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圍資本主義
- (阿根廷)勞爾普雷維什
- 820字
- 2020-08-19 16:39:56
附錄 關于日本資本主義的儉樸精神的按語
幾年前,拉丁美洲某些外圍國家的發展勢頭曾使人們得到一種啟示,認為這是日本飛速發展的重演。這是一種錯誤的啟示,它沒有看到引起日本持續高速發展的種種因素。應“經濟發展中心”主任、著名的大來佐武郎博士的邀請,我曾訪問日本,有機會和那里的政府官員、工商界人士、工會領導人和大學教授交談。我的結論如下:
日本的發展以極高的積累速度特別是極高的再生產資本積累速度為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漫長的繁榮期中,產值的三分之一左右用于積累。資本主義從基本上說是儉樸的,不僅在社會上層,而且在全體居民中都是如此。
軍費開支原先占產值的7%左右,在麥克阿瑟將軍的軍政府統治下,軍費開支被壓縮到微不足道的數字。
這個政府還強行進行了一場比某些日本改革者原來所想望的更先進的土地改革。為戰勝這樣一場變革的巨大政治障礙所采用的方法,真可謂痛快淋漓,不過,其條件是占領軍盡早撤離。在拉丁美洲發生的情況完全與此相反。20世紀50年代,雇傭軍打著反共旗號入侵危地馬拉,廢除哈科沃·阿木斯總統的土地改革。
武裝力量的解散解放了一批技術人員。這些人開始時辦一些小企業。后來這些企業發展成很大的規模。在這些企業以及其他企業中,政府和私方大量引進了西方技術,特別是通過系統地派人到國外培訓以引進技術。
但是,日本直到自身擁有跨國公司并有能力與跨國公司競爭的時候,才允許跨國公司進入。
既不存在特權消費社會,也不讓收入被外國榨取!
勞動力的質量同樣是一個十分積極的因素。請記住,從19世紀后半期的明治維新以來,人民教育迅速發展。日本早已沒有文盲。
最后還應強調,企業和勞動力之間的內聚力是引人注目的。企業對勞動力的生活穩定與生活條件承擔責任。工會按企業組織起來這個事實,使得報酬能根據每個企業的生產率而有差別。這也是中小企業在取得技術進步以前能夠生存的一個因素。
國家和企業之間也有很大的內聚力,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共生體。不論是在國內發展還是在國際貿易中,都具有一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