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什么是國際規范?它是如何形成的?
國際規范(international norm)是國際社會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行為標準,它源于體系中的行為體為獲得最起碼的安全、免遭任意武力攻擊而對體系最基本的秩序和穩定性的需求。國際慣例和國際法是國際規范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國際法是國際規范最成熟、最突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國際規范主要包括兩大內容。一是國家資格認定標準。英國國際關系思想家馬丁·懷特稱之為“國際合法性”,即“國際社會關于成為國際大家庭中合法成員的集體判斷”。二是確立一整套國際共處規則,規則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限制國際政治中暴力沖突的規則;第二類是規定信守國際協議的規則;第三類是維護每個合法成員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的規則。
國際規范的形成一般要經歷規范的興起(norm emergence)、規范的普及(norm cascade)和規范的內化(internalization)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規范倡導者(norm entrepreneurs)(可能是社會運動、國際非政府組織等非國家行為體,也可能是國家)在一個對規范存在高度爭論的環境中勸說關鍵的國家接受其所界定的規范。這些國家往往被稱為規范主導者(norm leaders)。第二階段是規范主導者使其他國家成為規范的追隨者(norm followers)從而將這一規范擴展到國際社會的實踐中。其他國家之所以會認同和接受規范,有可能受到多種不同的政治因素的驅動,比如:一致性的壓力;國家擴大其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合法性的愿望;國家領導人增強自身政治資本的愿望;等等。第三階段是規范的內化,指規范取得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地位,大眾不再繼續就這一規范是否適當進行爭論。比如,當民族自決權得到國際性的認可并被各國內化之后,20世紀60、70年代遍及第三世界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浪潮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和理所當然的事情,連殖民地宗主國都很少有人敢對此公開表示反對和質疑。
檢驗一項國際規范是否已經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當這一規范被違反時,是否存在著對違反者的制裁或者懲罰。其具體表現形式可以是物質的,如軍事打擊、經濟制裁等;也可以是名義的、象征性的,如國際組織通過或發表的公開譴責的決議、國際輿論的批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