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泗州城

  • 泗州軼聞
  • 周俊瑛
  • 4939字
  • 2024-05-15 21:53:49

北宋年間的淮河流域,地理風(fēng)貌與現(xiàn)今大不同,尤其自泗州城以下,許多翻天覆地的巨變尚未發(fā)生。掰著指頭細細地數(shù),這第一宗大不同便是河道。淮河的源頭,據(jù)漢代學(xué)者桑欽在《水經(jīng)》中所記,乃是“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北魏時,酈道元為《水經(jīng)》作注,又言“淮水與澧水同源俱導(dǎo),西流為澧,東流為淮”。東出的淮水過了桐柏山,沿途匯集了油水、大木水等數(shù)十條支流,一路直下。這些支流中,最大的當屬泗水,最負盛名的則是淝水。歷史上的淮河曾多次改道,但在北宋,在許任愚與張修奉命巡視河道的時候,它仍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外流河,并非如現(xiàn)今這樣匯進長江。

“不是我自夸,雖說本州的州治如今設(shè)在泗州城,可要論起底蘊,到底還是比我們盱眙差了些。”官船慢悠悠的從金剛渡出發(fā),自東向西沿著淮河北岸逆流而上。張修拉著許任愚站到船頭,寬闊的水面驀地將視野拓開,左岸的盱眙與右岸的泗州城盡在眼前。“想當初,始皇帝平六國、一統(tǒng)寰宇的時候,就置了盱臺縣,不久改名作‘盱眙’,取的是‘張目為盱,直視為眙’的意蘊。兩相比照,‘泗州’作為區(qū)劃,從設(shè)置到得名都要晚得多,須再等上個八百年,到北周末才面世。而那會子,州治設(shè)在了宿豫——便是如今的宿遷。至于泗州城這一大片地方,那時候還只是個臨淮鎮(zhèn)。也是怪這州名來得晚,根基淺,所以后來幾經(jīng)反復(fù)。先是大業(yè)三年,隋煬帝金口一開,叫了三十年的‘泗州’立時改作‘下邳郡’。跟著,到了武德四年,做主的換成了唐高祖,十幾年的‘下邳郡’眨眼又改回了‘泗州’。改名歸改名,治所始終都還是在宿豫。直到后來,大約是開元二十幾年吧,宿豫縣城叫大水給沖沒了,玄宗做的主,才把州治遷到了臨淮。也是在這時候,汴河?xùn)|岸的臨淮縣城給改建成了泗州城。再往后呢,這地名的故事也還沒完,玄宗天寶年間、肅宗乾元年間都曾改過,其中的瑣碎不提也罷。”

許任愚饒有興致地問道:“如此說來,開元年間修起來的便是現(xiàn)今的老城吧?那新城呢?幾時修的?”

“這可有得說了!要把情由說透,這故事也還得往遠了講。我先也說過,我們盱眙源流悠長,”張修笑著賣了個關(guān)子,重新把話題拉回到河對岸,“秦末,天下大亂,項梁捧楚懷王的孫子熊心作王,起初的都城也是設(shè)在盱眙。此后朝代更替,兩漢、魏、晉、宋、齊、梁、陳,盱眙始終是重鎮(zhèn)。再后來,隋滅了陳,煬帝修河渠巡游南方,”言及此處,他抬起手朝對岸一指,“瞧見那座山了沒?那便是都梁山。”

“煬帝的行宮便是修在那里吧?都梁宮,我先前只在《雷塘叢談》、《太平寰宇記》一類的書本里讀到過,從來無緣親身尋訪。可嘆!這樣勞民費財?shù)墓な拢涑刹牌甙四昃挖s上孟讓起事,占了作兵營。雖然后來叫王世充收復(fù)了,但架不住孟讓的一把火,到底還是毀得干干凈凈。”

“說起孟讓,盱眙人到今天都還記著仇吶。”張修噗呲一聲笑起來。原來,在泗州一帶有套說辭流傳已久,久到早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就有當?shù)匚娜藫?jù)此寫了一篇志怪小傳。說來也是怪事,唐亡以后,五代戰(zhàn)火紛飛,動蕩之下饒是河山都換了幾姓,反而這篇不入流的小傳卻憑借耳口相傳,在民間扎下了根。現(xiàn)如今,到了張修這一代頭上,煌煌三百年過去了,仍有不少市井小民篤信,都怪當年孟讓敗逃時火燒都梁山,壞了盱眙的風(fēng)水,惱得土地爺挪窩去了對面的濟靈山安家,淮河兩岸由是氣運倒轉(zhuǎn),北邊的泗州城一日勝過一日,南邊的盱眙卻漸漸落了下風(fēng)。“自然了,這些話說出來,你只當玩笑聽,過耳不過心。市井的穿鑿附會向來如此,乍聽煞有介事,深究起來,半點道理也不通。孟讓輸給了王世充,北逃瓦崗寨,后來在別的地方也沒少放過火,卻也不見其他的土地爺置氣較真。”一陣河風(fēng)迎面刮過來,陰冷的寒氣趁勢直往人的骨頭縫里鉆,張修急忙擺了擺手,招呼押司們將兩件大氅拿過來。

誰說不是呢,區(qū)區(qū)孟讓何足掛齒?真正扭轉(zhuǎn)局勢的,是汴河。漢末以降,天下戰(zhàn)亂綿延近四百年,尤其淮河以北,匈奴、鮮卑、氐、羌、羯等游牧民族政權(quán)林立,彼此的交攻伐戰(zhàn)片刻未息。生死無常的世道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自然荒廢殆盡。整個北方人口銳減,一片蕭條。相較之下,淮河以南的情形要好得多。作為漢人的主要聚居地,早在動亂之初,已有不少北方漢人南遷求生。永嘉之亂過后,晉室南渡,遷居追隨江左政權(quán)的士族、流民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人口的劇增,使原先無人問津的山野洼地得以開發(fā)。南北對峙期間,雖然南朝政權(quán)既與北方各國兵戎相見,自身亦有政權(quán)的更替,但總體狀況遠勝于北方,在農(nóng)業(yè)開發(fā)、生產(chǎn)制造等經(jīng)濟層面,都有巨大發(fā)展。如此一來,待到隋朝立國、天下再統(tǒng)之時,國家的經(jīng)濟自然主要倚重南方。然而,以隋朝疆域之遼闊,國內(nèi)的大型天然河道卻多是東西走向。彼時,能夠廣泛溝通南北的便只有煬帝修筑的大運河。而汴河,也就是隋時的通濟渠,作為大運河中連接黃河與淮河的大動脈,因直接影響到國都及北方邊境守軍的物資供應(yīng),地位舉足輕重。至于泗州城,更因恰好位于汴河入淮的河口位置,隨著南方地區(qū)的蓬勃發(fā)展,命運也被徹底改寫。先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在汴口之東筑下一城。而后,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又在汴口之西增筑一城。從此,泗州城終于成為橫跨汴河兩岸的經(jīng)濟軍事重鎮(zhèn)。千百年后,明清時代的泗州地方志曾如此評價本地在唐宋時期的盛況:“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東達維揚,西通宿壽,江淮險扼,徐邳要沖,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會”,“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之所必爭”。

“你且看看如今的情形,漫說是稻、茶、銅、鐵這等物資,便是印刻的書籍、中榜的士人,哪一樣不是南多于北?天下的根本在江淮。江淮興,則汴河興;汴河興,則控扼汴口的泗州城必定興。”

“泗州城興了,隔江對望的盱眙也勢必興盛。”許任愚故意打趣,補了一句。

張修會心一笑:“話說這個地步,后面的事情也就順理成章了。泗州城因建在淮河邊上,千防萬防的第一宗,自當是水患。老祖宗們有遠見,為了替后人祈福,特意舍棄了四方四正的形制,將城郭筑成橢圓形,狀如龜殼。求的是龜能浮水,盼望子孫后代平平安安。”

“可憐先人的一片苦心!那城門呢?城門也該是有講究的吧?”

“其實最初建老城的時候,倒也沒什么講究,稀松平常地照著方位修的城門。等到唐中宗景龍年間,明覺大師的靈輿歸葬泗州,信眾們蒙天恩特許,在西門與南門之間專為圣僧新開一門,自此才有的香華門。到了本朝,真宗皇帝英明神武,下令在汴河西岸再建一城。筑建的新城,仍是沿用老城形制,照舊修了五座城門。別處倒也無甚變動,只在命名時費了些心思,一來是跟老天爺討個吉利,二來也須跟老城的各門有個區(qū)分。”

“且容我猜上一猜,”許任愚來了興致,“城是景德三年開始修的,北門取名‘弘德門’,南門取名‘瑞景門’……這是從年號里各請了一個字吧?”

“正是!”

“東南邊的,我記得是叫迎華門。迎華門……香華門……位置對稱,這名字想必也是對著取的?東門是恭天門,恭天門正對著汴河,江淮繳納的貢賦皆從此處入京,又兼日出東方,面東自然是恭天。還剩……還剩西門崇圣門……啊呀!普照王寺是在新城的西邊?我先前還在赴任的途中,就想著必要上明覺大師的道場虔誠參拜,可如今都來了這么些日子了,哪里得空!”

“天造世人各不同,你這份兒機敏,我是燒香拜佛也求不來的。只不過,崇圣門的來歷你只說中了一半。”

“哦?還請安原兄賜教。”

“尊崇的圣人確實在普照王寺。然而,除了明覺大師,還有一位。”

“卻不知是哪位高僧?”任愚在心里翻來覆去地繞了幾道彎,怎么也找不出答案。

“不是高僧,是太宗皇帝的畫像!當年明覺大師在長安坐化,肉身由唐中宗遣使,送歸泗上的道場。本地百姓為了迎葬他,特意在普照王寺筑起了高達十六丈的佛塔。只可惜原塔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唐穆宗長慶年間兩度失火,焚毀殆盡。現(xiàn)如今的木塔,是本朝太宗皇帝在太平興國七年下令重建的,直到雍熙初年才落成。塔成以后,寺里的僧眾聯(lián)合信徒向朝廷上萬人書,請求官家賜御容畫像供在寺里禱祝。民心如此赤誠,太宗皇帝自然不忍違拗,頒賜了御容像,還親筆題寫了寺額。”

“圣君與圣僧,好一個崇圣門!”任愚興致驟起,走到船的右舷,想從岸上的風(fēng)景中找到普照王寺的身影。不想這時陡然風(fēng)起浪急,引得船身一陣顛簸。他趕忙伸手握住欄桿,在與動蕩的對抗中,將略微前傾的腰身繃得僵直,只余一雙眼睛仍然活躍著,操控著視線如紙鳶般在河岸上空飄蕩。飄呀飄,從遠處高聳的十三層佛塔搖曳而下,掠過城門樓,最終落入新城南邊的碼頭苦渡口,在密密麻麻的行商與腳夫之間迷失了焦點。

時近晌午,官船依照昨日商定好的路線,在徐城驛附近的碼頭靠了岸。這徐城驛位于新城以西約莫十三里處,是臨淮縣治的所在。從這兒往北再走上一里路,便到普照王寺。許任愚一行在徐城驛的碼頭下船時,臨淮的縣令、縣丞等早已候在碼頭。一干人等眾星捧月似的將他迎到縣衙,又搬出幾大摞近些年修堤浚渠的賬目、文書,滔滔不絕地報告起舊年的工作。如此前前后后講了近半個時辰,任愚這頭由耳入心的卻只有個模糊的大概。許多細務(wù)他不甚懂,又不敢問,生怕初次見面就問出外行話,落了人笑柄,只好憋在心里,想等著回到船上跟張修求教。

飽餐一頓,又稍事歇息,從縣衙回到船上已過午時。官船二度啟航,卻不再向前,而是掉頭往回走,待行至汴口又再度轉(zhuǎn)向,最終進入汴河。不同于淮河上的船來舟往,這時節(jié)的汴河仍是悠閑的。按規(guī)矩,漕運期要等到來月清明過后才開始,逢上雨水不足的年頭,也曾有過拖到四月才開渠行船的年景。那時候,才是汴河真正熱鬧的時候。只須乘上船——最好是載重百石的貨船——自汴口的泗州城出發(fā),一槳一槳逐波北上,慢慢將靈璧、宿州、商丘……這些沿途的城池都甩在身后,徑直抵達汴河北端的河口,便能迎頭撞見滾滾的黃河水,三百年前盛唐的余暉,以及整個趙宋帝國經(jīng)濟命脈的進化史。在這里,一年一輪回。春夏時節(jié),澎湃的黃河水奔涌進汴河,保障了帝國的物資航運。而待秋冬之際,黃河水枯,十月以后的汴河遂立時變得舟楫不通。人造的河渠形塑了人類的歷史,決定了唐朝時運往長安的物資,從江南發(fā)船,因各河段水流深淺不同,為等待水位的季節(jié)性漲落,走走停停,一趟行程耗時大半年有余。也見證了宋代運輸方法得到改良,演變成在真州、揚州、泗州等地設(shè)置貯藏糧米的轉(zhuǎn)般倉。通過將南方各地上繳的糧食,集中儲存在幾個位于河道樞紐位置的州府,再利用分段運輸?shù)姆椒ǎ鶕?jù)運河各段的水位,換用吃水深淺不同的船只運載,實現(xiàn)了物資供應(yīng)的保障以及人力時間的節(jié)省。這樣的演進,是大宋得以屯重兵對抗遼國與西夏的強力后盾,也是紹圣五年二月末許任愚在汴水通航的前夕受命巡河的肇因。

“一歲之中,汴河的通航時間只有半載。而這半載之中,運糧綱船須在本地與京城之間來回四趟,這是太祖在世時就定下的規(guī)矩。如此一來,設(shè)在我們泗州貯囤江淮糧米的轉(zhuǎn)般倉,當然是關(guān)涉國運的大事。也是托了它的福氣,當年建新城的時候,老城一并脫胎換骨,不光修繕了內(nèi)、外城的城墻,連城內(nèi)布局也大動了一番。先是將除了官戶以外的人戶安置到新城,而后整修坊市,新建轉(zhuǎn)般倉。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便是到了今日,老城的碼頭金剛渡仍舊只停官船,民船都在新城那邊靠岸。”身后的泗州城漸漸遠去,但張修興致不減。正如泗州新舊兩城之間有汴河上的風(fēng)雨橋作連接,張修與這方水土亦存牽系,那些掩埋在塵土底下的歲月,對他來說,不過是兒時唱誦的歌謠,茶余飯后聽過的家族往事。

“這倒是個法子,把官用與民用分開,直省去了許多亂子。橫豎城里河網(wǎng)密布,行車有橋,行船有水,需要兩邊往來,也不甚費事。”許任愚嘴里應(yīng)著聲,眼睛卻只管張望前方。遠處西北方向,一座蜿蜒的山脈留住了他的目光。“那便是濟靈山吧?莫非山上也有廟觀?我隱約瞧見山腰的峭巖那兒似有座涼亭。”

張修苦笑著搖搖頭,道:“那可不是什么寺廟,那是城里大戶人家的避暑莊子,謝家的隱水塢。說起謝家,倒是跟你淵源不淺,想必苗察推先前已同你說過了。”

“跟我有淵源?安原兄說笑了,我在城中并無舊識。”

張修嘆了口氣,道:“莫怪我說喪氣話,怕只怕是段孽緣。你回去了且翻翻卷宗,去年那樁久懸未破的命案,便是他家的。不好辦吶!你前任的汪判官就是叫這案子拖累的!一把年紀的人,連月的東奔西跑,案子破不了,苦主們又都是惹不起的門戶,幾下子折騰,身體垮了,從此躺在床上滿嘴說胡話,離任的時候還是叫他兩個兒子給抬走的。照你這情形,還沒登門拜訪過吧?有的事,貴在占個先手——等到他們來迫你,事情可就難辦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伊金霍洛旗| 恩施市| 东方市| 资中县| 邵阳县| 阿拉善盟| 泉州市| 定襄县| 平顶山市| 邵阳市| 临朐县| 年辖:市辖区| 邵阳市| 上思县| 潮安县| 信宜市| 鹤岗市| 德庆县| 齐齐哈尔市| 汉沽区| 封丘县| 苍南县| 朝阳区| 牟定县| 永平县| 自贡市| 平定县| 临澧县| 天峻县| 丹巴县| 昌邑市| 翼城县| 兰溪市| 芒康县| 靖边县| 阿拉善右旗| 长岛县| 罗山县| 门头沟区|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