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圍資本主義
- (阿根廷)勞爾普雷維什
- 1858字
- 2020-08-19 16:39:59
第三節 限制競爭
在學術討論中,每當我說明對剩余的占有時,常常有人引證說,價格之所以不下跌,是由于限制競爭的壟斷性或獨霸性的聯合干預,是由于關稅保護、許可證或執照的庇護、其他限制競爭的做法。
這些做法是常見的。如來這些做法所涉及的產品的價格高于在沒有限制競爭的情況下受需求影響的價格,那么這將損害其余的產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其余的產品為保持不按生產率提高而降價所要求的必要需求就會削弱。結果,在某些產品中限制競爭導致其他產品降價。情況跟上述說法完全相反。為避免降價,必須創造更多的貨幣。
關于這一點,還有些問題需要說明。在不斷的生產多樣化過程中,由技術革新帶來的新產品或產品的新形式有力地吸引著需求。生產許可證或執照可以限制供給,并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這種利潤不同于形成剩余的利潤,因為它不是來自這些產品的生產率提高,而是來自其他的產品。這種情況又如何解釋?其解釋就是,這種利潤來自于對這類多樣化的產品越來越大的需求吸引力和限制供給,盡管企業中的生產率提高也可能添加到這種利潤中去。
那么,由需求轉移和供給限制所引起的對新利潤的預期也會在生產過程及其各個階段中向后傳播,因此,就像剩余所出現的情況一樣,這種利潤也可以超前實現。為了使這種情況能付諸實現,也需要在連續生產中創造更多的貨幣。這些貨幣加大并鞏固需求。
于是,需求的增長不但可以吸收生產率增長,如上面已說明的那樣,而且還可以吸收多樣化產品的增加。這類產品的價值則由其生產過程的這些階段中的利潤而加大。
把由生產率提高帶來的、由總剩余逐步形成的利潤,與由生產多樣化造成的利潤從概念上加以區別是很重要的。實際上,剩余加入到總需求中去,并不斷地增加,不停地周轉。而由生產多樣化帶來的利潤則是一種暫時現象。事實上,當制造程序傳播開來,由于多樣化過程而在市場上不斷出現新產品或新的產品形式的情況下,這種利潤便會由于需求轉向這些新產品而逐步減少。
局部現象與整體現象
必須把對某些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局部現象的考察和我們在本章中所論及的整體現象加以區別。
因此,當孤立的某個企業增加其連續生產、同時也增加其支付給勞動力的收入時,由這些數量更大的收入造成的需求分布于整個經濟領域,不會明顯地影響該企業的這種最終產品的價格。
但是,當生產增長是普遍性的,如同在發展的動力中出現的情況那樣,那么,由連續生產過程中支付給勞動力的系列性的收入增長所造成的需求,會抵消因成本下降而引起的價格普遍下跌趨勢。于是,就產生一種剩余,它會被扣留下來并投入流通,這一點在前面已有說明。不了解這種整體性現象那就意味著在論證方面的一個嚴重缺陷。這種缺陷或許已經妨礙人們深入理解我們所解釋的這些現象。
剩余和地租
如果說剩余參與流通并在體系的動力中進行轉移,那么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情況,在那里剩余不發生轉移,而是扎根不動并變為土地的價值(姑且采用這種說法)。土地是一種擁有量受到限制的生產資料。在這種生產資料中出現地租這種典型現象,不論農村還是城市都不例外。需求增加——歸根到底是由生產率提高和人口增加引起的——部分地轉向土地的產品并使地租提高。這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現象,再要詳加敘述也許就成為多余。不過,需要指出,整個體系的更高生產率的成果一部分轉到了土地所有者手中,僅僅因為他們擁有為數有限的土地。
此外,當技術進步用于土地并在那里提高了生產率,地租就增加。如果對有關產品的需求旺盛,這種生產率提高便產生剩余,而剩余又轉化為更高的地租。相反,在土地充足、需求增長相對緩慢的情況下,這種生產率提高便會通過價格下跌而轉移到農業以外的部門去。
總需求的增長,可擁有的土地的限度,以及城市的集中觀象,導致城市中地租的持續上漲。如同在上述情況中那樣,由整個體系更高的生產率所產生的需求也向城市的土地轉移。地租還由于交通運輸和建筑方面的技術進步而增加。
不過,不管出現上述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剩余都不會受到任何程度的損失。這里更談不到剩余的消失。
對技術進步成果的歷史性占有
剩余現象以其和新古典理論所設想的大不相同的形式推進了資本主義。我敢斷定,資本主義在中心就從來沒有按這神理論所設想的那樣去運轉。因為它逃不脫一個歷史常規,即以各種不同形式占有技術進步的成果;這是由于生產資料集中于少數人而犧牲集體的其余部分造成的。產業革命以前,剩余局限于占有土地,不管是通過經濟權力、軍事權力還是神權政治權力去占有。從產業革命起,由于技術飛速進步的結果,由于這個占有機制,剩余主要是被生產資料所有者獲得。使生產率不斷提高的技術革新體現在生產資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