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憲法解釋
一、憲法解釋概說
(一)憲法解釋的含義
憲法解釋是指憲法的實施過程中,由特定主體對憲法精神、憲法規范等所作的理解和說明。憲法解釋的概念一般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憲法解釋是指除有權的特定主體之外,還包括政府、社會團體、學者等對憲法的理解和解釋。狹義的憲法解釋專指有權解釋機關所作的解釋,而我們在通常意義上所使用的憲法解釋的概念一般是指狹義的憲法解釋。
(二)憲法解釋的功能
憲法解釋伴隨憲法的文本而來,有了憲法就有了憲法解釋的歷史,在今天,憲法解釋已成為憲法從文本到實施之間所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解決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之間沖突的最基本、最經常的手段。具體來說,憲法解釋具有以下的功能:
首先,明確憲法的含義。前述我們看到,原則性與概括性是憲法的基本特點,這一特點使得憲法能夠適用長時期的穩定的發展需要。但是憲法的原則性與概括性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會遭遇到具體的困難,例如,憲法的原則與抽象同問題的具體性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何適用原則和抽象的憲法來解決具體問題?再比如,正因為憲法是原則與抽象的,在實施過程當中就會產生對憲法的歧義的理解,如何來確定憲法的唯一含義?憲法解釋的運用可以明確憲法的含義,將這些原則性和概括性的內容具體化、確定化,然后將這種確定的解釋和說明應用到憲法的適用及其他憲法實施的環節中,消除爭議,統一認識,從而保障憲法的實施。
其次,補充憲法的缺漏。由于制憲者認識上的局限,以及憲法規范本身的有限性,憲法總會存在著缺陷與疏漏,而憲法的缺陷與疏漏也往往在憲法實施的過程中才會顯現出來。如何來補充憲法的缺漏,無外乎兩種方法,一是憲法的修改,二是對憲法進行解釋。如前文所述,憲法修改是一種直接的方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成本高,頻繁的使用則會損及憲法的權威。相比之下,憲法解釋則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憲法解釋除了可以明晰憲法模糊條款的含義之外,更可以通過一種“創造”的方法,闡釋出新的內容和意義,而這些未必完全包含在制憲者的意圖和考量中。事實上我們看到,在許多國家的憲法解釋和違憲審查的實踐中,憲法解釋確實發揮出這樣的功能,正是這種帶有創造性的功能,彌補了憲法的固有的缺憾,成就了憲法的不斷發展。
再次,使憲法適應社會現實的變遷。憲法規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社會現實具有恒動性,這使得憲法在頒布實施之后,不可避免地要同社會現實發生沖突。漠視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無視社會現實新的合理性要求,只會使憲法逐步僵化而漸成具文,因此必須隨著社會的變遷對憲法作出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憲法對社會生活的調控功能的實現。通過憲法解釋,可以使憲法適應社會變遷,能夠使憲法的現實性價值得到落實。同時,同憲法修改的手段相比,憲法解釋在使憲法適應社會變遷的同時,并不直接變動憲法的文字,這就保證了憲法的穩定性,有助于維護憲法的權威,不損害憲法的規范性特征。因此,憲法解釋很好的協調了憲法的規范性加之于現實性價值,保證了二者的平衡與統一。
最后,維護法制的統一性。憲法作為根本法和母法,是一國法律體系保證法制統一性的基礎。而這種統一性是通過憲法的實施保障制度主要是違憲審查制度來確保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合憲性實現的。在違憲審查的過程中,憲法解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我們需要通過憲法解釋來說明某項法律是否合乎憲法。當某項法律被認為可能違反憲法時,由憲法解釋者在確定憲法含義的基礎上做出判斷,認為合憲的予以保留,而認為違憲的則令其失效,這就使得整個法律體可以在憲法之下得以整合,保證了法律規范與憲法規范的一致性,這樣就達到了整個法律體系的目的。
二、憲法解釋機構
憲法解釋活動在憲法實踐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憲法解釋的結論往往決定了違憲審查的結論。因此,對于如此重要的權力,各國憲法通常要交給專門機構或者特定機構來行使。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進行憲法解釋的特定機關一般包括如下三類:
(一)由普通司法機關進行憲法解釋
由司法機關進行憲法解釋肇端于1803年的“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在這一案件中,時任首席大法官的馬歇爾在判決中認定最高法院有解釋憲法的權力。雖然美國憲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最高法院由憲法解釋權,但美國人民卻接受了馬歇爾的結論,其原因在于司法機關負責進行憲法解釋是當時制憲者的普遍理解:美國的政治革命家在說明和解釋1787年憲法的過程中,曾就司法權對立法、行政二權約制的必要性和具體方式等問題進行了理論論證。他們認為,在不違反現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基本分權結構的前提下,應將對憲法和個人權利的監護權交給現在的司法機關,因為三權之中,司法權力是最弱小的一個,要保持三權平衡,需要加強司法權力的實力。加強司法權力實力的方法主要有二:第一,保證法院和法官的獨立;第二,賦予司法機關憲法解釋權。同政治家們的理論性設計相比,美國今天的違憲審查制度保留了用司法權力對抗立法權與行政權使二權受制約于司法權力的初衷。違憲審查制度賦予了司法機關最終意義上的憲法解釋權,無論是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不得不面對來自司法機關的終審性裁決。正如托克84維爾所言,“在美國,幾乎所有政治問題遲早都要變成司法問題”,因此,立法權與司法權的行使不可能肆意為之,沒有極限。
除美國是典型的由普通司法機關來進行憲法解釋的國家之外,其他由司法機關進行憲法實施保障的國家也采用這一憲法解釋的模式,因為憲法解釋的運用同憲法實施保障過程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中南美洲的國家也實行由普通司法機關進行憲法解釋的體制。
(二)由立法機關進行憲法解釋
采用立法機關進行憲法解釋的國家可以分為兩類情況:第一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初期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第二是一些居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在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之初,人民主權觀念的影響下,往往賦予議會這一代議機構非常崇高的地位,存在著“議會中心”或者“議會至上”的觀念,議會權力往往不受制約,因而由議會來解釋憲法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同時,在當時傳統的觀念下,認為法官的職責僅在于適用法律,而不是創造法律,而解釋同時具有創造的功能在里面,因而不允許法官解釋法律。在這種情況下,制定憲法時往往是就需要將憲法解釋權賦予立法機關。同時,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其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比實行議會至上原則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的地位更高,這一方面是因為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而不僅僅是立法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了行政、司法等其他的國家機關,而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并不存在權力制約的觀念,所以人民代表大會享有對其他國家機關的絕對監督,而本身不受其他機關的監督,因而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代表大會更有資格去進行憲法的解釋,其享有憲法解釋權也是合乎社會主義政治理念和邏輯觀的。
但是立法機關進行憲法解釋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首先,立法機關人數眾多,意見分歧極大,要對某以憲法條文的含義達成共識往往比較困難。其次,立法機關本身就負責制定法律,在制定過程中立法機關自然認定其所制定的法律是合憲的,然后再由自己負責對這些法律進行憲法解釋和違憲審查,重復性工作中思路的一致性使其往往難以發現問題,這種自糾自查的方式使得憲法解釋的實際效果不可能很好。
我國現行憲法所確立的就是立法機關解釋制度。現行《憲法》第67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的職權,因此我國憲法規定的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負責行使憲法解釋權。除卻剛才所分析的立法機關憲法解釋制度的深層原因之外,我國采行現在的憲法解釋制度自然也有其具體的理由:首先,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憲法實施保障機關,大量的憲法解釋問題是在憲法實踐的過程中出現的,監督權與解釋權的統一有利于保證憲法解釋的權威性。其次,憲法解釋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作為常設機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是經常開展活動的專門性機關,其組成人員富有政治經驗、社會經驗以及專業知識,他們可以承擔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合憲合理地進行憲法解釋的職能。當然,我國現行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憲法解釋的制度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啟動憲法解釋的機制不完善,憲法解釋權基本上處于虛置狀態,憲法解釋程序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所反映出來的效果就是我國的憲法解釋所獲得的實際操作機會很少,憲法解釋未能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價值。
(三)由專門機關進行憲法解釋
所謂憲法解釋的專門機關是指不同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專門機構,主要是指憲法法院,但少數國家各有其名,例如法國稱為“憲法委員會”。由專門機構進行憲法解釋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考慮:首先,從憲法的崇高地位來考察,認為憲法解釋權是一國最重要的權力,所以,行使憲法解釋權的機關應當超越于普通國家機關之上,從而獲得超然的地位,這樣有利于公正解決憲政體制之下的重大問題,譬如國家機關之間的權限爭議等,有利于維護憲法的權威。其次,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在嫁接美國式的司法機關解釋制度失敗之后,經過一番調整、梳理的過程選擇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憲法解釋制度,他們無意破壞立法、行政、司法之間已有的平衡狀態,而設立了另外的單獨的專門機構來進行憲法解釋。在普通法院之外再設專門機構來進行憲法解釋模式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專門機構進行憲法解釋的制度已成為許多國家憲法解釋制度發展的趨勢,除德國在20世紀50年代也選擇專門機關進行憲法解釋制度之外,新近的立憲國例86如俄羅斯等也選擇了這一模式。另外在亞洲,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也選擇了這一模式,是亞洲實行專門機構解釋制度的典型代表。
三、憲法解釋的原則
憲法的解釋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這是憲法解釋過程中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憲法解釋關系到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法制統一的重大問題,因此行使憲法解釋權應該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對此,有學者堅持主觀主義的憲法解釋原則,注重憲法解釋的歷史性;有學者主張憲法解釋的客觀主義原則,注重憲法解釋的當代客觀環境。現代憲法學中,關于憲法解釋的一般觀點是主張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相結合的憲法解釋原則。如何來協調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關系,體現憲法解釋的合理性,實踐之中有如下一些具體的憲法解釋的原則:
(一)合目的性原則
任何一部憲法都是特定階段國家生活與社會生活狀態的綜合反映,每一部憲法都有自身的制憲目的和價值,制憲目的是該部憲法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憲法解釋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制憲目的,回歸憲法的歷史性,按照制定憲法時的基本精神和價值來進行憲法的解釋。除非客觀的憲法解釋出現不合理的解釋后果,否則應該尊重制憲的基本精神與制憲目的,做合乎目的性的憲法解釋。這是憲法解釋的基本原則。
(二)依法解釋原則
這是憲法解釋的一個技術性原則。一些國家的憲法當中規定了憲法解釋的主體、嚴格程序、界限、程序、效力、結論等,因此憲法的解釋過程必須嚴格遵循有關規定,按照規定進行憲法解釋活動,使得憲法解釋的結果是一個依法解釋的結果。一個具有合法性的憲法解釋才能獲得憲法解釋的真實效力。
(三)統一性原則
憲法解釋的統一性原則有兩層含義:第一,憲法的解釋應統一于社會現實和社會需求。第二,憲法的解釋應保證憲法規范之間的統一性。憲法作為根本法和母法,它承擔著創造和建立統一的法制秩序、憲政秩序的功能,這一功能的實現也往往通過憲法解釋的過程來實現。對于一個紛繁蕪雜的現實社會而言,不同的利益集團與利益需求、不同的權利訴求和意見表達是實際存在的,憲法解釋應該在體現人民主權原則和維護基本人權原則的大框架下,將這些不同的聲音和利益統一在憲法所能容納的憲政的精神和理念之下,以憲法的精神和原則來包容巨大的社會現實。而事實上我們看到,諸如美國等一些憲法實踐發達的國家中,憲法解釋的結果確實起到了引導社會利益、建立相對統一的社會觀念的效果。除此之外,憲法解釋的結論還需要注意整個憲法規范體系的邏輯自恰。在一個憲法的大的框架下,往往存在著相互沖突的具體價值,如民主與自由、民主與憲政、言論自由與個人隱私的權利、宗教自由與人身的安全等等,憲法的解釋應該避免造成不同規范或者不同價值之間的直接沖突,或者在互相沖突的各種價值之間尋求并行不悖的契合點來解決沖突和矛盾。
(四)利益衡量原則
如上所述,盡管憲法的解釋應該遵循統一性的原則,使得憲法解釋的結論相互統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憲法解釋的實際過程中會面臨直接沖突的憲法價值,這時候往往需要就其中所分別存在的利益進行衡量,以決定選擇何種解釋作為最終的解釋。同時有學者提出,憲法制定并不意味著憲法的完成,在其頒布實施之后,有一個“繼續形成”的過程。具體到憲法規范來說,如果某一條文意義非常明確,說明制憲者在這一問題上已完成了利益的衡量,解釋者就應該選擇這一解釋可能性而非其他。但如果某一條文意義并不明確,有多種解釋可能,說明制憲者就這一問題并沒有完成利益衡量,而需要解釋者繼續來完成利益衡量,從而使得憲法規范在事實上得以生成。因此,無論是面對相互沖突的憲法價值,還是實踐中大量的需要要去繼續確定的不確定性概念,利益衡量原則是憲法解釋過程中需要經常運用的。進行利益衡量的憲法解釋者需要在對憲法文本進行客觀的解釋的同時,洞察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利益的分布以及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求,從中作出睿智的取舍和判斷。憲法是一個開放的價值體系,需要時刻對社會中出現的新的利益進行觀察、判88斷,進行實際的保護或者限制,并嫻熟地利用利益衡量的原則,從而使憲法成為一個發展的、有生命力的規范體系。
(五)穩定性原則
憲法解釋需要保證穩定的憲政秩序。憲法解釋應首先選擇憲法文字的字面含義,只有當這種字面含義顯然荒謬或者導致某種不可忍受的后果時,才可以選擇其他的解釋可能性。同時,不要輕易地通過憲法解釋實質性地修改憲法,這樣做會使憲法的規范體系難以穩定,法的安全性價值也就受到了損害,破壞穩定的憲政秩序。同時,憲法解釋應避免造成社會動蕩,解釋者應該保持一種穩健的姿態,盡量保證憲法的穩定。
四、憲法解釋的方法
憲法解釋的方法涉及憲法解釋的具體技術。鑒于憲法解釋同法律解釋相比較的復雜性,因此憲法解釋的方法有層次之分,可以從幾個層次來探討憲法解釋的方法。
1.文義解釋
文義解釋是指按照憲法文字的明確含義和慣常用法來確定憲法的意義。當憲法規定的文字意義非常明確,并無多種理解的時候,就只能進行文義解釋,而不需要運用其他方法。在進行憲法解釋時,解釋者首先應該做的是去考察憲法文字是否有明確而唯一的含義,只有當解釋具有復數的可能性時,才可運用其他解釋方法。文義解釋是保障憲法解釋客觀性的基礎,這種方法在憲法解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另外,我們通常認為,憲法當中的“文義”所指應與普通法律的“文義”相區別,這是因為普通法律的立法者是立法機關,而憲法的制定者是全體人民,所以憲法的文義應該是普通人可以理解和表達的含義,而不是專業含義。因此在作文義憲法解釋時,應按照一般的、慣常的、普通的意義來理解所謂“文義”。
2.論理解釋
論理解釋是指當憲法的規定并不明確、無法直接援引作為判斷問題的依據時,從憲法的原則和憲法學的理論來推定該項規定所具有的意義。所以,論理解釋又被稱為學理解釋。憲法的抽象性與原則性特點決定了論理解釋是一種相對自由寬泛的解釋。但這種自由寬泛也并非毫無限制,論理解釋的結果不可以超出憲法文字所可能具有的含義。具體的論理解釋的方法又有如下幾種:
(1)體系解釋
體系解釋是指從憲法條文在憲法典中的地位與位置以及與具體條文的相互關系出發來推定該條文的意義,以保證憲法規范內在邏輯的統一性。由于憲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所容納的社會利益極為廣泛多元,有時在憲法內部可能出現相互沖突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體系解釋的方法來實現憲法的邏輯自洽和內部規范的統一。
(2)擴張解釋與限縮解釋
所謂擴張解釋是指對憲法含義作擴大解釋,伸張其含義。限縮解釋就是當憲法規定過于寬泛時,解釋者限制或者縮小其意義。因為制憲者在制定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不確定的概念,在應對未來難以預計的新情況時,解釋者運用擴張解釋或者限縮解釋就在所難免。從其他國家的憲法解釋的實踐來看,是否選擇擴張解釋或者限縮解釋的解釋方法,也體現出解釋者的某些價值取向。一般來說,保護基本權利的條款要做擴張解釋,對于例外規定要做限縮解釋。
(3)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通過確定制憲者在制憲當時的意圖來確定憲法規范的意義。這種憲法解釋方法曾經在早期的憲法解釋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他們認為,憲法是主權者的命令,探求制憲者原本的意圖是憲法解釋的唯一方法。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人們找尋制憲會議的記錄、代表的發言、制憲當時人們的普遍理解等歷史資料,來確定制憲者的意圖,以此作為憲法解釋的唯一依據。然而這種觀念遭到了后來者的激烈批評。批評者認為,憲法不僅要適用于制憲當時,而且要面向未來,拘泥于對制憲者意圖的探討,憲法將會喪失其現實性和發展性。
(4)比較解釋
比較解釋是指參考外國憲法以及憲法解釋,來確定本國憲法的意義。比較解釋有助于一國學習他國在憲政實踐中的先進理論和經90驗。比較解釋的方法在那些通過移植或繼受而產生其憲法制度的國家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比較解釋過程中要防止簡單照搬,因為憲法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民族性,不同的憲法制定所根植的思想基礎、社會背景、時代背景各不相同,所以應該在謹慎考察本國憲法與外國憲法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比較解釋。
(5)目的解釋
目的解釋是指以憲法規范的目的,即憲法的整體目的,來闡釋憲法文字的意義。憲法解釋以貫徹憲法的目的為主要任務,對于個別規范的解釋要受憲法目的的支配,以保證憲法的體系性和完整性。憲法目的主要體現于憲法的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主權原則和基本人權原則,在不同的國家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則,如美國的三權分立、聯邦制,日本的和平主義等。憲法解釋者應將這些原則體現的憲法目的貫徹到憲法解釋活動中去。
3.社會學解釋
社會學解釋是指在憲法解釋出現多種可能時,通過考察各種解釋可能導致的社會效果來確定最終的解釋。社會學解釋與論理解釋都屬于有多種解釋可能性時采用的解釋方法,并且都只能在憲法文字所可能具有的意義范圍內進行,但與論理解釋關注于憲法規范的體系完整與邏輯順暢不同,社會學解釋則側重于社會效果的預測與考察。當文字解釋有多種解釋可能性時,由于每種解釋可能性都在文義的范圍內,都是合法的解釋,此時應當采用社會學解釋的方法,在充分考慮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后再作解釋。社會學解釋方法的意義在于,憲法解釋不再拘泥于文字,而是更多地著眼于社會現實,關注法的社會目的,強調對社會利益的衡量,有助于增強憲法的社會整合功能,實現憲法的社會性價值,同時這種解釋方法側重于對經驗事實的探求,以社會實證作為依據,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由于憲法是一個社會整合的基礎,憲法本身又具有較強的剛性,因此如果不能做到法隨時變,就會對憲法和社會現實造成損害。將社會效果納入憲法解釋的衡量范圍之內,將使憲法能夠跟隨和引導社會變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會學解釋的方法應該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