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導  言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住房市場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顯著變化是,短短三十年內,中國的住房提供,從國家實物分配為主的普惠型福利制度轉變為以市場提供為主的剩余型福利制度(朱亞鵬,2008)。中國住房領域的商品化和剩余化,與新自由主義盛行下福利國家社會住房領域的收縮,保持了一致(Malpass,2008)。

但是對于中國而言,2007年似乎是一個轉折點,中國政府開始關注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甚至提出了“十二五”時期開工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簡稱“3600萬套”)的宏大計劃,令世人矚目。這與迄今為止的(無論中國還是世界的)住房福利剩余化趨勢似乎背道而馳。由此,人們爭議:中國的保障房提供多大程度上已經由剩余化模式向大眾化模式轉變,即由政府補貼提供的、部分商品化的社會住房部門,由較小規模向更大規模轉變?甚至,這種轉變代表了一種住房福利模式的修改——比如,超越了原有的剩余型福利制度?

對于一些學者而言,這種轉向已經發生。王和繆里(Wang & Murie,2011)認為,中國原有的市場化住房制度讓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都受益,與嚴格意義上的剩余型安全閥制度(即剩余型福利制度)不同;現在又在“和諧社會”理念下引入了基本住房權利理念,更加難以納入靜止的法團主義模式或者剩余型福利模式——或者叫混合模式更為合適。陳杰等(Chen et al., 2014)也認為,“和諧社會理念”導致了中國從生產者福利向發展型福利的轉變,大規模的公租房建設正是這種理念轉換的標志,代表更加大眾化社會住房模式的建立。

但是他們忽視了哈洛(Harloe,1995)在跨國歷時性比較后取得的經典發現:住房這一人類必需品,一旦成為資本主義商品,當它能夠以獲利方式提供給大多數人時,絕不會像其他被更少需要并且更容易滿足的需求一樣去商品化;同理,當它能夠以剩余化方式向少數家庭提供時,絕不會以大眾化方式向更多家庭提供。當然,并非沒有向大眾模式(哪怕短暫)的回歸,但也都是出于資本積累的需要。更何況,導致中國從普惠型福利制度轉變為剩余型福利制度,并且到目前為止沒有給窮人提供足夠住房的諸多因素(比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驅動力)沒有根本改變(Huang,2012)。

對于這一爭論,本研究試圖通過考察“3600萬套”這一“十二五”時期最重要的保障房政策的發展、實施情況,實證地予以回答。研究數據來源主要包括:政府文件,住建部以及政府工作報告提供的住房數據,媒體相關報道以及作者在全國各地進行的保障房調研。

論文余下部分結構如下:文獻綜述;關于“3600萬套”的實證發現;結論與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绿春县| 民勤县| 四子王旗| 明星| 大关县| 河津市| 永嘉县| 富阳市| 阜康市| 内乡县| 丹棱县| 阿图什市| 谢通门县| 米林县| 左权县| 怀来县| 绥宁县| 鄂尔多斯市| 蒲江县| 博兴县| 富阳市| 闻喜县| 武川县| 新疆| 阿拉尔市| 中阳县| 诸城市| 富裕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九寨沟县| 亚东县| 洛阳市| 南陵县| 新巴尔虎左旗| 永城市| 二连浩特市| 赤城县| 上虞市| 涿鹿县|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