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送孩子上北大(3):28位北大新生家長的家教手記
- 秦春華
- 1120字
- 2019-12-31 15:35:02
陪伴·影響·引導
從兒子稍微懂事起,我就是他的大玩伴,陪著他,與他一起長大。沒有刻意的說教,只有自然的參與、積極的投入、適時的引導。這樣堅持下來,慢慢地滿足了他對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了他對生活的熱愛,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品格。雖然生活在農村中,經濟條件差,但物質的簡單,教學資源的缺乏,并沒有讓生活失去多彩的本質,也不影響智力的開發。
家長姓名:凌麗萍
學生姓名:朱志揚
錄取院系: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畢業中學: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
獲獎情況:2011年榮獲全國高中生化學競賽二等獎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人生。
孩子被北大預錄的消息傳來,大家都為此高興不已,贊嘆不止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謝長郡中學,感謝辛勤耕耘的老師們。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說是我們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一顆種子,那么是長郡中學這一塊沃土催其發芽,是長郡中學老師的精心培育讓其茁壯成長。如今考入北大,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成功,我希望他能以此作為新的起點,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在各位博學多能的師長的指引下,成就自我。
看到征文通知,我想到了很多,經驗談不上,將我們的一些經歷及點滴感受寫下來。
我們夫婦都是農村教師,也許是職業的特性讓我們對孩子的養成教育特別看重。我一直相信,在一般情況下,養成良好習慣,形成美好品格,會讓人受益終身。例如,現在我教的學生有很多資質很好的,他們各方面的素質都超過我兒子,但有些學生卻不想讀書或讀不下去,甚至思想滑坡,沾染了不良習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習慣。最典型的情況就是年輕的父母外出賺錢,孩子是隔代撫養的留守兒童,祖教孫,價值觀念、情感滿足、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不盡如人意。
我慶幸當年選擇的明智,那是兒子剛一歲時,在廣東工作的同學邀我一起外出,并向她所在的學校推薦我。那所學校的領導了解我的情況后打電話給我,一番談話,那位領導在電話中當即拍板,不用面試,來工作月薪3000元,要知道當時我在家工作工資是每月800元左右。但最終我選擇留下來,于公,為家鄉作貢獻,于私,舍不得兒子。在此,我勸那些努力在外打拼的父母,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請不要讓你的孩子過早地與孤獨為伴,因為再怎么年輕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替代不了父母。多年的教學經歷中我看到,留守兒童中,少有守護好人格,守護住人生的。
平時聽到有人說:“老師的崽多教一些,老師的崽就聰明一些。”其實在我的周圍,我沒有感覺到哪個老師花很多的時間去輔導自己的子女,更多的是看到老師們全身心投入工作,有時反而顧不上家庭和孩子。但是因為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也許我們比別的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特性,理解孩子的情感,更能尊重他們的個性,懂得他們的需要。這些體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上有以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