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知識產權法(第3版)作者名: 吳漢東本章字數(shù): 2999字更新時間: 2019-12-20 16:35:47
三、知識產權的主體
從權利的角度來看,知識產權的主體即為權利所有人,包括著作權人、專利權人、商標權人等;從法律關系的角度來看,知識產權關系的主體則為權利人及與權利人相對應的義務人。本書所稱的權利主體即是各類知識產權的所有人。這里所說的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在一定條件下還包括非法人單位以至國家。與一般民事主體制度不同,知識產權法中關于“人”的用語,都是自然人和法人的統(tǒng)稱,所謂“著作權人”、“專利申請人”、“商標注冊人”等,實際上都是指享有此類權利的自然人和法人。
知識產權的主體需具備何種資格,他們享有何種權利,這是由國家法律直接規(guī)定的。與一般財產權主體制度相比較,知識產權的主體制度具有以下特點:(1)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以創(chuàng)造者的身份資格為基礎,以國家認可或授予為條件。
原始取得,是指財產權的第一次產生或者不依靠原所有人的權利而取得財產權。一般財產所有權的原始取得,有生產、孳息、先占等方式。其原始取得既無主體的特定身份要求,除不動產及個別動產外,亦無需國家機關特別授權。
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則不同,權利產生的法律事實包括創(chuàng)造者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和國家機關的授權性行為。在知識產品的生產、開發(fā)活動中,創(chuàng)作行為或發(fā)明創(chuàng)造行為在本質上屬于事實行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智力勞動取得知識產品創(chuàng)造者的身份。知識產權主體制度的身份原則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創(chuàng)造者的身份一般歸屬于直接從事創(chuàng)造性智力勞動的自然人,但在有的情況下也可能歸屬于組織、主持創(chuàng)造活動并體現(xiàn)其意志或承擔相應責任的法人;二是創(chuàng)造者的身份與一般身份所依存的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或其他社會關系無涉,它既是智力創(chuàng)造活動這一事實行為的結果,又是行為人取得知識產權的前提。此外,在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中,國家機關的授權行為是知識產權主體資格最終得以確認的必經程序。授權行為從其性質而言,是一種行政法律行為。它與創(chuàng)造性行為一樣,對權利的原始取得具有重要意義。美國有學者認為,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權利產生的“源泉”(source),而法律(國家機關授權活動)是權利產生的“根據”(origin)。知識產權需要由國家機關依法確認或授予而產生,是由其客體的非物質性所決定的。知識產品不同于傳統(tǒng)的客體物,不可能進行有形的控制或占有,容易逸出創(chuàng)造者的控制范圍而為他人利用。因此知識產品所有人不可能僅憑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事實行為而當然、有效、充分地取得、享有或行使其權利,必須依靠國家法律的特別保護,即通過主管機關審批后授予專有權。當然,并非所有知識產權的原始取得都必須依據國家授權性行為,諸如著作權、商業(yè)秘密權等就無需經過國家機關的審查與批準,而是適用自動保護原則。
(2)知識產權的繼受取得,往往是不完全取得或有限制取得,從而產生數(shù)個權利主體對同一知識產品分享利益的情形。
在民法學理論上,繼受取得區(qū)別于原始取得有兩個標準:一是意志特征,即繼受取得須根據物(或知識產品)的原所有人的意志才能發(fā)生;二是權利來源,即繼受取得是以原所有人的權利為根據并通過權利移轉方式才能發(fā)生。在財產所有權制度中,根據一物一權的原則,不能在一個物件上設立兩個或數(shù)個內容相同的所有權。就繼受取得來說,一方讓渡了權利,即意味著喪失了權利主體資格;另一方繼受了權利,則標志著其成為新的財產所有權人。此外,根據這一原則,一物之上雖可以存在數(shù)個物權(如用益物權或擔保物權),但各個物權之間不得相互對抗。換言之,就一個物件或該物件的某一部分而言,不能設定數(shù)個性質相同且彼此沖突的物權。
在知識產權領域,基于繼受取得的原因而在同一知識產品之上存在若干權利主體的情形卻普遍存在:其一,某類知識產權具有人身權和財產權雙重屬性,在發(fā)生權利轉移時,繼受主體不能繼受專屬于創(chuàng)造者的人身權利,而只能享有該類知識產權的財產利益,即人身權與財產權為不同主體所分享。其二,某類知識產權僅是不完全轉讓的,繼受主體只能在約定的財產權項上享有利益,如同所有權與其權能分離一樣,在原始主體依然存在的情況下,還會產生一個或數(shù)個擁有部分權利的不完全主體,即財產權的諸項權能為不同主體所分享。當然,這種權利與權能的分離,在知識產權與所有權中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所有權的標的物概為獨立的特定物,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只能為某一特定主體所控制利用。所有權與其權能的分離,意味著占有人(即非所有人)是物件的實際支配者,而所有人只能是不直接控制物件的“空虛權利主體”。但知識產權的客體是非物質形態(tài)的精神產物,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可能被多數(shù)主體利用,包括原始主體的自己使用與多個繼受主體的授權使用。其三,某類知識產權的轉讓同時在不同地域范圍進行的,若干受讓人只能在各自的有效區(qū)域內行使權利。原知識產權所有人雖喪失主體資格,但在不同的地域卻可能產生若干相同的新的知識產權所有人,即各個繼受主體彼此獨立地對同一知識產品享有同一性質的權利。
(3)知識產權法對外國人的主體資格,主要奉行“有條件的國民待遇原則”,以別于一般財產法所采取的“有限制的國民待遇原則”。
民事主體依國籍情況可以分為本國人和外國人。關于外國人的民事地位,古代國家采取不承認主義,即不認為他們享有本國人的權利能力。古羅馬法認為,凡未淪為奴隸的外國人,雖然有自由人的身份,但不能享有市民法規(guī)定的各種權利。只是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各國才逐漸采取相互主義,即根據兩國間的條約或法律,彼此相互承認對方的公民享有本國公民在對方國家所享有的權利。最早以國內法形式確定外國人享有平等民事地位的是1804年《法國民法典》,它規(guī)定:“外國人,如其本國和法國訂有條約允許法國人在其國內享有某些民事權利者,在法國亦得享有同樣的民事權利。”1829年,在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影響下,《荷蘭民法典》也轉而采用平等主義,即對外國人原則上給予與本國人同等的待遇。此后,各國法相繼確認了國民待遇原則,但對外國人所享有的權利范圍則有所限制,例如外國人不準取得土地權、采礦權、捕魚權,不準從事只有本國公民才能從事的某種職業(yè),這即是有限制的國民待遇。
各國知識產權法對于外國人的主體資格有不同的規(guī)定。著作權法的通行規(guī)定是,外國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一國境內首先發(fā)表的,應當享受與該國公民作品同等的保護;不在該國境內首先發(fā)表的,則根據國家之間的雙邊條約或共同參加的國際公約,或在互惠基礎上給予保護。工業(yè)產權法的通行規(guī)定是,在本國境內有經常居所或營業(yè)所的外國人享有與本國人同等的待遇;在境外的外國人,依照其所屬國與本國締結的雙邊條約或共同參加的國際公約,或按照互惠原則辦理。這些規(guī)定說明,知識產權法主要采用有條件的國民待遇原則。只要符合上述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外國人即可與本國人享有同等的權利,而在權利的范圍和內容上不加限制。
國民待遇原則是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上,國際公約的成員國必須在法律上給予其他成員國的國民以本國國民所享有的同樣待遇;二是非成員國國民,只要其作品在該國境內首先發(fā)表(著作權法),或在該國有經常居所,或有實際從事工商業(yè)活動的營業(yè)場所(工業(yè)產權法),也應當享有同該成員國國民相同的待遇。國民待遇原則打破了知識產權地域性效力的限制,使一國的權利人在其他國家也得到保護。允許外國人與本國人享有同等的民事地位,旨在保護本國人在國外的知識產權利益不受侵犯,同時也是為了吸引外國先進技術和優(yōu)秀文化,因此,這一原則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