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際關系學入門
  • 邢悅
  • 2434字
  • 2019-12-20 17:27:30

6.1648年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自1648年以來,世界格局主要經歷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以及冷戰后的一超多強格局。

概而言之,世界秩序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由有序穩定到無序失衡,再由無序失衡到新的有序穩定,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但每一次新的有序穩定都在更高一級上實現了世界秩序的發展。……世界秩序發展演變的根本動因在于世界秩序內部的各種矛盾和變化。世界格局中各種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是世界秩序演變的物質基礎。……世界秩序的轉換過程往往伴隨著世界的大動蕩、大分化和大改組。

——潘忠岐潘忠岐:《世界秩序:結構、機制與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8頁。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648年,囊括了當時歐洲大陸上幾乎所有政治力量的“三十年戰爭”走向終結,法國和瑞典分別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進行和談,并簽訂了《明斯特和約》和《奧斯納布呂克和約》,統稱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和約的基礎上,近代以來第一個“世界”格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正式形成。在這一體系下,歐洲呈現出這樣的權力格局:作為戰爭主戰場的神圣羅馬帝國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原本就處于分裂狀態的帝國進一步分崩離析,境內存在大約三百個擁有自主權的邦國以及眾多的騎士領地。帝國在戰爭時期的盟國西班牙也由于戰敗國力日漸衰微。另一方面,作為戰勝方的法國和瑞典,則通過戰爭擴大了領土,并且增強了實力。而大陸之外的英國則趁著大陸各國忙于戰爭,較為順利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歐洲大陸確立了一個相對均衡的多極格局,維持了約一個半世紀。

有關國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維也納體系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而在長達十余年的拿破侖戰爭后,拿破侖第一帝國最終失敗。在隨后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反法同盟諸國恢復了歐洲大陸的舊秩序,并形成了維也納體系。

在維也納體系之下,俄國、奧匈帝國以及普魯士結成了神圣同盟,而后除英國、奧斯曼帝國和羅馬教皇國之外的歐洲國家都加入了這一同盟。但是這只是一個比較松散的同盟,既沒有規定成員所應當承擔的義務,也沒有具體的責任。

同時,英、俄、奧、普四國簽訂了《四國同盟條約》,并確定了四國同盟的責任與義務,主要包括:保證《第二次巴黎和約》的實施,承擔共同出兵對法國作戰的義務,定期舉行會議以磋商并解決歐洲的重大問題,確立了四大國協商并主宰一切的原則。

反法同盟于1818年10月9日同法國簽訂《亞琛條約》,并邀請法國參加四國同盟。至此,五國同盟形成,法國恢復了歐洲強國的地位,歐洲協調的局面也正式形成。

出席維也納會議的各國代表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維也納體系雖經受了1830年和1848年歐洲革命的沖擊以及德國統一對歐洲均勢的嚴重威脅,但一直勉力維持到了1914年。一戰的爆發意味著維也納體系的徹底崩潰。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確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體系改變了以往世界格局以歐洲為中心的局面,出現了歐洲與亞洲—太平地區兩個國際格局的中心,標志著國際社會的權力開始由歐洲向兩側轉移。美、日這兩個新興大國開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引人注目的角色。

在這一體系中,德國作為一戰的發動者與戰敗者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削弱與壓制,包括割讓土地、支付戰爭賠款等。作為被壓迫的對象,德國一直希望打破這一體系。這也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兩國,實力大為受損,無力遏制德國的復興以及復仇情緒在德國的蔓延。作為新生政權的蘇聯,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一直被排擠在體系之外。而在亞太地區,日本通過一戰獲益后,野心日漸擴大,希望能夠稱霸整個遠東太平洋地區。這一目標與美國的戰略目標產生了沖突,美日兩國的矛盾日漸突出,并最終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巴黎和會四巨頭。自左而右依次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意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這一體系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保障集體安全、解決國際爭端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在這一聯盟下,國際會議被制度化,并為日后聯合國的成立與運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但是問題在于國聯在實踐中并未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自然也無力阻止二戰的爆發。

雅爾塔體系

二戰的爆發意味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解體,而根據大國在二戰中安排的戰后秩序,二戰結束后的世界開始了新的權力格局——雅爾塔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憑借在二戰中發展起來的超強軍事實力以及為戰爭勝利所作的貢獻,美蘇兩國成為戰后世界無可爭議的領袖。但是,由于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戰后不久美蘇就由戰時的盟友變成勢不兩立的敵人,由此形成了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在這一體系中,由于英法等國國力的下降以及“民族自決”觀念在全世界的普遍傳播,世界殖民地體系最終宣告解體。

在雅爾塔體系下,國際社會吸取了國聯的經驗教訓而成立了聯合國。聯合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之一,并在維護世界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問題上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這張照片拍攝于1945年2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出席雅爾塔會議。在他們身后的是各國的首席外交政策顧問,有英國外交大臣艾登、美國國務卿小斯退丁紐斯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蘇三國始終占主導地位,左右著整個戰局,而雅爾塔會議確立的“雅爾塔體系”對戰后世界新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超多強的多極格局

伴隨著1991年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美國作為世界上僅存的超級大國,在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在內的幾乎各個領域都占有優勢地位;日本作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在盡力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歐洲在聯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歐盟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仍然是世界體系中可以與美國抗衡的強大的軍事力量。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世界格局呈現出了一超多強的態勢。而未來的世界格局,究竟是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獨霸天下,還是世界大國在合作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多強并存的格局,現在仍無定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江陵县| 玉环县| 南丹县| 边坝县| 图木舒克市| 理塘县| 林周县| 佛学| 馆陶县| 仪征市| 营口市| 富阳市| 泽库县| 凤冈县| 清新县| 嵊泗县| 宝兴县| 杭州市| 江北区| 义马市| 阿克| 巍山| 伊金霍洛旗| 花莲市| 东乌| 江门市| 阿克苏市| 泉州市| 庆云县| 原平市| 河南省| 木兰县| 乡宁县| 天祝| 佳木斯市| 温泉县| 吉首市| 措美县| 金昌市|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