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圍資本主義
- (阿根廷)勞爾普雷維什
- 9字
- 2020-08-19 16:39:56
第二章 權力結構
第一節 結構差別
現在我們來考察參與技術進步成果的占有與分享進程的各種不同的權力形式的含義。不過,在此以前需要強調這個進程在本質上所具有的活動性,因為結構的變動是在不停地進行著,由結構變動引起的權力關系的變化也是不斷的。
在開始考察不同的權力形式及其相互關系之前,有必要簡要地指出這些權力形式和受其主要影響的社會階層之間的一致性。
我們一直在談論上層、中層和下層,但還沒有確定它們的含義。正像談論這種區分常常遇到的情況一樣,不可能在它們之間劃出一條明確而清晰的界線。顯然存在著疆界的不確定性,但這絕不會使我們的論證失效。
還應記住,我們也只是從大的輪廓上來談論以社會上層為支柱的特權消費社會,以及社會下層的低消費社會。對于這兩個極端的含義不會有懷疑。但是,存在著一大片中間狀態。低消費社會止于何處?中層的特權又始于何處?
經濟權力集中于上層,并且也表現于中層,只不過其活力意義較小罷了。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沿著這些階層的梯級逐漸下降,直至在下層已變得相對地微不足道。
社會權力既體現在技術日益復雜的專業程度方面,從其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與人們在能力階梯上級別的升高是一致的;也體現在常規的專業技術程度方面。這指的是從市場規律中受惠的勞動力,盡管他們之中的每個人受惠的程度不一樣。
不管怎樣,這部分勞動力由于在吸收過程中處于有利地位,他們的報酬會隨著生產率以及對他們的勞務需求的增長而自行得到改善。他們無需工會權力來達到這個目標,因為他們掌握著限制競爭的種種形式。
相反,在中層中工會權力就必不可少,因為勞動力缺乏使其報酬隨著生產率不斷提高而獲得相應改善的自發能力,并且他們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或者根本不掌握專門技術。
其他勞動力則處于生產率不高和收入極低的下層。他們獲得工會權力很晚,且往往權力有限。
權力關系在收入分配中的較量既表現在市場領域內,也表現于國家的活動范圍之中。在市場領域內,那些擁有經濟權力和社會權力的人在市場規律的左右下行事,與此同時,工會權力則被用來抗衡市場規律的作用。體現這些權力形式的種種關系同樣展現于國家的活動范圍之中。從分享越來越高的生產率成果的觀點來看,國家實際上是上述權力關系的一種體現。在這里,隨著民主化進程在中層的順利發展并擴展到下層,便日益顯現出勞動力的政治權力的分量。而這種政治權力是和上層的權力相對立的。
堅持收入分配主要由權力關系來決定的觀點,絲毫不意味著否定個人的能力與活力的影響。到適當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個人的能力與活力可以改變原來所屬的階層。
現在我們來考察各種權力形式。請注意,我們只是從與分配現象有關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如我們在開始寫這一部分時所說的,并不打算對社會結構做更深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