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學東漸研究(第六輯)
- 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
- 5166字
- 2020-08-19 15:24:27
三、 《中庸》的翻譯和鬼神的調和
如前所述,耶穌會士沒有限制自己學習和翻譯儒家經典。由于策略的原因,他們也努力去調和儒家思想與基督宗教教義。這項工作是具有危險性的,他們為此在逐漸興起的宗教禮儀之爭的浪潮中受到其他修會傳教士的攻擊,尤其是在被放逐廣州期間。在儒家經典翻譯的早期,殷鐸澤和其他耶穌會士已經給出了《中庸》字面化的拉丁譯文,而由多明我會引起的爭論讓他們覺得有必要修訂這些翻譯和解釋它們,在注釋的幫助下,使儒家經典的理解不受攻擊。
除了對于天主或上帝(God)名字的使用和在中國傳統文化禮儀上的問題,在儒家經典中許多概念是危險的,這些概念(明德、天、天命、祭祀、鬼神)遭到質疑,需要更好的闡明。正如梅謙立所指出,在羅明堅最早所翻譯的《論語》中,鬼神被理解為消極的力量,被譯成“魔鬼”(demons)。而利瑪竇在《天主實義》中給出的解釋則沒有消極的內涵,甚至將鬼神翻譯為spirits,他似乎表明鬼神和天使一樣。其他耶穌會士們在之后的翻譯中對鬼神保持了積極的理解。在注釋的幫助下,鬼神一詞呈現出某種由上帝派來進行道德審判的意味。
接下來,我們想要更詳細地了解在《中庸》三段的翻譯中(第十六、二十四和二十九章)耶穌會士是如何處理鬼神問題的。我們要對在被流放到廣州期間多明我會提出的反對意見前后所產生的《中庸》兩個版本之間作對比:即殷鐸澤的《中國知識》和《孔夫子》中的譯文?!吨袊R》出版時,殷鐸澤就已經意識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從閱讀字面化的翻譯中產生的。因此,在《致讀者》的前言里(Ad Lectorem),他極力推薦去讀文本的注釋:
盡管如此,親愛的讀者,如果任何人熱切地想去討論孔夫子的思想,或者將其與歐洲哲學家作對比,你們不能帶有偏見,我請你們不僅認真閱讀這本小書,也要閱讀其他孔夫子的著作和注釋:通過這樣的方法,你就會有足夠的能力作出正確的判斷。注122
殷鐸澤并未在譯文中添加很多注解,因為他主要的意圖是將它作為傳教士學習語言的工具,僅在內部流通。他建議去讀的注釋實際上是其他耶穌會神父即將出版的《孔夫子》,其中大量使用了中國學者的注釋,尤其是張居正的注釋。注123現在,就讓我們更清楚地看看耶穌會士在他們的翻譯中是如何處理鬼神概念的。我們不可能囊括所有,只能是總結《孔夫子》中斜體的注釋。
(一)
《中庸》十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骸裰袼迹豢啥人迹蚩缮渌??!蛭⒅@,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中國知識》:孔夫子說:神靈所具備的行動能力,是多么有成效??!你幾乎可以用眼睛覺察到其成效,但卻看不見它們。你幾乎可以用耳朵覺察到成效,但卻不能聽見。鬼神與事物聯系緊密,你不能分離它們。它們使人類純潔且不墮落,也使人們穿上華麗的衣服去獻祭。神靈真是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頭上,就在你左右?!对娊洝氛f:“神的降臨,不能確定,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鬼神的存在微小且明顯,使它們不能被隱藏:事實就是如此。注124
《孔夫子》:孔夫子以“鬼神”為例來解釋之前提到過的“中”,這一如此宏大、精微的美德,他認為人們都應該堅定不移地努力去達到它。對鬼神而言,倘若它們理智的力量越卓越,其行動的成效就會越顯著。因此孔夫子說:“神靈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及成效是如此的顯著、多樣而精微?。邸荨笨追蜃咏虒У溃骸吧厦嫣岬降墓砩駬碛心撤N非同尋常的、更高等級的力量,因為所有事物的形體都受制于感覺,只有鬼神能擺脫感覺的牽絆。”“事實上”,他說:“通過視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覺察到鬼神,它們會因其[行動的]成效為人所覺察,但我們實際上并不能看到它們。通過聽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覺察到鬼神,當我們觀察其[行動的]成效,這些效應產生了如此相互契合的不一致,幾近和諧,但我們還是不能聽到它們。最終,鬼神使自身與所有的事物緊密相連,我甚至可以說,它們與所有的事物融為一體。(如同其他人解釋的那樣)它們會對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施加影響,使這些事物不能脫離他們,換言之:沒有鬼神的指導,事物便會失去了方向?!薄斑@就是為什么鬼神能產生這樣效果的原因,從而使世人天生就對鬼神抱有感激之情,不斷使自己避免犯錯誤。為了使[自己的]精神變得干凈而純凈,使[自己的]身體也能具備更為耀眼的外表,人們應該充滿敬意地向鬼神呈上祭品。在那個時候,他們一直默默凝視著眾多的鬼神,它們就像流動充盈著一切事物的海洋。當人們祭祀鬼神時,鬼神仿如位于最高處;當人們敬畏鬼神時,鬼神就像站在自己的左邊和右邊?!苯柚对娊洝愤@本權威的書中的話,孔夫子也認同人們應該對鬼神保持敬畏?!对娊洝ご笱拧肥沁@樣說的:“通過祭祀,鬼神是否就會降臨并接近,進而接納人們的祈求,這是無法輕而易舉便得到結論的。如果人們對于鬼神的祭拜草率怠慢,如果他們的順從表現得很冷淡,這是不是就愈發難以得到結論?”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那些充滿敬意向鬼神進行奉獻的人尚且不那么容易感覺到鬼神的臨在,那么對于那些以疏懶松懈之態祭拜鬼神的人而言,他們更難感受到鬼神的臨在。鬼神的精妙如此隱秘,即使它們總是隱藏自身,但經由它們顯現出來的效果,使得它們[的存在]又是如此明顯,以至于它們無法被隱藏起來。事實就是如此。[……]注125-126
兩個譯文有顯而易見的不同:《中國知識》是一個直譯版本,很少有解釋;而《孔夫子》是一個意譯的版本,交織著注釋性的評論。我們在《孔夫子》譯文中用符號[……]標記的兩處對鬼神作了更詳細的解釋。在第一個標記處,他們對鬼神作了哲學的重構,其意義貫穿于不同的經典中。他們聲明,“鬼神”這兩個漢字總是一起出現,在字典中卻分開。根據他們使用的張居正注釋,這些鬼神是敬拜的對象,人們要對他們祈禱和獻祭。這些鬼神不能與陰陽的概念相混淆,正如一些解釋者所解釋的那樣,因為他們不具有物質性。而另一些解釋者則認為它們與天的神靈、地的神靈、黃帝的神靈是一致的。為了支持他們的解讀,耶穌會士援引了《詩經》中的兩段。注127
在第二個標記處(即段落最后),耶穌會士補充道,雖然在文章和在孔夫子的思想中鬼神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但用張居正的解釋也是合理的:鬼神是理智的實體,在天地之間做工,有權柄賞善懲惡。它們的靈敏和聰慧是顯而易見且不能隱藏的。
正如梅謙立在《論語》翻譯的分析中所指出的,在《孔夫子》中耶穌會士努力將鬼神展示成某種具有理智力量的東西并且被派來審判人類。
(二)
《中庸》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中國知識》:最完美的人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當朝代馬上要興起的時候,毫無疑問,吉兆就會四處浮現;而朝代衰亡,則會有兇兆。這些兆頭既可以在蓍草上和龜甲上看到,也在身體行動上展現出來。因此,一個完美的人,當災難或幸福將要來到時,毫無疑問,能夠預先知道它們的到來。因此,最完美的人像神靈一樣。注128
《孔夫子》:到處都充斥著這樣的想法:邪惡的干擾就像不斷擴散的黑暗,使人無法清楚地認識一切[問題]的緣由。當這些緣由反復出現在眼前時卻視而不見,遠離人們的視線時,它們又顯得如此渺小,何況是那些發生在將來的事情?事實上子思說過,完美的人和神圣的人,他們德行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夠預知未來。當朝代馬上要步入興盛,毫無疑問,吉兆將會四處浮現;當朝代將要步入衰敗,此時兇兆必然會出現。這些都能通過蓍草和龜甲上的預言呈現出來(人們燃燒它們,通過蓍草的斑點或者顏色,這些都是偶然地顯現出來的,由此預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人的四肢或者整個身體會受到那種事先感受到的情緒或者某種對于未來的恐懼和擔心的侵襲。但對于最完美的人,無論不幸抑或幸運何時將會臨近,他都無需借助各種形式的征兆,好事將至時他可以提前知道并感受到幸運,災禍降臨時他同樣能預知不幸。因為最完美的人擁有極其細致敏銳的洞察力,猶如能夠看透一切的神靈,他又怎會需要什么占卜或預示呢?[……]注129
《中庸》的這個第二個段落(《中庸》24章)確實值得關注,不僅是因為它有對靈魂的處理,更是因為它有關于迷信的內容。《中國知識》保持著與原文不變的陳述:“最完美的人像神靈(spiritus)一樣”,而在《孔夫子》中詳盡地解釋了完美的人是具有如此強的感知力和分辨力,以至于它能夠像神靈(spiritus)一樣滲入任何東西。
我們略去的部分用[……]標記出來,是非常長的評論(有三頁長?。?a href="../Text/foot.htm#zw130" id="zww130">注130,略去的部分開始就表明中國古代是迷信的,完全像其他世界一樣。耶穌會士闡述在中國古代禮儀中常常使用龜甲和蓍草去預測未來。他們援引《詩經》來證實這一點。同時,耶穌會士援引張居正的注釋來說明孔子不僅沒有為預測未來的迷信活動提供任何價值,而且事實上是在譴責他們。因為孔子認為,完美的人不需要他們。
(三)
《中庸》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中國知識》:因此,帝王完備地治理天下的方法,其根本在于他必須從自身做起,并向天下的百姓證明自身的美德;以三王來考察驗證自己的政權,無任何差錯;將先王順應天地律法所建立的功業匯總并相互聯系起來,與其不悖;沒有絲毫懷疑地向幽隱的鬼神證明自身的美德。就算一百個世紀之后眾人所期待的圣人降臨之時,也不會心生疑慮。他的美德被神靈所考驗而沒有疑問,是因其知曉天。他的美德被百世之后眾人所期望的圣人所考驗而無惑,是因其知人。注131
《孔夫子》:因此,帝王完備地治理天下的方法,其根本在于他必須從自身做起,并向天下的百姓證明自身的美德,以三王為榜樣來考察驗證自己的政權,不要出任何差錯;將先王順應天地律法所建立的功業匯總并相互聯系起來,不要有所背離;沒有絲毫猶豫、懷疑地向幽隱的鬼神證明自身的美德。就算一百個世紀之后眾人所期待的圣人降臨之時,也不會對自己的美德在那時受到檢驗而心生疑慮。這里只是希望指出帝王的神圣禮法都是符合理性的,正如沒有人會反對上天的或者說神圣的理性,也沒有人需要對將來出現的變化負責。事實上假如帝王能以三王所立的標準來檢驗、引導[自己],他便不會犯錯;假如帝王能參照天地間極其有序的準則來制定律法,自然就沒有什么事情會違反自然理性的要求。如果真能如此行事,以此作為他人品正直的見證,他便能從天神那里領受天地間留存的律法,[心中]不會產生絲毫的懷疑或擔憂,因而也能夠確信自己將要實現或是建立的事物會是正確的。雖然百世之后眾人期盼的那位圣人才會出現,但假如一位帝王能按照上述的方式去行事,他便能毫不遲疑在已經開始的征途上不斷前行。無論圣人在何時降臨,他都可以當之無愧地向其表明自己沒有任何過失,證明自己始終都在追隨就連圣人也會認同的律法及規范。哪怕面對鬼神,帝王的美德也無可置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帝王已經通曉上天;哪怕面對百世之后眾人所期盼的圣人也不會心有疑慮,原因是帝王了解眾人。換言之,他了解人類的特點,因此他自然能夠正確行事,正如他能夠獲得天地的神靈(抑或是在天地間最高的神靈那里)對于自身人品正直的見證。自己的一切行動都要盡善盡美地按照鬼神有關各種行為的準則展開,因而自己的行徑不會受到正確與否的質疑。眾所周知,上天的準則或者說天理[即天道]的運行是通過所謂的鬼神在所有人身上完成的。換個角度來看,倘若所有的事情進展順利,即使要在百世之后眾望所歸的圣人才會降臨,他仍然能夠毫不遲疑地不斷前進,換成圣人他自己也會這樣做;眾所皆知,[要了解眾生需要明確]人世間的正確律法[指人道],假如圣人真的存在,他會用自己的全部作為來成就人道。注132-133
在《孔夫子》的段落中,為字面化的《中國知識》添加了更進一步的解釋:鬼神被認為是天的神靈,它如國王一般遵守自然法則和天的理性。而且,天的神靈和地的神靈之間的區分也消失了,它們被表現為一個神靈?!犊追蜃印芬裁媾R著圣人(Sanctus)到來假設的重要話題。即使文章翻譯得相當字面化,但在結尾處仍用解釋作出強調:這僅僅是一個隱喻,圣人可能不存在。
《中國知識》以《中庸》的最后譯文結尾。與此不同,《孔夫子》在翻譯完《中庸》原文之后,耶穌會士對某些概念進行了相當長的更深入的解釋。這些概念可能導致一些誤解,像明德、天命、上天、氣、靈魂,當然還有鬼神。注134即使有興趣再現全部文本,這里也只能總結關于鬼神解釋的一部分。
最為重要的是,耶穌會士對于選擇spirit或spirits去翻譯中國漢字的鬼神,提供了更多的解釋。原因在于在拉丁語中spiritus的意義與中文經典中的鬼神相似。這個解釋表明鬼神將受制于天使的本性。注135這展示出耶穌會士在《孔夫子》中對于鬼神的翻譯漸漸與利瑪竇在《天主實義》中鬼神與天使一致的觀點相分離,正如梅謙立所說明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