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憲法學(第4版)
  • 焦洪昌
  • 8342字
  • 2019-12-20 16:57:21

第二節 憲法的分類

一、憲法分類概述

分類,亦稱“歸類”,是根據事物的同異將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歷史上的憲法多達幾百種以上,現行各國單行憲法文件也有一百多件”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頁。,全面地比較和歸納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把憲法歸納為不同的種類,這就是解放前學者所稱的“憲法類別”、“憲法種類”,今日多稱為“憲法分類”。所謂的憲法分類,是指按照一定標準把憲法劃分和歸納為不同類別的活動,是憲法與憲法學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憲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憲法學是以憲法現象的產生、存在、發展和變化的法律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科學。憲法分類是將復雜的憲法現象系統化和規律化的基本途徑,而沿著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相互統一的方向發展,對憲法和憲法學進行科學的分類研究,是憲法學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隨著立憲和行憲的普遍化,憲法與憲法現象日益紛繁復雜,從而給人們認識和理解憲法及憲法現象造成很大困難。在研究憲法的過程中,從憲法所產生的條件、程序,憲法的法律形式,憲法規范的表現方式以及對憲法規范進行變更的特點來看,可以將作為憲法學研究對象的憲法劃分不同的類型。憲法分類的意義就在于探討憲法現象的各種基本特征,從而為創制、實施、監督和研究憲法提供必要的理論幫助和實踐服務:

一方面,從理論上講,憲法分類有助于人們認識、理解憲法的特征與本質,并成為對憲法進行比較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對憲法和憲法現象進行分類,有助于人們弄清憲法和憲法現象的基本特征,形成相對穩定的類別,從而進一步分析、總結憲法的各種特征。

另一方面,從實踐來看,憲法分類對于立憲和行憲具有重要意義。對憲法進行分析,并對各類不同的憲法進行研究,就能了解和掌握其優點和缺點,從而為制定憲法和修改憲法服務。同時,憲法分類對于憲法實施尤其是對憲法的解釋也有重要意義。

二、憲法的傳統分類

憲法的傳統分類亦可稱為舊的分類,包括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欽定憲法、民定憲法與協定憲法,實質意義的憲法與形式意義的憲法,等等。當然,也有人持不同觀點,如龔祥瑞先生認為“傳統分類法”就不包括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它們被單獨列舉)。參見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頁。這些分類是學者們根據憲法的不同外部特征所做的形式上的分類。

(一)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

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這種分類的依據和標準是憲法是否具有統一的法典形式。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的分類是英國學者詹姆斯·布賴斯(James Bryce)于1884年在牛津大學講學時首次提出的憲法分類。所謂成文憲法,是指由一個或者幾個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憲法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憲法典,現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是成文憲法。所謂不成文憲法,是指既有書面形式的憲法性法律文件、憲法判例,又有非書面形式的憲法慣例構成,而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的憲法,英國是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典型國家。

成文憲法是憲法規范賴以存在的主要形式,它的特點是憲法規范明確、集中以及方便了解等等。所以,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采用成文憲法來確定和表述憲法規范。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頒布成文憲法的國家,在憲法學上一般將1787年制定的美國《憲法》看做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在美國1787年成文《憲法》之后,成文憲法的創制傳統相繼傳到了其他國家,產生了一系列成文憲法。1791年法國頒布成文《憲法》。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成文憲法是1918年的蘇俄《憲法》,即《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憲法(根本法)》。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成文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先后四次頒布了成文憲法,即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與現行憲法——1982年《憲法》。成文憲法以及成文憲法中所規定的憲法規范的肯定性與明確性逐漸為各國創制憲法活動所采納。

對于一個不存在名稱為憲法的成文法典,而是通過一系列被視為具有憲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來表示憲法規范的國家來說,通常稱之為實行不成文憲法的國家,如英國。英國憲法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主要由三部分構成:(1)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的不同歷史時期制定的一系列憲法性法律文件,如1628年的《權利請愿書》、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1689年的《權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1911年《國會法》、1918年《國民參政法》、1928年《男女選舉平等法》、1969年的《人民代表法》等;(2)法院判例,如關于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正當程序、法官獨立等方面的判例;(3)憲法慣例,如內閣對議會下院負責、國會每年至少集會一次、兩黨制等。采用不成文憲法的國家目前主要是指沿襲英國普通法法律傳統的少數國家。

在憲法學上將憲法劃分為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主要是從不同的創制憲法的文化傳統來考慮的。事實上,在實行成文憲法的國家中,憲法淵源也表現在憲法慣例或者其他的憲法性法律中。因此,切不可將一個成文憲法的國家的憲法規范僅僅理解成限于名稱為憲法的成文法典的規定。所以,將憲法分為成文憲法或者不成文憲法的意義是很有限的。有些法學家認為成文與不成文憲法的區別不科學,應把這種分類精確為“法典化憲法”和“非法典化憲法”也許更為妥當Leslie Wolf-Philips:《比較憲法論》(日文版),清水望等譯,日本早稻田大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46頁。,前者是指法典化的憲法,后者是指非法典化、主要由單行法律和習慣構成的憲法。更有學者尖銳指出,把憲法分為成文憲法和不成文憲法是一種錯誤的區分,因為不存在完全成文化的憲法,也不存在完全非成文化的憲法。參見徐秀義、韓大元主編:《現代憲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頁。一些國家憲法規定的部分內容很難分清其成文性和不成文性。尤其是隨著憲法的發展,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的區別越來越小,成文憲法中有不成文憲法的成分、不成文憲法中也有成文憲法的成分。可以說,既沒有完全不成文的憲法,也沒有絕對無慣例的成文憲法。將憲法分為成文憲法與不成文憲法,這種分類形式“只是程度的而非性質上的差異,不足以標明大不相同的各種憲法的異點”。〔美〕迦納:《政治科學與政府》第三冊,《政府論》(第5版),林昌恒譯,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第816頁。一方面,成文憲法日益和不成文憲法、憲法慣例相結合;另一方面,不成文憲法也日益和成文憲法相結合、滲透,這已成為當今世界憲法發展的趨勢。

(二)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

把憲法分為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是英國學者詹姆斯·布賴斯(James Bryce)于1884年在《歷史與法學研究》一書中最早提出的。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這種分類的依據和標準是憲法的法律效力和憲法的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所謂剛性憲法,是指制定和修改憲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嚴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屬于這種類別的憲法。所謂柔性憲法,是指制定和修改憲法的程序、法律效力與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憲法。英國議會在不同歷史時期以一般立法程序制定和修改的憲法性法律文件,其效力與其他法律文件完全相同,英國是典型的柔性憲法國家。

剛性憲法,不論是對其制定、修改,還是解釋,都必須按照一套嚴格的法律程序進行,以體現憲法創制的神圣。美國憲法屬于典型的剛性憲法。在美國,基于憲法的規定,憲法的修改程序有別于普通的法律,必須由聯邦兩院2/3以上的議員提出修正案,或者由2/3的州議會的請求,召集制憲會議才能提出;修正案提出后還需要經過3/4的州議會的批準,或者由全國3/4的州組成的制憲會議批準。我國憲法也屬于剛性憲法。在我國,根據現行《憲法》第64條的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而“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這就說明,在我國,創制憲法的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法規,因此,憲法也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法規的法律效力。

柔性憲法的創制形式和程序與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樣,因此,由此產生的憲法在法律效力上與普通法律的法律效力是一樣的,從而表現出其最大優點:比剛性憲法彈性大,適應性比較強,容易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環境;其缺點也至為明顯:不及剛性憲法穩定,權威性有限。不成文憲法一般都屬于柔性憲法,但成文憲法卻未必屬于剛性憲法,1848年意大利憲法為成文憲法,卻屬于柔性憲法。

(三)欽定憲法、協定憲法與民定憲法

欽定憲法、協定憲法和民定憲法這種分類,是依據制定憲法的主體為標準而作的劃分。所謂欽定憲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頒布實施的憲法。欽定憲法是基于君主主權的思想,即君主通過制定憲法主動地將主權分給臣民分享。世界上最古老的欽定憲法是至今仍然生效的于1814年制定的《挪威王國憲法》,其他較著名有1848年《意大利憲法》、1889年《日本明治憲法》及1908年中國清末的《欽定憲法大綱》等。

所謂協定憲法,是指由君主與人民或民選議會進行協商共同制定的憲法。協定憲法是由君主和人民一起分享國家的主權。世界上最古老的協定憲法是1809年的《瑞士憲法》,它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妥協的產物,在資產階級第三等級會議上通過,以國王的名義公布。法國于1830年制定憲法也屬于這一類。

所謂民定憲法,是指由民選議會、制憲會議或公民投票表決制定的憲法,當今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屬于這種類別。民定憲法是基于人民主權的思想產生的,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制定權只能屬于人民。世界上絕大多數憲法都是基于人民主權思想而產生的。從正當性來看,欽定憲法和協定憲法只是存在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即便在保留傳統的欽定憲法和協定憲法的國家,君主的作用已經14只有象征性的意義。

關于欽定憲法、協定憲法和民定憲法這種分類,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如羅文斯坦認為,欽定、協定、民定憲法等的區別并不是對憲法本身所作的分類,而是對憲法中規定的統治形態的分類,它實際上是無價值的分類。參見徐秀義、韓大元主編:《現代憲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頁。龔祥瑞則認為這純屬名義分類法,現在這種老式的“提法”已經被人們忘記了。參見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頁。

三、憲法的新分類

對憲法進行傳統分類之外,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學者還根據其他的各種標準,對憲法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具體分類,反映了學界對憲法分類研究的深入發展,相對于憲法的傳統分類,我們稱之為憲法的新分類。

(一)原生憲法和派生憲法

以憲法內容是否具有原創性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原生憲法和派生憲法。這種分類對于憲政建設,實際上提出了兩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即憲法和本土資源的關系問題以及怎樣學習和借鑒他國憲法的問題。所謂原生憲法,是指直接產生于本國的憲政運動或者說根植于本國的具體歷史條件,其內容大多具有本源性和首創性的憲法。英國的議會至上的憲法體制、美國典型的三權分立憲法體制、1793年的法國國民公會制、1918年蘇俄憲法、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等等即屬于原生憲法。所謂派生憲法,是指從外國移植或模仿,其內容大多具有繼承和借鑒性的憲法。在卡爾·羅文斯坦看來,除前述幾種外,世界各國的其他憲法都屬于派生憲法。從世界各國的憲政實踐看,立足本國國情并吸取先進國家的憲政經驗是成功推進憲政建設的必由之路,我國亦當如此。

(二)綱領性憲法、確認性憲法和中立性憲法

以憲法的作用和功能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綱領性憲法、確認憲法和中立性憲法。這種分類方法提出了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對待和安排憲法應有內容的重要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憲法本身是否科學,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關系到憲法能否發揮其應有功能。所謂綱領性憲法,是指憲法的內容中包括不少目前尚未實現或正在爭取實現的部分。由于這類憲法有可能存在脫離實際的情況,因而曾遭到一些人的批評。但如果在制定憲法過程中,切實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有關綱領性規定具備較為充分的依據,那么這種憲法同樣具有積極引導、宣傳鼓動的作用。所謂確認性憲法,是指憲法的內容大多屬于對已有成果予以確認,而少有涉及未來內容的憲法。盡管這類憲法可以避免脫離實際,但卻具有限制發展和阻礙進步的消極作用。所謂中立性憲法,是指只規定政府組織,而不規定意識形態和公民基本權利的憲法。雖然此類憲法可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的優點,但不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無疑是憲法的重大缺陷。

(三)政治自由主義憲法、君主立憲主義憲法、社會改良主義憲法和獨立民族主義憲法

以制憲的指導思想或意識形態觀念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政治自由主義憲法、君主立憲主義憲法、社會改良主義憲法和獨立民族主義憲法。這種分類方法兼顧了憲法發展的階段性以及從中所反映出的根本內容、指導思想的差異性,不同歷史階段產生的憲法所遵循的宗旨不同,反映的時代要求也不同。這種分類能夠較為清楚地認識和把握憲法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從而推動憲政體制的完善。所謂政治自由主義憲法,是指以主權在民、保障公民權利和確立分權為指導思想的憲法,17、18世紀所產生的憲法大多屬于這種類型。所謂君主立憲主義憲法,是指以強調削弱王權、加強民權、以民權限制君權為指導思想的憲法,19世紀所產生的憲法不少就屬于這種類型。所謂社會改良主義憲法,是指以增設團體權利、限制資本、提高社會本位為指導思想的憲法,例如以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為代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所產生的憲法即屬于此類。所謂獨立民族主義憲法,是指以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為指導思想的憲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原殖民地國家獨立以后所制定的憲法即屬此類,例如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憲法。

(四)規范性憲法、名義性憲法和語義性憲法

以憲法的實施效果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規范性憲法、名義性憲法和語義性憲法。它由美國學者卡爾·羅文斯坦最早提出。所謂規范性憲法,是指既在規范條文上,也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憲法。這類憲法與國家政治生活融為一體,支配著政治權力的運行,這類憲法的內容能夠貫徹于社會生活之中。所謂名義性憲法,是指內容遠離實際政治生活、在生活中并不適用,實際上只是一種將來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憲法。由于這類憲法與政治現實存在距離,因而憲法不能有效地運用于社會生活中。所謂語義性憲法,又稱標簽性憲法,是指既不反映現實狀況,也不起實際作用的憲法,是指為維護實際掌握國家統治權者的特殊利益,而將現有政治權力狀況,按其原狀予以形式化的憲法。在這種情況下,憲法規范與實際政治生活,特別是與政治權力的實際運用毫無關系,因此憲法存在對于國家權力的活動毫無意義。雖然這種分類有其局限性,因而遭到一些學者的批評,但這種分類法有利于人們認識一個國家憲法的實質,后來馬克思主義的憲法學者對此有所借鑒。

(五)聯邦憲法和州憲法

以在聯邦制國家里憲法實施的范圍大小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聯邦憲法和州憲法。憲法通常是就一個國家內的具有根本法地位的法律而言的,在單一制的國家中,只有國家統一的一部憲法,地方行政單位不能存在自己的憲法。K.C.惠爾教授根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統治權力的分配情況,曾把憲法分為聯邦憲法和單一憲法。但是,在聯邦制國家,除了聯邦有自己的憲法之外,組成聯邦的各個州也可以創制自己的憲法。所謂州憲法,是指基于州范圍內的人民的意志產生的,僅僅在州的范圍內有效的憲法。所謂聯邦憲法,是指基于聯邦范圍內的人民的意志產生的,在整個聯邦范圍內均為有效的憲法。聯邦憲法又可分為完全的聯邦憲法、準聯邦憲法和國家聯合憲法。在存在州憲法的聯邦制國家中,聯邦憲法與州憲法無論在創制程序、憲法內容,還是在憲法的效力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如在美國,聯邦有聯邦憲法,而各州又有各州自己的憲法。聯邦憲法主要涉及與聯邦有關的事務,而涉及各州的事務則由州憲法加以規定。在實行聯邦制的德國、澳大利亞等都存在兩套憲法制度,即既有聯邦憲法,又有州憲法。

(六)憲法的其他分類

以憲法條文記載重要政治行為或組織的存在和程度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顯在憲法和潛在憲法。如政黨問題,在西方國家憲法中通常是潛在規定的,在社會主義國家憲法中是顯在規定的。還可將憲法分為競合憲法和統合憲法,實施和理論研究上有多種勢力并存且互相競爭的憲法為前者,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為后者,后者規定某些個人或集團的權力沒有爭辯的余地,如埃塞俄比亞舊憲法曾有規定,“皇帝的權能沒有議論的余地”。

以憲法規范的內容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實質意義上的憲法和形式意義上的憲法。這種分類被人們廣泛運用,對于認識一個國家的憲法很有幫助。前者是指不管有無成文憲法典,只要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約束國家權力運行規范,這些規范也就具有憲法的意義,如英國憲法。后者僅指有憲法典的憲法,不管憲法典是否能夠約束國家權力。〔日〕小林直樹:《憲法講義》(上冊),東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日文版,第17—18頁。

以時間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古代憲法、近代憲法和現代憲法,或者古典憲法和現代憲法。

以權力分立方法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總統制憲法、議院內閣制憲法和會議制憲法。

以修憲是否被納入普通立法程序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高于立法機關的憲法和低于立法機關的憲法。

以構成憲法文件的多寡,可將憲法分為單一文件憲法和復式文件憲法。

以國家代表機關的組成為標準,可將憲法分為一院制憲法、兩院制憲法和三院制憲法。

從今后憲法學發展的基本趨勢看,以地域為標準而對憲法進行的分類方法將有新的發展,有可能成為基本的分類方法之一。因為,全球化、區域集團化的趨勢,要求對憲法現象的認識上,除了強調其本質內容外,應注意以一定的經濟結構和文化背景為特點而形成的憲法群,如歐洲憲法、亞洲憲法、非洲憲法、拉丁美洲憲法。

四、馬克思主義的憲法分類

馬克思主義學者一般認為,資產階級學者對憲法所作的傳統分類的價值在于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對憲法現象作比較分析和研究。然而,其缺陷也是明顯的,局限于表象上的形式特征,回避乃至掩蓋了憲法的階級本質,從而不能揭示憲法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的憲法分類方法是從揭示憲法的本質屬性入手的,區別于上述各種傳統的或新的分類,這種分類也叫做“本質分類法”。

(一)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憲法分類觀點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從實質上對憲法進行了分類:

1.資本主義類型的憲法與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是根據憲法所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的性質以及國家政權的性質所進行的分類。所謂資本主義類型的憲法,又稱資產階級類型的憲法,是指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和確認資產階級專政的憲法。所謂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又稱無產階級類型的憲法,是指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和確認由人民當家做主的憲法。我國憲法屬于社會主義憲法,英、美、法、德、日等國的憲法則為資本主義憲法,原則上通常把第三世界國家的憲法也歸入資本主義憲法一類。

2.法定的憲法與現實的憲法。這是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的基本原理進行的分類。所謂法定的憲法,又稱成文的憲法,是指統治階級通過法定程序制定的書面形式的憲法。所謂現實的憲法,又稱事實的憲法或真正的憲法,是指一個國家現實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關系,以及現實的政治力量對比關系。列寧認為,現實的憲法決定法定的憲法的性質和內容,只有當法定的憲法真實地反映現實的經濟、政治關系,與現實的憲法一致起來,才能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廣大人民的愿望,法定的憲法才是真實的。與此類似的分類法是虛假憲法和非虛假憲法,這是有的馬克思主義憲法學者根據列寧曾經說過的“當法律同現實脫節的時候,憲法是虛假的;當它們是一致的時候,憲法便是不虛假的”而作的憲法分類,不過,憲法條款同現實脫節與否,實際情況非常復雜,需要具體分析,所以這種分類方法尚不被憲法學界普遍采用。

(二)資本主義類型憲法與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區別

資本主義類型的憲法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內容亦有不同,因此又可以分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和民族獨立國家的憲法。一般認為,資本主義類型憲法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保護生產資料私有制,“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憲法的最高原則。例如,美國憲法第5條憲法修正案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不給予公平賠償,私有財產不得充作公用。”第二,以超階級的概念規定國家性質。由資產階級政權的性質所決定,資本主義憲法一般不在憲法中公開表述本國的國家性質。例如,美國憲法在序言中規定:“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并使我們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憲法。”

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可以按照發展的不同階級,再具體分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憲法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憲法。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保護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經濟制度建立的基礎。我國現行《憲法》第6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第12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二,明確規定國家的性質。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實行多數人的統治,因此可以,而且能夠在憲法中表明國家性質。我國現行《憲法》第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確認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例如,我國現行《憲法》第4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20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宁波市| 保德县| 平武县| 怀安县| 贞丰县| 辉县市| 平阳县| 盐池县| 宁国市| 乌苏市| 繁昌县| 汪清县| 监利县| 彝良县| 江永县| 福安市| 昌吉市| 和硕县| 库车县| 九江县| 贺州市| 乃东县| 平遥县| 府谷县| 桐城市| 唐海县| 昌黎县| 科技| 延吉市| 黄平县| 乌审旗| 惠来县| 昆山市| 长阳| 交城县| 柘荣县| 惠水县| 砀山县| 宁安市| 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