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楔子(4)
- 血腥的盛唐
- 王覺仁
- 5469字
- 2018-06-05 21:46:51
得到李密兵不血刃、連下數城的消息后,翟讓后悔了。他不得不承認——李密確實是個天生的領袖,而且很可能真是負有天命之人。
看來,跟李密分道揚鑣是不明智的。
思慮及此,翟讓不得不掉轉馬頭,命令大軍回過頭去追隨李密。
看見翟讓帶著一臉尷尬的笑容來到面前時,李密知道,自己的計劃基本上成功了。
此刻,李密的威望、功勛、軍事才能、人格魅力都已躍居翟讓之上,儼然已是瓦崗寨的精神領袖。然而,李密絕不滿足于此。他要的是瓦崗的頭一把交椅——不折不扣、實至名歸的頭一把交椅!
要走完這最后一步,李密知道自己必須再干一票大的。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正式向翟讓提出了“襲據洛口、攻取東都、亡隋社稷、號令四方”的戰略計劃。此時的李密,與其說是在向翟讓請示,還不如說是在發布命令。翟讓當然只能言聽計從。
二月九日,李密與翟讓率精銳攻克了興洛倉(今河南鞏縣東),隨即開倉賑糧,任百姓自取。興洛倉是隋朝在中原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另一基地是回洛倉),瓦崗軍占領此地,就等于扼住了東都洛陽的命脈。對此,隋東都留守、越王楊侗(tóng)大為恐慌,急命虎賁郎將劉長恭、河南討捕使裴仁基火速出兵,準備包圍瓦崗軍,奪回興洛倉。
為了一戰殲滅瓦崗軍,劉長恭制訂了一個分兵合擊的計劃:自己親率二萬五千人從正面進軍,讓裴仁基從汜水包抄瓦崗軍后路,兩軍約定于興洛倉南面會師,意欲將瓦崗軍合圍聚殲。
劉長恭的計劃固然周全,但李密卻不會坐以待斃。他通過偵察兵的報告,很快弄清了隋軍的作戰意圖,遂兵分兩路,一路在橫嶺埋伏,負責阻擊裴仁基,自己則親率主力,在石子河迎戰劉長恭。
這一仗,李密身先士卒,率領親自挑選的精銳從隋軍戰陣中攔腰切入,大破劉長恭部,斬殺了一萬多人。劉長恭嚇得脫下大將戰袍,化裝成小兵,一溜煙逃回了東都。風聞劉長恭戰敗,裴仁基慌忙退守百花谷(今鞏縣東南),再也不敢前進半步。
石子河一戰,瓦崗軍大獲全勝,而李密的功勛和威望也在此刻達到了頂點。
形勢發展到這一步,相形見絀的翟讓想不下課都不可能了。很快,瓦崗寨的兩個元老級人物就開始頻頻做翟讓的思想工作,要求他讓位給李密。
這兩個勸翟讓退位的人,一個是李密的舊友王伯當;還有一個,就是后來的初唐名將、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李世勣(李勣jì)。
李世勣本姓徐,字懋(mào)功,祖籍離狐(今山東菏澤西北),后遷居衛南(今河南滑縣東),投奔瓦崗時年僅十七歲。據說,徐世勣是個富二代,家里傭人成群,積糧如山,可他卻一點沒有紈绔習氣,而是熱衷于慈善事業,“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很顯然,這樣一個家境優越、樂善好施的富二代投身起義,絕不是迫于生計,而是為了實現他的人生抱負和自我價值。這樣一種高起點,決定了徐世勣會比那些只知道搶錢、搶糧、搶地盤的人更富有遠見,也比任何人都更能看出李密的領袖才能。
大業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在徐世勣和王伯當等人的勸說下,翟讓終于下定決心,正式推舉李密為盟主,上尊號“魏公”;并設立高壇,恭請李密即位,改年號為魏公元年。李密上位后,立刻設立行軍元帥府,置三司、六衛,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以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以徐世勣為右武侯大將軍,其他部眾各有任命。
瓦崗的新一任大佬就這樣煉成了。
李密站在瓦崗的高壇上,躊躇滿志地遙望著東都洛陽。他相信,楊廣耗盡民力修建的這座雄偉壯麗的都城,很快就將成為他的囊中之物。
大隋帝國風雨飄搖
從大業十三年起,李密開始步入人生的巔峰階段。而瓦崗寨也從此名揚天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全盛時代。
這一年春,趙魏(約今河南省)以南、江淮以北的變民軍紛紛尊奉魏公旗號,如齊郡的孟讓,平原郡(今山東陵縣)的郝孝德、王德仁,濟陰郡(今山東定陶縣)的房獻伯,上谷郡(今河北易縣)的王君廓,長平郡(今山西晉城市)的李士才,淮陽郡(今河南淮陽縣)的魏六兒、李德謙,譙郡(今安徽亳州市)的張遷、田黑社、田白社,濟北郡的張青特,上洛郡(今陜西商州市)的周比洮(táo)、胡驢賊等,都不約而同地歸附了瓦崗。
李密盡皆授予官爵,命其仍統原有部眾,同時設立《百官名冊》遙領各部。此外,遠近四方的小股變民和青壯百姓也紛紛投奔瓦崗,部眾激增至數十萬人。瓦崗軍一舉成為當時聲勢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裝,而李密也成了四方群雄中風頭最健的人物。
由于部眾激增,李密命人緊急修筑了一座方圓四十里的洛口城(今河南鞏縣東),作為元帥府所在地和新的根據地。隨后,他又派遣部將房彥藻向東擴張,先后攻克了安陸(今湖北安陸市)、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淮安(今河南泌陽市)、濟陽(今河南南考縣東北)等郡。一時間,黃河以南的郡縣悉數落入瓦崗軍之手。接下來,李密自然把目光轉向了那個最大的、也是最后的目標——東都洛陽。
這一年四月,李密命新附的孟讓率部突襲東都,在東市整整劫掠了一夜,一直到次日黎明才呼嘯而去。等到隋軍回過神來時,原本繁榮富庶的東市商業區早已被夷為平地。
此次行動雖然只是突襲,并未占領東都,卻給東都的留守朝廷和周邊郡縣造成了極大的恐慌。數日后,鞏縣縣令楊孝和舉城投降李密。不久,負責把守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西)的裴仁基也向李密獻關投誠。李密大喜過望,馬上封他為上柱國、河東公。
讓李密感到欣喜的,還不僅僅是得到虎牢關和裴仁基,而是順帶得到了他麾下的一員猛將——秦叔寶。
秦叔寶,名瓊,以字行世。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人,早年在隋將來護兒帳下,深得來護兒賞識。秦叔寶的母親過世的時候,來護兒還特地遣使慰問,令左右大感詫異:“家中有喪事的人多了去了,將軍從不過問,為何獨獨為秦叔寶之母吊唁?”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舊唐書·秦叔寶傳》)
差不多在秦叔寶歸附李密的同時,還有一個傳奇人物也來到了瓦崗。在歷代有關隋唐的演義和評書中,這個人一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用“婦孺皆知”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
這個人就是程咬金。
時至今日,中國老百姓對“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些俗諺依然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稍谡分?,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卻不是笨拙的斧頭,而是靈活的長矛;他使用“程咬金”這個搞笑名字的時間也很短,加入瓦崗不久就改了一個很嚴肅的名字——程知節,此后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墒?,程咬金這個名字基本上家喻戶曉,但“程知節”在民間卻鮮為人知。
雖然,秦叔寶和程知節的生平不像演義描述的那么色彩斑斕,但是在隋末唐初波瀾壯闊的歷史上,他們也的確是響當當的人物。在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秦叔寶和程知節的名字也始終綁在一起,聯袂演繹了一幕幕亂世英雄的成長歷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瓦崗覆滅,他們一起歸降了王世充;后來,他們不滿王世充的為人,又向唐朝投誠,效力于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們又追隨李世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他們又一同進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行列。
秦叔寶和程知節來到瓦崗后,李密立刻任命他們為驃騎將軍,統領麾下最精銳的八千名“內軍”。李密時常對人夸口:“我這八千精銳,足以抵擋百萬大軍!”
大業十三年,李密的麾下可謂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然而,他一心想奪取的東都也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因為,此時的東都還駐守著二十多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隋朝正規軍。要消滅他們,談何容易?
不過,在李密看來,這二十多萬守軍固然是東都留守朝廷的雄厚資本,但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包袱。道理很簡單——這二十多萬人每天都要吃飯。
幾年來,這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一直依賴于東都附近的兩大軍糧儲備基地:興洛倉和回洛倉(今河南偃師縣北)。如今,興洛倉早已被李密占據,下一步,只要李密再把回洛倉拿下來,就能把東都這二十多萬軍隊活活困死!
這才是攻取東都的上上之策,李密想。
敵之要點即我之要點。大業十三年初夏,瓦崗軍與隋軍圍繞著回洛倉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四月十三日,李密命裴仁基和孟讓率二萬人進攻回洛倉,迅速將其攻克。洛陽的隋軍立刻出兵反攻,將裴仁基擊敗。
裴仁基撤退后,李密馬上親率大軍擊退隋軍,再次占據回洛倉,隨后分兵進攻偃師(今河南偃師縣)和金鏞(舊洛陽西北部)。李密的計劃是一鼓作氣占領這兩座城池,然后與回洛形成一個戰略協防的犄角,同時又能達到肅清洛陽外圍、縮緊包圍圈的目的。
然而,瓦崗軍在偃師和金鏞卻遭到了隋軍的頑強抵抗。眼看這兩座城池在短時間內難以攻克,而回洛倉又無險可守,李密只好在四月十五日放棄回洛,撤回洛口。
李密的撤兵對東都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因為此時的洛陽城已經斷糧數日了。越王楊侗當機立斷,趁李密回洛口喘息休整的間隙,命軍隊前往回洛倉運糧。
為了防止瓦崗軍突襲,楊侗一共派出了九支部隊,在洛陽到回洛倉的一路上嚴防死守,終于把回洛倉中的一部分糧食運回了東都。當長長的車隊滿載而歸的時候,楊侗長長地松了一口氣。有了這些救命的糧食,他就能死守東都,和李密打持久戰!
讓隋軍在眼皮底下運回了糧食,李密大為惱怒。四月十九日,李密親率三萬人馬再次占領了回洛倉,并挖掘壕溝,修筑城墻,發誓不讓隋軍再從這里得到一顆糧食。
楊侗急命光祿大夫段達等人率七萬大軍進攻李密。四月二十一日,兩軍在回洛倉北面會戰,隋軍戰敗,撤回洛陽。
眼看東都已經岌岌可危,楊侗慌忙派遣太常丞元善達趕赴江都,向楊廣告急。元善達不辱使命,穿越重重險阻抵達江都,終于見到了天子楊廣,聲淚俱下地匯報了東都的嚴峻形勢,并請求楊廣速還東都。
楊廣一聽,大為不悅。
近臣虞世基注意到了楊廣陰郁的臉色。他知道,天子最不想聽見盜賊猖獗的消息。過去,他也曾在這方面作過諍諫,可無一例外地觸逆了龍鱗,后來虞世基就學乖了,只一心一意取悅天子,于是君臣關系變得十分融洽。
這一次,虞世基當然知道該怎么做。他輕描淡寫地對楊廣說:“年少的越王,被這些人給誑騙了!倘若形勢果真如此嚴峻,元善達又何由至此?”
楊廣大怒:“元善達這小子,竟然敢當廷欺君!”于是立刻命他前往東陽郡(今浙江金華市),名義上是讓他去征集糧草,其實是叫他去送死。很快,元善達就在半路上被變民軍殺了。從此,再也沒人敢跟天子提起東都的情況。
沒人來報憂,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元善達帶來的不愉快,轉眼就被楊廣拋到了九霄云外,江都的離宮依舊一派歌舞升平。
正當楊廣沉浸在溫柔鄉中樂不思蜀的這一年,河東、隴西、河西、江南等地迅速崛起了一個個割據政權:他們是劉武周、梁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蕭銑。
這是意欲顛覆隋朝的第二波力量。
相對于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二年的那一波反隋浪潮,大業十三年掀起的這一波,顯然動靜更大,來勢更猛。而且,這幾個核心人物的能量和號召力,也遠比此前那些暴民更為巨大!
劉武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少年時“驍勇善射,交通豪俠”,后隨軍東征高麗,以軍功授建節校尉,后調任馬邑郡鷹揚府校尉。馬邑郡太守王仁恭視其為英雄,讓他當了自己的親兵隊長。不久,劉武周因職務之便與王仁恭的侍妾私通,因擔心事情泄露,便糾集同郡豪杰刺殺了王仁恭,然后自稱太守,并投靠了東突厥。大業十三年三月下旬,劉武周登基稱帝,改元天興。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陜西橫山縣)人,世代為郡中豪族,本人曾在隋軍中擔任鷹揚郎將。大業十三年春,梁師都率數十名徒眾刺殺郡丞唐宗,據郡而反,并自稱大丞相,北連突厥。同年三月,梁師都登基稱帝,國號為梁,定都朔方,改元永隆。
郭子和,同州蒲城(今陜西蒲城縣)人,曾在隋禁軍任職,因罪貶謫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正逢當地爆發饑荒,人心思變,郭子和便暗中結交了十八個不怕死的弟兄,攻擊郡城,生擒了郡丞王才,以不恤百姓之罪將其斬首,并開倉賑糧,隨后自稱永樂王,改元正平,南連梁師都,北附東突厥。
薛舉,河東汾陽人,隨其父徙居金城(今甘肅蘭州市),家財萬貫,是邊境一大富豪,早年任金城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四月,薛舉和兒子薛仁果發動兵變,占領縣城,自稱西秦霸王,改元秦興。同年夏,薛舉接連攻克枹(bāo)罕(今甘肅臨夏市)、岷山(今甘肅舟曲縣西)、西平(今青海樂都縣)、澆河(今青海貴德縣)等郡,盡有隴西之地,部眾增至十三萬人。同年七月,薛舉登基稱帝。
李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市)人,原任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與好友曹珍、梁碩等人發動兵變,據守郡城,自稱河西大涼王,改元安樂,設置百官,并于次年登基稱帝。
蕭銑,梁朝皇室后裔,早年落魄,靠替人抄書勉強糊口。楊廣登基后,蕭氏被立為皇后,蕭銑才靠外戚的關系當上了羅川(今湖南湘陰縣東)縣令。大業十三年,蕭銑在董景珍、雷世猛等少壯軍官的擁立下,據巴陵郡(今湖南岳陽市)起事,自稱梁王,改元鳳鳴。次年四月,蕭銑稱帝,國號為梁,一切典章制度皆依梁朝舊制。
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公元617年,大隋帝國山河裂變、乾坤倒轉,一個又一個亂世英雄爭先恐后地浮出了歷史水面。很顯然,這些來自帝國內部的軍官、富豪、貴族、外戚起兵的目的,與前期造反的那些底層民眾截然不同——他們不是為了向朝廷爭取生存權,而是為了向楊廣爭奪統治權!所以一旦起兵,他們便會迫不及待地分疆裂土、稱帝稱王,向隋朝的統治合法性發起強烈的挑戰。
此外,這些原本便已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并且擁有相當軍事實力的新一波叛亂者,在戰場上的表現也遠非前期的農民軍可比。換言之,大業七年到大業十二年間的農民起義,充其量只是拉開隋朝滅亡的序幕而已,最終顛覆隋朝社稷、重建帝國政治、決定歷史走向的,只能是來自帝國體制內部的這批精英!
大業十三年,大隋帝國已經風雨飄搖,迷失的隋鹿正在等待著新的主人。
這一年五月,一個擁兵一方、實力雄厚的封疆大吏,在耐心地蟄伏數年,冷靜地縱觀天下大勢之后,終于遲緩而堅定地出手了。
他,就是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