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應收款項
一、應收款項的概念及種類
應收款項是企業擁有的將來收取貨幣資金或得到商品和勞務的各種權利。它由企業經營或非經營活動所形成。應收款項按內容分為以下六類:
(1)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而形成的債權。
(2)應收票據。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而收到票據所形成的債權。
(3)預付款項。是指企業按照合同規定預付的款項,包括預付給供貨單位的貨款和預付給施工單位的工程價款。
(4)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或因其他投資而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
(5)應收利息。是指企業因債權投資而應收取的利息。
(6)其他應收款。是指除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款項、應收股利和應收利息等以外的各種應收、暫付款項,包括應收各種賠款和罰款、存出保證金、備用金、應收出租包裝物租金、應向職工收取的各種墊付款項等。
二、應收賬款
(一)應收賬款的形成
企業采用賒銷方式(臨時賒銷和約期賒銷)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形成應收賬款。記入“應收賬款”的內容有貨款、應向客戶收取的增值稅、應由客戶承擔的本企業代墊的運雜費等。
增值稅是對商品價值中的增值額部分進行征稅的一種流轉稅。增值額是商品價值扣除相應的外購材料等價值的差額。我國規定,增值稅是價外稅,即在商品價格外按一定稅率(17%或13%)計稅。一個工廠從其他單位購入材料、固定資產,除支付材料、固定資產價款及有關費用外,還要向供貨單位支付增值稅。當這個工廠生產出產品向外銷售或出售已用固定資產時,它除向客戶收取產品、固定資產貨款及有關費用外,還要向客戶收取增值稅。該工廠售貨中收取的增值稅扣除購貨中支付的增值稅后的差額為當期應向國家交納的增值稅。例如,甲廠(一般納稅人,下同)本月購入材料價款1000元,增值稅170元(價款1000×稅率17%),共支付1170元。甲廠本月將材料制成產品全部售出,向客戶收取價款1500元和增值稅255元(1500×17%)。該廠本月應交增值稅85元(255-170)。企業購銷過程中涉及增值稅的要有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購貨時,要向供貨單位索取專用發票的發票聯(作會計記賬依據)和抵扣聯(在向國家交稅時作抵扣銷項稅額的依據);企業銷貨時,要向客戶提供專用發票的發票聯和抵扣聯。
例7 某企業向A公司發出商品一批,價款20000元,增值稅3400元,用銀行存款代墊運雜費400元,當即到銀行辦妥了委托收款手續。該企業增加了“應收賬款”23800元(20000+3400+400),同時增加了“主營業務收入”20000元,增加了“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400元,墊付運雜費減少“銀行存款”400元。
(二)銷售折扣的處理
銷售折扣是指銷售活動中賣方給買方價格上的優惠,包括商業折扣和現金折扣兩種。
1.商業折扣
商業折扣是出售商品時從售價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數額。例如,某商品價格100元,按5%的商業折扣出售,應收賬款記95元。
2.現金折扣
現金折扣是銷貨企業對購貨方或接受勞務方在賒銷期內提前償付款項所給的優惠。現金折扣的一種表示方式是:“2/10,1/20, n/30”。其含義是:賒銷期限為30天,客戶10天內付款,可少付2%的款;20天內付款,可少付1%的款;30天內付款,按全價付清。現金折扣的另一種表示方式是:“2/10, EOM”[EOM是英語“月底”(end of month)的縮寫],其含義是:月底前付款;如果10天內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隱含著現金折扣的核算方法——總價法核算,即應收賬款和銷售收入按扣除現金折扣前的實際發生額入賬。
例8 某企業賒銷商品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價款20000元,增值稅3400元,現金折扣條件為“2/10, n/30”。客戶在10天內償付了全部款項。要求確定該企業記入“應收賬款”的金額、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取得的主營業務收入額、實際收款的金額和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1)應收賬款金額=20000+3400=23400(元)
(2)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0000×17%=3400(元)
(3)主營業務收入額=20000(元)
(4)實際收款額=20000×98%+3400=23000(元)
(5)主營業務收入凈額=主營業務收入-商業折扣-銷售折讓-銷售退回=20000-0-0-0=20000(元)
公式中“銷售折讓”,是指企業售出的商品由于品種或質量不符規定而降價結算所減讓的價格;“銷售退回”是指企業已售出的商品因品種或質量不符規定而被購買單位退回的事項,這種退回一律沖減當月營業收入。需要說明的是,企業商品銷售過程中給客戶提供的現金折扣,對銷售方來說,作企業的“財務費用”處理,不直接沖減“主營業務收入”。
3.折扣的處理
折扣的處理有兩種方法:一是企業設置“銷售折扣與折讓”科目,專門核算企業發生的各種商業折扣和銷售折讓。會計期末,企業將“銷售折扣與折讓”的發生額轉入“主營業務收入”科目,沖減當期的主營業務收入。二是企業不設置“銷售折扣與折讓”科目,發生商業折扣,按扣除商業折扣后的凈額入賬;發生銷售折讓直接沖減當月收入。會計期末,企業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填入利潤表“營業收入”項目,即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實際反映的是營業收入凈額。
(三)應收賬款凈額的確認
應收賬款凈額是應收賬款扣除壞賬損失或壞賬準備后的余額。壞賬是指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由此發生的損失稱為壞賬損失。
壞賬損失和壞賬準備不是一個概念。壞賬損失是一個確定性的事實。確認壞賬損失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債務人破產或者死亡,以其破產財產或者遺產清償后仍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2)債務人逾期未履行其償債義務且具有明顯特征表明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是一個事先估計的數額,即指會計人員按期估計壞賬損失而形成壞賬準備金數額。
壞賬損失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轉銷法。它是在實際發生壞賬損失時直接將該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轉銷應收款項的處理方法。二是備抵法。它是事先估計壞賬損失計入各期損益,形成壞賬準備金,待實際發生壞賬時再沖減壞賬準備金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采用備抵法核算壞賬損失,并在以下估計壞賬損失的方法中作出選擇。
(1)應收賬款余額百分比法。它是期末按應收賬款余額一定百分比估計壞賬損失的一種方法。該方法認為,壞賬與未收回的應收款項有關。估計壞賬損失率應根據企業以往的經驗、債務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的情況,以及其他相關信息合理確定。企業期末計提壞賬準備的公式如下:

公式中“計提前‘壞賬準備’賬戶余額”,如為貸方余額用正數表示,如為借方金額用負數表示。
例9 甲廠20×4年末應收賬款賬面余額為90萬,按5‰計提壞賬準備。計提前“壞賬準備”賬戶余額4000元。

(2)賬齡分析法。它是根據應收賬款賬齡的長短來估計壞賬準備的一種辦法。該方法認為,客戶欠賬的時間——賬齡越長,收不回款項的可能性越大,產生壞賬的風險越大。這種方法的應用舉例如下。
例10 乙廠某年末根據會計賬簿記錄整理編制的估計壞賬損失表見表2-1。按賬齡分析法計提壞賬準備。計提前“壞賬準備”賬戶借方余額385元。
表2-1 估計壞賬損失表

甲廠20 ××年末計提的壞賬準備金額=7015+385=7400(元)

(3)個別認定法。如果債務方已有確鑿證據(如債務單位撤銷、破產、資不抵債、現金流量嚴重不足、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等)表明沒有償債能力,則債權方應對該項應收款項全額計提(計提率100%)壞賬準備。這種對債務方陷入財務困境而單獨進行分析確認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稱為個別認定法。
采用備抵法計提壞賬準備后,如果實際發生了壞賬損失,則沖減“壞賬準備”;如果壞賬準備不足以沖減,仍掛賬處理,即用全額沖減壞賬準備,使“壞賬準備”賬戶出現借方余額(負數);如果已轉銷的壞賬又收回,則再轉作壞賬準備。
企業期末資產負債表上列示“應收賬款凈額”,即將“應收賬款”賬戶余額扣除“壞賬準備”賬戶貸方余額(或加上“壞賬準備”賬戶借方余額)后的凈額填入資產負債表“應收賬款”項目。
例11 甲廠20×4年末應收賬款賬面余額90萬元,按5‰計提壞賬準備(計提前“壞賬準備”賬戶貸方余額4000元)。20×5年5月,林達公司前欠甲廠貨款5300元已超過三年未能收回,甲廠報經批準同意作壞賬轉銷;20×5年10月,甲廠經過催收,又收到林達公司原欠貨款5300元;20×5年度,甲廠“應收賬款”賬戶借方共增加50萬元,貸方共減少56萬元(即當年收回上年和當年的應收賬款共56萬元)。試確定甲廠20×4年末、20×5年末計提的壞賬準備及其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應收賬款數額。
(1)20×4年末甲廠計提的壞賬準備=900000×5‰-4000=500(元)
(2)20×5年末甲廠應收賬款余額=900000+500000-560000=840000(元);
(3)20×5年末甲廠計提壞賬準備前“壞賬準備”賬戶余額=4000+500-5300+5300=4500(元);
(4)20×5年末甲廠計提的壞賬準備=840000×5‰-4500=-300(元),即應沖銷賬上多提的壞賬準備300元;
(5)20×4年末、20×5年末甲廠資產負債表“應收賬款”項目分別列示895500元(900000-4500)、835800元(840000-4200)。
三、應收票據
(一)應收票據的類型
目前,我國作為應收票據核算的是商業匯票。商業匯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簽發,由承兌人承兌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執票人支付款項的票據。承兌是在票據上簽署并寫明“承兌”字樣及日期,承認票據到期時見票付款的行為。承兌期由雙方商定,最長不超過6個月。承兌人是到期兌現票款的人。如果票據到期由企業兌現票款,這種票據稱為商業承兌匯票;如果票據到期由企業事先委托的其開戶行兌現票款,這種票據稱為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到期時,如果付款單位無款支付,則收款單位就收不到款,仍需派人催收;銀行承兌匯票到期時,承兌銀行從付款單位銀行戶頭上扣款兌現,因而這種匯票對收款單位來講沒有風險。我國目前采用的票據是不帶息票據,即票據上不標明利率,到期也不計算利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也會采用西方普遍采用的帶息票據。
(二)應收票據的形成與兌現
企業銷售商品時如果收到商業匯票,則記入“應收票據”賬戶。票據到期時,如果收到票款,轉為“銀行存款”;如果收不到票款,轉為“應收賬款”。舉例如下。
例12 甲廠向東升廠銷售商品一批,價款10萬元,增值稅1.7萬元,當即收到一張面值為11.7萬元、承兌期為4個月的無息商業承兌匯票一張。4個月后,甲廠如數收到了票款。
甲廠銷售商品收到票據時,“應收票據”賬戶增加11.7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0萬元,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增加1.7萬元;
匯票到期甲廠收到票款時,“應收票據”賬戶減少11.7萬元,“銀行存款”增加11.7萬元。
如果匯票到期,東升廠無力償付票款,則甲廠減少“應收票據”11.7萬元,增加“應收賬款”11.7萬元,并派人催收欠款。
例13 依例12,如果甲廠收到的是帶息票據,票面利率為9%(這是年利率,用百分號表示;如果是月利率,用千分號“‰”表示;如果是日息,用萬分號“?”表示),其他情況不變。
甲廠銷售收到票據時,會計記錄和例12相同;
匯票到期甲廠收到票款時,“應收票據”減少11.7萬元,收到利息0.351萬元(11.7×9%×4/12)沖減“財務費用”,增加“銀行存款”12.051萬元。
(三)應收票據的貼現
1.貼現的概念
貼現是以貼付利息為代價而將未到期票據兌換成現款。當企業資金緊張迫切需要支付現款時,企業可將未到期的商業匯票拿到銀行辦理貼現。貼現銀行要向企業收取自貼現日起至匯票到期前一日止的貼現利息,企業實際得到的貼現款是匯票到期值扣除貼現利息后的余額。
2.無息應收票據的貼現
例14 依例12,面值11.7萬元的無息票據開出日期是2月14日,票據到期日是6月14日。如果甲廠5月15日將該票據拿到銀行貼現,銀行貼現利率為8‰,則:
貼現天數=5月份17天+6月份13天=30(天)
貼現利息=票據到期值×日貼現率×貼現天數
=11.7×(8‰÷30)×30 =0.0936(萬元)
實得貼現款=11.7-0.0936=11.6064(萬元)
3.帶息應收票據的貼現
帶息應收票據的貼現和無息應收票據的貼現不同之點是計算貼現利息的票據到期值不僅包括票據面值,還包括票據到期的利息。
例15 依例12,如果面值11.7萬元的票據為帶息票據,票面利率9%,開出日期為2月14日,到期日為6月14日,甲廠5月15日辦理貼現,銀行貼現率為8‰,貼現天數為30天,則:
票據到期應收利息=117000×9%×4/12=3510(元)
票據到期值=117000+3510=120510(元)
貼現利息=120510×(8‰÷30)×30=964.08(元)
實得貼現款=120510-964.08=119545.92(元)
4.已貼現票據的或有負債
已貼現的商業匯票未到期前留在貼現銀行,待到期時由貼現銀行收取票款。如果已貼現的匯票是商業承兌匯票,匯票到期時付款單位無力支付,則貼現銀行收不到票款,仍要向貼現企業討回貼現款。因此,貼現企業在將未到期商業承兌匯票“賣給”貼現銀行時,存在著潛在的可能發生的債務,這種債務稱為或有負債。一旦票據到期不能兌現,貼現企業的或有負債就成了實際負債。
5.票據貼現的賬務處理
(1)無息應收票據貼現的賬務處理。
例16 依例14,甲廠將未到期的商業匯票向銀行辦理貼現后

(2)帶息應收票據貼現的賬務處理。
例17 依例15,甲廠將未到期的商業匯票向銀行辦理貼現后

6.貼現票據的到期處理
已貼現票據到期時,付款單位兌現了票款,貼現企業不需要做任何賬務處理。如果付款單位無力償付,貼現銀行從貼現企業扣回了已貼現款,則貼現企業做如下會計分錄(以例16為例):

如果貼現企業銀行存款戶頭上無款可扣,則貼現銀行將其轉為逾期貸款時,貼現企業做如下會計分錄:

(四)應收票據壞賬準備的計提
期末,企業未到期的應收票據,如確有證據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則應該計提減值準備。會計分錄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壞賬準備
期末,“應收票據”賬戶余額扣除其“壞賬準備”賬戶余額后的凈額列入資產負債表“應收票據”項目。
四、其他應收款
其他應收款包括應收的各種賠款、罰款,應收出租包裝物租金,應向職工收取的各種墊付款項,備用金,應收已宣布發放的股利等。
企業應設置“其他應收款”科目,按不同債務人設置明細賬。以備用金為例,職工因公出差臨時預借差旅費400元,企業付給現金,增加“其他應收款”;職工出差歸來報銷差旅費380元,記入“管理費用”,交回現金20元,同時注銷(減少)“其他應收款”400元。
期末,企業“其他應收款”應比照“應收賬款”的核算方法計提減值準備。會計分錄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壞賬準備
期末,“其他應收款”賬戶余額扣除其“壞賬準備”賬戶余額后的凈額列入資產負債表“其他應收款”項目。
五、應收股利、應收利息
企業設置“應收股利”科目,核算企業應收取的現金股利和應收取其他單位分配的利潤。企業設置“應收利息”科目,核算企業購買債券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和分期付息、一次還本債券投資期末按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
企業的應收股利、應收利息一般不會出現壞賬損失,但因出現特殊情況有確鑿證據表明不能收回股利和利息,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企業期末應對應收股利、應收利息計提壞賬準備(分錄同其他應收款)。期末,將“應收股利”、“應收利息”賬戶余額扣除各自計提的“壞賬準備”賬戶余額后的凈額列入資產負債表“應收股利”、“應收利息”項目。
六、應收賬款的分析
(一)應收賬款構成及發展趨勢分析
分析應收賬款的構成,主要是看正常的應收賬款和不正常的應收賬款各占應收賬款總額的比重。應收賬款正常與否的劃分標準主要有二:一是看應收賬款的發生是否符合國家結算制度的規定,凡違反規定的賒銷款項為不正常的應收賬項;二是看應收賬款是否超過了結算期限,凡超過銀行轉賬結算憑證傳遞的正常期限或企業約定的賒銷期限的應收賬款為不正常的應收賬款。對于不正常的應收賬款尤其是長期應收未收的賬款,應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催收,防止壞賬損失的發生。
例18 某企業連續五年的應收賬款及其構成見表2-2。
表2-2 應收賬款及其構成表

由表2-2可見,該企業應收賬款數額逐年上升,其中不正常的應收賬款也逐年上升,其比例由20×1年的10%上升到20×5年的25%。
在分析應收賬款的基礎上,可從兩個方面分析其發展趨勢:首先,考察應收賬款本身的變動趨勢。根據表2-2,該企業應收賬款總額20×1年至20×5年平均每年遞增31%(),不正常的應收賬款平均每年遞增64.7%(
-1),不正常應收賬款的比例平均每年上升3.75個百分點[(25-10)÷4],說明該企業的商業信用規模在不斷擴大,不正常的應收賬款越來越嚴重。其次,考察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比重的變動趨勢。如果比重逐漸加大,則進一步驗證了企業的商業信用規模越來越大的論斷。
(二)應收賬款賬齡和實際壞賬率分析
應收賬款賬齡分析是將應收賬款按欠款時間長短(如拖欠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等)歸類排隊并列表反映,使人一目了然。應收賬款賬齡分析表可分為總表(見前述表2-1)和附表兩類。附表可以按欠款單位列示,也可以按推銷人員及其欠款單位列示,以考核推銷人員業績,組織催收工作。
實際壞賬率是實際壞賬損失占平均應收賬款的比率,它是考察賬齡同實際壞賬關系,決定信用規模和期限以及計提壞賬準備的一個依據。企業可計算全部應收賬款實際壞賬率和各信用期限實際壞賬率。
(三)應收賬款回收速度分析
應收賬款回收速度分析主要是計算應收賬款周轉率或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1.應收賬款周轉率的計算
應收賬款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應收賬款平均余額等于期初應收賬款余額與期末應收賬款余額之和除以2。
2.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的計算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或

公式中“計算期天數”是指從年初累計到當期期末的天數。一個月選用30天,一個季選用90天,一年選用360天。公式中“計算期營業收入”,從理論上講,是指計算期賒銷收入凈額,即計算期賒銷收入扣除相應的商業折扣、銷售折讓及銷貨退回后的余額。但由于賒銷收入是商業秘密,企業外部人無法獲得,則計算該指標時,“計算期賒銷收入凈額”就用“計算期營業收入凈額”(利潤表上“營業收入”)代替。需要說明的是,在2006年以前,企業利潤表中僅揭示“主營業務收入”,不反映“其他業務收入”。從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利潤表僅揭示“營業收入”(由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加總得出),不再揭示“主營業務收入”。因此,不同年度應收賬款指標的計算口徑不一樣。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稱應收賬款回收期或應收賬款平均收賬期,收賬期越短越好。
3.應收賬款回收速度分析舉例
例19 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計算見表2-3(其中,“規模以上”指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
表2-3 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計算表①

注:①2003年末應收賬款凈額為18624億元;② 187815÷[(18624+21511)÷2] =9.4次;③1127579÷119698=9.4次;④。
資料來源:2005—2008年各年《中國統計摘要》,2007年應收賬款為11月末數據,收入據1—11月累計數354518億元推算而得。
從表2-3中的計算結果可知,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周轉速度不斷加快。就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分析,2004年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38.5天,2007年降到33.2天,四年累計平均38.2天(不包括2003年數據)。國務院國資委統計評價局制定的《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中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2004—2007年四年簡單平均約為9.1次(39.9天)(見本書表9-10)。20×0年至20×2年,我國1304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三年累計平均為7.33次(49.1天)(數據取自中國礦業大學朱學義教授上市公司數據庫),2007年1521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周轉率(僅當年數據)為14.9次(24.2天)(數據取自CCER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
(四)應收賬款合理性分析
1.應收賬款占用率
應收賬款占用率是應收賬款凈額占流動資產的比例。其計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分子、分母通常是期末數。應收賬款占用率反映的是每100元流動資產被客戶占用的應收賬款凈額是多少。
例20 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占用率計算見表2-4。
表2-4 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占用率計算表

資料來源:2005—2008年各年《中國統計摘要》,其中,“年末流動資產”引用《中國統計摘要》中“流動資產平均余額”,2007年數據為1—11月數據。
從表2-4中的計算結果可見,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占用率2004—2007年四年累計平均為25.4%,即每100元流動資產被客戶占用的應收賬款凈額是25.40元。20×0年至20×2年,我國1304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占用率三年累計平均為19.7%(數據取自中國礦業大學朱學義教授上市公司數據庫),2007年1521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占用率為13.2%(數據取自CCER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
2.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率
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率稱為營業收入應收賬款率。它反映了企業每100元營業收入常年被客戶占用的應收賬款凈額是多少。其計算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應收賬款”由期初應收賬款凈額與期末應收賬款凈額之和除以2得出。
例21 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應收賬款率計算見表2-5。
表2-5 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應收賬款率計算表①

注:①2003年末應收賬款凈額為18624億元。
資料來源:2005—2008年各年《中國統計摘要》,2007年應收賬款為11月末數據,收入據1—11月累計數354518億元推算而得。
從表2-5計算可見,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其比例由2004年的10.7%下降到2007年的9.2%,四年累計平均為10.6%(不包括2003年數據),即每100元營業收入被客戶占用的應收賬款凈額是10.60元。20×0年至20×2年,我國1304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率三年累計平均為16.2%(數據取自中國礦業大學朱學義教授上市公司數據庫),2007年1521家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率為6.7%(數據取自CCER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
3.應收賬款技術分析法
企業賒銷雖然可以擴大銷售,增加利潤,但卻被客戶占用了資金。企業為了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不得不籌措資金,包括取得借款等。這就是說企業被其他單位占用資金是要花費代價的(籌資利息),而且企業隨著應收賬款的增加,會增加收賬費用,增加壞賬損失。應收賬款占用資金的利息、收賬費用以及資金被客戶占用所失去的其他獲利機會,都是應收賬款的成本。企業如果減少賒銷款,就降低了市場占有率,減少了獲利機會,同樣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對應收賬款合理額度進行分析,首先要檢查增加應收賬款帶來的利潤是否超過應收賬款的成本,是否帶來預期的收益凈額;其次,應計算企業應收賬款成本最低、利潤最大點的應收賬款占用額度,這個額度是應收賬款的合理額度。企業采用一定的技術方法確定賒銷收益最大化、同時應收賬款總成本最低的應收賬款合理額度,分析應收賬款實際占用水平的方法稱為應收賬款技術分析法。
(1)應收賬款持有成本。企業為了促銷而采用賒銷政策,意味著企業不能隨時收回貨款,而相應地,要為客戶墊付一筆相當數量的資金。由于這筆墊付的資金喪失了其他投資贏利的機會,便形成了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稱為應收賬款持有成本。
企業的資金被客戶占用后必須另外籌集資金,如向銀行取得借款等,故應收賬款的持有成本一般可以用銀行借款利率計算。應收賬款的持有成本與應收賬款的持有額度呈正比例關系。設應收賬款平均余額為X,銀行借款利率為I,應收賬款持有成本為Y1,則應收賬款持有成本的數學模型如下:
Y1=X×I
例22 甲企業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見表2-6,如果銀行借款年利率為10%,則不同的應收賬款余額產生了不同的應收賬款持有成本。
表2-6 甲企業應收賬款持有成本計算表

根據表2-6所畫的“應收賬款持有成本圖”見圖2-3。

圖2-3 應收賬款持有成本圖
(2)應收賬款管理成本。應收賬款管理成本是指企業管理應收賬款所花費的代價。它包括以下三部分:
①收款成本。收款成本包括推銷人員和財務人員的工資、簿記費用、辦公費、通訊費、文具用品費、收集信用資料費等。這些費用比較固定,與應收賬款的多少不呈比例關系。
②延付成本。延付成本是指客戶拖欠貨款時為了催討貨款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如電話費、電報費、出差費、訴訟費等。它一般與應收賬款額度呈正比例關系。
③拒付成本。拒付成本是指欠款客戶因拒付貨款而給企業帶來的拒付損失。它一般與應收賬款額度呈正比例關系。
設應收賬款平均余額為X,收款成本為F,延付成本為P1X,拒付成本為P2X,應收賬款管理成本為Y2,則應收賬款管理成本的數學模型如下:
Y2=F+(P1+P2)X
例23 甲企業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收款成本、延付成本(P1=0.008)、拒付成本(P2=0.005)分別見表2-7,則不同的應收賬款余額產生了不同的應收賬款管理成本,見表2-7。
表2-7 甲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成本計算表

根據表2-7所畫的“應收賬款管理成本圖”見圖2-4。

圖2-4 應收賬款管理成本圖
(3)應收賬款短缺成本。應收賬款的短缺成本是指企業少做或不做賒銷交易而使原有客戶轉向競爭對手,從而使企業蒙受的銷售損失。短缺成本隨著應收賬款的增加而減少,即它與應收賬款額度呈反比例關系。
應收賬款短缺成本的計量,在中外教科書上很少涉及。筆者經過研究分析,認為確定該計量模型必須考慮下列因素:
①企業賒銷額、賒銷收益和應收賬款余額。企業縮小賒銷規模,必然要失去一些客戶使企業蒙受損失。企業賒銷額既反映收入實現額,又反映應收賬款發生額。降低賒銷額必然影響應收賬款余額。應收賬款余額越少,企業失去的賒銷收益越大,兩者成反比例關系。設X代表應收賬款余額,T代表賒銷額,r代表賒銷收入凈利率,Y3代表應收賬款短缺損失,則應收賬款短缺損失的數學模型如下:
Y3=(T×r)/X
該公式的含義是:每一元應收賬款余額提供多少賒銷收益。
②市場占有率。市場占有率是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率。在一定時期內,市場對企業某種產(商)品的需求量總是一定的,則該產(商)品的社會平均凈利潤也總是一定的。在這種條件下,某企業降低賒銷額,該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必然降低,其分得的社會平均凈利潤也相應減少。設企業原有市場占有率為M1,降低賒銷額后的市場占有率為M2,社會平均凈利潤R,則市場占有率降低引起的應收賬款短缺損失的數學模型如下:
Y3=(M1-M2)×R
綜合上述兩個因素,抵消其中相同的凈利潤因素,應收賬款短缺成本的綜合數學模型如下:
Y3=T/X×(M1-M2)×R
例24 甲企業目前應收賬款全年發生額為120萬元(T=120萬元)。由于回款極度困難,致使應收賬款全年賬面平均余額為110萬元,而同行業應收賬款全年賬面平均余額為1375萬元。社會平均凈利潤率為10%。如果將該企業應收賬款平均余額(X)分別縮減為90萬元、70萬元、50萬元、30萬元、10萬元五種情況,則應收賬款的短缺成本有關計算如表2-8所示。
表2-8 甲企業應收賬款短缺成本計算表

注:* 行業應收賬款余額13750000×賒銷凈利率10%×甲企業目前市場占有率8%=110000(元)。
①120000/100000×(8%-0.727%)×1100000=96000(元)。
②120000/300000×(8%-2.182%)×1100000=25600(元)。
③120000/500000×(8%-3.636%)×1100000=11520(元)。
④120000/700000×(8%-5.091%)×1100000=5486(元)。
⑤120000/100000×(8%-6.545%)×1100000=2133(元)。
⑥120000/100000×(8%-8%)×1100000=0(元)。
根據表2-8所畫的“應收賬款短缺成本圖”見圖2-5。

圖2-5 應收賬款短缺成本圖
綜上所述,應收賬款總成本由應收賬款持有成本Y1、應收賬款管理成本Y2和應收賬款短缺成本Y3三部分組成,其綜合數學模型如下:
Y =(X×I)+[F+(P1+P2)×X]+[T/X×(M1-M2)×R]
例25 依例22、例23、例24,甲企業應收賬款總成本的計算有以下六種方案可供選擇,見表2-9。
表2-9 甲企業應收賬款現狀及其合理額度確定方案

根據表2-9所畫的“應收賬款總成本圖”見圖2-6。

圖2-6 應收賬款總成本圖
據表2-9和圖2-6中可知,甲企業應收賬款合理額度在300000元至500000元之間,經過進一步計算為310000元,此時,應收賬款總成本最低,為89498元,和300000元應收賬款的成本89500元相近,則甲企業賒銷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的應收賬款合理額度為310000元。
企業應收賬款最佳額度確定后,應根據銷售客戶的信譽決定相應的信用政策。對銷售客戶進行信譽排隊的方法有多種,如直接調查法、五C[分析客戶的Capital(資本)、Character(特點)、Condition(條件)、Capacity(能力)、Collateral(抵押品)]評估法、信用評分法和回款期評價法等。結合我國情況,采用回款期評價法(即根據銷售客戶以往回款的期限來確定信用政策)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