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外國公法法規

一、外國憲法法規譯文簡介

〔英〕自由大憲章

該法于1215年6月15日經金雀花王朝的君主約翰簽署后發表。它由序言和63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有:保障教會選舉教職人員的自由;保護貴族和騎士的領地繼承權,國王不得違例征收領地繼承稅;未經由貴族、教士和騎士組成的“王國大會議”的同意,國王不得向直屬附庸征派補助金和盾牌錢;取消國王干涉封建主法庭從事司法審判的權利;未經同級貴族的判決,國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監禁任何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

(譯文載姜士林、魯仁等12人主編,小山、于洪君等131人編譯:《世界憲法全書》(下文提及本書時只寫書名),青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0—1263頁)

〔英〕無承諾不課稅法

該法于1295年由愛德華一世簽署后發表。它由三章組成,主要內容為:承諾“未經國民同意”不得以“緊急需要”為名征稅。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3—1264頁)

〔英〕權利請愿書

該法于1628年由查理一世時期的議會通過。它的主要內容為: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征收捐稅;不出示具體罪證不能任意逮捕人;和平時期不能隨意實行軍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中駐軍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4—1265頁)

〔英〕人身保護律

該法于1676年由輝格黨通過議會制定,查理二世簽署批準。它由序言和20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除叛國犯、重罪犯,以及戰時或遇緊急狀態外,非經法院簽發的寫明緣由的逮捕證,不得對任何人實行逮捕和羈押;已依法逮捕者應根據里程遠近,定期移送法院審理;法院接到在押人后,應于兩日內作出釋放、逮捕或取保開釋的決定;經被捕人或其代理人申請,法院可簽發人身保護狀,著令逮捕機關或人員說明理由;不得以同一罪名再度拘押已準予保釋的人犯;英格蘭的居民犯罪,不得押送到其他地區拘禁。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5—1267頁)

〔英〕權利法案

該法于1689年由議會通過。它由序言和13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擴大議會的權力,限制王權,確立議會至上的資產階級憲法原則。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7頁)

〔英〕王位繼承法

該法由議會于1700年制定,1701年公布。它由4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通過規定王位繼承問題,保證資產階級的權利和自由,實現資產階級對王權的控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7—1268頁)

〔美〕獨立宣言

該法于1776年由第二次大陸會議通過。它的主要內容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表達了全美人民要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的強烈愿望。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14—1615頁)

〔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該法于1787年由美國第一屆國會通過。它由序言和7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確認了資產階級的分權與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別由國會、總統和聯邦法院行使,保持一種互相牽制、互相平衡的關系;確認有限政府原則,聯邦政府的權力要受法律限制,不能超越法律規定的限度;確認代議政府原則,美國人民是憲法的制定者,但必須通過選派代表管理國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15—1619頁)

〔法〕人和公民的權利宣言

該法1789年8月26日經制憲會議通過后正式發表。它由序文和17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采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93—894頁)

〔法〕1791年法國憲法

該法由制憲議會于1789年7月著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它由序言和7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廢除損害自由和權利平等的制度;確立三權分立的原則,立法權屬于選舉產生的一院制立法議會,行政權歸世襲國王,司法權由選舉產生的法官掌握,實行司法獨立;公民有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僅限于積極公民。按憲法的規定,當時法國約兩千六百萬人口中有四百多萬為積極公民。憲法不適用于法國的殖民地及管轄區。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94—906頁)

〔法〕1793年法國憲法

該法于1793年6月24日由國民公會通過。它由序言和124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法國實行三權分立,確立議會共和制,最高立法機構為一院制的立法會議,最高權力機構是執行會議。公民除享有《人權宣言》所規定的權利外,還享有勞動權、受教育權、獲得社會救濟權,以及對侵犯人權的政府的起義權。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06—911頁)

〔瑞典〕政府組織法

該法于1809年6月6日由四級會議通過。它由13章和9條過渡規定組成,主要內容為:確立了三項憲法原則即公共權力來自于人民、民主原則(包括結社自由、投票權和表達自由)和依法行使公共權力。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01—1110頁)

〔瑞典〕王位繼承法

該法于1810年9月26日由四級會議通過。它由序言和9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國王必須信奉基督教路德宗,王位由國王或者女王的最年長的子女繼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23—1124頁)

〔瑞典〕瑞典出版自由法

該法于1812年制定,后經多次修改。它由14章組成,主要內容涉及出版自由、官方文件的公開性、匿名信、印刷和印刷企業、期刊的出版、印刷品的發行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24—1133頁)

〔荷蘭〕荷蘭王國憲法

該法于1814年3月29日公布實施,1983年公布最新版本。它分為8章,有142個條文,另有補充條款29條,且重述1972年憲法版本中仍然有效的條款21條,主要內容為:國王和大臣共同組成政府,政治責任由大臣擔負,大臣由國王根據議會內各政黨的力量對比加以任命。國王和議會共同通過法律。荷蘭還可根據有關國際法規,將國家若干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委托給依國際法規定而建立的機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25—936頁)

〔挪威〕挪威王國憲法

該法經國民會議通過,于1814年5月17日公布實施。它由5章共112條條文組成(其中若干條款已被廢除,但序號仍在),主要內容為:人民主權、三權分立和人權不可侵犯為其三項原則,實行世襲君主立憲政體,國王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必要時成立王國憲法法院。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064—1070頁)

〔比利時〕比利時王國憲法

該法于1831年2月7日頒布。它由8章13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比利時實行君主立憲制,立法權由國王、眾議院和參議院集體行使,國王行使行政權,司法系統設治安法官、初審法院、五所上訴法院和一所最高法院,各級法院中設檢察機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61—769頁)

〔新西蘭〕新西蘭懷坦吉條約

該條約于1840年簽署。它由3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新西蘭為英國的殖民地。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85頁)

〔新西蘭〕新西蘭憲法(聯合王國)

該法由議會于1852年通過。它由序言和82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授予新西蘭成立代議制政府的權利。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73—2176頁)

〔阿根廷〕阿根廷國家憲法

該法由議會于1853年制憲大會通過。它由序言和110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阿根廷的國家政體是代議制聯邦共和國,聯邦政府信奉羅馬天主教,各省有其憲法,聯邦政府尊重各省的體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84—1290頁)

〔新西蘭〕新西蘭邊界法(聯合王國)

該法于1863年6月8日通過。它由2條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變更新西蘭的邊界。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76頁)

〔瑞典〕瑞典議會法

該法于1866年6月22日公布,最新版本1974年發表,1975年1月生效。它由9章和8條過渡規定組成,對議會的組織機構、立法程序、投票辦法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10—1123頁)

〔盧森堡〕盧森堡大公國憲法

該法于1868年10月17日頒布,后經多次修改。它由11章121條組成,主要內容為:盧森堡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大公由納索家族世襲,不分性別。行政權屬于大公,但實由政府行使。法庭一般公開審案,法官由大公任命。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80—985頁)

〔瑞士〕瑞士聯邦憲法

該法于1874年5月29日頒布生效,后經多次修改。它由12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瑞士聯邦之組成,公民權利與義務,聯邦體制與州級制度,國策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34—1150頁)

〔哥倫比亞〕哥倫比亞憲法

該法于1886年由國民議會通過,后經多次修改。經過1977年的修改,哥倫比亞現行憲法由序言和22章共21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廢除聯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改國名為哥倫比亞共和國;總統和副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總統行使國家行政權;國民議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司法機關隸屬于國家行政機關。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482—1502頁)

〔新西蘭〕新西蘭司法權法

該法于1908年頒布生效。它由10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對大議會制定的有關最高法院和上訴法院的某些法規和司法事務中的某些規章進行統一和綜合。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81—2192頁)

〔新西蘭〕新西蘭王位繼承法

該法于1908年頒布生效。它由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對議會對于王位繼承時某些事項制定的法規進行統一。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99頁)

〔新西蘭〕新西蘭立法機構法

該法于1908年頒布生效。它由四個部分組成,主要內容為:綜合新西蘭大議會關于立法機構的各項法規。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70—2173頁)

〔英〕英國國會法

該法于1911年頒布生效。它由序言和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上議院和下議院關聯之職權,限制上議院的權力,擴大下議院的權力,并限制國會之期限。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8—1269頁)

〔新西蘭〕新西蘭代理總督權力法

該法于1912年9月12日頒布生效。它由序言和5個條文組成,主要規定由代理總督行使的權力和賦予總督的權力。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99—2100頁)

〔墨西哥〕墨西哥合眾國憲法

該法于1917年2月5日頒布生效,后經多次修改。它由9編13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墨西哥政體為代議制民主聯邦共和國,由自由的、對內擁有主權的獨立州組成;聯邦政權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23—1652頁)

〔新西蘭〕新西蘭與總督職務有關的特許證書

該法于1917年簽發。主要對總督的任命與職務作出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86—2089頁)

〔俄〕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

該法于1918年1月25日由全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它由4章組成,主要內容為:俄國為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共和國,主要任務是:消滅一切人剝削人的現象,消除階級劃分,鎮壓剝削者,建立社會主義。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54—855頁)

〔俄〕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憲法(根本法)

該法于1918年7月10日由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通過。它由6篇17章共9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俄國為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共和國,全部政權屬于蘇維埃,蘇維埃政權實行城鄉無產階級與貧農專政,鎮壓資產階級,建立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主義社會。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55—868頁)

〔英〕英國國民參政法

該法于1918年頒布。它由5章共4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涉及國會議員與地方政府選舉權、選舉人及選舉管理,重新劃分國會議員之選舉區。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69—1280頁)

〔芬蘭〕芬蘭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19年7月17日頒布。它由11章共95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芬蘭是主權共和國,國家主權屬于人民;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議會實行一院制;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擁有終審權。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12—917頁)

〔德〕魏瑪憲法

該法于1919年7月31日由國民會議通過,8月14日公布生效。它由序言和18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德國為聯邦,主權在民;人民有普選權、創制權;采用責任內閣制,但總統有緊急命令權,可以暫時停止憲法中部分規定的效力;規定了個人的各種基本權利和許多社會生活的準則。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12—823頁)

〔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公國憲法

該法于1921年10月5日公布生效。它由9章共11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國家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世襲,實行一院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72—979頁)

〔拉脫維亞〕拉脫維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22年2月15日由立憲會議通過。它由7章共8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拉脫維亞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于拉脫維亞人民,實行三權分立原則,設總統為國家元首,國家權力主要在議會,實行議會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57—959頁)

〔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根本法(憲法)

該法于1924年1月31日由第二次全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批準。它由2篇11章共7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第一篇為蘇聯成立宣言。它確認了各蘇維埃共和國聯合為統一的聯盟國家的事實,規定了加入蘇聯的自愿和平等原則以及各加盟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第二篇規定聯盟有權管理外交、軍事、對外貿易、鐵路和郵電等事項,制定加盟共和國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的指導原則,領導財政、糧食、監察等部門的工作,確定法院組織、訴訟程序以及民事、刑事和勞動的立法原則,廢除各加盟共和國與蘇聯憲法相抵觸的各項決定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68—881頁)

〔黎巴嫩〕黎巴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26年5月23日公布,后經多次修改。它由6部分共10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黎巴嫩是一個獨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國家;議會1979年3月改稱國民議會,實行一院制,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4年;總統是國家元首,內閣對總統及議會負責。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95—299頁)

〔芬蘭〕芬蘭議會法

該法于1928年1月13日公布,后經多次修改。它由8章共94個條文組成,主要對議會的組織、職能及議事程序等事項作出了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17—924頁)

〔英〕英國國民參政(男女選舉平等)法

該法于1928年公布,以之修正1918年之國民參政法。它由8個條文組成,主要規定國民議員及地方政府選舉權,男女平等及其他關聯事項。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80—1282頁)

〔奧地利〕奧地利聯邦憲法性法律

該法系1929年對1920年奧地利聯邦憲法的修訂。它由7章15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奧地利是聯邦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原則;議會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聯邦總統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6年;設憲法法院維護憲法和法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11—733頁)

〔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根本法)

該法于1936年由非常第八次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它由13章共14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蘇聯為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全部權力屬于城鄉勞動者,由各級勞動者代表蘇維埃行使;確定社會主義公有制為蘇聯的經濟基礎;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規定公民享有勞動、休息和物質保障等權利,實行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選舉制度;規定蘇聯是聯邦制國家,蘇聯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由聯盟院和民族院兩院組成的最高蘇維埃及其主席團,主席團既是最高蘇維埃的常設機關,也是集體元首。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73—881頁)

〔愛爾蘭〕愛爾蘭憲法

該法于1937年6月14日議會通過,12月29日生效。它由16章共5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愛爾蘭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對三權分立及其制約、公民的權利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682—694頁)

〔巴拉圭〕巴拉圭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40年8月4日由全國公民投票通過。它由序言和23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國家權力機構之間相互制衡,立法權由一院制議會行使,行政權屬于總統,設審計法院,審核公共財政開支。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349—1362頁)

〔新西蘭〕新西蘭外交法

該法于1943年頒布。它由12個條文組成,主要是關于新西蘭管理外國事務的相關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32—2133頁)

〔冰島〕冰島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44年6月17日生效。它由7章共8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冰島是立憲制共和國,立法權同時屬于冰島共和國議會和總統,行政權由總統和其他行政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由司法機關行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70—773頁)

〔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45年頒布。它由序言和3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印尼是共和政體的單一國家,建國五原則為立國基礎,人民協商會議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會為國家立法機構,總統為最高行政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657—659頁)

〔日〕日本國憲法

該法于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施行。它由序言和10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了天皇、放棄戰爭、日本國民的權利與義務、國會、內閣、司法、財政、地方自治、修改等內容以及和平主義原則、國民主權原則、三權分立與行政主導原則、保障人權原則等憲法原則。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384—388頁)

〔意大利〕意大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47年12月22日由制憲會議通過。它由139個條文和18條過渡性決定組成,主要內容為:意大利為民主共和國,主權屬于人民,全體公民均享有同等的社會身份,法律上一律平等,保障公民自由,議會實行兩院制,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權屬于內閣,規定司法原則與司法權限。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47—1258頁)

〔以色列〕以色列國憲法性文件

該法于1948年5月19日頒布,由7章共2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以色列國的行政、立法、法律、法院、軍隊和一些過渡性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69—571頁)

〔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該法于1949年5月8日由前聯邦德國議會通過,5月23日公布,此文本包括1973年以前的修改。它由序言和14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聯邦制國家,以及人民的一些基本權利。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91—823頁)

〔哥斯達黎加〕哥斯達黎加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49年11月7日頒布。它由序言和11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由選舉產生,內閣成員由總統任命,立法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503—1516頁)

〔印度〕印度憲法

該法于1949年11月26日由制憲會議通過,1979年9月25日第44次修憲法令最后修改。它由序言和395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印度為聯邦國家,是一個主權的、社會主義的、非教派的民主共和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的職權劃分。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83—656頁;姜士林、陳瑋主編,明立志、高聚成等30人翻譯:《世界憲法大全》(上卷)(下文提及本書時只寫書名),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版,第515—567頁)

〔印度〕印度憲法附表

該法主要內容是:對憲法原文的補充說明。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567—588頁)

〔新西蘭〕新西蘭文官薪俸法

該法于1950年以第99號法案通過。它的主要內容為:合并并修改有關文官薪俸的若干法規。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94—2098頁)

〔德〕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法

該法于1951年頒布。它由4編共10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構成、權限、一般程序、特殊程序等。

(莫紀宏譯,譯文載胡建淼、杜儀方編:《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下文提及本書時只寫書名),第3—27頁)

〔波蘭〕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52年7月22日由波蘭立法會議通過,后經多次修改。憲法最初為10章91條,后增加到11章108條。主要內容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波蘭統一工人黨是居領導地位的政治力量,波蘭民族統一戰線的基礎是統一工人黨與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合作。波蘭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礎上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688—696頁)

〔約旦〕約旦哈希姆王國憲法

該法于1952年頒布。它由9章共13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約旦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王位世襲,立法權屬于議會和國王;還規定了約旦人的權利和義務。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660—668頁)

〔奧地利〕1953年關于憲法法院的聯邦法

該法于1953年頒布。它由9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組織、程序等相關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38—65頁)

〔丹麥〕丹麥王國王位繼承法

該法于1953年3月27日公布。它由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是關于丹麥王位繼承的相關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83頁)

〔丹麥〕丹麥王國憲法

該法于1953年6月5日由制憲會議頒布。它由11章共8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丹麥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擁有立法提案權和法律頒布權,議會由普選產生,司法權由法院依法獨立行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84—789頁)

〔新西蘭〕新西蘭公共收益法

該法于1953年頒布,主要內容為:統一并修正關于公共錢款、國家證券和對公共賬目進行審計的有關法規。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48—2170頁)

〔新西蘭〕新西蘭選舉法

該法于1956年頒布,主要內容為:統一并修正有關眾議院議員選舉的相關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00—2132頁)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聯邦憲法

該法于1957年聯邦立法議會通過,1984年修改。它由14章共18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的、任期為5年的最高元首,擁有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權力,有權解散議會,任免總理和內閣部長;規定了公民的基本自由權,公民資格以及聯邦與各州的關系。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306—356頁)

〔法〕1958年憲法委員會機構設置法

該法于1958年11月7日頒布。它由6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委員會的組織構成、功能以及一些過渡性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30—37頁)

〔法〕法蘭西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58年10月4日公布,1976年6月18日最后修改。它由序言、15章共9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降低了議會的權限,增強了政府的穩定性,擴大了總統的職權,使法國現行制度兼具總統制和議會制的特色。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85—894頁)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0年7月11日由國民議會批準,主要內容是:將國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806—811頁)

〔尼泊爾〕尼泊爾王國憲法

該法于1960年7月11日由國民議會批準,主要內容是:尼泊爾實行君主立憲制,還規定了權力的分立及宗教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333—346頁)

〔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0年8月16日公布。它由13章共19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塞浦路斯為總統制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總統、副總統由選舉產生,眾議院行使立法權,最高憲法法院是國家的最高上訴法院。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389—418頁)

〔委內瑞拉〕委內瑞拉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1年1月23日制定。它由12章共25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委內瑞拉是聯邦制國家,國民議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總統和內閣擁有行政權,司法權由最高法院和其他法院行使;國家設司法委員會,負責任命審判員,并對法院起監督作用。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763—1781頁)

〔馬耳他〕馬耳他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1年10月24日公布。它由11章共126節組成,主要內容為:馬耳他共和國原則宣言、國籍、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總統、議會、行政、司法財政和公共事業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99—1024頁)

〔西薩摩亞〕西薩摩亞獨立國憲法

該法于1962年1月1日生效。它由12章共12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西薩摩亞獨立國為一自由和主權國家,國家元首由立法議會選舉產生,設立代表委員會,立法議會實行一院制,西薩摩亞獨立國的司法、財政以及一些過渡條款。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69—2084頁)

〔土耳其〕1962年憲法法院組織和審判組織法

該法于1962年頒布。它由65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一般原則、憲法法院的人事制度、輔助機構、職權和權限、調查和審判程序。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152—168頁)

〔牙買加〕牙買加樞密院(憲法)決定

該法于1962年頒布。它由2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女王根據并核準的樞密院的建議。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810—1813頁)

〔牙買加〕牙買加憲法

該法于1962年7月23日頒布。它由10章共13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牙買加的公民權、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總督、議會、司法機關、財政、公眾事業等相關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813—1843頁)

〔科威特〕科威特國憲法

該法于1962年11月11日頒布。它由5個部分共18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國家和政府的制度、科威特社會的基本組成要素、公共權利和義務以及過渡性條款。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86—293頁)

〔摩納哥〕摩納哥公國憲法

該法于1962年12月17日頒布。它由序言和12章共9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公國政體為世襲君主立憲制,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行政權來自親王的崇高權力,立法權由親王和國民議會行使,司法權屬于親王,但由法院行使,法庭以親王的名義進行審判。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047—1051頁)

〔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5年12月通過。它由7篇共105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了新加坡的政府、立法機關、公民資格、公共事務、一般條款和過渡性條款。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21—534頁)

〔巴巴多斯〕巴巴多斯憲法

該法于1966年11月30日生效。它由10章共11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巴巴多斯是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以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立法權由議會行使,行政權屬于女王,司法權由法院行使,司法制度以英國習慣法為基礎。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91—1320頁)

〔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6年11月28日頒布。它由14章共12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多米尼加共和國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原則,議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行使立法權,行政權由總統行使,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權。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455—1466頁)

〔玻利維亞〕玻利維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7年2月2日頒布。它由序言、4編共235個條文組成,另有臨時條款2條,主要規定了玻利維亞的國家成員,玻利維亞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玻利維亞的各項專門制度,憲法的優先權及其修改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439—1454頁)

〔瑙魯〕瑙魯憲法

該法于1968年1月29日由制憲會議通過。它由11章和10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瑙魯是獨立的共和國,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由總統主持的內閣行使行政權,內閣集體向議會負責,設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81—1994頁)

〔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8年4月6日通過,1974年9月人民議院補充與修改,主要內容是:規定了國家制度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科學、教育和文化。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第738—748頁)

〔捷克斯洛伐克〕關于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的憲法性法令

該法于1968年10月27日頒布,經1970年12月22日第125號憲法性法令及其他憲法性法令修正,主要內容是:由人民院和民族院組成的聯邦議會可以廢除政府發布的違反憲法或聯邦議會其他法令的政令或決議,也可以廢除聯邦各部或者其他國家行政機關發布的違反憲法或者聯邦議會其他法令的具有普遍拘束力的條例。聯邦憲法和聯邦議會憲法性法令的制定及修改,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的選舉,以及宣戰,必須經人民議院全體議員的3/5多數同意,以及民族院中由捷克社會主義共和國選出的全體議員和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選出的全體議員各3/5的多數同意。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811—826頁)

〔馬爾代夫〕馬爾代夫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68年11月11日頒布,后經多次修改。它由序言和8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了馬爾代夫的國家、公民、公民的權利、國家機構、總理、國民議會、國民特別會議和司法制度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300—304頁)

〔英〕人民代表法(節譯)

該法于1969年頒布。它的主要內容為:關于選舉年齡、對被監禁的罪犯等選舉權的剝奪、選民登記的準備和更正等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82頁)

〔安道爾〕安道爾憲法

該法于1970年頒布,主要內容為:關于安道爾婦女政治權利立法理由的說明,關于法定年齡立法理由的說明,關于安道爾婦女被選舉權法令立法理由的說明。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07—709頁)

〔阿拉伯也門〕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永久憲法(古蘭經引文)

該法于1970年頒布,主要內容是:規定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的相關國家制度。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115—122頁)

〔卡塔爾〕卡塔爾臨時憲法

該法于1970年頒布。它由序言和5章共7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卡塔爾的政體、國家政策的基本指導原則、公共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和過渡性條款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80—285頁)

〔伊拉克〕伊拉克共和國臨時憲法

該法于1970年7月16日由革命指揮委員會公布。它由5章共6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伊拉克是獨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共和國,革命指揮委員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其主席為共和國總統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此外還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54—558頁)

〔斐濟〕斐濟獨立法令

該法于1970年公布。它由6個條文和2個附表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斐濟的完全獨立地位,《英國國籍法》的相應修改,斐濟某些公民保留聯合王國及殖民地的公民權,其他法令的相應修改。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50—1951頁)

〔斐濟〕斐濟獨立決定

該法于1970年7月30日呈交女王陛下樞密院。它由1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女王陛下對《斐濟憲法》的詳細解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52—1956頁)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臨時憲法

該法于1971年12月2日生效。它由序言、10章共15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社會經濟基礎,公民的自由、權利和公共義務,聯邦當局的機構組成,司法當局的機構組成,武裝力量及保安部隊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2—121頁)

〔巴拿馬〕巴拿馬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2年10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民眾代表大會通過。它由14章共31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巴拿馬的國家制度,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363—1386頁)

〔孟加拉〕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2年11月4日頒布,12月16日生效。它由序言和15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立國四項原則是信仰真主、民族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建立一個沒有剝削的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實行三種所有制,實行總統制,國民議會行使立法權。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359—380頁)

〔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憲法

該法于1972年12月27日由第五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它由11章共14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建立在全體人民的政治思想統一,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自立民族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機構設置。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8—204頁)

〔敘利亞〕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3年3月13日制定。它由序言、4章共15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敘利亞是一個“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主權國家”,是“阿拉伯祖國的一部分”,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是社會和國家的領導黨,該黨總書記任共和國總統,總統為國家元首,最高憲法委員會行使審判權,內閣行使最高行政權,向總統負責。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35—542頁)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3年4月10日國民議會通過。它由序言、6章共28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廢除總統制,實行議會制,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是國家最高行政首腦,聯邦政府由總理和聯邦部長組成,集體向國民議會負責。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39—181頁)

〔巴林〕巴林國憲法

該法于1973年5月26日頒布。它由序言、5個部分共10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巴林國的社會基本要素,公共權利和義務,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分立等條款。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89—196頁)

〔巴哈馬〕巴哈馬聯邦憲法

該法于1973年7月10日巴哈馬宣告獨立時生效。它由序言、10章共13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巴哈馬是英聯邦內的獨立民主國家,英國女王為巴哈馬國家元首,總督為其代表,立法權屬于兩院制議會,行政權屬于總督,司法制度以英國的習慣法為基礎。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321—1348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4年2月21日經南聯邦議會通過。它由序言、6個部分共40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系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自治二十多年來的發展經驗,詳細規定了聯合勞動制原則,明確肯定了南共聯盟和其他社會政治組織的地位和作用,規定了在議會中實行代表團制,重新安排了國家機構的設置、內部結構、相互關系和職權,確定了全民防御和社會自衛的政策,確立了南斯拉夫現行的自治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體系。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883—933頁)

〔緬甸〕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4年經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第二屆代表大會通過。它的主要內容為:緬甸是屬于勞動人民的、主權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相關的國家制度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321—332頁)

〔奧地利〕奧地利聯邦憲法性法律增補案

該法于1975年5月15日生效。它由2個部分組成,主要內容為:修改1929年版聯邦憲法性法律,擴大行政法院和憲法法院的權限。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33—725頁)

〔希臘〕希臘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5年6月7日由第五次修改憲法會議通過。它由4章共12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基本條款、個人和社會的權利、國家的組織和職能以及特別的、最后的及過渡性的條款。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14—1234頁)

〔巴布亞新幾內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憲法

該法于1975年8月15日制定,9月15日生效。它由序言、13章共27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總綱、國家的法制、政府基本準則、國籍、國家元首、國家政府、司法權等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864—1917頁)

〔德〕1975—1976年修改的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的條文

該法的主要內容為:對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29條、第39條、第45條、第49條、第74條的修改。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10—811頁)

〔新西蘭〕新西蘭意見調查官法

該法于1975年制定。它由3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新西蘭意見檢察官的性質、職能和任免等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76—2181頁)

〔古巴〕古巴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6年2月15日經公民投票通過,2月24日生效。它由序言、12章共14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古巴為獨立的社會主義主權國家,古巴共產黨是古巴唯一的合法政黨。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享有修憲和立法權,每屆任期五年。國務委員會是大會休會期間的常設機構。國務委員會主席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革命武裝部隊總司令。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517—1528頁)

〔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6年12月28日公布。它的主要內容為: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生產資料的唯一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城市和農村取代了私有制和多種形式的經濟,也規定了阿爾巴尼亞的相關社會制度。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613—620頁)

〔新西蘭〕新西蘭人權委員會法

該法于1977年公布。它由8個部分共9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了人權委員會的組成、職權,對于非法歧視的認定和賠償,委員會的程序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134—2148頁)

〔新西蘭〕新西蘭國籍法

該法于1977年公布。它由上下兩篇共3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對新西蘭國籍的法律地位予以更為完備的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89—2098頁)

〔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根本法)

該法于1977年10月7日經蘇聯第九屆最高蘇維埃非常第七次會議通過。它由序言、9個部分21章共17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蘇聯“是社會主義全民國家,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國內各族勞動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作為蘇聯政治基礎的人民代表蘇維埃行使國家權力”, “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蘇聯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國家結構形式是聯邦制,各加盟共和國是主權國家,享有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41—854頁)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8年3月29日經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議會通過,8月1日正式生效。它由序言、12章共14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成立共和國,立法權屬于議會,行政權屬于總統,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司法制度以英國有關法規為基礎,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權,首席法官由總統任命。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713—1738頁)

〔所羅門〕所羅門群島獨立決定

該法于1978年5月31日制定。它由1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所羅門群島的獨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94—1996頁)

〔所羅門〕所羅門群島憲法

該法于1978年6月8日經英國議會通過,7月7日正式生效。它由1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所羅門群島為君主立憲國,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由其任命的總督代表。議會實行一院制,由47名議員組成,每4年普選一次。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96—2023頁)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8年8月16日經斯里蘭卡議會通過,9月7日正式生效。它由序言、24章共17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斯里蘭卡是自由、主權、獨立、民主的社會主義共和國,議會實行一院制,政府為總統制內閣制,恢復司法委員會。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420—448頁)

〔西班牙〕西班牙憲法

該法于1978年10月31日經眾議院和參議院全會通過,12月6日西班牙公民投票批準,12月27日國王在議會簽署。它由序言、10章共168個條文以及一些附加條款組成,主要內容為:西班牙開始由個人獨裁向西方式議會民主過渡,政體是議會君主制,國家主權屬于人民,議會行使立法權,內閣行使行政權,司法權由法院行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96—1213頁)

〔秘魯〕秘魯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9年7月12日由立憲會議頒布,1980年7月28日生效。它由8章共325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秘魯是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人是社會和國家的最高目的,立法權由議會行使,行政權由總統和第一、第二副總統行使,司法權由各級法院行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417—1438頁)

〔伊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79年8月18日公布。它由12章共15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伊朗國家為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教為國教,《古蘭經》為最高法律,實行政教合一,立法權由國民議會行使,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行使,司法權由法院行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59—568頁)

〔西班牙〕西班牙憲法法院組織法

該法于1979年10月3日頒布。它由8編102個條文和一些過渡性規定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組成和結構、宣布違憲的程序、請求憲法保護的上訴憲法沖突和相關程序的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94—118頁)

〔基里巴斯〕基里巴斯憲法

該法于1979年正式生效。它由10章共13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基里巴斯是一個自由民主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由議會提名,經公民投票選舉產生;議會實行一院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56—1978頁)

〔基里巴斯〕聯合王國一九七九年基里巴斯法

該法于1979年公布。它由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吉爾伯特群島在英聯邦內獲得完全自行負責的地位,稱為基里巴斯共和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79—1981頁)

〔瓦努阿圖〕瓦努阿圖憲法

該法于1979年制定,1980年生效。它由序言、15章共9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瓦努阿圖共和國是一個享有主權的民主國家,議會實行一院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理由議會通過秘密投票從議員中選舉產生,內閣部長由總理任命。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61—2069頁)

〔圭亞那〕圭亞那合作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0年2月14日由國民議會通過,10月6日生效。它由2個部分共23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圭亞那合作共和國是處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的民主主權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最高行政長官和武裝部隊司令,總理是總統的主要助手和國民議會政府事務領袖,司法權由最高法院和總檢察署行使。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529—1562頁)

〔智利〕智利共和國政治憲法

該法于1980年9月11日由公民投票通過,1981年3月11日生效。它由14章共120個條文以及過渡條款20條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智利共和國的體制基礎、國籍和公民、憲法權利和義務、政府、國會、司法權、憲法法院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844—1863頁)

〔烏拉圭〕烏拉圭東岸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0年11月由立憲大會通過。它由16編共322個條文以及一些臨時特別規定組成,主要內容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為政府正式機構,既有行政職能,又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實施進行監督,在立憲政府上臺前,政府有權成立憲法法院。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783—1809頁)

〔加拿大〕加拿大議會致英國女王請求書

該請求書于1981年公布。它的主要內容為:敬請女王將《使加拿大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請求生效法》交付聯合王國議會。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02—1603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該法于1981年7月3日公布。它共7個條文,主要內容為:一切政權機關和自治機關實行集體工作、集體決定和集體負責制;沒有經過憲法另行規定,當選的和被任命的官員,其任期為4年以下,同一職務最多只能連任兩次;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主席、副主席及兩院主席的任期為1年;任何人不得連續兩次當選為聯邦執行委員會主席;南斯拉夫憲法法院的院長依次每年從一個共和國或自治省在該法院的法官中選舉產生,任期為1年。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第932—933頁)

〔南斯拉夫〕為執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該法于1981年7月3日公布。它由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為執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憲法,而編纂的7條憲法修正案。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第934頁)

〔土耳其〕土耳其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2年11月7日由公民投票通過。它由序言和7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土耳其共和國是一個民主的、非宗教的、社會的法治國家,以及土耳其的各項國家制度。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第426—451頁)

〔葡萄牙〕葡萄牙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2年公布,是對1976年憲法進行的第一次全面修改。它由序言、4篇20章共30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葡萄牙是民主的法制國家,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的民主化和基本生產資料的社會化,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同時規定了葡萄牙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經濟組織、政治權力機關和憲法的實施與修改。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072—1100頁)

〔洪都拉斯〕洪都拉斯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2年1月11日制定于特古西加爾巴,1982年1月20日生效。它由8章共37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洪都拉斯國家實行共和、民主和代議制,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總統是國家元首,并兼任政府首腦和軍隊統帥;國民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580—1602頁)

〔加拿大〕使加拿大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請求生效法

該法于1982年4月17日由英國女王正式宣布。它由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宣布《加拿大憲法法》正式生效。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03頁)

〔加拿大〕加拿大憲法法

該法于1982年4月17日生效。它由7章共6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加拿大實行聯邦議會制,尊英王為國家元首,其代表是總督,議會由參議員和眾議院組成,兩院通過的法案由總督簽署后成為法律,政府實行內閣制。同時規定了加拿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03—1612頁)

〔葡萄牙〕葡萄牙憲法法院組織、工作和程序法

該法于1982年9月30日頒布。它由4編115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權限、組織、工作以及程序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66—93頁)

〔波蘭〕波蘭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該法于1989年12月29日由議會通過。它的主要內容為: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696頁)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聯邦〕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聯邦憲法

該法于1983年9月19日公布。它由11章共12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聯邦是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以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她任命總督為其代表,立法權屬于一院制國民議會,行政權屬于總督,司法權屬于東加勒比最高法院,上訴可向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提出。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84—1712頁)

〔薩爾瓦多〕薩爾瓦多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3年12月15日通過。它由11編共27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薩爾瓦多個人與國家的目的、個人的權利和基本保障、國家政府體制和政治制度、公民、經濟制度、政府的分支、權力和職責、司法權、政府官員的責任和一些過渡條款。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64—1683頁)

〔厄瓜多爾〕厄瓜多爾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4年5月16日通過,8月10日生效。它由序言、3編共11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厄瓜多爾和外國人、三權的分立和國家機構、法律的分級與監督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469—1481頁)

〔巴基斯坦〕恢復一九七三年憲法命令

該法于1985年3月2日由哈克總統頒布。它的主要內容為:擴大總統權力,規定總統有權任命總理、軍隊首腦、省督,宣布緊急狀態,解散議會,總統并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統帥三軍。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81—188頁)

〔危地馬拉〕危地馬拉共和國政治憲法

該法于1985年5月31日由制憲國民大會通過,1986年1月14日生效。它由8章281個條文以及22條過渡性和最后的條款組成,主要內容為:危地馬拉共和國總統由選舉產生,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危地馬拉實行多元政治制度,取消了對共產黨的禁令。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739—1762頁)

〔圖瓦盧〕圖瓦盧憲法公告

該法于1986年公布。它的主要內容為:宣布撤銷并更換憲法。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24頁)

〔尼加拉瓜〕尼加拉瓜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6年8月18日由國民議會通過,1987年2月2日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生效。它由序言、10章共20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尼加拉瓜是獨立、自由、自主、統一和不可分割的國家,實行多元政治、混合經濟和不結盟三大政策。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653—1663頁)

〔圖瓦盧〕圖瓦盧憲法

該法于1986年9月15日公告生效。它由序言、10章共173個條文以及5個附表組成,主要內容為:國家和憲法、權利法案、公民資格、國王和總督、國家機構的設置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25—2060頁)

〔菲律賓〕菲律賓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6年10月12日由制憲委員會通過,1987年2月2日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生效。它由序言和18章組成,主要規定菲律賓共和國的國家領土、原則宣言和國家財富、民權、公民資格、選舉權、三權的分立、政府官員的責任、國民經濟和國家財富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06—226頁)

〔海地〕海地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7年3月29日全民投票通過。它由序言、15章共29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了海地共和國的國徽和象征、國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主權、公共財政、武裝力量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563—1580頁)

〔阿富汗〕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憲法草案

該法于1987年7月15日公布。它的主要內容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為不結盟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大支爾格(大國民會議)為阿富汗人民意志的最高體現;全國委員會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由它行使最高立法權;部長會議為國家最高執行和管理機關。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上卷),第96—103頁)

〔韓〕大韓民國憲法

該法于1987年10月27日全民投票通過,1988年2月25日生效。它由序言、10章共130個條文以及6條附則組成,主要內容為:大韓民國總統享有作為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的權力,立法權屬于國會,政府稱內閣,法院系統設大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和家庭法院,國家最高監察機構是大監察廳。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51—260頁)

〔斐濟〕斐濟憲法

該法于1988年9月由臨時內閣審議通過。它由序言、11章共138個條文以及3個附表組成,主要內容為:斐濟的公民資格、國家制度、三權的分立與國家機構的設置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918—1949頁)

〔巴西〕巴西聯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88年10月5日生效。它由序言、5編共21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明確規定巴西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表明巴西“民主過渡”大體完成。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388—1415頁)

〔克羅地亞〕克羅地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0年12月22日公布。它由9章共14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克羅地亞共和國是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民主和社會的國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分權原則,議會是立法權的體現者,由代表院和州院兩院組成,設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出。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46—956頁)

〔匈牙利〕匈牙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0年8月24日公布。它由15章共7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對國家制度作出了根本性的修改,取消了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領導國家的規定,改行多黨議會民主制,改行總統制,確立三權分立原則。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35—1246頁)

〔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1年7月12日由國民議會通過。它由10章共16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為議會制國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三權分立,地方實行自治。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49—759頁)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憲法

該法于1991年11月21日由立憲會議通過,12月8日正式生效。它由7篇共15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羅馬尼亞是主權獨立、統一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國家,政體為共和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議會為最高代表機構和唯一的國家立法機構,總統代表國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87—998頁)

〔馬其頓〕馬其頓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1年11月29日頒布。它由9章共13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個人和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國家機構的設置、憲法法院、國際關系以及憲法的修訂。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025—1034頁)

〔泰〕泰王國憲法

該法于1991年12月7日由立法議會通過。它由11章共22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國王的權力,泰國人民的權利、自由和義務,國家的政策路線,國家機構的組成,憲法的制定、補充和修改。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457—476頁)

〔斯洛文尼亞〕斯洛文尼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1年12月23日通過。它由10章共17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斯洛文尼亞共和國是民主共和國,是法治的社會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國民議會,設國務委員會,總統對內對外代表國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66—1177頁)

〔越南〕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2年4月15日通過。它由前言、12章共14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教事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669—679頁)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2年4月27日通過和頒布。它由9章共144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基本條款,人和公民的自由、權利和義務,經濟制度,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權限,國家機構的設置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053—1063頁)

〔土庫曼斯坦〕土庫曼斯坦憲法

該法于1992年5月18日第十二屆土庫曼斯坦最高蘇維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它的主要內容為:土庫曼斯坦為民主、法制和世俗的國家,實行三權分立的總統共和制,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又相互平衡和制約;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最高行政首腦;人民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代表機關,立法權和司法權分屬國民議會和法院。

(譯文載《世界憲法大全》,第505—511頁)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共和國憲法(基本法)

該法于1992年6月28日通過。它由15章共16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自由和義務;議會為最高立法機關,一院制;實行總統制,總統由議會選出。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695—707頁)

〔波蘭〕波蘭共和國小憲法

該法于1992年8月2日由眾議院通過,12月8日生效。它由7章共78個條文組成,對議會、總統和政府的職責和職權作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75—781頁)

〔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2年9月3日頒布。它由9章共156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斯洛伐克共和國是民主和法制的國家,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三權分立,人民享有基本的權利與自由。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52—1165頁)

〔立陶宛〕立陶宛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2年10月25日由全民公決通過,11月2日生效。它由14章共15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立陶宛國家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于人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實行一院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總理經議會批準由總統任命或解職。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61—971頁)

〔立陶宛〕第四屆議會憲法修正案

該法于1992年10月25日全民公決通過,11月2日生效。它由14章共15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立陶宛國家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于人民,國家權力由議會、總統、政府和法院實施,國家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通過國民公決決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60—971頁)

〔烏茲別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2年12月8日通過。它由序言、26章共12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烏茲別克斯坦是主權的共和國,三權分立,議會是國家最高代表機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人民享有基本的權利、自由和義務。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12—520頁)

〔捷克〕捷克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2年12月16日由捷克民族議會通過。它由序言、8章共11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新誕生的獨立的捷克共和國,全部權力來源于人民,公民的民主和自由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938—945頁)

〔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3年5月5日第十二屆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它由8章共9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是建立在法制、世俗基礎上的享有主權的單一制民主共和國,三權分立,最高蘇維埃是最高代表機關,實行一院制,總統是國家元首。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61—271頁)

〔德〕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全體法官會議決定

該法于1993年11月15日頒布。它由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聯邦憲法法院第二院有權審理一些特殊的法律。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28—29頁)

〔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憲法法院法

該法于1993年12月18日頒布。它由5章21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組成、選舉程序、法官的地位、法院的權能、法院的運行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203—209頁)

〔俄羅斯〕俄羅斯聯邦憲法

該法于1993年12月25日生效。它由9章共137個條文組成,結束語部分共9條,主要內容為:憲法制度的原則,人和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聯邦體制,總統、聯邦會議、政府、司法的分權,地方自治,憲法的修改和重新審議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825—838頁)

〔俄〕俄羅斯聯邦憲法法院的聯邦憲法性法律

該法于1994年6月24日通過。它由6編122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組織和法官的地位,憲法法院訴訟的一般規則,就某些種類的案件進行審議的訴訟特征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119—151頁)

〔摩爾多瓦〕摩爾多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4年7月29日通過。它由7部分共14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摩爾多瓦共和國是享有主權的統一和不可分割的獨立國家,實行共和制,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行使對國家政權的監督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是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保證,并且是國家權力機關之間、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調解人。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035—1047頁)

〔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4年11月6日通過。它由10章共10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是主權的、民主的、法制的、非宗教的單一制國家,國家三權分立,議會是共和國最高代表機關和立法機關,實行一院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同時是執行權力機關首腦。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449—456頁)

〔泰〕1995年修改補充泰王國憲法(第五號文本)

該法于1995年2月10日頒布。它由13個條文組成,對泰王國憲法進行修改和補充。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476—477頁)

〔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5年7月5日經全民公決通過。它由9章共11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亞美尼亞憲法制度原則,人和公民的權利,共和國總統,國民會議,政府,司法權,區域管理與地方自治,憲法的通過與修改和全民公決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543—551頁)

〔格魯吉亞〕格魯吉亞憲法

該法于1995年8月24日通過。它由9章共109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格魯吉亞的國家政體形式為民主共和國,議會由共和國院和參議院兩院組成,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權力執行機構。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27—238頁)

〔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5年8月30日經全民公決通過。它由序言、9章共9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是民主的、世俗的、法制的和社會的國家,實行總統制,議會實行兩院制。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38—250頁)

〔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5年11月12日通過,12月27日生效。它由序言、5部分共158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阿塞拜疆為民主、世俗和單一制的共和國,實行總統制,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權力機關的組織和職能均作了詳細規定。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23—138頁)

〔格魯吉亞〕格魯吉亞憲法法院組織法

該法于1996年1月31日頒布,2002年2月12日修正。它由4章53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組成和結構,憲法法院的權力,審理與判決的一般程序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185—202頁)

〔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關于修改和補充吉爾吉斯共和國憲法》的法律

該法于1996年2月10日由全民公決通過。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主要對1993年5月5日頒布的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憲法進行修改和補充。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271—278頁)

〔烏克蘭〕烏克蘭憲法

該法于1996年6月28日經烏克蘭最高蘇維埃第五次會議通過。它由15部分共161個條文以及14條過渡條款組成,主要內容為:烏克蘭是主權的、獨立的、民主的、社會的法制國家,議會稱最高蘇維埃,是烏克蘭唯一的立法權力機關。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1178—1195頁)

〔泰〕1996年修改補充泰王國憲法(第六號文本)

該法于1996年10月23日生效。它由5個條文組成,對泰王國憲法進行修改和補充。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477—478頁)

〔白俄羅斯〕白俄羅斯共和國憲法

該法于1996年11月24日經全民公決通過。它由8部分共140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規定議會(國民會議)由下議院和上議院組成,總統權力得到加強。

(譯文載《世界憲法全書》,第736—747頁)

〔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憲法法院組織與程序法

該法于2000年2月10日通過。它由9章87個條文組成,主要內容為:憲法法院的組織,法官的地位,憲法審判的原則,起訴與預審、審理程序等等。

(譯文載《世界憲法法院法選編》,第169—184頁)

(整理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高知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乾安县| 忻城县| 偏关县| 高雄县| 治多县| 伽师县| 彭州市| 清徐县| 石渠县| 苍梧县| 云霄县| 房产| 郸城县| 沙湾县| 苏尼特左旗| 肇源县| 丰顺县| 吉木萨尔县| 无为县| 安岳县| 镶黄旗| 浠水县| 庆阳市| 宿州市| 淮南市| 垦利县| 昭通市| 临西县| 本溪市| 稷山县| 祁门县| 东阿县| 大田县| 比如县| 台湾省| 景谷| 衡水市| 开封市| 郎溪县| 铜鼓县|