪卡能提高性能力。某些打著瑪卡旗號的壯陽產品還可能暗中添加某些藥物成分,帶來額外的健康風險18。
由此可見,有些科學謠言以花哨的翻譯為“通行證”,通過使用普通百姓不為熟悉的名字,從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讓人失去判斷能力。
去年,一條“吃薯條致癌”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該消息稱,在薯條中檢出了可致癌物丙烯酰胺,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酰胺,會出現嗜睡、幻覺和震顫等癥狀,并伴隨出汗和肌肉無力等。這就是典型的“撇開劑量談毒性”的案例。事實上,丙烯酰胺并不是薯條中獨有,它在人類漫長的烹飪史中一直存在,丙烯酰胺不可能從膳食中完全消失,目前也沒有哪個國家或組織建議消費者不吃炸薯條、炸薯片。丙烯酰胺也確實是一種潛在致癌物,有確鑿證據證明它能導致動物的癌癥,但是是否導致人類癌癥還無定論。從總體攝入量上來看,其影響不足為慮。19
再如,傳得沸沸揚揚的“賽百味面包有鞋底成分”,實際上,“鞋底成分”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偶氮二甲酰胺”,對于生產運輸偶氮二甲酰胺的人來說,大量吸入確實可能引發哮喘,但是普通消費者是食用這種物質而非吸入,且消費者日常接觸的量會低得多。
近日,一種名為秋葵的蔬菜成為市民餐桌上的新寵,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它具有的“治便秘、降血脂”等效果,堪稱“包治百病”。而事實上,秋葵的鉀、鈣、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含量與我們日常所吃的菠菜、芹菜、西紅柿、空心菜差不多,完全不必神化。對于缺乏纖維而便秘的人來說,直接吃一盤空心菜即可,價廉物美,維生素豐富,纖維素夠多,促進腸道運動效果也非常出色20。
同樣被夸大了功效的還有橄欖油,號稱“營養成分保存完好、不含膽固醇、特別適合嬰幼兒食用”的橄欖油,盡管價格昂貴,也受到不少市民朋友的寵愛。而實際上,橄欖油就是適合人體食用的普通植物油之一,只要是植物油,就沒有膽固醇,橄欖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但不及國產的茶籽油;至于營養價值,它更不可能與母乳相當。而從健康角度講,嬰幼兒就不應該吃用食用油炒的菜,無論是橄欖油還是別的植物油。
由此看來,部分科學謠言容易將普通的一點功效進行放大和夸張,從而滿足了部分人追求效率的心理。
在網絡和手機大肆流行之前,謠言的散播主要是口口相傳,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傳播到足夠廣的空間里。現代信息手段特別是互聯網興起之后,短信、微信、電子郵件和微博、博客、QQ空間、朋友圈等社交平臺成了謠言最新和最佳傳播形式的流轉平臺。
現代通訊技術,極大地降低了信息傳播和接收的門檻和成本,縮短了信息傳遞的周期。網絡媒體則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承擔了信息生成、傳播、共享和接收的多重功能,這種趨勢使得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對等的傳播概念。而成了傳謠重地的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憑借其“熟人社會”的屬性,無意中提升了謠言的可信度。
同時,由于自媒體的“去中心化”特征,消息一旦傳播開來,往往難以找到出處。而信用成本的極端低廉,也致使人們只是隨手轉發,卻不大關心自己轉發的消息是否屬實。
上述對于科學謠言一些顯現特點的總結,對于人們識別科學謠言具有一定的提醒和警示作用。
從對造謠方的處置來看,警示傳謠者的方法之一是通過使用現代化高端技術,支持對各類謠言的定位、跟蹤和處理。例如,美國著名的“Agece VirtueUe”公司就曾推出過一款軟件,叫作“RumorBot”(即謠言機器人),它可以跟蹤網絡謠言,并能基本準確地分析和確定其相應出處。引人注意的是,這種類型的虛擬機器人還可以通過“網絡警察”的角色,在網絡上運用相關的數據庫和搜索引擎,實時監測和分析在線的一部分論壇、新聞組、網帖和聊天室等。在這個技術的“拉鋸戰”中,最先掌握了新技術的一方必定占優勢。
同時,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監測跟蹤到的造謠者予以重罰,有望從源頭上減少謠言的產生。
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人人都可發布、傳播科技信息,而不用經過科學權威和同行的審查。
這一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讓網絡平臺成了很多謠言的滋生地。政府以及科研機構的公信力是及時阻止謠言傳播的核心所在。整合、打造一個具有公信力的科普平臺,與科學謠言的傳播進行對抗,顯得極為必要。
構建科學傳播的公共場域,國內有過積極嘗試。如科學網博客頻道,該網站自2007年1月開通以來,網羅了上千位海內外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博主。對博主來說,博客就是一個科學知識的傳播和分享地;對眾多網友來說,博客則是一個學習科學知識的“黑板”和一個科學觀念與知識相互競爭的“論壇”。
思考與交流
1.請你搜集網絡上十個“科學謠言”,問問你周圍的人是真是假,做個統計,以了解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把你的統計結果制成圖表,與大家分享。
2.你能辨識網絡上、朋友圈里傳播的貌似科學的信息中哪些是謠言嗎?你有自己的“獨門武功”嗎?請你對疑似是科學謠言的信息進行分析,試著結合科學知識有理有據地進行批駁。把你分析批駁的過程記錄下來,再稍加整理,一定是一篇很不錯的科普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