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放,就是走出國門,放眼觀察;開放,就是大膽吸收借鑒。正是開放使中國走上了持續快速發展之路,正是開放使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公法更是得益于開放,因為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歷史,使我們欠缺公法成長的內部動力和土壤。正是開放,使得我們在放眼觀察世界之后,認識到公法在法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正是開放,讓我們大膽借鑒移植,使得中國的公法從無到有,從幼稚走向青年,并一發不可收,從而注定21世紀必將是中國的公法世紀!三十年的風風雨雨,三十年的高歌奮進,足以敦促我們必須對此進行冷靜反思,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的起點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基于此,現在我們把我們的反思呈現給大家。本書首先希望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學者翻譯的所有外國的公法論著和法規,以及中國學者進行比較研究的論著都收集完整。這部分工作就構成了本書的“資料索引”部分。其次,我們希望把中國學者上述成果的基本內容進行提煉梳理,借此把三十年來,我們已經進行的比較研究的成果全面而又簡練地展示給大家。這部分內容就構成了本書的“翻譯整理”部分。最后,我們更想奉獻出,我們的反思所得,即三十年來,中國公法比較移植的得和失,以及對未來的啟示。這部分的學術智慧就構成了本書的“比較移植”部分。
本書由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承擔,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協助。其中:
胡建淼教授、朱新力教授和金承東副教授負責“資料索引”部分的構思和編審;
金偉峰教授、費善誠副教授負責“翻譯整理”部分的構思和編審;
章劍生教授、林來梵教授和陳駿業副教授負責“比較移植”部分的構思和編審。
主編胡建淼教授對本書進行了總策劃和構思,并對本書進行了最終的編審和統稿。副主編孫笑俠教授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協助。金承東副教授也協助主編進行了一些組織聯絡和統稿工作。
最后,由于時間和手段保障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們現在所奉獻的成果與我們的愿望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們深信“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只要我們執著于公法學,不懈地努力,我們的研究就會不斷進步,中國的法治建設也一定會更完善!
編者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