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
- 生安鋒
- 1707字
- 2019-11-25 18:27:30
第一章 后殖民理論的崛起與概念辨析
第一節 霍米·巴巴研究的必要性
后殖民主義是一種十分強勁的學術思潮,也是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先是由主要來自第三世界的學者引入討論并興起于西方學術界,如果從它嶄露頭角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算起,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光景,但仍不失為當下學術研究中頗具影響力的一個領域。作為20世紀末、21世紀初后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后殖民主義主要研究殖民統治時期結束之后,原宗主國與原殖民地之間的文化話語權力關系,以及有關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民族主義、文化權力與文化身份等一系列新問題。其源頭是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但卻廣涉政治、經濟、歷史、教育、藝術、科技等一系列學科,因而具有廣泛的跨學科特征。到當代著名澳大利亞后殖民理論家比爾·阿什克羅夫特(Bill Ashcroft)等合著《逆寫帝國》(1989)時,這個詞主要被用來描述從殖民化時期到現階段歐洲帝國統治過程對殖民地文化與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和種種后果?,F在的“殖民話語分析”已經跨越了諸多學科領域的范圍,這些學科包括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史學、科技史、法學、藝術史、考古學甚至旅游研究、醫學、語言教學與翻譯研究等。
后殖民理論思潮與當代西方許多流行的理論話語都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它使傳統的文學研究、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融為一體,致力于探討與帝國主義、殖民占領與殖民化、文化霸權、身份認同等相關的一系列課題,如權力、歷史、宰制、霸權、文化、顛覆、經濟、女性、媒介、差異、種族、鎮壓、自由等。同時,它對傳統的經典文學和文學研究起到了相當強烈的解構或者消解中心的作用。它著眼于差異政治,關注少數族的政治、文化及經濟利益,致力于使普泛意義上的第三世界文學批評以及第三世界的底層民眾發出自己的聲音。對這一思潮崛起的理論背景進行研究和解讀,就是要恰如其分地選擇以怎樣的文化身份來參與中國語境下的后殖民理論討論,在全球語境下與國際學術界就后殖民問題以及相關的文化問題在平等的國際平臺上進行建設性對話。
霍米·巴巴(Homi K.Bhabha,1949—)是當代著名的后殖民話語“神圣三位一體”中的重要一員,是后殖民理論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現任哈佛大學安·羅森博格英美文學及語言講座教授。巴巴的著述確實不是很多,但卻具有極為廣泛的影響力,是當今世界上后殖民理論最主要的闡發者之一。1990年出版由他主編的《民族與敘事》(Nation and Narration);1994年首次出版個人論文集《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但就是這兩部書,尤其是后者,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其中當然也包括對他的激烈批評??梢赃@樣說,這兩部著作為世界上幾乎所有從事文化研究、尤其是后殖民理論研究和后殖民批評的學者提供了嶄新而廣闊的討論空間,甚至是直接的理論工具。國際著名的后殖民理論家、已故公眾知識分子薩義德(Edward Said)和阿什克羅夫特、霍爾(Stuart Hall)、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等著名學者及思想家都紛紛盛贊巴巴的學術成就和理論創新精神。巴巴在世界范圍內作為后殖民主義原創者的地位早已得到確立。近年來,巴巴活躍在國際文化研究領域,往來于美、歐、亞、澳、非各大洲之間,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學與文化論壇上發揮著極其顯著的作用。
從中國語境看,在三位后殖民理論的主要闡發者中,人們對薩義德和“神圣三位一體”中的另一位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的關注與了解似乎更多一些,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或曰“東方學”一度成為學界無人不知的口頭禪,研究薩義德的大部頭中英文專著也赫然列在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的書架上;斯皮瓦克的讀本和有關她的評論集也可以在書店里找到;相比之下,人們對巴巴的關注似乎少得有些不正常了。目前國內對巴巴只有零零散散的介紹,缺乏系統的述評和深入的研究,對其主要理論思路也缺少精確的把握,對巴巴最近的研究動向及其所關注領域更是一無所知。本書試圖將巴巴的理論建樹置放在后現代語境中的后殖民研究興起和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分析作為后殖民理論原創者之一的巴巴崛起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環境;結合巴巴的身世、教育及生活和工作經歷等因素,探究巴巴理論的成因與脈絡;剖析其對世界后殖民理論發展的貢獻,揭示其弱點及不足;試圖結合中國文化語境的實際,考察后殖民理論的傳播與運用,為當下本土的文化研究提供借鑒,或者對找到某種可行的研究路向起到某種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