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看章太炎如何罵人

章太炎(1869—1936),余杭人,名炳麟,字枚叔,因慕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為人(顧名絳,入清改為炎武),更名絳,號太炎。早年隨德清俞樾在杭州詁經學舍治小學,甲午海戰后加入維新變法者行列,曾上書李鴻章亟言變法,也曾至武漢幫張之洞辦報。八國聯軍事起,清廷政治腐敗益發不可收拾,受此刺激,乃“解辮發”以明志,舍維新而倡言革命。1902年初在日本與孫中山訂交,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聲名大震,也因是被監禁三年,然排滿之志不屈。1906年出獄至日本,接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駁斥改良派,宣傳革命理論,并揭露革命派內部的投機行為,四面出擊,機鋒銳利,“所向披靡,令人神旺”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日本為結好滿清而查封《民報》,太炎據理力爭,“理勝而事不勝”張庸《章太炎先生答問》,見《章太炎政論文選》,第258頁。,遂授徒講學,繼續“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 “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章太炎《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詞》。。辛亥革命后章氏榮為元老,政見頗與當道不合,見嫌于革命黨,復被袁世凱幽禁,漸漸淡然于政治,退而講學以終。太炎為古文經學大師,深通文字音韻和國故之學,于文則崇尚魏晉風度,張揚佻,無所忌憚,學術著作過于好古,索解為難,一般議論和實用文則比較淺近。

吳稚暉(1865—1953),江蘇陽湖人,名眺,又名腓,后改為敬恒、稚暉。28歲中舉,曾做塾師,初贊同維新,很快轉向革命,后在日本遭清廷駐日公使陷害和日本警察驅逐,革命思想益發激越。1902年在上海與蔡元培聯合發起愛國學社,任學監兼教員,不久章太炎、鄒容皆先后加入,與吳、蔡結為同志。《蘇報》案后,吳先赴英國,結識孫中山,后游學歐洲,并于1907年在巴黎創辦《新世紀》,主其筆政,力倡排滿、無政府主義和世界語。民國后拒不受勛,以公民身份議政,長期致力于國音統一和勤工儉學,一生自奉甚薄,慷慨好施,以“科學的人生觀”自立以立人,為文則雅俗雜糅、莊諧并作,獨標一格。1953年病逝于臺灣。

1903年《蘇報》案發,預先傳出消息,蔡元培避青島,后轉歐洲,吳稚暉則遠走英倫,但太炎不聽勸告,堅持坐鎮愛國學社,遂被逮。他在獄中招鄒容前來一同抗辯,鄒毅然主動入獄,體弱,瘐死獄中。章、鄒對革命言行供認不諱。三年后,章氏出獄,于1907年3月作《鄒容傳》,其中多處涉及吳稚暉:

愛國學社教員吳眺故依康有為,有為敗,乃自匿,入盛宣懷之門。后在日本,于清公使蔡鈞不協,逐歸,憤發言革命排滿事。而愛國學社多眺弟子,頗自發舒,陵鑠新社生如奴隸。余與社長元培議,欲裁抑之。元培畏眺,不敢發……會清政府遣江蘇候補道俞明震窮治愛國學社倡言革命者,明震故愛眺,召眺往,出總督札曰:“余奉命治公等,公與余昵,余不忍,愿條數人姓名以告,令余得復命制府。”眺即出《革命軍》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上之曰:“為首逆者,此二人也”,遽歸,告其徒曰:“天去其疾矣,爾曹靜待之”。

章氏在給烈士撰寫的傳記中公然告發吳稚暉“獻策”,賣友投敵以自保,吳在巴黎讀到《鄒容傳》,勃然大怒,認為章氏是借紀念鄒容為名,顛倒黑白,發泄對他的私怨,他于是寫信給太炎,說自己當初與俞明震見面,本是他探監時親口告訴太炎,而太炎“以恒舊名,敘述恒與俞君相晤事”,與事實不符,要求太炎“將出諸何人之口,入于君耳,明白見告,恒即向其人交涉。如為想當然,亦請見復說明為想當然,則思想自由,我輩所提倡,恒固不欲侵犯君之人權,恒即置之一笑。倘不能指出何人所口述,又不肯說明為想當然語,則奴隸可貴之筆墨,報復私人之恩怨,想高明如君,必不屑也”以下吳稚暉信文,均見《章太炎政論文選》(上)《復吳敬恒書》所附《吳敬恒與章炳麟書》,第382頁。

章太炎立即回信,開頭就很有意思:

稚暉足下:吳眺、吳腓、吳敬恒,皆足下也!

照通常寫信的格式,在“稚暉足下”后面,應該馬上轉入正題,但太炎筆墨一頓,盤桓于“足下”一詞,接連牽出吳其他三個名號,暗示不管你吳稚暉改多少名字,你在品性上一以貫之,仍然是那個為“仆”所鄙視的“足下”, “仆”在《鄒容傳》中用你的舊名,不值得你大驚小怪,暗示“仆”好像有什么存心,你這點陰謀已經被“仆”看出,那么“仆”就索性把事情全部挑明吧!如此“當頭棒喝”,堂皇嚴整,但也不免帶幾分強悍霸道,目的是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因為對方來信,其勢已頗洶洶,非如此不能先聲奪人也。

接著,太炎三言兩語將吳氏要求“明白見告”的要害問題交代過去。首先,“足下”確曾于“仆”和鄒容入獄數日后前來探視,并自述與明震見面事,然而當鄒容問“何以有我與章先生”時,“足下即面色青黃,囁嚅不語,須臾引去”;其次,“足下獻策事”是“某某某”說的,“仆”不知“某某某”的話得自傳聞還是聽俞明震親口所說,但聯系“足下”被鄒容問得“面色青黃”來看,“仆”可斷定這都是事實。

實際上章太炎也僅僅臆斷吳氏賣友,拿不出確鑿證據,所以他根本不想在事實層面糾纏下去(1924年6月章氏將《鄒容傳》大加增損而改為《贈大將軍鄒君墓表》,只說“會清遣江蘇候補道俞明震來檢查革命黨,君及炳麟皆就逮,系上海租界獄”,一字不提吳稚暉), “得勝頭回”之后,隨即迅速轉移陣地,拋開對自己不利的問題,繼續將吳氏認定為罪名已經成立的卑鄙小人,而專門從道德節操的角度下更辛辣的攻擊,不讓對方有機會反撲:

足下既作此鬼蜮事,自問素心,應亦慚惶無地,計窮詞屈,乃復效訟棍行徑,以為造膝密談,非人所曉,洶洶然弛書詰問。足下雖詰問,仆豈無以答足下哉?適揚之使愈彰明耳!是非曲直,公道在人,無則言無,有則言有。仆于康、梁諸立憲黨,詆淇未嘗過甚。今于無政府黨如足下者,摘發奸回,如彼其至。蓋主義之是非,與心術之是非,二者不可同論。且以敗群之羊,不可不擯,普天同志,猶未分明,故不得不明著表旗以示天下,豈以個人之私怨而誣足下哉!

“足下”做了壞事,應該捫心自問,反詰于“仆”,乃倒打一耙,這不僅不能掩蓋“足下”做賊心虛,反而惹得“仆”火起,將“足下”的丑事益發揭露出來!“足下”也別在這事情上與“仆”糾纏了,“公道在人”,有就說有,無就說無,總之是“足下”你自己的事。你的問題不是思想主張錯了,而是“心術”大大地壞了;我攻擊你,不是由于你我之間有什么私人恩怨,而是因為我看穿了你這個“敗群之羊”,要為“天下同志”說明,防止他們蒙在鼓里。

用這種“大義殺人”的方法堵住對方進攻之后,章氏復以更猛烈的火力攻擊對方的歷史污點,擴大戰果,以使對方據地盡失:

嗚呼!外作疏狂,內貪名勢,始求權籍,終慕虛榮者,非足下乎?……為蔡鈞所引渡,欲詐為自殺以就名,不投大壑而投陽溝,面目上露,猶欲以殺身成仁欺觀聽者,非足下之成事乎?從康長素講變法不成,進而講革命;從某某某講革命不成,進而講無政府。所向雖益高,而足下之精神點污,雖強水不可浣滌。仆位足下當曳尾涂中,龜鱉同樂,而復竊據虛名,高言改革,懼丑聲之外楊,則作無賴口吻以自抵讕。引水自照,當亦知面目之可羞矣。

身為革命黨,時而講維新,時而講無政府主義,為當時常有之事,太炎自己早年就曾“與尊清者游”,擁護維新改良,并公開對無政府主義表示過贊同,但到了對方身上,這些就都變成“精神點污,雖強水不可浣滌”了。吳稚暉在日本被清公使蔡鈞引渡,跳入東京都御溝表示抗議,旋被警察撈起,這雖然悲壯不足,卻也無可非議,而到了章氏筆下,又成了欺世邀名的丑事。章氏“揭發伏藏”,作“誅心之論”,顯得“氣壯而理直”,至于“曳尾涂中,龜鱉同樂,而復竊據虛名,高言改革,懼丑聲之外楊,則作無賴口吻以自抵讕。引水自照,當亦知面目之可羞矣”,則是直唾其面,蕪辭漫罵了。

吳氏其時赴歐洲五年,也許較以往有所進步?不——章氏認為,對方剩下這一段他還沒有罵到的部分,更加不值一哂:

及觀足下所著,浮夸影響,不中事情,于中國今日社會情形如隔十重云霧……吾于是知縱橫捭闔之徒,心氣粗浮,雖日日在歐洲,猶不能得毫毛之益也。

至此,對方可算被駁(罵)得體無完膚了,但章氏最后還贈了他一頂“康有為門下之小吏,盛宣懷校內之洋奴”的帽子,這才重重收筆,宣布徹底勝利。

吳氏看到這封公開信,豈肯善罷甘休,又作書一通反詰,章氏于同年7月再答,方法與前略同,而“筆戰愈來愈兇,終至夾著毒詈”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竟至于用到“善箝而口,勿令砥癰,善補而绔,勿令后穿”之類罵街語言。

章太炎的革命思想主要在于光復舊物,因此非常重視國粹的保存,他認為中國國粹的淪亡、文學學術的窳敗,主要是因為宋以后文人不再講究“小學”而濫用語言文字的結果,“又且文辭的根本,全在文字,唐代以前,文人都通小學,所以文章優美,能動感情。兩宋以后,小學漸衰,一切名詞術語,都是亂攪亂用,也沒有絲毫可以動人之處”, “可惜小學日衰,文辭也不成個樣子。若是提倡小學,能夠達到文學復古的時候,這愛國保種的力量,不由你不偉大的”。章太炎《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 《章太炎政論文選》(上),第277頁。因此,章氏光復舊物的革命思想和他的“文學復古”的主張緊密相聯,他平時的學術文章乃至戰斗性的檄文皆好用本字古義,索解為難,對此章氏自己是意識到的,所以他在給鄒容的《革命軍》作序時,曾經感慨“數人者,文墨議論,又往往務為溫籍,不欲以跳踉搏躍言之,雖余亦不免也”章太炎《革命軍序》, 《章太炎政論文選》(上),第193頁。,又曾反思自己“持排滿主義數歲,世少和者,以文不諧俗故”章太炎《鄒容傳》,《章太炎政論文選》(上),第354頁。,他認為鄒容的《革命軍》語言通俗,革命的文章正該如此,所以并沒有應鄒容的請求為他“潤色”。要光復舊物,復古保種,其文就務為淵雅;要真正激動讀者影響多數,則又必須“諧俗”,必須“以跳踉搏躍言之”。這種矛盾就導致他在寫作某些文章時,一方面仍然好用本字古義,艱澀深奧,一方面又振筆直遂,痛快淋漓,“復古”和“諧俗”很奇怪地結合起來,使得章氏許多文章在過度時代獨具特色,復吳稚暉的兩封信,不過是一著例。

20世紀初是一個“王綱解紐的時代”參見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及《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序》。,清政府雷霆萬鈞之勢已去,民間久蓄之反抗精神已達極點,知識分子再也不像明末清初遺民那樣迂回曲折地抒發憤懣,更不像清朝鼎盛期的知識分子那樣如履如臨,把一生的精力貫注于考據文章。這一時期中國精神的特點,是無法無天的曠野上的呼叫,激昂慷慨,發揚踔厲,人格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伸張,狂傲不遜的“神經病”如章太炎,豈止一人而已,即如吳稚暉,也以嬉笑怒罵,放浪形骸著稱,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稱光緒皇帝為“載湉小丑”,吳稚暉在東京留學生集會上則包著白頭巾發表演說,直呼慈禧太后為“老太婆”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雖一在國內,一在海外,勇氣不可同日而語,張狂激越則如出一轍。那時候的文章,將中國文學狂放佻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直接影響了現代雜文。章太炎兩復吳稚暉書,在精神氣質、腔調用語乃至攻伐戰略上,都很容易讓人想起五四時期周作人回敬陳西瀅有關“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的流言的那一系列書信周作人最早在《閑話的閑話之閑話》中說:“我知道北京有兩位新文化新文學的名人名教授……揚言于眾曰‘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這兩位名人是誰,這里也不必說,反正總是學者紳士罷了。其實這種人也還多,并不止這兩位,我雖不是紳士,卻覺得多講他們的齷齪的言行也有污紙筆,不想說出來了。總之許多所謂紳士壓根兒就沒有一點人氣,還虧他們恬然自居于正人之列,容我講一句粗野話,即使這些東西是我的娘舅,我也不說他是一個人。”周文針對徐志摩的《閑話引出來的閑話》偏袒陳西瀅而發,所以不僅把陳卷進了嫌疑里,也批評了徐還把“這些東西”當做“一個人”來看待。陳西瀅立即寫信給周作人,說周在本來就是罵他的文章中提起那句流言,顯然是在暗示這話出于他口,因此質問:“1.我是不是在先生所說的兩位人里面?2.如果有我在內,我在什么地方,對了誰揚言了來?”周作人的回答是:“先生在不在那兩位名人里邊,只請先生自省一下,記得說過那句話沒有,就自然知道”,先給了一個不軟不硬的釘子,然后才說那句話是我聽來的,如要發表說者的姓名,須征求他們的同意。后來周作人雖然明白承認說那話的兩個人都與陳西瀅無關,但在文章中仍然對陳氏包含了蔑視和慍怒,常常繞過于己不利的正題,像抱在一起陷入僵局的拳擊手,不停地旁敲側擊,總不肯讓對方過于得勢,其精神,正與答復吳稚暉的章太炎相同。上述周作人的文章《閑話的閑話之閑話》、《豈明致西瀅》、《陳源先生的來信》、《關于閑話事件的訂正》和《代郵——答徐志摩先生》等,均見《周作人集外文》(下),陳子善、張鐵榮編,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9月第1版。,以及魯迅《答楊村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和《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等書信體雜文。章太炎的文章固然開了后來“文人相輕”乃至相斫的先河,積極意義則在于張揚個性,塊然獨立于天壤間,不肯摧眉折腰、低首下心,敢于放膽在文章中將自己整個擺進去,也逼迫對方無可推諉地現身于大庭廣眾之前,使妍媸互見、物無遁形,雖無望于終極的審判,但也各自盡了原告或被告的權利和義務。

在沒有法律保護和法律干涉,沒有宗教的終極審判的信念,也沒有虛偽欺詐的社會空氣中,這種粗暴的互相實施報復的文章,所祈向的,乃是無神的世俗的亂世之中真實的個人之間某種替代性的公正。如果引進法律的名譽權之類,特別是如果兩人對決,旁邊站立著社會政治或道德權威隨時予以干涉,或者人人心中存著愛惜羽毛的念頭與宗教的終極審判的信念,這樣的文章就不會有,即使有,也無法避免非當事人所樂意接受的甚至更其病態的不公。魯迅在1925年所作的一篇雜感中說:“報復,誰來裁判,怎能公平呢?便又立刻自答:自己裁判,自己執行;既沒有上帝來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償頭,也不妨以頭償目。”魯迅《墳·雜憶》。“以目償頭”或“以頭償目”,意思是說,人的相互“報復”固然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但即使這樣也總比虛偽地禁止報復和提倡寬恕強得多:“有時也覺得寬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這話是怯漢所發明,因為他沒有報復的勇氣;或者倒是卑怯的壞人所創造,因為他貽害于人而怕人來報復,便騙以寬恕的美名。”(同上)魯迅這段話本來針對“排滿”而發,但范圍很廣,包括一切人間矛盾的解決。直到晚年,魯迅仍然堅持類似的想法,比如“遺囑”第七條所謂“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魯迅《且介亭子雜文末編附集·死》。。章太炎后來自編文集,大量“刊落”先前那些“駁難攻汗,至于忿詈”的“斗爭的文章”,魯迅感到非常可惜,他主張章氏這方面的文章“應該一一輯錄,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戰斗者的心中”。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在特殊年代,無論章太炎還是吳稚暉的那些守己伐人、“毒詈”滿紙的書信,都屬于只能如此的“奴隸可貴之筆墨”。這樣的文章,文網密布的古文時代不可能有,恐怕也行將匿跡于“文明日進”的現代的“無物之陣”,故大有空前絕后之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陆河县| 黄山市| 宾阳县| 太原市| 罗甸县| 东明县| 德清县| 锦州市| 那曲县| 绥棱县| 静宁县| 徐汇区| 修武县| 石渠县| 吉木乃县| 巴塘县| 简阳市| 米林县| 中西区| 怀柔区| 宽甸| 青海省| 伊春市| 灵璧县| 文登市| 宜丰县| 牡丹江市| 本溪市| 紫云| 柯坪县| 敖汉旗| 晋州市| 云龙县| 慈溪市| 肇源县| 兴海县| 阳山县| 宁阳县| 松桃|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