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送孩子上北大(3):28位北大新生家長的家教手記
- 秦春華
- 2137字
- 2019-12-31 15:35:03
用心陪伴,打好基礎
陪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小時候,孩子對周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了解外界,也渴望融入其中。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只有正確方式的愛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陪伴并不是溺愛孩子,也不是包辦孩子的一切,而是給孩子一份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滿足。
從兒子稍微懂事起,我就是他的大玩伴,陪著他,與他一起長大。沒有刻意的說教,只有自然的參與、積極的投入、適時的引導。這樣堅持下來,慢慢地滿足了他對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了他對生活的熱愛,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品格。雖然生活在農村中,經濟條件差,但物質的簡單,教學資源的缺乏,并沒有讓生活失去多彩的本質,也不影響智力的開發。美麗的大自然、廣闊的天地、純樸的人情,生活中各樣事物,就是鮮活的教材,利用好了就是成功的教育。
1.利用身邊的事物培養觀察力、記憶力,學會專注
在家中,我教他認識各種家具、物品,讓他描述各種家務活。來到田野,就教他認識蝴蝶、蜜蜂、蜻蜓等,陪他看螞蟻、蚱蜢、蟋蟀如何活動,分辨各種農作物,草地上的各種小草、花兒……漸漸地,他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興趣,并細心觀察,他的記憶力也得以提升。
孩子用心專注、記憶力好有個經典的例子。那是他三歲時,年輕又工資微薄的我們沒有錢添置家電,只能在別人家看電視,往往是從新聞聯播開始,然后是天氣預報。可能是天氣預報中電視畫面上多彩的各地名勝吸引了他,他看得目不轉睛。我鼓勵他跟著電視說,他說一個,我也跟在他后面說一次,得到鼓勵后,他更來勁了,母子兩個說著笑著,一個星期下來,他就按照順序記下了全部城市的名稱:北京,哈爾濱……以致那時同事看到他都會說:“揚揚,來個天氣預報。”他就真的能一路說下來,還說得有模有樣。
這些經歷中的收獲,在兒子讀書后成為他鮮明的特征:不管什么功課他都有濃厚的興趣,都能專注于課堂,兒子一直以來良好的聽課效果就得益于此。
2.就地取材盡興玩,培養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現在的小孩年齡不大,玩具不少,一大屋子的塑料玩具,卻缺少少兒書。而我家兒子小時候的玩具基本是就地取材。學校的沙坑是最好的玩樂場所。工作之余,帶他來到沙坑,撿幾個貝殼,挑幾顆鵝卵石,摘一把草,就可以鍋碗瓢盆過家家了,用一塊木板劃、拉、鏟、扒,就修起了公路鐵路,挖出隧道,建起房子……兒子一身的沙子,整個人灰頭土臉,卻絲毫不影響玩的樂趣。我積極參與,與他一起樂在其中,一點不覺得枯燥乏味。當我上課時,他也能一個人在那玩上半天,花樣更是越來越多。那時旁人總說我是大小孩,不理解我為什么對玩沙子都那么感興趣,就如現在我不理解為什么年輕父母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孩子發出的共同玩樂的邀請一樣。
沒現成的玩具,身邊的東西就被充分地開發起來。家里的小板凳被當成汽車開。他開著車,有時前進,要鳴喇叭“嘀嘀”“嘟嘟”“嗚嗚”;有時后退,還要語音提示“請注意倒車”;有時他是客車司機,我就當乘客,搭乘他的車,或者當售票員,幫他報站賣票;開完客車又開貨車,我立馬轉職為搬運工或貨物老板;甚至拿幾條板凳連起來開火車……
簡單的東西,卻因為多了很多自己的創造,而倍感充實愉快。同時,也培養了兒子善于思考,靈活處事的好習慣,為他以后把死書讀活,把厚書讀薄奠定了基礎。
3.鼓勵他參加集體的“競技活動”,學會與人相處
小孩有個特性:尋伴玩。兒子是獨生子,我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他參加集體活動。鄉里孩子流行的集體活動有很多,如打紙板、追瓶蓋、打野仗、打海盜等,都是競爭性很強的游戲,往往會伴隨著孩子們很在乎的“輸贏”。這其中故事最多的要數打紙板了。
剛上小學時,看到學校里的大哥哥們打紙板打得不亦樂乎,他也迷上了。最初我給他隨便撕幾頁作業本紙,折成紙板讓他去找人較量,他總是一會兒就輸掉了。他就自己學會折,然后繼續打,輸了繼續折……看到其他人用硬紙折的紙板很厲害,他便跑來拉我去商店找老板要硬紙盒,拿回來好好研究好怎么盡量最大化利用紙板,往往一個盒子折完沒有一點點的“邊角料”。由于那時兒子的打紙板技術不行,很多小孩都喜歡找他來贏掉他的存貨,因此我家門前的地面都打成了很光滑的一片。最初他輸了有點沮喪,我從不笑話他,鼓勵他“輸了不要緊,掌握方法,再去打,贏回來就是”,不愿服輸的兒子發奮地練習技術,甚至連最愛的動畫片都不看了。看到這樣的他,我覺得我沒理由不支持他的“事業”,所以也和他一起研究折紙板、打紙板的小竅門。就這樣他終于從“送板大王”成了“常勝將軍”,每次出手都有收獲,家里的紙板漸漸地堆成了一座小山。這時候,我又鼓勵他主動地和同伴們分享成果,把家里的戰果都分發了出去。
正因為那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積極進取的心態,他能應對人生挫折,能在讀全寄宿時學校管好自己,能扛住學科和競賽所帶來的壓力一路走過來。
那個年代,小孩子能玩的各項游戲我都陪著他盡興地玩了一通,如今盡管不會再玩這些,但那時的經歷不僅給人生留下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在那時養成的好習慣,形成的好品質,為后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敏銳的觀察力,敏捷的思維能力,較強的記憶力與動手能力讓他一直保持著較優異的成績,這給了兒子無窮的學習信心和動力。也許在陪孩子玩這方面,我比別的父母多用心思,但因此打下好基礎,后來,我就比別的父母要省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