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語言規劃試論
“語言生活”【1】作為語言規劃學的一個概念,近十年來不斷得到中國語言規劃學界和社會語言學界的關注,其內涵和外延也逐漸豐富。2005年,國家語委開始每年一次向社會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的報告,報告的詳細內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語言生活”的概念及相關理念通過發布會和《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持續向社會和學界傳播。武漢大學主辦的《長江學術》雜志,2006年第1期開始設立“語言生活熱點問題”專欄,這是學界對“語言生活”的明確回應。2006年11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丁帆先生等主編的《當代語言生活》,作為普通高中的語文選修課教材,“語言生活”的概念開始進入基礎教育領域。2010年5月,商務印書館的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正式創刊了電子刊物《中國語言生活》,為“語言生活”建立了一個“網絡之家”。一些學術會議,也把語言生活列為討論的專題或專題之一;一些基金組織也開始設立與語言生活相關的科研項目。近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由德國De Gruyter這家國際著名出版社譯成英語,向世界發行,“語言生活”這一概念跨出了國境。2013年2月13日晚,在百度鍵入“語言生活”關鍵詞,百度報告搜索到1800萬條相關結果;2013年2月14日上午,在谷歌中鍵入“語言生活”關鍵詞,谷歌報告得到15 800萬個相關結果。【2】這些情況表明,“語言生活”這一“國產”概念已經得到學界認可,并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為了深入研究語言生活的相關問題,李宇明(2012a)曾經把語言生活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級,再將中觀語言生活分為領域語言生活和地域語言生活,并指出:“領域語言生活,具體體現為各行業的語言生活。不同行業從事不同的社會活動,需要關注和解決的語言問題有所不同,對從業者的語言水平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各行業的語言生活有各自的特點,各行業的語言規劃也各有特點。”
社會生活可以分為不同的領域,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語言生活,為使語言生活和諧,需要進行領域語言規劃。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論述領域語言規劃的有關問題:一、領域語言規劃的歷史基礎;二、領域語言規劃的基本內容;三、做好領域語言規劃的若干思考。
一 領域語言規劃的歷史基礎
現代意義上的語言規劃,起源于清朝末期的切音字運動,其主要成就是1911年清朝學部中央教育會議議決的《統一國語辦法案》。自此之后的較長一段時期,國家語言規劃往往是與一定領域的語言規劃一同考慮的,這領域一般是教育領域,并由學校逐步擴展到社會掃盲教育等。例如:
《統一國語辦法案》第五條規定:“傳習。先由學部設立國語傳習所,令各省選派博通本省方言者到京傳習,畢業后遣回原省,再由各省會設立國語傳習所,即以前項畢業生充當教員,以此推及府廳州縣。凡各學堂之職教員不能官話者,應一律輪替入所學習,以畢業為限。各學堂學生,除酌添專授國語時刻外,其余各科亦須逐漸改用官話講授。”【3】
1913年,依照民國政府中央臨時教育會議精神,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審定了7100多個漢字的讀音,形成了38個注音字母,并議決了《國音推行辦法》七條。《國音推行辦法》的后四條是:“四、請教育部將初等小學‘國文’一科改作‘國語’,或另添國語一門。五、中學師范國文教員及小學教員,必以國音教授。六、《國音匯編》頒布后,小學校課本應一律于漢字旁添注國音。七、《國音匯編》頒布后,凡公布通告等件,一律于漢字旁添注國音。”【4】
在此四條中,三條都是關于教育的。第七條是對“通告”這種政府公文的規定,但目的仍是掃盲性質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家語言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為了發展教育,教育也相應地發揮著國家語言政策的基礎性的支撐作用,成為貫徹國家語言政策的基本領域。
從中國語言規劃的歷史看,語言規劃涉及的第二個重要領域是行政。例如關于新式標點符號,1896年王炳耀在其《拼音字譜》中就開始提倡,到1919年漸成系統,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但也只是轉發所屬學校“俾備采用”。193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劃一教育機關公文格式辦法》,規定在教育機關的公文中使用14種標點。1933年國民政府發出第500號訓令,要求全國各機關一律使用七種標點符號及行文款式。新式標點由民間提倡,到進入學校,到教育機關,最后進入全國的行政公文系統。政令暢通也是國家制定語言規劃的重要目標,行政機關是政府的首腦機關,當然也應成為執行國家語言政策的表率。
文化事業也是較早受到語言規劃關注的領域。在文化方面,語言規劃較早關注的是新聞出版領域,之后隨著廣播電視的產生與普及,廣播電視領域逐漸成為語言規劃的聚焦之處。如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雖然目的是為了“義務教育及民眾教育”,但除了在教育方面推行并請“國民政府通令各機關采用”外,還要求“出版機關遵照采用”。語言規劃的觸角伸展到了出版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是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會聯合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是1965年經國務院同意,文化部和文改會聯合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是1988年國家語委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是1985年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和廣播電視部聯合發布的。與相關行業的主管部門聯合發布語言文字規范,是向相關領域貫徹國家語言政策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后,國家對公共服務行業(也稱“窗口行業”)的語言文字應用也給予了較多關注,并逐漸形成了語言文字工作,特別是推廣普通話的“四大重點領域”:學校、黨政機關、廣播影視媒體和公共服務行業。李嵐清副總理(1999)的報告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表述:“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普通話,做好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全社會都要積極支持、參與。要注意發揮好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礎作用,黨政機關公務人員的帶頭作用,廣播影視媒體的榜樣作用和公共服務行業的窗口作用。”【5】
200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不僅對這四大重點領域的用語用字做出了法律規定,而且還進一步考慮到公共場所設施、企業事業組織名稱、商品包裝說明、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信息處理和信息技術產品等領域的語言文字問題。國家語言規劃已經從四大重點領域向社會其他領域輻射。
對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編纂的《新時期語言文字法規政策文件匯編》【6】的數據進行統計,得到如下一些結果:1978年至2004年發布的語言文字或含有語言文字的國家法律、國務院行政法規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國務院部門規章等共計47件,其中與某特定領域相關的有37件;1978年至2004年各部委發布的語言文字或含有語言文字的文件計有65件。將此兩者加合,涉及領域語言生活的共計102件,其中涉及教育的47件,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的9件,黨政機關的3件,工商行政的8件,人名、地名的9件,其他行業、會議等26件。
這一統計雖不完全準確,但可以由此看出涉及領域語言規劃的一些信息。教育領域是語言文字工作的基礎,文件比例約為46%,近乎一半;廣播影視媒體占9%左右,也是重要領域;黨政機關發文的比例較少,原因或者是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強,或者是因為很多文件是通過內部文件運行而沒有在此得到反映;工商行政、人名地名及其他行業等所占比例約為42%,這些領域多數屬于公共服務領域。
此外,從組織架構上也可以看到領域的語言文字工作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現在,構成國家語委的成員單位有:國家民委、民政部、勞動與人力資源部、工業與信息化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管理總局、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地方語委也是由各地的相關部門構成的。領域語言規劃已經具有了組織架構方面的準備。
回顧百余年語言規劃的歷史,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認識:
1.語言規劃的觸角已經伸展到社會很多領域,特別是教育、公務、傳媒、公共服務等與語言文字工作關系密切的重點領域。做好重點領域的工作,就基本掌控了語言生活的大局。
2.各領域的語言文字工作,基本上都是為了落實國家的語言政策。就當今的情況來說,就是要把“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字”落實到一些重要行業里去,落實到社會的“用語大戶”“用字大戶”中去。
3.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國際化步伐的加快,語言文字在各行各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密切關系到行業部門的工作水平及產品質量,因此語言規劃下一步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推進各領域做好本領域的語言規劃。
二 領域語言規劃的基本內容
領域語言規劃是“縱向”的,上連國家的語言政策,下通各行業末端的企事業單位的語言生活。規劃的主要依據,一是國家的語言政策,二是本領域語言生活的實際。規劃的基本目標,是保障和提升各領域的工作質量。領域語言規劃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一)支撐國家語言政策;(二)制定領域語言文字規范標準;(三)研究解決領域語言問題。
(一)支撐國家語言政策
國家語言政策是根據國家語言生活狀況制定的,并要根據國家語言生活的發展變化而及時調整。領域語言生活是國家語言生活的重要內容,準確了解領域語言生活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監測領域語言生活的發展變化,是科學制定、及時調適國家語言政策的基礎性工作。
例如人名地名使用領域,其用字特點是:1.用字量很大,字量遠遠超出通用字范疇;2.較多使用異體字;3.有許多字只用于人名地名,有時甚至字義不清,讀音不定。過去,國家文字整理工作以“減少數量”“減少筆畫”為基本原則,以通用領域用字整理為基本范圍,沒有充分照顧到人名地名的使用需求。其一,只規范了7000個通用字,字量遠遠不夠。在用手書寫的第一代身份證時代,這種不適應還沒有突顯出來,但在第二代身份證時代,在衛星定位系統廣泛應用的時代,字量不足的問題就明顯暴露出來了。其二,把一些常做人名的字處理成了異體字,致使一些歷史上的人名需要“改名”,如唐代名臣“魏徵”成了“魏征”,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昇”成了“畢升”。現代也有很多人用被廢止了的異體字命名,如“喆、淼、犇”等。其三,有一些地名字的寫法復雜,改用筆畫較少的字代替,如“盩厔”改為“周至”,“鄠縣”改為“戶縣”。人名地名使用領域的這些情況,要求在通用字的基礎上擴大漢字的整理范圍,要求正確看待、科學甄別異體字,特別是要重新審視、穩妥處理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問題,適當調整關于異體字的有關政策。
同時,各領域也應當根據本領域特點積極貫徹執行國家語言政策,包括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民族語言政策,外語政策等。國家語言政策不是空懸在上的,而是要落地生效的。政策的實施主要靠各領域的貫徹執行,因為人們的語言生活主要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各領域,特別是一些重點的領域,能夠很好執行國家的語言政策,國家對語言生活的管理就落到了實處。
如果國家語言政策并不完全適應某領域的語言生活實際,也應當邊執行邊向國家提出政策調整的建議。例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七條是關于繁體字、異體字使用的除外條款,規定“姓氏中的異體字”保留使用。在我國,除一些少數民族之外,人的名字一般是由姓和名兩部分構成的,第十七條顯然只規定了姓氏可以保留使用異體字,姓氏并不包括名,這樣取名叫“喆、淼、犇”的,就是不規范現象。雖然這一規定不盡合理,不符合人們的取名心理,不適應語言生活的實際,但是在政策調整之前還應執行。事實也是如此,比如近些年關于“魏徵”的幾部電視劇,字幕仍然都是寫作“魏征”。2013年2月3日通過搜狗搜索,“畢升”有18 942條,“畢昇”只有1436條,“畢升”是“畢昇”的十幾倍。當然,要很好發揮領域對國家語言政策的支撐作用,一些不符合語言生活實際的規定,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回饋反應機制,以便對這些規定及時修訂、調整。
(二)制定領域語言文字規范標準
領域語言文字規范標準,是領域工作質量不可缺少的保障,并可能為事業的發展提供機遇。領域的語言文字規范標準,主要有三個基本方面:
1.領域工作語言
任何組織都需要通過語言文字來溝通信息,運籌策劃,協調行為。用于組織內部的發揮如上作用的正式的語言文字,可以稱為工作語言。領域工作語言的確定,以能夠在最大范圍內最為順暢的溝通為原則。在我國,一般應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工作語言;當然,由于我國普通話的推廣的現實,在一些地區也可以認可“地域普通話”為工作語言,有時也可以間或使用方言,比如在南方方言區。在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應當實行雙語制,即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自治地方的語言文字為工作語言。在特殊場合、特殊地區,也可以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比如在有外資參股的公司、在海外工作的公司以及一些國際會議等。當前,領域工作語言的問題主要是:某些領域沒有工作語言的自覺意識,對會議和工作人員沒有提出應有的要求;有不切實際的濫用外語的趨勢。這些問題,對內影響工作效率,對外影響行業形象。
2.產品的語言文字標準
這里所謂的“產品”自然是廣義的,指的是各領域各行業向社會提供的各種服務(也包括管理部門的社會管理工作)和各種物品。很多服務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的,人們對管理、服務人員和商品提供者的語言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語言文字的水平往往決定著服務的水平,成為產品質量的重要構成要素。比如政府公文,政府新聞發言人的文風,法律領域的各種文書,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的用語用字,教材教輔的語言文字,教師的教學語言,公共場所的標記,交通指示,商家廣告,產品說明書,醫療處方,博物館、旅游景點的語言文字,導游語言,機場、車站、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的廣播、服務用語,電子制品中的各種語言文字等等。此外,還有各種硬件產品中的語言文字標示,如電視遙控器上按鈕的文字等。
產品的用途、形態不同,對語言文字應用的要求也不相同,適用的語言文字標準也相應不同。但不管是什么樣的產品,不管使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不管語言文字使用量的多少,都應當以產品使用者(包括工作對象、服務對象等)的需要、滿意、方便為目標。
就產品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來看,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第一,沒有認真考慮產品使用者的需要,沒有顧及大眾的“語言消費”。例如:很多地方的公文充斥著“八股”調;醫療檢驗單多數用的是專業術語和技術符號,妨礙了病人的知情權;賓館、電話公司等單位的電話服務,不看對象地使用英語;文具用品上面不必要地使用英文;醫藥說明書或沒有中文,或是中文寫得佶屈聱牙;民族地區的服務項目和銷售的物品,往往缺乏必要的民族語言文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第二,產品的語言文字水平不高,影響了產品質量。比如電影、電視劇的字幕中常有錯別字,幾成難醫之痼疾;漢語拼音的使用不合正詞法,不注意分詞連寫、大小寫等;許多場合的外文使用很不規范,甚至還鬧出很多笑話;有專家稱,青藏鐵路的車站上和火車里的藏文使用,大有可改進之處。第三,執行國家語言政策的意識不自覺,國家的語言文字標準沒有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不該用方言的地方用方言,不該用繁體字的地方用繁體字,不該用外文的地方用外文,該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的地方沒有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等。各領域都應當重視這類問題,應當根據各領域各行業情況,制定語言文字的標準。
3.從業人員語言能力的基本要求
語言能力是人類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特別是到了信息化的時代,腦力勞動者在勞動大軍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體力勞動者也需要較多的腦力勞動,大多數領域的從業人員都需要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已經成為勞動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例如,過去的商店營業員,只需要一般的語言文字能力,能夠簡單地向顧客介紹商品、能夠開票算賬就可以了。而今顧客購買物品時,還要求得到較好的“語言服務”,有研究表明,不能夠使用合適的語言介紹商品,成交率就相對較低。與此相似,家電等家庭用品的售后服務業,其語言服務水平與用戶的滿意度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因此,應當把語言能力納入勞動力標準之中,把語言文字規范標準融入勞動規矩(行規)之中。
一些領域已經開始制定了從業人員的某種語言能力標準,比如教師、播音員、解說員、公務員等都有普通話水平的要求,國家公務員考試中也有關于語言能力的項目。但是總體而言,各領域對于各自從業人員需要哪些語種能力,哪些語種能力應當達到什么樣的水平,還缺乏理性的了解。盡管現在有多種名目的語言測試項目,但是多數都不一定能夠測試出人的全面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且多數都是水平測試,而不是工作崗位的語言能力測試。制定不同工作崗位的語言能力要求,發展崗位語言能力測試,是領域語言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研究解決領域語言問題
每個領域有每個領域的語言生活,也都有需要解決的語言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益,促進事業的發展,促進語言生活的和諧;處理不好,會影響事業的發展,嚴重時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乃至產生語言沖突。
仔細琢磨,許多領域都存在著需要認真對待的或大或小的語言問題。例如:在廣播電視節目中,普通話節目和方言節目的時間比例、頻道和時段分配等,相關部門已有相應規定,但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很多地方、很多人士都試圖對這種比例和分配進行一些微調。近些年一些電視臺出現了方言新聞、方言談話、方言電視劇等方言類節目。2010年,廣州主辦第16屆亞運會和第10屆殘疾人亞運會。會議籌備期間,有人士建議廣州電視臺應增加一些普通話的節目,此建議后來竟然引發了一場“撐粵語”行動,且波及香港和海外。當70%左右的人都能夠聽懂或使用普通話的今天,當人們更自覺地看待方言與本地文化的緊密關系的今天,當“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寫進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今天,在廣播電視中怎樣妥善處理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還真是一個“真問題”。解決這一真問題,不僅關乎行業的工作質量,關乎收視率,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社會導向,而且也關乎文化的保護、方言區人民的感情等更為宏觀的問題。
再如體育領域,也有許多值得研究、需要解決的語言問題。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出席國際競賽的機會越來越多,一些大的國際體育競賽在我國舉辦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為適應這一新形勢,必須提高領隊、教練、運動員、裁判、體育官員、體育記者等的外文水平,以便讓這些體育相關人員更好地了解國際比賽,適應國際比賽,合理維護比賽權益,擴大體育交流,更好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工作。特別是2016年奧運會將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說葡萄牙語者也有不少人能懂西班牙語,而我國的葡萄牙語、西班牙語人才十分欠缺。我國擬參加巴西奧運會的運動員及相關人員,應及早做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的相關準備。此外,體育領域還有其他一些語言問題,比如運動員名字的漢語拼音拼寫規則,包括姓前名后的姓名位序、大小寫規則、姓的省略寫法等等;再如在中國舉行的國際運動會,各運動隊入場如果像北京奧運會那樣按照漢字順序排列,就有一個按漢字音序還是形序排列的問題;又如將各種體育項目名稱等體育用語進行漢外對照工作,將中國特色的體育項目介紹給國際社會,也需要做好多語種的翻譯工作。
領域的語言問題雖然關系到行業的工作質量和事業發展,但也常常被忽視,或是因不易解決而被擱置。研究領域存在的語言問題,尋求妥善的問題解決方案,也是領域語言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 做好領域語言規劃的若干思考
領域語言規劃于國、于民、于部門都非常重要,就當前各領域的事業發展和百余年語言規劃的發展趨勢看,也到了做好領域語言規劃的時代了。領域語言規劃的基本運作機制應當是:行業主管部門“主管”,國家職能部門指導,專家隊伍學術支撐。
(一)行業主管部門“主管”
社會“領域”有很多習慣說法,比如“系統、戰線、行業”等等,對領域的具體管理,是通過行業主管部門(或是行業協會)來實現的。因此,行業主管部門也應當是本行業語言生活的主管者。各行各業在制定工作規劃時,在制定從業人員素質標準和培訓考核規劃時,在制定產品的質量標準、檢驗、推介和售后服務等工作準則時,應當充分考慮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
行業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業的語言生活,理論上具有合理性,操作上具有可行性。當前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語言意識淡漠,甚至缺乏語言學的基本常識。很多行業領導,乃至學界精英,對于語言文字與社會的關系了解甚少,對于社會語言生活的現狀了解甚少,特別是對于信息化、國際化和文化多元化時代,行業需要什么樣的語言人才,怎樣利用語言和文字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怎樣處理好語言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語言矛盾、減緩甚至避免語言沖突等等,缺乏必要的認識。因此,許多行業的主管部門,幾乎意識不到要做本系統的語言規劃,或是在本部門規劃中寫入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提高行業主管部門的語言意識,是當前領域語言規劃的急務之事。
(二)國家職能部門指導
國家職能部門負責國家語言生活的管理,不僅負有國家的語言規劃之責,而且也有指導領域語言規劃之責。指導領域語言規劃,是國家語言生活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政府由語言管理向語言服務進行職能轉變的具體體現。所謂“指導”,一方面是保證領域的語言規劃要符合國家利益,執行國家的語言政策,同時,也要鼓勵各領域根據自己語言生活的實際,創造性地進行本部門的語言規劃,特別是要提倡語言文字通過領域語言規劃轉變為“生產力”。
領域的語言規劃執行情況,特別是對國家語言政策的執行情況,國家職能部門有責任進行監督。特別是要形成監督制度,制定監督的具體辦法,并對監督結果給以適當方式的反饋,以便發揮監督的成效。
在指導和監督的過程中,國家職能部門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各領域語言生活狀況,從而及時調適國家的語言政策,使其不至于脫離語言生活實際;逐漸制定各領域執行國家語言政策的各種細則,以便使國家語言政策能夠在各領域得到更有實效的落實,特別是把國家的語言政策能夠成為各領域自覺的行業要求,成為促進各領域事業進步的有機要素。
(三)發展領域語言生活研究
語言規劃的制定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專家學者的廣泛參與,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隨著應用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發展,近30年來學者的觸覺已經伸展到了一些領域的語言生活。語言教學是語言學研究的傳統領地;除此之外,還有法律、新聞、廣告、廣播電視、醫療衛生、公安偵破等,法律語言學、新聞語言學、廣告語言學等涉及領域語言規劃的一些交叉學科,也在逐步建立和發展;國家語委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自2005年開始至今,對許多領域的語言生活狀況進行了一些研究;《江漢大學學報》《云南師大學報》等雜志,特辟專欄促進領域語言研究;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研究領域語言生活的書籍,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領域語言研究叢書》等;國家的普通話水平培訓與測試,也試圖照顧一些行業的語言應用特點。但是總體來看,我國領域語言研究的覆蓋面較窄,還有不少空白領域;領域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缺少經典式的研究;研究方法還比較傳統,特別是沒有很好地利用數據庫方法;許多研究是就事論事性質的,較少進行理論的探討與升華。可以說,我國還處在制定領域語言規劃的初始學術準備階段。
領域語言生活研究不夠,其原因主要是:第一,語言學界素來比較關注本體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對于其他領域偶有涉獵,但興趣也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詞語等特殊的語言現象上,研究目的多是盡“匡謬正俗”之責,并沒有意識到要對領域的語言生活進行全面觀察和深入分析,更沒有意識到要為領域進行系統的語言規劃。
第二,領域語言生活研究,需要語言學與相關學科的綜合知識,需要語言學家和相關領域專家的合作,復合型的知識和復合型的研究團隊,是對領域語言生活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但是一般來說,以往的領域語言生活研究多是語言學家進行的,研究目標也主要是語言學或是寫作學的。盡管這批學者的開拓之功可嘉,但這種“單兵種作戰”的狀況影響了研究的深入,也影響了研究成果融入相關學科,影響了研究成果在相關領域的應用。
第三,國家語言規劃是逐步發展的,其水平在不斷提高,其范圍在不斷擴展。由于歷史發展的限制,國家過去并沒有提倡做領域語言規劃,許多領域也較少提出領域語言規劃的要求。社會需求是學術的導向,當社會發展尚未到達一定的歷史方位時,當社會還沒有對語言學提出當今的要求時,學界也難以產生研究領域語言生活的動力和自覺。
今天看來,領域語言生活研究已為時代所需。應動員各界學者深入了解各行各業語言生活狀況,了解各行各業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需求,了解各行各業存在的語言文字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研究領域語言生活時,要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觀察、來規劃,要特別關注新時代對不同領域從業人員的語言能力的新要求,關注新時代產生的新的語言職業、語言產業,以及這些語言職業、語言產業的語言規劃。比如文字速錄師、鍵盤編碼員、計算機字庫設計員、計算機信息搜索的技術人員等職業的語言能力,比如語言康復、語言信息處理、網絡新媒體等領域的語言規劃等。
人才隊伍建設是學術發展的“硬道理”,硬道理就是不需要解釋的道理。應當采取切實措施培養復合型人才,應當鼓勵多學科參與的混成科研隊伍。要重視設立研究領域語言生活、解決領域語言問題的多學科攻關的基金項目,通過這樣的基金項目,不僅可以獲得相應成果以用于社會發展,而且可以組建隊伍,培養人才,積淀科學資料,發展領域語言學。當然,也要重視現代科研手段的應用。當前,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社會發展,都已經進入到了所謂“大數據時代”。領域語言生活更是需要大數據的支撐,要建立面向下一代互聯網的“數據意識”,要通過共享的理念、“眾包”的理念等來搜集數據、整理數據、最大限度地發揮數據的作用。
當然,領域語言學的建立與發展,對語言學的進步也具有重大意義。不同領域對語言有不同要求,有需要解決的特殊的語言問題,有些領域甚至需要專門的語言政策,因此不同領域中的語言生活必有不同特點。研究各領域對語言的不同需求,研究各領域語言生活的特點,研究一些領域中的語言問題和語言政策,可以和諧社會語言生活,解決與語言相關的社會問題,而且也可以發展與語言學相關的各種交叉學科,從而推進語言學學科體系的發展。這也反映了語言研究以社會語言問題為導向的“現實化”取向,表現了語言學家學術觀念的更新和對社會語言生活的關注,履行語言學不應推卸的社會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
語文出版社編 2006 《語言文字規范手冊》,語文出版社。
伯納德·斯波斯基 2011 《語言政策——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論題》(張治國譯),商務印書館。
陳章太 2005 《語言規劃研究》,商務印書館。
戴紅亮 2012 《臺灣語言文字政策》,九州出版社。
戴曼純、劉潤清等 2012 《國外語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戴慶廈主編 2009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丹尼斯·埃杰 2012 《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的驅動過程》(吳志杰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費錦昌主編 1997 《中國語文現代化百年記事(1892—1995)》,語文出版社。
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編 2006 《民族語文政策法規匯編》,民族出版社。
郭龍生 2008 《中國當代語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廣東教育出版社。
郭 熙 2012 《華語研究錄》,商務印書館。
賀宏志、陳 鵬主編 2012 《語言產業導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編 2005 《新時期語言文字法規政策文件匯編》,語文出版社。
李嵐清 1999 《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為現代化建設服務》,載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編(2005)。
李宇明 2002 《中國當前語言文字工作任務》,《漢語學報》上卷(總第5期)。
李宇明 2012a 《論語言生活的層級》,《語言教學與研究》第5期。
李宇明 2012b 《當代中國語言生活中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第9期。
魯子問等 2012 《外語政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蘇培成主編 2004 《語文現代化和漢語拼音方案》,語文出版社。
呂冀平主編 2000 《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上海教育出版社。
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秘書處編 1987 《新時期的語言文字工作——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文件匯編》,語文出版社。
蘇培成主編 2010 《當代中國的語文改革和語文規范》,商務印書館。
蘇新春、蘇寶榮編 2004 《詞匯學理論與應用》,商務印書館。
王炳耀 1896 《拼音字譜》,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
王 輝 2011 《澳大利亞語言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均主編 1995 《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 1958 《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
夏中華等 2012 《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上、下),學林出版社。
徐大明主編 2010 《社會語言學實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姚小平 2011 《西方語言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西平、柳若梅 2008 《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覽》,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原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 凡運用語言、研究語言、學習語言和語言教育等活動,凡應用語言學成果的各種活動,都屬于語言生活的范疇。“語言生活”也稱“語文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等。香港所謂的“語言景觀”與“語言生活”的概念也有交集。
【2】 由于搜索技術的局限,這些搜索結果不一定完全可靠,但也足以說明“語言生活”這一概念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
【3】 見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144頁)。
【4】 見蘇培成主編(2010,34—35頁)。
【5】 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編(2005,297頁)。
【6】 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編(2005)。國家語言文字職能部門單獨發布的文件不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